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藝形態研究

2017-05-03 03:18茍雙曉張天會徐人平
關鍵詞:織錦傣族刺繡

果 霖,茍雙曉,施 杰,張天會,徐人平

(1.云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01;2.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重慶永川402160;3.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藝形態研究

果 霖1,茍雙曉2,施 杰1,張天會1,徐人平3

(1.云南農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01;2.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重慶永川402160;3.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使用彩紙、土布、織錦、絲線等多種材料的傣族佛幡,在發揮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礎上,以不同形態造就了佛幡造型的豐富質感。文章在討論生動、美觀的剪紙佛幡、艷麗奪目的刺繡佛幡、精美高雅的織錦佛幡和千姿百態的布畫佛幡的材料和工藝案例的基礎上,分析傣族佛幡獨具匠心的材料運用和富有特色的加工工藝,并探討材料和工藝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對現代藝術品設計有所啟示。

傣族;佛幡;材料;工藝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的發展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此影響下,傣族地區已經形成了傣族佛教化、佛教全民化的特點,而在這些傣族佛教祭祀的藝術品中,佛幡是較有特色的一種。傣族佛幡不僅在對各種材料的運用上獨具匠心、自成體系,而且在材料的加工工藝上也多姿多彩、引人注目。傣族佛幡作為傣民族文化的載體,在鮮活地呈現宗教與藝術文化交融的同時,也使用彩紙、布料、織錦、絲線等多種各具特色的材料元素,在發揮這些元素各自特征的基礎上,以不同的形態造就了佛幡造型的豐富質感,其制作工藝不僅可以對傳統藝術和裝飾產生影響,而且也可以為現代設計創新提供靈感[1]。材料、工藝雖然從表面上看與藝術品的精神內涵沒有必然聯系,但由于材料、工藝與藝術品的造型、風格有必然聯系,因此實際上對藝術形態有外在的直接規定性[2]。傣族佛幡也是如此。由于所用材料不同,使用的工具、加工工藝和制作手段必然不同,材料、工具和工藝的差別又必然表現為造型、風格和色彩的差異。傣族佛幡幅寬變化從20至60厘米不等,長短也極不統一,變化從數十厘米至數米,最長的可達十余米[3]。另外,由于地理位置、風土人情、技藝和社會發展進程的差異,不同傣族地區的佛幡制作習慣使用不同的材料,并以不同工藝形態和造型風格見長。德宏的剪紙佛幡生動耐看,臨滄的刺繡佛幡艷麗奪目,西雙版納的織錦佛幡精美高雅,而遍布傣族各地佛教寺廟的布畫佛幡,由于創作不受程式化約束,可以自由發揮,更是個性突出,千姿百態,充分表達了創作者的藝術匠心。

一、生動、美觀的剪紙佛幡

傣族剪紙(如圖1所示)是云南傣族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剪紙源遠流長,起始年代已難以考證,但存在形式最早源于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則是確定無疑的。傣族剪紙大多用于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主要是賧佛的供品和寺院的裝飾,如佛幡等,因此與其他喜慶剪紙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淵源、思想內容、工藝特點和藝術風格[4]。

剪紙佛幡以寫實手法為主,裝飾手法為輔,剪紙作品形式多變,刀剪并用,制作精致,生動美觀。

剪紙佛幡的主要材質為彩紙,也有用布料的(節日喜慶時常用黃、金、藍、紅、綠等色彩紙或布料,喪事和小廟里則全部使用白色紙或布料)。近年來,剪紙佛幡制作中還發展使用了電光紙和薄鋁皮等新型剪紙材料,彌補了傳統紙張材料的性能缺陷[5]。

剪紙佛幡的加工工藝主要有“剪”和“刻(鑿)”兩種。剪無須樣稿,可隨手剪制;刻(鑿)則需樣稿,按樣制作。兩種工藝的配套工具,傳統上主要有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等。剪刀的特點是鋒利、快捷、機動、靈活,便于隨身攜帶,隨時進行加工創作??痰兜奶攸c是尖、薄、利、仄,可以對簡單重復的紋樣進行批量加工,一次可刻透八層紙,省時省力,使用方便。鑿子和錘子相配合的特點是穩、重、鏨、透,一次可鑿透五十余層紙,數量大,產量高,并且整齊規范,適合加工形大量多和有著復雜細膩花樣的批量產品,也可用于加工傳統剪刀、刻刀難以施工的新型材料,如鏨刻、鍛打繪有設計圖案的薄鋁皮,可以將普通材料加工成賧佛的佛幡、蓮花燈、佛傘等供奉用品(如圖2),使祭祀供品更加豐富多彩、精致華麗。加工工藝的選用視加工用途而定。在一般情況下,傣族婦女的業余創作常用靈活的剪制工藝,或單純剪切,或挖剪結合,精巧快捷,變化萬千,作品生活氣息濃厚;而民間工匠的批量生產多用重打鏨透的刻鑿工藝,兼用各種刻刀鑿子,刻鑿并用,鏨打并舉,一次可完成若干作品,生產效率較高,但作品相對比較呆板[6]。

圖1 傣族剪紙佛幡

圖2 傣族特種剪紙供品

剪紙佛幡的紋樣內容受當地佛教思想的影響,以傣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孔雀、大象、駿馬、獅子、老虎、魚龜等以及其他奇獸異鳥或形態各異的茶花、梅花、蘭花、馬纓花、牡丹花等為題材,或以竹樓、佛寺、村落、亭臺、樓閣、塔廟等為題材,形象生動,生機勃勃,活潑逼真,供奉或裝飾在佛寺、佛塔前,特別具有民族特色,耐看且有韻味。

二、艷麗奪目的刺繡佛幡

刺繡佛幡(如圖3)是傣族地區特有的一種將佛經故事或佛本生故事中的主要情節和主要人物,打破時間、空間的關系限制,通過巧妙的構思、精致的手藝、理想化的構成,組合成一個或四個刺繡畫面的“圖畫繡片”,是傣族佛寺殿堂中常見的宗教藝術品。這種佛幡刺繡片把佛教故事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情節圍繞宗教這一主題,通過突出主要人物、場面,把散落的珍珠穿成串,變成一種“有意義的形式”,濃縮到一張畫幅上,宣揚以善為本的佛教思想,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別具一格。

圖3 傣族刺繡佛幡

刺繡佛幡的加工工具主要是繡針,加工材料主要有土布、綢緞面料和各種彩色絲線。刺繡佛幡的襯底有綢緞面料,也有方形土布。土布與土布間用麻線或棉線進行連接縫制,尺寸約為34×10 cm。至于佛幡的刺繡藝術,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傣族剪紙藝術的延伸,其基本工藝流程均是以傣族剪紙作為底樣,把剪紙圖案粘貼在已準備好的襯底土布上,然后運針施色線,用繡花針把搭配好的彩色棉線或絲線按圖刺繡。刺繡技法十分豐富,最常見的有打子繡、辮繡、墊繡和剪貼繡,也有的將各種石質或金屬裝飾品鑿通后用彩色絲線穿縫于繡品上,再以銀色錫箔紙做邊。電光片在圖案的局部作點綴裝飾,頭尾還飾以佛教意象的裝飾和彩色棉線編制成的穗狀裝飾物,使刺繡片富有立體感與民族氣息[7]。也有的把加工好的刺繡片釘在一塊數米高的緞面的下端,最下方裝一個有一定重量、起到墜直幡體作用的象鼻形墜子,兩側有不同顏色的綢緞剪成鋸齒形作裝飾用,上有鐵掛鉤和繩子,可作迎風飄擺的掛幡之用。

傣族刺繡佛幡色彩配置講究強烈明快,襯底選用橘黃、淡金黃、翠綠和朱紅等暖色調,五彩絲線刺繡塑造人物造型等佛經故事畫面和生活場景,好用大膽夸張、艷麗濃艷的純色進行裝飾,圖案局部用金屬珠或金線點綴,又用金銀線縫繡紋樣輪廓線邊框,金、銀兩個“極色”,把各種對比強、純度高的色塊統一協調到一起。作品整體對比強烈,色彩斑斕,艷麗奪目,給人華美艷麗、活躍明快之感,是一種絢麗多彩、獨具一格的刺繡工藝品。

三、精美高雅的織錦佛幡

傣族織錦(如圖4)是傣族早期的造型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在傣族社會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梢哉f,傣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手工織錦?!按鲎蹇楀\技藝”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傣族織錦色澤鮮艷,質地細軟,精美高雅,名貴考究。南詔時期,地方官員把傣錦作為上貢朝廷的禮品,并被朝廷王公貴族視為珍品。這樣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物品在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地區當然少不了被用來賧佛,被用竹竿撐起懸掛于殿堂梁柱間,成為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獨具特色的織錦佛幡。

織錦佛幡的原材料比較豐富,使用較多的是棉紗和蠶絲,其他如毛、麻、木棉等都被用來織錦。傳統的西雙版納傣錦的材質以棉線為主,具有較好的柔軟度,也有絲錦和絲棉混合錦?,F在和其他民族織錦類似,經線與地緯大多數選用棉線,紋緯選用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的開司米材料。

織錦的工具主要有:軋花機、彈弓、卷棉棍、紡車、纏線車、倒線機、牽經線車、提花織機等。

織錦的工藝流程有:手工紡紗工藝(包括去棉籽→彈棉花→卷棉筒→紡棉紗等)、整經染色整理工藝(包括纏線→上漿→曬棉紗→染色等)、上機織造工藝(包括倒線→牽經線→編花本→上織機等)。

傣錦的制作一般采用傳統的木架織機,依靠手工操作。根據卷軸的固定形式,傳統的木架織機可分為腰機和非腰機,從機架的結構形式上可分為梯架式、半機架式和全機架式,按照花本的應用形式可分為簾式花本和環式花本[8]。

傣錦按織造方法可分為手工挑花和花本織造兩種。手工挑花通經斷緯,制作相對復雜,可以隨意發揮,紋樣豐富多變。低花本織造時,由織工直接操作一個直線與經線直接相連的花本。低花本提花機一般通經通緯,使用方法簡單,紋樣相對固定,變化種類較少。在實際使用時,一幅傣族織錦的制造一般既有花本織造,也穿插有手工挑花。

織錦佛幡一般以白色棉線做經線,用彩色緯線織成花紋,并且常采用橫向平行并列的帶狀二方連續組成,給人以開闊、安定的感覺。除了少量的幾何圖形外,大量是反映地方風物和民族特色的具體形物,如孔雀、大象、神獸、人物、日月、龍舟、佛寺建筑、花草樹木等,虛實結合,造型淳樸,工藝要求高,沒有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是難以完成的[9]。

織錦佛幡的花樣紋飾豐富多變,更巧妙的是其色彩搭配。西雙版納的水傣民眾喜歡鮮艷色彩,用色大膽,在一個紅、黑、白色的底子上大量使用藍、橙、紫、白、大紅、橘黃、翠綠、淡黃等彩度高的飽和色,反襯施色,而且不同紋樣色彩以不同的經緯線編織(俗稱“色緯起花”)。由于織錦經緯交織的工藝效果,織錦佛幡花紋圖案結構嚴謹,清爽明快,色彩對比強烈,給人以精美考究、華貴高雅的感覺。

圖4 傣族織錦佛幡

圖5 傣族布畫佛幡

四、千姿百態的布畫佛幡

布畫佛幡(如圖5),傣語稱為“賧聽”,系賧佛的施主自己繪制或自愿出資請畫工制作后送入佛寺,敬獻佛祖,作幡而掛。布畫佛幡在傣族上座部佛教寺廟中??梢姷?,是云南古代長卷畫傳統傳承、延續并仍然盛行的象征。由于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房屋頂結構雖然在造型上多為重檐歇山式,但兩側偏廈只有短墻,不宜直接作壁畫,故多用布畫佛幡作為補充。

布畫佛幡的畫布在傳統上多用本民族婦女自己紡織的使用純棉原料的土布。這種土布雖然彈性較佳,但紋理較粗,而且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變形。因此,在作畫前要先涂一層用白泥、天然植物淀粉和動物膠水制作的漿料,然后裱平磨光,打一層薄底。經過上漿和打磨的土布變得平整順滑,少有結節和毛頭,容易讓顏色順利地留在表面,由于天氣變化引起的返潮和變形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這些工藝過程與油畫的亞麻布涂乳膠做底的制作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是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已。在現代,由于大量使用的是工業機織布,包括的確良布等,布面平滑細膩,不易返潮變形,這樣就可以免除上漿打底的環節,直接在畫布上涂色作畫。

布畫佛幡的顏料古時候多為礦物顏料(當時一般從緬甸買回)與植物染料。近年來多用現成顏料,也有用現代繪畫所用的水彩等。礦物顏料用者漸少。舊時主要用毛筆或竹筆、銅筆等,現已全用毛筆,也有用蠟筆。

布畫佛幡的畫幅形制多樣,多為對稱雙聯式,也有單幅橫式或多聯豎式。大的布畫佛幡掛于列柱之間,小的布畫佛幡插在佛龕附近成為幢幡。

布畫佛幡的內容題材廣泛,大多是佛教故事、佛經訓諭、頌佛敬佛以及貝葉經中所載的歷史、典籍等,宣傳南傳上座部佛教主張的“行善積德,賧佛升天”的教義精髓和思想。布畫畫面常用分格式,即用畫面做出分格效果(也有用線條直接把畫面清晰地分成若干格),使整幅畫看上去是由多格(即多幅)組合而成的連環畫(連環畫卷),并讓人容易讀懂布畫故事,對布幡敬獻者的意圖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布畫佛幡的創作者形形色色,多系僧侶或民間藝人,也有教師或學生,加之本身是群眾性民間性的作品,不受任何程式化的約束,因此表現技法主觀隨意性強,畫風隨意,各類筆法風格均有,技巧高低各別,任隨個人喜好。這些布畫佛幡有的清新自然、淡雅質樸,有的畫面豐富、色彩奇麗,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五、結論

剪紙佛幡應用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等對彩紙、布料等進行“剪”和“刻(鑿)”的藝術加工,刀剪并用、挖剪結合。剪紙佛幡形式多變、形象生動、活潑逼真,特別具有民族特色,耐看并有韻味。

刺繡佛幡應用繡花針把搭配好的彩色絲線在土布或綢緞面料上按樣圖進行刺繡,加工成一個或四個刺繡畫面的“圖畫繡片”。刺繡佛幡對比強烈,色彩斑斕,艷麗奪目,是一種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刺繡工藝品。

織錦佛幡應用木架織機對棉紗和蠶絲進行通經通緯或通經斷緯的花本織造和手工挑花,不同紋樣的色彩以不同的經緯線編織??楀\佛幡花紋圖案結構嚴謹,經緯交織的工藝效果給人以精美考究、華貴高雅的感覺。

布畫佛幡應用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在傣族婦女自己紡織的純棉土布上自由發揮,做成由多格(多幅)組合而成的容易讀懂的故事連環畫卷。布畫佛幡風格自由,畫風隨意,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材料、工藝與藝術品的造型、風格有必然聯系,對藝術形態有直接的規定性。傣族佛幡的材料運用獨具匠心,加工工藝富有特色,并能充分發揮各種材料的性能,造就了豐富的質感。傣族佛幡的制作工藝不僅對傳統藝術和裝飾產生了影響,也可以為現代藝術品的設計提供啟示。

參考文獻:

[1]許世虎.云南傣族布幡畫的綜合材料工藝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0(6):125-127.

[2]楊學芹.民間美術概論[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4.

[3]桂莉梅.多維視野中的傣族佛幡[C]//龍東林,謝沫華.東亞民族造型文化中韓民族造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71-179.

[4]郝云華.德宏傣族剪紙探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7,22(7):102-108.

[5]王艷琦.傣族剪紙:活色生香的民間藝術[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8(3):51-55.

[6]李偉卿.云南民族美術史論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楊婷娜.云南民間工藝美術的造型技法及其審美內涵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

[8]龍博,趙豐,吳子嬰,等.云南傣族織錦技藝的調查[J].絲綢,2011(12):53-57.

[9]楊雪吟.彩云之容:云南民族美術[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穆剛

Research on 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 Forms of Dai Buddhist Banners

GUO Lin1,GOU Shuangxiao2,SHI Jie1,ZHANG Tianhui1,XU Renping3
(1.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01,China; 2.School of Fine A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3.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The Dai Buddhist banners which were made by many distinctive materials such as color paper,homespun,brocade and silk thread,each performance of these material elements was exploited,and rich textures of Buddhist banner models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were forged.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vivid paper cutting Buddhist banners,the bright embroidery Buddhist banners,the beautiful brocade Buddhist banners and the various cloth painting Buddhist banners,the ingenious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stic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analyzed.Besides,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was explored,providing innovative enlightenment for the modern design.

Dai ethnic group;Buddhist banner;material;technique

J523

A

1673-8004(2017)02-0024-06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05

2015-12-24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傣族佛幡造型藝術與審美文化研究”(QN201408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傣族織錦藝術符號與傣錦中的和諧文化思想研究”(13YJC720049)。

果霖(1986—),男,云南昆明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民族民間工藝、民族文化研究。通訊作者:張天會(1973—),女,云南鎮雄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民族藝術、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織錦傣族刺繡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瑤族織錦
貴州劍河 多彩刺繡添技增收
西蘭卡普:土家族的織錦與史詩
清新唯美的刺繡
織錦古韻(七絕)
李雅華:精美的石頭能“刺繡”
構樹與傣族傳統造紙的保護和開發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譯對其民族發展的作用
刺繡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