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韌性城市的合理規劃探析

2017-05-30 02:51張小溪葛樺樺
中國商論 2017年16期
關鍵詞:低碳城市

張小溪 葛樺樺

摘 要: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階段,目前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未來這個數字還將繼續上升。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如能源供給趕不上消耗速度、城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應激能力弱、人類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等?;谶@種情況,本文在低碳城市和綠色城市的基礎上提出了韌性城市,將發展和治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試圖探索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城鎮化發展 低碳城市 韌性城市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167-03

1 韌性城市的理論基礎

韌性源于拉丁語,指的是“恢復到原始狀態”。韌性在不同學科之間的應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工業化的發展,韌性一詞用以描述金屬在外力作用下形變之后復原的能力,被普遍應用于機械學。到了20世紀50~80年代,西方心理學研究普遍使用韌性一詞描述精神創傷之后的恢復狀況。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態的關注,韌性也被運用到該領域,描述生態系統恢復到本來狀態的過程。至此,學者關于韌性研究從單純的自然生態學逐漸轉為基于人類生存的綜合生態學。韌性思想也很快出現在城市作為研究主體的人類生態學中,為韌性城市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1.1 工程韌性

如前文所述,韌性一詞最早被運用在工程方面。因此,人們對于韌性概念的認知主要停留在“恢復原狀能力”。這是典型的工程力學概念。此處所描述的工程韌性指系統整體所具有的工程韌性的特征,并不是簡單的復原能力。

不同學者對于工程韌性的定義略有不同,霍林把工程韌性的概念定義為在施加擾動之后,一個系統恢復到平衡或者穩定狀態的能力;伯克斯和福爾克認為工程韌性強調在既定的平衡狀態周圍的穩定性,因而其可以通過系統對擾動的抵抗能力和系統恢復到平衡狀態的速度來衡量;王吉祥和布萊克莫爾認為工程韌性是幫助工程系統回復穩態的能力。因此,工程韌性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并且這種狀態是唯一,在這個系統中,韌性的強弱取決于其受到擾動脫離穩定狀態之后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敏捷程度。即復原的時間越短,韌性越大。

1.2 生態韌性

20世紀80~90年代以前,韌性主要用于工程領域。然而,隨著學者們開始發現傳統的工程韌性論逐漸呈現出僵化單一的缺點,于是他們將韌性觀念引入系統和環境特征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中?;袅?、伯克斯和福爾克提出了新的概念,他們將韌性包含系統在改變自身的結構之前能夠吸收的擾動量級,并且他們指出,在一個系統中可能會存在多個而非唯一的平衡狀態。這也意味著當外界對系統干擾時,系統不一定會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也可能會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外的平衡狀態轉化。這一根本性的認知轉變使諸多學者意識到韌性不僅可能使系統恢復到原始狀態的平衡,而且可以促使系統形成新的平衡狀態。由于這種觀點是從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中得到的啟發,因此也被稱作生態韌性。

1.3 城市韌性

研究者們評估分析了美國新奧爾良市在卡特里娜颶風之后的表現,認為城市韌性實質上依賴于更有韌性的、足智多謀的民眾集群。杰哈、邁納和斯坦頓—格迪斯進一步論述了城市韌性有四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即基礎設施韌性、制度韌性、經濟韌性和社會韌性?;A設施韌性指的是城市基礎設施(如道路和水電等)的抗破壞能力。制度韌性主要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管治社區的引導能力。經濟韌性指的是城市社區為能夠應對危機而具有的經濟多樣性。社會韌性被視為城市社區人口特征、組織結構方式及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集成。

2 現狀分析

城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起步晚,但速度快。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中國的城市化在快的同時要求穩,不僅要重視數量的增加,更應該重視質量的提高。

2.1 當前存在的誤解

2.1.1 耕地減少

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人口的集聚和遷移,特別是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的趨勢。因此,很多人認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一定會伴隨著耕地的減少。

實際情況是城市人口密度遠遠大于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有助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化不僅不會導致耕地的減少,反而有利于耕地的保護。目前出現的耕地減少問題,實際上與之前的退耕還林有關。不應當把耕地的減少歸因于城市化。

2.1.2 人口擴張有害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將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和就業競爭壓力大等問題歸咎于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膨脹。事實上,人口擴張并不是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以交通問題為例,如果城市交通網絡設計合理,公共交通便捷,城市范圍的擴大并不會導致人們出現時間的過分增加。大城市的同行成本和效率遠遠高于一些小城鎮。

2.1.3 市民化成本高

隨著大量農民工的進城,市民化問題開始成為各級政府擔憂的主要問題之一,尤其是對財政的壓力,使得戶籍改革進程舉步維艱,雖然少數城市出臺了積分入戶政策,但是實際落地困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當前成本核算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第一,沒有考慮到規模效應?;A的公共實施存在搭便車的可能,新增人口可以花費很小的代價就享受到該服務,比如地鐵建成之后在達到最高運載規模之前都不需要再花費額外費。第二,沒有考慮到農村人口的原始福利。城鄉居民雖然在科教文衛等方面待遇存在差距,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福利,但農村居民仍然享有一定的原始福利,以醫療為例,農村居民新農合與城市居民醫保之間的福利差距才能算作市民化的成本。

2.2 當前存在的矛盾

2.2.1 人口集聚與戶籍制度的矛盾

當前人口向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轉移已經成為一個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一方面是服務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崗位需求,另一方面是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農民工涌入之后出現的市民化問題。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中低端人員的辛勤工作,但如何解決這部分人的戶籍問題,讓他們和當地居民一樣享有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服務的權利,集中體現為人口集聚和戶籍制度之間的矛盾。

2.2.2 人口集聚與資源配置的矛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集聚趨勢表現為從中西部貧窮落后地區逐漸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如廣東、浙江、福建和江蘇部分地區。在這種人口遷移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部分地區的資源配置出現問題。雖然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出臺了很多政策試圖平衡和統籌區域資源,但土地、資金和其他生產性資源仍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直處于一種失衡狀態。

2.2.3 都市圈集聚與新城分散的矛盾

為了緩解大城市的交通擁擠、用地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很多城市都開始進行新一輪改革。改革方向主要有兩種:一是以中心城區為圓心,沿著中心城區發展都市圈;二是在郊區發展建設新城。隨之而來的結果是都市圈高度集聚,新城區發展滯后大多數淪為城鄉結合部。人口和資源仍然擁擠在都市圈內部,新城區成為空城,發展效率低下。

2.3 當前存在的問題

2.3.1 缺乏整體規劃

當前城市的發展缺乏一個科學整體的規劃,這與認識的局限性有關。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城市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沒有很好地理解城市功能,特別是城市在促進資源配置、提高生產生活效率方面的作用。在這種錯誤認知的引導下,中國城市發展和建設往往追求速度和規模,注重數字而不是質量,貪大圖快的現象屢屢發生。而且拿來主義盛行,規劃沒有結合當地實際,盲目借用國際經驗,導致計劃與執行分道揚鑣。

2.3.2 缺乏長期規劃

當前城市的發展規劃大多為短期規劃,缺乏一種長期而發展的眼光。城市的發展壯大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如果單純追求短期效益,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發展問題。

2.3.3 缺乏資源保護意識

浪費和破壞現象屢屢發生,沒有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由于城市的盲目開發,大量土地并沒有得到有效率利用,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2.3.4 缺乏歷史觀

對于城市的歷史認識不足。主要表現為在發展過程中不重視歷史遺跡和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對文化遺產缺乏保護意識。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對這些文物的不斷蠶食和破壞。

2.3.5 缺乏市民觀

城市化需要的不是土地的城市化和城區的高樓化,人的市民化才是城市化真正需要的。由于現在不能科學構建城市的結構和功能,同時不能有效打造城市的宜居環境和綜合配置,城市居民得不到應有的城市生活。目前,我國擁有6億城市人口,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口沒有得到本屬于他們的市民權利。除了基本民生權利如就業、就醫、就讀等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外,城市還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

2.3.6 缺乏綜合觀

當前城市發展中對一些城市化涉及到的問題缺乏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如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明積淀,城市的規模,國際性城市的概念,城市化需要的條件等。面對這些問題,必須要以資源配置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為主要考慮因素,同時正確把握城市的發展規律。

2.4 當前路徑產生的后果

現有的城市發展路徑造成了經濟后續增長乏力、社會收入差距不斷增大、各種矛盾不斷累積。在市場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的情況下,政府試圖通過干預扭轉這種不平衡的狀態,然而實際情況是這些干預反而進一步導致了各種矛盾的爆發,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2.4.1 阻礙經濟增長

城市節點和網絡的最大特點,表現為其持續更新的能力。按照生產系統梯度爬升理論,在生產的高級階段,產業演化和制度組織變革需要保持必要的同步性,當大量分割存在于生產系統中,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協調和一體化結構重塑,即使引進了超越本階段的先進生產方式,也不可能獲得持續的效率改進可國際競爭力。因為分割會阻礙技術知識的交流,網絡環節的缺失使得創新基礎消失。按照這個邏輯推斷,城市經濟穩定增長所需要的不是高級的技術,而是有生產、制度組織網絡的持續更新活力。

2.4.2 加劇環境污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城市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但是有很多的城市卻只重視經濟指標,忽視了社會和生態效益,使城市生態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表現為:植被等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垃圾圍城現象普及、大氣、水體遭到污染、亂耕地等問題。特別是許多小城鎮照搬大城市發展經驗,極力擺脫小鎮的“鄉土氣息”,掘地三尺、大修大建,大搞地面硬化,嚴重的破壞了小城鎮的原始風貌。此外,有些小鎮為了發展經濟,發展采礦業,建設采石廠、采煤廠等礦藏企業,嚴重破壞了小鎮的植被環境,造成當地的環境污染。我國絕大多數的小城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統籌的管理,基礎設施滯后、垃圾處理設施短缺,使我國多數小鎮的鎮容鎮貌較差,廢舊衣服、一次性塑料制品、廢舊燈泡、廢氣材料等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隨處可見,且長久無人處理,不僅嚴重影響了城鎮形象,阻礙了城鎮交通,而且威脅著當地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和江河湖水,甚至可能成為病菌的溫床,為長期生活在小鎮的居民埋下了健康隱患。

2.4.3 亂占耕地現象突出

我國耕地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僅為0.078hm2/人(合1.1畝/人,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曲解了城鎮化,錯誤地定義為土地的城鎮化,只是單純的追求梯度轉化,濫占、多占耕地現象普及,造成大片耕地喪失。此外,為了片面的追求華麗的城鎮景觀,改變形象,許多小城鎮盲目模仿大城市,占用良田,擴展鎮域,修建大廣場、大花園、大草坪、大馬路,大造標志性建筑和高檔辦公大樓等形象工程,不注意節約用地,造成耕地嚴重浪費。據統計,隨著城鎮化進程,2008年,全國耕地面積減少373.4萬畝。而同期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只有344.4萬畝。與2007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29萬畝。

3 發展低碳韌性城市的合理規劃

發展低碳城市要做好生態環境規劃,并將生態發展規劃納入總體規劃中。環境保護以環境規劃為基礎,發展低碳韌性城市可以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問題。利用環境規劃的編制來加強城市的宏觀管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低碳韌性城市的合理規劃包括規劃流程和規劃內容兩個層面。

(1)生態規劃流程??傮w來說,生態規劃大體可以分為 “三步走”的流程,依次為用地適用性分析、土地的開發層次和生態環境的規劃。生態保護和城市建設的和諧發展是決定城市用地性質的首先條件,因此在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應首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特點,針對城市范圍的土地進行適用性分析。根據《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工業用地最大坡度不超過10%,居住用地的最大坡度不超過25%。所以,規劃中坡度超過25%不適宜任何建設活動;坡度在10%~25%之間可以布置村鎮建設用地,不適宜工業用地;坡度小于10%的土地適宜工業用地和村鎮建設用地??梢越y籌安排城市的建設用地、工業用地、耕地和生態用地,免城市的無序擴張。在土地適用性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城市土地的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劃定確定城市的土地開發層次,方便指導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城市立足地區,用全局和長遠的眼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首先,以環境承載為依據,確定城市適應發展規模。即為控制生態環境的負荷量,必須把城市的用地用水條件,污染凈化能力和社會人口的發展現狀結合起來確定環境容量,然后制定合理的人口規模并控制企業的布局和數量。此外,對廊道、斑塊、基地、交通等內容進行設計??梢哉f,“三步走”的前兩步是城市生態規劃的前提,搞清楚城市土地的適用性和土地開發層次,對生態規劃的設計有著很強的指向作用。

(2)城市生態規劃內容。城市生態是一個綜合而復雜的系統,與城市的布局、產業等各個領域交織在一起,生態規劃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工業污染的治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城市景觀建設、城市綠地建設等方面,在具體的解決方案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循環經濟為例,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低碳韌性城市的基礎,也是生態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循環經濟是按生態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來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的發展,逐步以更小的代價、更高的效率,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做到物盡其用,直至做到“零排放”。我國大多數學者把循環經濟的運行原理表述為“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理,循環經濟其實是一種生態經濟強調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可以促進生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經濟的有效互動。具體操作:加大以垃圾、廢水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利用農作物生產和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氣體可生產再生能源,可以利用動物糞便還可以作為肥料返還農業土地等。此外,建設低碳韌性城市要合理的安排各個功能分區的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要較為科學地劃定各個功能區,并確定功能區域的位置。如城市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劃分。第二,城市的工業區盡量做好向產業園區靠攏,方便工業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集中處理。第三,要避免工業區與住宅區的混雜,并把工業區設置在住宅區的下風向等??臻g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所以,合理的規劃功能區的空間布局是城市生態規劃的重要板塊。此外,綠色交通。規劃成紛繁復雜、八車并行、整體單調的道路系統反而會喪失城市原有的個性。從體現城市生態角度出發,較少有“快速交通”需求,采用“窄路密網”的道路結構相對合理;從城市規模和空間尺度出發,非機動車交通可以滿足其需求,應鼓勵非機動車交通的使用,多設計步行街道或者自行車尺度的干道。并且,要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城市風貌,大面積地硬化地面,隨意固化河流堤岸,破壞了傳統空間,使城市面貌“不鄉不城”。要意識到鄉土景觀環境是長期的地理沉淀發展起來的,每一處都有它的生命特征和存在的必要,它顯現了城市的發展歷史和建設過程,人們的生存狀態和人們文化傳統。所以,城市生態規劃在改善城市面貌時,要保護和利用好城市的特色景觀;對城市的綠地規劃中,除了要確定綠化率指標、布局公共綠地外,還應該保護好鎮域村落的植被,不要一味的在景觀環境建設中大量使用人工草坪、外來觀賞植物。另外,“三廢”治理。城市“三廢”的預防和治理是生態規劃的重要內容。對于城市廢水、廢氣、固定廢棄物的治理,要從城市具體的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基于城市大氣、土地、水環境容量,并制定小城鎮水、大氣、土地的環境綜合治理規劃,確定治理的方向和重點并給出治理的方案和策略。其中,“三廢”的治理中,環?;A設施的建設,如構筑城鄉一體的生活垃圾處理廠、落實污水處理管網以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建立垃圾分煉設施等是規劃的重中之重。最后,資源的循環利用。生態城市應提高城市系統建設和運轉所需要的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節水、節能型企業,提高水資源的回用率,降低城市排除的廢熱、廢氣、廢水、垃圾,并在城市內部形成適度的循環系統,減少從外界取水和污水排放,降低產品能源消耗量,保護土地資源,嚴格控制土地使用量。

參考文獻

[1] AyyoobSharifi1.Yoshiki Yamagata Resilient urban planning[J].Major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Energy Procedia,2014(16).

[2] K e v i n C.D e s o u z a . T r e v o r H . F l a n e r y Designing,planning,and managing resilient cities:A conceptual framework[J].Cities,2013.

[3] 廖茂林.韌性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城市,2016(8).

[4] 王祥榮,謝玉靜,徐藝揚.氣候變化與韌性城市發展對策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6(1).

猜你喜歡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淺析
基于協同發展模式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設發展研究
江西各地市發展低碳城市評價與對策研究
咸寧市低碳城市發展路徑與治理路線圖
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構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電子商務對上海低碳城市建設的影響
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的有機融合研究
中國“低碳城市”空間規劃策略及應用探究
城市化背景下低碳經濟發展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基于指標體系的低碳試點城市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