?

高中歷史課堂材料教學的策略

2017-04-14 12:00柳績
關鍵詞:教學策略高中歷史

柳績

【摘要】 在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試題主導形式為“三新試題”: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過去那種考查再認再現課本知識的試題已經被高考所淘汰,高考命題不再拘泥于課本,已經與課本漸行漸遠。新課程高考考查的是課程知識,不是課本知識。在新課程背景下,課本雖然是師生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同時,課程改革已經實現了“一標多本”,高考命題不可能依據某一個版本,而“三新試題”則成功地回避了版本之間的差異,側重考查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史論結合能力,很好地體現了課改精神。那我們如何應對這一趨勢呢?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歷史教學中加大對材料的閱讀與分析,特別注意對材料的選擇與運用,以其達到適應新高考的作用。

【關鍵詞】 高中歷史 課堂材料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3-080-01

1.精心選擇材料

選擇材料是材料教學的關鍵一環。材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教學經驗表明,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應盡可能的把目光放在學生耳熟能詳或實際已在學生身邊、只是未引起其注意、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就會引起學生興趣的材料。特別是一些地方史,如果選擇恰當,更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道縣的紅軍墻就是講解紅軍長征的一個寶貴資料。根據教學實踐,所選材料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能緊跟時事熱點,要具有時代感;

二是貼近教學,貼近學生。要以教材知識體系為依托,且符合高三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是要有新意。引入新材料、設置新情景的做法,是高考文科試卷命題思路的重大變革。所以要求所選材料較新,或是所選材料的觀點較新;

四是與考綱聯系強,有一定的輻射面,能輻射較多的考點;

五是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夠較鮮明反映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不宜過偏過澀、旁敲側擊或牽強附會;

六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文科綜合的特點,能反映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2.把握好運用材料的時機

①于看似無疑處出示材料

這里的無疑,僅僅是指在淺層次理解與分析上的“無疑”。再往深處想,或者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一個個出來了,這就需要教師要善于利用材料引疑。例如,在講新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時,教材的歷史縱橫用“陶片放逐法”來表明克里斯提尼改革維護了民主政治。材料似乎就只能運用到此??墒聦嵣?,如果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要是參加投票的人本身不具備相關素質,如不識字,不認識要投票的這個人,那么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以此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種直接民主的相關局限性。在此基礎上,為后面講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打下基礎。這樣,通過巧用材料,一個個問題就出來了。

②于枯燥乏味處出示材料

在教學中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某一單元某一課教材在編寫上顯得枯燥乏味,講起來往往催人欲眠。若不在這種地方下功夫,往往使教學難以生動有趣地進行。這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積極探索,于枯燥乏味處出示材料,激發興趣,活躍思維。例如,在講新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一課時,如果用平鋪直敘的方法講解,就會是枯燥乏味。這時教師如果運用下列材料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話,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講夏朝建立時,運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講西周實行相關的政治制度的時候,運用相關影視資料,如“封神榜”等,這樣就會既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又使學生探究、分析、評價、辨偽等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③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出示材料

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設問,即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

3.運用材料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①逐句過關,講清細節

對于教材中的重要材料,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嚼慢咽”,逐句過關。跟教材的重點、難點有關的課外材料必須講透。不僅要使學生領會材料的核心內容,還要讀出隱含在材料深層的有效信息。

②適當補充,加深理解

補充課外材料必須要掌握好“度”,即適量就好。這個“度”就是教學目標的需要。例如,在講“四大發明的意義”時就可敘述一下馬克思的一段話(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

③精心設問,培養能力

對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過讓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展開。對教材中的材料應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富有啟發性的、規律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④堅持“論從史出”

有些內容,教材上只有歷史結論,沒有說明性資料,這就使學生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要收集相關材料,使補充的材料與教材上的結論互相照應,做到論從史出。

當然材料教學還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對材料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要注意材料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立場觀點。比如,中國歷史上,大凡是由地主階級文人撰寫的材料,一般均誣蔑農民起義軍為“賊”、“匪”、“寇”、“逆”等等,這反映了作者的階級立場,教學時要加以分辨。二是不考慮教學的量力性原則,過多地補充材料,結果加重學生的閱讀負擔,又使教學進度受到影響。這兩種錯誤傾向,在教學中應注意避免和克服。

唐納德·湯普森學者認為:“教師的重要活動之一是篩選和精簡資料,對資料進行相當專業的評價,以便適用于學生,使他們能夠對資料進行充分的考慮,并在提出他們的想法時有效地運用資料?!辈徽撌翘岣呓虒W質量,還是提高學生能力;不論是滿足高考選拔的需要,還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論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材料教學法都顯示出其巨大的作用。在新課程、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讓我們運用材料教學法,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高中歷史
高中歷史“問題+”課堂模式構建的實踐探究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策略
遵循記憶規律 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效率
學科哲學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重構
淺論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策略
中職英語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應對策略
小學現代詩歌教學的策略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策略淺析
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實踐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