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連續性文本國內語文科中的本土化

2017-06-08 21:36宗晨晨
文學教育 2017年6期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本土化

內容摘要:非連續性文本這個名詞由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于2000年提出的,我國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非連續性文本引介到國內。文章從非連續性文本的提出背景和基本概念出發,探討非連續性文本在國內的語文科中所作的改變。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 本土化 語文科

一.背景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發的項目,PISA的設計依據是終身學習的動態模型,學校的功能之一在于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內容分為三大領域:閱讀,數學和科學,每個領域都包含三個維度:知識的內容和結構維度,運用過程維度和在現實情境中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運用維度,非連續性文本處于知識的內容和結構維度,從這幾個名詞之間的關系我們能夠看到,非連續性文本存在于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大領域的知識的內容和結構維度,簡單而言非連續性文本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都有表現,它不是專屬于語文科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提到“非連續性文本”這一名詞,在第三學段(5—6年級)提到“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在第四學段中(7—9年級)提到“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這是課標中關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所有內容,顯然這里的“非連續性文本”是從PISA閱讀中引進的,但是我們仔細看PISA中關于非連續性文本的闡釋就知道非連續性文本不是語文科專屬的,它更偏向于存在于各個領域中,偏向于學生處在真實的情境中。我國的“非連續性文本”直接將之納入到語文科中,而且納入到極其重要的《課程標準》中,沒有對其進行概念的解釋?!墩n程標準》作為我國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必須對其中提到的專有名詞特別是新增的專有名詞進行解釋,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模糊的表述只會讓教學無所適從。如果想要對《課程標準》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解讀,就必須回歸到最初的源頭去考察其定義和內涵。

二.基本概念

從“非連續性文本”這一名字我們就能看出他實際上是在連續性文本的基礎上提出的,PISA測試中給出的定義是:“與連續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為最小單位的、需要不同于連續文本的閱讀策略的文本,也可以看做由表單組成的文本?!盵1]我國引進的“非連續性文本”干脆連描述都沒有,但是在非連續性文本進入《課程標準》之后,我國的一些學者對于非連續性文本進行了概念的界定,張年東對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描述是在對“非連續”和“文本”兩個詞進行界定的基礎上,認為“非連續是一種文本意流的非連續”,將非連續性文本分為兩類:一是以圖文結合方式呈現的非連續性文本,其中的“圖”指為了更詳細、更直觀、更形象地說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圖畫、圖形、數字、視頻、列表等;另一類則是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某一主題,而選自不同材料的純文本的信息組合,這些不同來源的文本可以是彼此獨立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矛盾的,它需要讀者對來自不同材料的文本進行分析和整合,才能全面把握所要說明的主題。[2]許錦則表示只要文本存在間斷性(無論篇章形式或語義邏輯)都可以成為非連續性文本。[3]

從PISA的描述和國內學者的描述中能夠看出,國內學者在對非連續性文本闡釋的時候擴大和豐富了其內涵,PISA的表述是“表單”,而國內的學者認為“圖畫、圖形、數字、視頻、列表以及純文本的信息”,筆者在查閱PISA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試題時發現其試題非常簡單,主要考察學生對簡單圖表或者圖表文字組合的信息提取能力,國內學者的“中國化”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傾向就是提高“非連續性文本”的難度,豐富其內容和表現形式,這是“中國化”其中的一個表現。

在這里還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PISA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是分布在閱讀、數學、科學三大領域的,歸類于知識的內容和結構維度,也就是說非連續性文本更像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必須了解的。而到了中國之后,“非連續性文本”屬于語文特有的了,觀察PISA中非連續性文本的試題我們能夠看出試題其實和語文的關系不是很大,試題的形式很多更像我們地理試卷中的圖表題,更像數學試卷中的數據分析題。而國內將其歸為語文科目之后,就更注重其在閱讀方面的發揮,淡化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這也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將非連續性文本放在語文科目中,語文是否能“承其重”?二是如何在非連續性文本語文化后保證其“語文性”。這兩個問題要放在具體的PISA試題和我國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試題中去考察,通過對比發現兩者的不同,“本土化”的傾向以及利弊。

三.非連續性文本在國內語文科中的改變

我國在“非連續性文本”引入國內之前,“非連續性文本”就在國內的教學和考試中有所涉及了,這種現象很容易解釋:非連續性文本形式多樣,充斥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只是這個名字比較新鮮而已。最常見的就是地理教科書中的地圖,數學書中的各種圖形題,像政治歷史語文這種文科性較強的科目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其實非常少,主要是以連續性文本為主。如此說來,把非連續性文本放在語文科目中其實是比較牽強的。那么一眾優秀的教育專家沒考慮到這一點嗎?或者說到底是怎樣的動機才使得他們將“非連續性文本”歸入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呢?將“非連續性文本”納入課程標準之后對其做了哪些改變呢?

上述三個問題,我覺得作為國內最優秀的教育專家,他們在將一個全新的理念引入國家重要的綱領性教育文件中的時候,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于為什么將“非連續性文本”引入語文科,大膽揣測我覺得語文作為一個容納性比較強的學科,對于比較模糊的定義納入語文科總是不會錯的,而且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化”(PISA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分布在閱讀、數學、科學三個領域)之后,將其納入語文更是無可厚非了??梢哉f,將非連續性文本引入語文科中也是比較不得已的選擇。對于第三個問題“將非連續性文本納入語文課程標準之后對其做了哪些改變呢,這些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利弊”,需要在比較中明確。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的PISA測試擴大了文本形式的種類,包括“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清單,列表),混合文本(由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組合而成)和多重文本(多種材料來源的集合)”。而在新課標中,非連續性文本依然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的,但是在呈現形式和構成元素上著眼于“圖文組合”和“多種材料組合”,涵蓋了PISA測試中的多重文本和混合文本。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范圍和內涵是大于PISA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表現在具體的題目中就是材料形式更加豐富,試題難度加大。筆者選取了PISA中一道典型的非連續性文本和高考題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比較。

根據“熱氣球”,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1.這篇課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A.辛哈尼亞的氣球之旅處于危險之中。

B.辛哈尼亞創造一項新的世界紀錄。

C.辛哈尼亞游遍陸地和海洋。

D.辛哈尼亞的氣球是巨大的。

【閱讀情境】教育

【文本格式】非連續性文本

【問題】

2.辛哈尼亞采用了其他兩種交通工具的技術,是指哪幾種交通工具?

【閱讀情境】教育

【文本格式】非連續性文本

表一選取了PISA樣題中的部分考題,展示了PISA測試中典型的非連續性文本,題目的主干部分包括“題頭和一張圖片”,試題形式有選擇題和主觀題,大部分信息都可以從圖片中直接獲取,非常簡單。國內將“非連續性文本”引介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必須要對其進行豐富化,加大難度,特別是在中考和高考題中,太簡單的題目起不到考察和區分學生水平的目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特別是大型考試中,試題的難度必須增加,內容和形式也必須多樣化。在這里筆者選取的是高考題,因為即使國內只將“非連續性文本”納入義務教育階段,但是高考中也有涉及非連續性文本,其中有一道“圖文轉換”題是典型的非連續性文本,作為一道在高考中穩定下來的題目類型,筆者覺得對其進行分析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表二中的這道題目是2016年全國課標卷的圖文轉換題,本題考察的是學生直接提取圖表的顯性信息,并根據信息進行總結、概括的能力。這道題給的信息非常少,題干部分也只是提供了試題的背景,和PISA試題中比較相似的是對于圖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同的是要求學生根據信息進行推斷總結、概括的能力,這是更高的能力,難度加大,也是非連續性文本在中國應該改變的傾向,這是其一。其二從考題要求來看,PISA中的試題考察形式多是選擇題即客觀題,題目的答案很容易在圖片中直接獲取到,而在中國的高考題中表現形式是主觀題,并且在提取所有信息的同時要求語言簡潔,不能超過85個字。

通過這兩道題的對比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在考點上:PISA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高考題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總結概括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在考題形式上:PISA的試題形式以選擇題即客觀題為主;高考試題是主觀題,形式上也更復雜,對學生要求更高。實際上,僅以2016年全國卷和各省、市的高考題來看,“圖文轉換”這一題多以多重文本和混合文本的面貌出現的,少有單純的非連續性文本。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做這些改變?除了中考高考的現實需要難度提升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這個原因背后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即語文能否承擔非連續性文本之重?相信大家看了PISA中表一的試題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即這個試題的內容好像和語文沒什么關系,反而更像是地理試題(因為本來PISA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就不是歸于語文科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再來看我們的高考題,筆者在觀察了2016年全國卷和各省市的高考題之后發現有些題目在選取材料上特別注意緊貼語文,比如“中華文化體驗、漢字字形演變表、漫畫”等等,這是選取材料上特別注重“語文味”;其次,在試題要求中都有“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少于N字”的要求,這是典型的語言表達試題,是語文責無旁貸要承擔的教學內容,這是考查內容上的“語文味”。從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在將“非連續性文本”引進語文科時所做的努力,以“非連續性文本”為形式,以“語文”為內容。

參考文獻

[1]陸璟.PISA如何測定閱讀素養[N].中國教育報.2001.

[2]張年東,榮維東.從PISA測試看課標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J].語文建設,2013.

[3]潘紅.近年來非連續性文本研究文獻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

[4]蔣德仁.國際學生評價(PISA)概說.浙江教育出版社[M].2012.

(作者介紹:宗晨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曾參與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主持的《名人傳--孫中山傳》(中小學版)的部分編寫)

猜你喜歡
非連續性文本本土化
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閱讀本土化研究
三滲透,整合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資源
立人教育成就教師的本土化發展
“毒樹之果”證據排除規則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國神話與印度神話中神祗形象的對比研究
國內少兒音樂教育發展的困境與思考
“AutoForm金屬板料成形仿真軟件”市場在中國的開拓及本土化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