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會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務發展分析

2017-08-02 10:26張葉郭雪清
東方教育 2017年11期
關鍵詞:社會需求高校

張葉+郭雪清

摘要:本文以相關理論研究為基礎,對大學生公益服務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對當前如何科學引導高校公益服務發展,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同時,提升公益服務活動有效性,有效滿足社會需求,提出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高校;公益服務;社會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異軍突起,“公益”這一名詞也走進大學校園,極大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我國一些高校成立了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公益服務團體,開展大學生公益服務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如中國人民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的自強社、廈門大學的南強鄉村學社、廣西中醫藥大學的大學生服務總隊、廣西師范大學的“金鳳計劃”等公益社團為大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搭建了成長成才的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公益服務和能力建設活動,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與社會實踐結合,引導他們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奉獻愛心、回饋社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高校公益服務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公益活動參與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缺乏延續性,活動效果不夠明顯、活動主體自我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公益項目缺乏科學設計、組織機構不夠健全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育人工作的成效,也逐步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視。

一、高校公益服務

公益服務的內涵大致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指免費、無償、普惠的服務活動,常常與有償服務對立。公益服務的主體沒有特定限制,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公民個人等均可從事。在《公益服務機構財政投人方式的國際經驗》(2014年),其使用的公益服務機構概念包括民間公益組織與多類公立公益機構。第二,指與社會事業相關的服務(活動),或者就是指社會事業。如王惠娜在《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發表的《公益服務的社會性管制》一文,直接將公益服務指稱為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公益服務(科教文衛)具有公共物品或者準公共物品的特性……”;第三,指事業單位分類標準及通過分類形成的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高校公益服務,特指以高校為主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直接或間接地向社會提供科教文衛等性質的專業性或志愿性的服務。高校公益服務是在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既可以體現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又是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對社會、對高校、對學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基于社會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務發展現狀分析

(一)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活動體系尚不健全

就目前的高效公益服務來看,很多高校公益服務型社會實踐活動在校團委的指導下體系健全,存在一些品牌服務團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專業實踐活動目前主要由教學科研辦或各專業教研室進行策劃與準備,以學生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為主要的活動形式,是教學內容中的一種,被納入了在校大學生學分體系。由此可見,公益服務與專業實踐在高校中都是普遍開展的社會實踐形式,但是由于活動的歸屬、組織機構不同,這兩種活動尚存在脫節、聯系不緊密的情況。雖然近幾年,高校有意識地打造大學生專業實踐與公益服務相結合的活動平臺,但體系尚不健全,活動開展得不夠深入,取得的成效尚不明顯。

(二)服務水平與社會需求差異較大

高校公益服務,作為高校大學生走進社會、奉獻社會、吸取經驗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具備反哺社會、國家的積極作用。通過積極探索與實踐,很多高校已形成了將公益服務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團隊雛形,雖然在各類公益服務中能夠運用到專業知識,但涉及的專業深度廣度較淺,對學生的鍛煉不夠,未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三)公益服務類型專業實踐活動開展未常態化

從社會實踐的開展情況中發現,高校的各種實踐活動均集中在寒暑假,時間周期為10-60天,雖然在校期間也有個別的實踐類活動,但活動均以1-3天的短期服務為特點,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活動也遵循了此規律,并未形成特有的活動常態。

(四)缺少系統的培訓與教育

據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參與的公益服務類社會實踐大都由團委組織,個別同學能加入到學院任課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但均以淺顯的服務或資料搜集為主要任務,對專業知識運用較少,指導教師不是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老師,就是學院的專業任課教師,指導教師在活動前期準備與后期的總結中指導比例較大,而在活動開展期間,大部分高校學生缺少專業教師系統的培訓與教育,導致學生的實踐效果不明顯。

三、影響高校公益服務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社會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將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將專業實踐融入高校公益服務中,緊密聯系了專業實踐與社會公益服務育人功能,打破了關于專業實踐年級、實習時限的限制,實現了全程育人化,而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高校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活動開展的前提與保障,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目前國家政府對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關注度較高,尤其是對公益服務型活動報道較多,而對于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的關注較少,近年來也并未開展類似的專項工作;另外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沒有工作、實習經驗的在校大學生是否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是否會影響正常的生產投入大都是企業考慮的問題,而法律法規也并未對企業接納在校大學生實踐提供優惠政策,難以激發企業的興趣。

(二)高校對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認識有待深入、體系有待健全

目前各高校雖然有意識地將公益服務與專業實踐融合一起,但還未形成健全的體系,負責的組織機構劃分不明確。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是將公益服務與專業實踐結合在一起,在活動中既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輔助第一課堂教學,又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有助于三觀的形成;但該類型的活動有的由團委負責牽頭開展,有的則由教務部門組織實施,各部門間又缺少交流溝通,影響了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的開展效果。

(三)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合理

目前,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的指導教師大都由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老師或是專業任課老師擔任,個別團隊擁有兩名指導老師,但交流不緊密,對活動整體層面的把握不足;再者指導教師偏年輕化,而教學經歷較為豐富的老師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度不高,缺乏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負責學生管理的專任教師雖熱情高,但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撐,僅憑學生教育管理的經驗進行指導,顯然并未能達到活動效果。

(四)高校對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的保障不到位

高校的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要想順利而有序地展開,必須健全保障機制,首先要有充足的基地作為保障,要讓學生“有地可去”,而目前關于實習基地的管理一般都由教學部門負責,而已建立的實習基地也有固定的實習時間,很難保障活動開展的長期性。其次是對活動的效果保障,區別于其他實踐類型,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是學生在奉獻社會的同時,應用了專業知識,拓寬了視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業能力,而簡單的“支教”或臨時性的一些專業服務實踐顯然得不到既定的效果。

四、基于社會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務發展建議

(一)依托調研,以社會需求為契機

高校公益服務要想達到高校、學生、社會的三贏效果,那么對公益服務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必須從學生與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如西南石油大學的“我心中的家”實踐活動,很好地將公益服務與室內設計專業的實踐融合,他們通過前期調研了解到,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成為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工作,城建學院通過組織學生為低收入家庭及公益組織提供免費設計服務,鍛煉了該校學生專業的實際運用能力,效果較好。

(二)自主管理與專業指導相結合

類似“我心中的家”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還有浙江萬里學院的“微愛”社團服務項目等他們都具備較為成熟的管理團隊,能夠在固定的“基地”定期開展活動,同時擁有相對專業教師的指導,學生都能在專業教師處獲得指導,提升專業技能。

(三)整合資源,拓展活動渠道

為避免“無地可去”的實踐尷尬,高校在調研的基礎上,應該整合資源,積極拓展活動渠道,除了與已有的實習基地建立合作外,還應積極利用社會資源,聯合開展活動,這樣不僅擴大了活動影響,在活動的場地、經費、效果等方面也得到了保障。

(四)積極開展合作與交流,提升發展空間

以“走出去、引進來”的理念,積極探索與其他高校、地方企業的合作機會,打造品牌社團,學習優秀經驗,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招募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公益服務型專業實踐中,擴大活動效果。

當然,推動高校公益服務發展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攜手并進。但我們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高校公益服務是一項既有社會意義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必需努力完善和發揚。以現有的需求為基礎,從自身出發,從點滴出發,為社會發展與和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鳳.大學生公益團隊的建設與管理研究——以EJR公益團隊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4:1-48.

[2]韋小雙,關明.大學生公益創業與志愿服務價值理念的差異、耦合以及轉化[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4.

[3]鐘一彪.大學生公益活動實務[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4]吳卓君.品牌管理視角下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的探索嘗試——以H學院“愛漫蔥城”公益活動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6(6):94-96.

猜你喜歡
社會需求高校
公共營養師社會需求現狀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關于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及能力培養研究
淺議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與管理水平提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