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冠之治與華夏文化

2017-07-29 18:44劉志琴
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7年3期
關鍵詞:禮制社會管理

劉志琴

摘要:針對中國華夏文化中有關服飾的獨創性傳統,通過文獻分析法,對歷史時期的服飾外形、設計理念、社會功能等進行分析論證。研究認為,中國人將服飾文化歸源于黃帝,這是中華民族重祖法古的文化特色;中國歷代都有《輿服制》《車服志》等法律規章來規范社會不同人群的衣著,等級管理制度注重突出社會價值,服飾代表身份地位是中國衣冠之治的傳統;中國服飾文化的特色是承載著沉重的政治包袱,服飾是國家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服裝穿戴進行社會管理,維護等級秩序是衣冠之治的內容;古代帝王的衣著要處處表現信奉的倫理教化,官員們用冠服表達職業理念和道德崇尚,衣衫在質料、色彩、款式、花紋等方面賦以天道、倫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諸多涵義,服此服而思其理是衣冠之治的道德教化功能;孫中山創制的中山裝注重衛生、方便、經濟等理念,結束了傳統的衣冠之治觀念,應該成為漢服運動中關注的重要理念。

關鍵詞:禮制;倫理教化;等級秩序;道德教化;社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TS9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3000107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originality of costume in Chinese culture, the appearance, design concept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ostume in historical period was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ese people attribute costume culture to Yellow Emperor,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ast dynasties have Yu Fu Zhi, Che Fu Zhi and other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pecify the clothing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stem emphasizes the social value, and costume which represents peoples status is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ostume system;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carry the heavy political baggage, and costum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tiquette. Conducting social management and maintaining hierarchical order by clothing is the main content of costume system; ancient emperors clothing needs to show the ethical cultivation in all aspects, and officials express their professional ideas and moral worship by using their clothing. Clothes in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color, style and pattern endow the natural law, ethics, status and behaviors with many meanings. Having clothes and then considering their reasons is moral cultivation function of costume system; Chinese tunic suits created by SUN Yatsen emphasize the concepts of health, convenience and economy, and mak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costume system come to an end, which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Han Chinese clothing movement.

Key words: ritual system; ethical cultivation; hierarchical order; moral cultivation; social management[GK-2!-2]

[HT]

“華夏”是漢族的古稱,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稱謂,“華”在古代與“花”同義,古詩有“皇皇者華”“灼灼葉中華”的嘉言美語;“夏”是高大巍峨的儀態風貌,因此《左傳》記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p>

“衣冠文物之邦”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衣裳”更不尋常。眾所周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民以食為天”這一古訓,把人人都要吃飯這一尋常事推崇為天理,進入至高無上的信念,然而這“以食為天”的觀念,若與服裝排座次,仍然屈居其后,殊不見“衣食住行”以“衣”為首的排列,就充分顯示服裝優先的地位。

這一觀念還深入民族心理,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的大俗話,21世紀中國已從前現代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看重衣裝的習慣依然不減當年。2007年5 月18日《小康》雜志刊文說,總部設在瑞典的國際研究機構Kairos Future 于2006年底對中日歐美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16~29歲的年青人展開調查,了解其對生活、未來成功要素及全球化的看法,收回答卷2萬多份。結果顯示,中國內地青年非常重視外表,75% 的受訪者認為外表好看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占調查的第一位,第二位是中國臺灣省,占比為63% ,雙雙高于歐美及其他地區。中國大陸和臺灣省在這一調查中位居前列,民族性的趨同遠遠超越其他的差異。為什么中國人對服裝的重視程度高居世界第一位,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一、衣冠之治的傳統

制作服裝必需穿針引線,中國最早發現的縫紉工具骨針,制作在45 000年前,相當于新石器時期,這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古籍記載從黃帝伊始,人們才有了衣服、房屋、耕作、熟食、醫藥和舟車等生活必需品,《后漢書·輿服志下》說: “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絲麻,觀暈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彩,成以為服?!眰髡f中的黃帝作旃冕,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於則作扉履,嫘祖教民養蠶,抽絲作衣服,這些衣帽鞋襪的創始人被奉為圣人,這些傳說雖然半虛半實,但符合人類生活方式進化的歷程。中國人習慣把衣食住行的發明歸結于某個祖先的偉大創造,這是人類處于幼年時期的思維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崇祖法古的文化特色。骨針的發現,證實黃帝時代已出現人工縫制的衣服,與諸多傳說相印證,充分說明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民族生命的源頭,也是生活方式的締造者。

希臘的上古傳說《荷馬史詩》渲染的是半神半人,表現的是英雄主義。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有關黃帝的傳說則突出的是關注民生的務實精神。所以從上古伊始,中西文明的象征便不一樣,西方文明的象征往往是金字塔、神廟為代表的巨大建筑物,而中國文明的象征則是鮮活的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人們尊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以養我、育我的生命之基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使祖先與生命同在,文化與生活共存,這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

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從一開始就具有獨創性,在甲骨文中“衣”的象形字是交領的形狀,矩形領直角相交,是中華服裝延續數千年的傳統,這也是當今流行的漢服樣式;吃飯用的筷子在4 000年前的商朝就有明確記載,起初稱為“箸”,只不過因為“箸”與“住”同音,有停止意,方改為“筷”與“快”諧音,是為吉利。

遙遠的歷史又在現實中復興,21世紀初在中國發生過漢族有沒有民族服裝的爭論,由此而興起漢服運動,一些專家學者、政協委員不斷發出以深衣作為漢服的呼聲,聯名倡議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中國代表身著深衣排列方陣出場,引起強烈的反響。高校風行以深衣作禮服,舉行成人儀式和畢業典禮,同時期某高校學位服裝參賽作品亮相,入圍的設計多數為長袍、寬袖、交領、束帶的上古衣冠。這說明古老的中國服裝,也是當前時髦的風尚。

現代西方學者認為服飾是人體的第二張皮膚,衣服重在保暖、舒適和美觀,這是從自然屬性著眼對服裝的認識,而中國對服飾的傳統認知是突出社會價值即身份地位。

穿衣著裝是衣食住行之首,它顯著、充分地表現人們的身份,封建制度的等級性首先在衣冠服飾方面有強烈的體現?!豆茏印ぞ肌氛f: “衣服所以表貴賤也?!卑喙淘凇栋谆⑼x》中提出圣人制作衣服是為了“表德勸善,別尊卑也”。對衣服的定義,重在區分尊卑貴賤。如果說人人不可須臾分離的衣服在多個地區、多種文化形態中都有等級之別的話,那么在中國則與禮制相結合,禮制是中國歷朝歷代治國治民的通則,具有法律的效應?;视H貴戚、官員士大夫、農民工商,穿靴戴帽,怎樣著裝,穿什么,不穿什么都有明文規定和限制,冒犯即被認為越禮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服不當而獲罪的史不絕書。歷代都有《車服志》《輿服志》《章服品第》等各種法令規章,規范各階層的穿衣戴帽,從衣服的質料、色彩、款式、花紋到裝飾的方方面面都有繁瑣的規定,做到“貴賤之別,望而知之”。違令者以僭禮逾制論罪。該穿,不該穿的,成為守法還是犯罪的問題。森嚴的等級管制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衣冠之治的傳統,在世界服裝史上獨樹一幟。

二、禮制化的服飾理念

穿衣戴帽成為中國歷史上國家禮制的重要內容,說明禮制是觀念形態、物質分配準則和社會制度,這一理念兼有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三重價值,這在全球范圍內也屬獨一無二,因此翻譯家很難將這個“禮”字譯成外文,這是卓具中國特色的觀念之一。

中國的禮制形成一種世界罕有的社會現象,那就是服裝的地位被抬高到無以復加的高度,改朝換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其色彩的變更按照五行說,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一代勝一代。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一代流行色上升到與國運興亡有關,承載色彩的服裝更不尋常。春秋戰國時期,衣裳一度成為國家的代稱:說我中國是“我衣裳”,國際會議稱為“衣裳之會”,改朝換代必定要變更服色等。諸多章法,不僅是國家行為,也是民間風俗,這從習慣話語中可見端倪,例如士大夫稱為“衣冠”,沒有功名的學子稱“布衣”,紳士的“紳”源自衣帶,潛心受教名為繼承“衣缽”,當官的理想是“衣錦榮歸”,清官的嘉譽是“兩袖清風”,首腦人物稱作“領袖”。以衣冠服飾表現民族氣節的典故更是史不絕書: 季路垂死不忘結纓,臨終也要把帽子戴正;蘇武流亡匈奴19年不改漢服以堅守民族氣節;明朝遺民寧可留發不留頭,表示不忘故國,種種愛國佳話,往往都用衣冠來體現。這說明服飾在中國不僅有遮體、保暖、觀瞻的功能,還被提升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文化精英的代表、民族榮辱的標志。

中華服飾文化重要的特色是還承載著沉重的政治包袱。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頗為特殊的王朝,它滅了元朝,又被清朝所滅亡,興于蒙古族的衰敗,亡于滿族的鐵騎,是夾在兩個少數民族王朝之間的漢族政權,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明朝在服飾衣著上有著強烈的種族主義情結。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衰弱是由于立國無方,貴賤無等而造成,因此明朝一建立就宣告恢復漢唐衣冠,效法漢唐服制的貴賤之別,以強化等級序列,鞏固統治秩序。雖謂恢復,實際上是有選擇的繼承,對唐代袒胸露背的時裝并未沿襲。它重視的是漢唐的衣冠之治及其嚴格的等級區分,進一步制定士、農、工、商衣冠有別的細則,例如《明史·輿服三》記載,洪武三年(1370)對庶人冠服有這樣的規定:“庶人帽,不能用頂,帽珠止許水晶、香木。十四年令農、紗、絹、布,商賈止衣絹、布。農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得衣、紗?!狈灿幸蝗私浬痰募彝?,家人穿衣服都不能與農家相同。士庶妻女的首飾用銀鍍金,耳環用金珠,釧環只能用銀。平民的腰帶不準鑲金玉,只能用牛皮制的“韋”,“布衣韋帶”就成為百姓的代稱。對藝人更為苛刻:“樂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民妻同,……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辈懒顫h人不準穿胡服,凡是辮衣、胡髻、胡語一概禁止,通行百年的元代服裝就此滅跡。明朝的種種規定就是為了做到“異其衣崐冠,使四民不收之人,無容其身”[1]。

衣衫的面料、款式、顏色、花樣等方面均有等級的限定。

面料的使用是: 貴官用錦繡;士農用綢、素紗;商人只許絹、布,不準用綢紗。

服裝的款式雖然是長袍大袖,一如古風,但長短有限制:官服的長袍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口寬9寸;平民袍長稍短,離地5寸,袖長過手,袖口寬5寸;武職官員衣長離地5寸,袖口出拳。士兵衣長離地7寸。中國自古有色彩崇拜的傳統,五行學說表現在色彩上為五色即紅黃藍白黑,這是正色;由正色混合而成的淺淡色彩是為間色。譬如綠色,這大地上覆蓋最廣泛的色彩為什么排除在正色之外?就是因為綠色乃是黃與藍的混合色,屬于中間色。這中間色是謂“色不正”,又稱“奸色”,正色被推崇,那淺紅、淺綠、淺青的中間色就受到歧視,《論語·陽貨》說:“紅紫不以為褻服”,像紅紫這樣高貴的色彩不能用作內衣。

色彩本是自然存在,正與不正是社會屬性,將正與奸的道德觀念引入色彩,使色彩意識形態化,最典型的例證是黃與紅,《詩經·小雅》:“朱芾斯黃,室家君王?!薄疤熳蛹冎?,諸侯黃朱?!奔t黃本是自然色,在中國卻成為高貴的色彩。紅為太陽色,黃為土地色,這紅與黃來自天地崇拜,炎黃二帝的命名便是對紅(炎)太陽和黃土地崇拜的心理反映。

從唐代以來黃色就成為帝王的專用色。百姓只能穿青白、淺紅、柳綠,黑白色貴賤都可通用,百姓在辦喜事時也可穿著大紅衣裝,這是特例而非常例。紅黃作為富貴的象征深入到民族心理,遇到喜慶節日民間都喜用紅、黃等濃烈的色彩作裝飾,很少用中間色。茶褐色、墨綠色等被認為是胡服的色彩,當在禁忌之內,色彩的好惡影響到民族心理,現代流行的那種“自來舊”色,屬中間色,在鄉土中國鮮有市場。

朱元璋為朱姓,出生時鄰家失火,紅光照耀,傳說是: “朱衣人作主人公”,這更加深了紅色的神秘性,所以討元的紅巾軍,其旗幟、戰帽、襖裙均為赤色,明朝號稱“以火德王,色尚赤”[2]。朱是明朝的國姓,賜姓朱是無比的榮耀。有尊榮就有輕賤,奴仆稱蒼頭,是戴黑頭巾的;藝人戴綠幘,腰系紅褡膊,足穿豬皮鞋。綠帽子在唐代是犯罪官吏的標志,到明代是從藝者的服飾,由于對藝人的歧視,綠帽子遂成為一句罵人話。有的優伶在帽子兩旁插有兩支白翅,不搖自動,被嘲弄為“風流帽”。蒼頭、綠幘都是卑微身份的服飾標志,具有這種身份的人與士農工商同罪不同罰,不受法律保護,與賤民無異。古有“刑不上大夫”的明訓,若有士大夫犯法又該如何處治?只需當堂脫下犯事人的衣服,就可不受此種約束,任意上刑,衣服儼然成為士大夫的保護色。

在貴賤有別、職業有分的制度下,士農工商任其熙來攘往,一望而知,非農、非工、非士、非商的游民很容易暴露于眾。衣冠之治即是通過服裝穿戴進行社會管理,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的統治方略。

三、承載道德教化的功能

古人的衣冠還承載道德教化的功能,以皇帝冕服為例,有十二章花紋:日、月、星、龍、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有不同的寓意,日月星表現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為眾人所仰望;華蟲(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為宗廟禮器,雕虎猿花紋,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潔,品行高尚;火給人帶來光亮和溫暖;米是主食,寓以濟養眾人;斧則表現果斷干練的作風;黻是為黑青相背的“亞”形,表現向善背惡的用意。

這一身衣衫最重要的是冠帽?;使谇暗氖轨?,稱為“蔽明”,表示目不視非,有所不見;冠的左右兩側有充耳,稱為“塞明”,表示耳不聞邪,有所不聽。這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古訓在帽子上的具體形象,日常用的沖天冠,兩側有向上翹的展角,象善字又稱“翼善冠”。從皇帝就以身作則,一身穿戴都要處處表現信奉的倫理教化。

以帽子表達職業的理念和道德崇尚,在明代是官民士庶穿戴的一大特色。

官員最典型的服飾是頭頂束發,上戴烏紗帽,身著盤領右衽袍,腰束帶,黑皮靴。烏紗帽是用漆紗做成的圓頂帽,兩邊有展角各長40厘米。盤領袍,兩側有插擺,衣袖寬大,按級別的高低在袍服上飾有不同的花樣,縫制在前胸后背,稱為補子。其官階主要表現在色彩和補服花樣的不同,文武官員各有服飾歌:

《文官服色歌》:“一二仙鶴與錦雞,三四孔雀云雁飛,五品白鷴惟一樣,六七鷺鷥鸂鷘宜,八九品官并雜職,鵪鶉練雀與黃鸝?!?/p>

《武官服色歌》: “云侯駙馬伯,麒麟白澤裘。一二繡獅子。三四虎豹優。五品熊羆俊。六七定為彪。八九是海馬,花樣有犀牛?!盵3]

文武官服上的飛禽走獸,有嚴格的等級序列。一品、二品大員高貴如仙鶴、麒麟,八、九品的下級官員只能是麻雀,是文是武,官職高低,一目了然。

文官的帽子兩側常用蟬翼,古人以為蟬是飲露水生存的,用蟬翼那就象征清廉如水;武官的帽子用貂毛作冠飾,貂屬獸類,但不象猛獸那樣張牙舞爪,既有獸類的勇武,又兼有溫順良善的一面,這是理想的武官人品。文武官員戴上這種特制的帽子,猶如把當官的座右銘頂在頭上?!耙鹿谇莴F”這句成語在明代并非罵人話,而是官員服裝的真實寫照。

還有一種忠靜冠,烏紗平頂,三道梁,后列兩山。戴上這帽子的官員,需“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由朝廷頒發圖樣,如式制造。惟有七品以上的京官,都督以上的武官,以及州縣正堂,儒學教官,才能有此冠帽,其余一概不許濫用。

執法的官員要戴獬豸帽,獬豸是頭上長角的神獸,這是與龍、麒麟一樣在現實中并不存在的生物,在民間傳說中都有莫大的神力。獬豸性格忠直,是非分明,是執法嚴明的象征。在西方也有類似的裝飾,如英國法官戴假發,如果說這在西方是顯示威嚴的話,那么中國的獬豸帽則表示公正不阿的道德操守。

崇奉理學的士大夫們,喜歡戴的是心形冠,其造型是圓頂象征天,由八片布拼接表示八卦,大圓帽沿像太極,儼然是天干地支的太極圖。這種方巾、峨冠象征天圓地方的冠帽自然與小民無緣。

有的士大夫喜歡別出心裁,自己制作冠帽的,也都不脫政治倫理的內涵,如陳獻章自制的“玉臺巾”,按玉臺山的山勢,做成平頂四直的形狀。晚明時興戴高帽,你帽子高,我比你還要高,如此愈來愈高,以致被人嘲笑頭頂一個書櫥。湛若水自創自然裳,表現他對自然的崇尚,可惜沒有留下具體的形象描述,只給后人留下了想象。

文武官員的服裝之別雖然嚴格,但在皇帝恩準之下也可越級穿戴。洪武年間,羅復仁并非一品大員被賜予玉帶。景泰年間衍圣公是二品,被允許穿蟒袍系玉帶,此后作為慣例。麒麟本是公侯的服飾,弘治以后大學士也穿上麒麟服;仙鶴本是一品文官的服飾花紋,嘉靖間武將成國公朱希忠、都督陸炳都用此紋飾。五品的翰林嚴納、李春芳也經過特批穿上仙鶴裝,后來仙鶴服成為道教玄壇的專用服,尚書反而不敢穿用。在奉行禮制的時代,只有皇帝才能超越禮制,以賜服厚賞官員,表示特別的恩寵,這是特例而非常例。

一般平民身著青布棉襖、藍布褲裙、白布襪、藍布鞋、皂布巾。還有一種無領無袖的對襟長上衣,稱比甲、坎肩、背心,老少皆宜。與官員士大夫的峨冠博帶相比,平民著裝有三緊,即頭緊、腰緊、腳緊。所以古代常用“峨冠博帶”形容官員縉紳,勞動大眾則稱為“短衣幫”。在江湖上還流行一種服裝的隱語: “袍帳”是指縉紳的寬袍大袖,秀才的長衫稱“海青”,褲子稱“漢子”,裙子是“圍竿子”,鞋子稱“擲上”,襪子為“擲同”,這都是形象化的平民用語。

平民的帽子也同樣具有濃厚的道德教化色彩,帽子在明代稱為“巾”,“巾”本是男子束發于頭的布帕,因為與“謹”諧音,寓意有自謹之明,成為帽子的又一名稱。網巾是明代貴賤通用的帽子,它以絲織網,由一繩收緊,用以束發,稱作“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明末減去網帶,又稱“懶收網”。清代筆記《握示軒崐隨筆》中記載:“明太祖微行至神樂觀,見一道士于窗下結網巾,問曰:‘此何崐物?對曰:‘此網巾也,用以裹頭上,則萬發皆齊。上明日召道士,命為道官,取所結網巾十三頂,頒示十三省布政司,使人無貴賤,皆首裹網巾,遂為定制?!边€有一種瓜皮帽,由六瓣布片拼接,不能多一片,也不能少一片,只能是六片,這“六”含有前、后、左、右、上、下六個向度,這是中國人的空間概念,所以這瓜皮帽,稱為“六合一統”。令人玩味的是明代的“四方平定頭巾”,帽形四方平頂,寓意四方平定,象征國泰民安。據說明太祖在這帽上用手按了按,成一“民”字形,這就是戲劇舞臺上常見的庶民黑色禮帽,戴這帽子需要把頭發束在帽子中,又稱“法(發的諧音)束中原,四方平定”。

這些制作都源于一種理念,這就是明代理學家呂柟所說:“古人制物,無不寓一個道理。如制冠,則有冠的道理;制衣服,則有衣服的道理;制鞋履,則有鞋履的道理。人服此而思其理,則邪僻之心無自而入?!盵4]

服此服而思其理,是古人服裝制作的法則,這一法則使得一身衣衫從質料、色彩、款式、花紋無不受“禮制”的規范,賦以天道、倫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諸多涵義,成為封建倫理政治的圖解和符號。

服飾雖然受禮制的主導,形成衣冠之治的傳統,但在等級的限定之外也出現了進化。服裝是生活用品,隨經濟條件和個人喜好而變化,這是非權力所能干預的選擇,例如婦女的上衣和下裳本要求上下一色以象征“婦人尚一德,無所兼”,實際上難以做到。明末一些才子喜歡奇裝異服表現風流,甚至陰陽倒置,男穿女裝,女著男裝。在明代筆記中有大量記載,如無錫文人鄒公履“頭戴紅紗巾,身著紙衣,齒高跟屐,佯狂沉緬?!盵5]“二十年來,東南郡邑,凡生員讀書人家有力者,盡為婦人紅紫之服,外披內衣?!盵6]江南公子“大類女妝,巾式詭異?!盵6]蘇州唐伯虎有時穿著女裝接待客人與和尚下棋。一時間文人穿著大紅大紫,甚至內衣外穿,蔚然成風。

四、中山裝、旗袍和深衣的時代性

21世紀初在中國興起的漢服運動中,古代的深衣又重新被提倡,深衣究竟是何等服裝?

深衣是上古流行的長袍,“深”者意為有深刻的含意,如其形制: 長袍,有上衣下裳相連,象征二極;上衣象天為玄色,裳在下為黃色,天地玄黃取之乾坤;上裝用4 幅布,喻為四季,下裳有12幅是12個月,這是“法天”;領口是交領,直角相交表示“地道方正”;背有中縫,象征“人道正直”;袖長而廣,伸展如圓規,是為“天道融和”;腰系大帶,以作權衡;整個造型上寬下收,因為上是陽下是陰。穿著深衣要有五項規則:規、矩、繩、權、衡。這種幅巾縉帶,寬袖大袍穿在身上,舉步行走,要求進退有儀,穩重遲緩,以順應天時地利人和。

這種先秦服飾,自唐宋已不流行,在宋代、明代、民國初年都曾有人提倡深衣。

有趣的是,在新文化運動中首先提出打倒桐城謬種,表示“共和與孔經絕對不能并存”的錢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職教育司長時居然身穿孔子時代的深衣玄冠到軍政府報到,并發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會推廣,一時傳為笑談。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生活方式趨同化,雖然深衣不可行,但怎樣保留民族特點,卻是時代性的課題。清末民初的服裝改革就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民國前后,洋裝一度風行中國,這有利于突破中外風俗差異所形成的壁壘,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創新。但是愈來愈多的人感到,西服與中國人生活習慣不相適應。領帶卡脖子,戴手套動作不方便等等,怎樣使西服本土化,尊重中國人的穿著習慣,是推進服裝改革的關鍵,這種交流的結果不是洋裝代替中裝,而是創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服裝: 旗袍和中山裝。

中山裝因由孫中山創制而得名。它以西服為模本,改大翻領為立翻領,上下左右4個明袋,喻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袋口為倒筆架形,以示對知識分子的尊重;5個扣,象征五族共和。這一式樣與西服不同,突出表現在關閉式的立領,鈕扣直線排列均勻,背有縫,腰節略加收攏,穿起來收腰挺胸,凝重干練。褲子則把傳統的連檔褲改為前后兩片組合,腰圍有折裥,側面和臀部有口袋,褲腳帶卷口,這就是中山裝的原初樣式。對四袋、五扣的倫理解釋,富有中國古人衣著的情調,但與古代服裝有實質性的不同,服裝不再有等級之分,戴什么帽子,穿什么款式,用什么色彩,不論尊卑貴賤,聽憑自選,從此走上自由著裝的時代,這在中國服飾史上是新的里程碑。

可貴的是,孫中山在創制中山裝時還提出服裝現代化的理念,他在給中華國貨維持會函件中提出民國服式的制作原則是:“此等衣式,其要點在適于衛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于觀瞻?!边@服裝四原則真正結束了衣冠之治的觀念。由于這一服裝樣式結構合理、自然舒服,受到民眾的歡迎,常盛不衰,延續至今。

五、結語

在文化發展史中,取之國外,而在中國發揚光大的事例舉不勝舉,遠的如胡琴、笛子、琵琶等民族器樂均來自西域,先秦的古樂大多已失傳;近的如乒乓球,從20世紀起中國人幾乎壟斷世界乒乓球壇,被中國人引為驕傲的“國球”,其實源自19世紀的英國,并非中國土生土長。而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某些不合時宜的傳統,只能請進博物館,供后人觀摩它昔日的輝煌。

值此,且不妨說一聲:俱往矣,深衣!

穿衣著裝還看今朝!

參考文獻:

[1][WB]解縉.獻太平十策[C]//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卷11.北京:中華書局,1962.

[2][DW]黃瑜.雙槐歲鈔[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DW]褚人獲.堅瓠集[M].李夢生,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DW]呂柟.涇野子內篇[M].趙瑞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5][DW]余懷.板橋雜記[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

[6][DW]李樂.見聞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歡
禮制社會管理
西周禮制城市規劃思想對后世都城建設的影響探析
給現代人參考的古代禮儀
禮制規范視域下唐代陵戶的設置
探析行政法中怎樣進行社會管理創新
行政法治視野中的社會管理創新
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基層政府責任建設問題探討
馬克思的管理思想對加強中國社會管理的啟示
土默特地區禮制的研究狀況與研究價值簡述
中國上古禮制中衣服所具功能與靈魂附歸問題
明代文官喪葬公文與喪禮制度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