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樹枝建構中“品斟”幼兒深度學習

2017-08-07 19:20王芳芳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樹枝經驗建構

王芳芳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僅闡述了青少年培育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它成為了引發我們幼教工作者深刻思考的方向。怎樣的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怎樣的課程是適宜的、有效的?教師應該怎么去支持,從而發現孩子的學習?馮曉霞教授在會議中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級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深度學習的提出更是為我們亮出了一盞指明燈,讓我們能夠在核心素養與幼兒的活動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重新審視我們的活動內容以及組織形式,從而在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中建構經驗、發展能力。

帶著對深度學習理念的領悟,帶著對課程內容架構的思考,我們展開了研究,嘗試以樹枝建構為突破口,開展了系列化的幼兒探究活動,旨在通過幼兒對樹枝的探索以及與其他材料之間的組合等形式,創設寬松的氛圍,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支持者、推動者,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的良好狀態。

一、創設包含問題的游戲情境

幼兒的游戲過程中往往包含著探究和解決問題,平淡淺顯的游戲激不起幼兒參與的興趣,會阻礙有意義學習的開展。而幼兒所能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復雜程度既受其發展水平的影響,更受游戲材料和情境的影響。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和不穩定的情境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運用經驗、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引發深度學習。因此,在樹枝建構的活動中,我們力求做到:

(一)提供低結構的游戲材料

在開展樹枝活動中,我們收集的材料都非常簡單,且直接能夠從大自然中獲取,如:樹枝、松果、樹葉、鵝卵石、稻草等,給予幼兒最大的想象空間,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帶領幼兒一同到大自然中尋找,將他們喜歡的類型帶到幼兒園中后進行分門別類地擺放,且考慮了便于他們取放,能夠讓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一目了然地發現這些材料,開展活動。

(二)設置高開放的游戲情境

高開放的游戲情境是指沒有任何的局限性的,開放自主的一種環境,帶給幼兒輕松、自在、愿意主動發揮的情境。

在“樹枝搭建”活動的推進過程中,班級幼兒已經掌握了搭建、捆綁樹枝等技能。森林,教室中到處保留著他們的作品,此時教室空間的局限已經捆綁了他們的思維以及創作的空間,幼兒需要一個更大更寬闊的地方讓他們能夠施展拳腳。正是發現幼兒的這些需求,我們把活動場地搬到了一樓器械室,那是一個寬闊且毫無阻擋的空間,當孩子們知道我們將要換地方時,他們欣喜若狂,并且一起為這個空間取名為 “新年教室”(因為開展樹枝建構的活動時正處于元旦之際)。帶著這些想法,新一輪的游戲情境就此開啟,如何裝扮呢?“可以在新年樹上掛上祝福語、燈籠紅彩條;可以貼上窗花、掛上紅紅的鞭炮……孩子們踴躍地參與著,即便這個空間因為樓層有一定高度,但是并沒有因此阻擋孩子們的創作熱情?!翱梢杂锰葑印钡纫贿B串的創意開始萌動,當孩子們探究的熱情被點燃時,所有問題都能被化解,而且化解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孩子探究的過程,也正是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

二、提供可持續的探究時空

因為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期望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就能探索和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它應是長期而連貫的,不僅要具備時間上的充足,更要保障內容間的連貫。

(一)時間上的保障

在樹枝建構的活動中,我們利用大區域活動時間讓幼兒進行主題建構,充足的時間保證幼兒能夠投入地進行探索,而且也會利用一日生活中的零星時間,比如餐前活動、散步時間、離園活動等這些片段時間,允許幼兒繼續前往完成前往。

(二)空間上的保障

我們的樹枝建構一共經歷了三個空間:教室——大區域室——建構室。樹枝建構的發源地是在教室,但很快我們就發現教室的空間受限,幼兒的很多創意沒有辦法很好地得以施展。于是我們便將場地拓寬到了教室旁的大區域室,不僅可以和教室有一個很好的接軌,大場地更能喚起孩子搭建的熱情。漸漸地,孩子們的需求變得更大,他們想要尋求更大的場地用來樹枝建構。因此我們把目光轉到了器械室,空蕩寬闊的教室更能點燃幼兒樹枝建構的激情。

三、優化及時有效的支持策略

(一)內容推進,叩啟持續探究之門

如果孩子有興趣,那么可以持續探索。較長時間的持續,活動推進的連貫,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主動、深入。也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創造能力、科學認知、身體動作、邏輯思維、合作交往、語言表達、專注品質等在活動實施和問題解決過程中一一獲得。

案例:我的木屋

木屋的推進過程就是孩子們主動學習、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以孩子的發現學習過程為主線,一步步有序地推進,發現制作木屋的樂趣。當幼兒發現困難時,及時找尋辦法解決,再一步步過渡、學習,建立一個新的過程,這體現著深度學習的過程與價值。

(二)過程支持,喚醒主動學習熱情

計劃——給兒童一個機會表達他們想法和意圖,培養其主動性。開放式選擇:決定做什么、預測互動、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實施——實施自己的計劃。觀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與同伴互動,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創設問題與幼兒交流。為幼兒提供材料支持。

回顧——分享實施中的成功與失敗,為后續活動的新一輪計劃提供支點。

案例:有創意的吊飾

計劃——春節將至,孩子們準備用樹枝來做吊飾,幾根樹枝只要稍加改變捆綁的形式就會變成各種吊飾。瞧,這是孩子們計劃的吊飾,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還有多邊形的呢,在底部用麻繩串上很多的松果,可漂亮了。

實施——開始做吊飾了,別看吊飾簡單,操作起來可沒那么簡單。尤其在捆綁樹枝時,那可是有難度的呢,需要幾個人一起配合,你幫忙拿著樹枝,我來扎捆樹枝。哇,是梯形的吊飾,再在底部掛些松果,三五個一排,完工嘍。

回顧——我們的吊飾引來了很多人的駐足欣賞,孩子們總是會很興奮地向人們介紹這是他們做的,自豪之情溢以言表。

(三)經驗支持,啟明主動學習方向

在游戲創作中,孩子們不斷地創新、發現、探索,從中獲取有價值的經驗積累,并及時進行梳理和經驗推廣。在經驗的推廣過程中,我們面對困難時會多一分自信,可以利用這些原有經驗來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在樹枝建構過程中,就一直重復著獲取經驗——梳理經驗——推廣經驗——提取新經驗的這個過程,這種良性循環給我們的樹枝建構指明了主動學習的方向。比如,當孩子們遇到問題“如何讓搭建的房子站立起來”的時候,孩子們的探索遭遇了困境,如何讓平面的房子站立起來呢?孩子們開始不斷地嘗試、探究,此時也正好是教師及時介入和點撥方向的時刻。于是我們一起來尋找生活當中可以站立起來的事物,孩子們慢慢發現只要在房子的四個腳處多加幾根樹枝,再把它們一起扎捆起來,這樣就會有一個支點,把房子支撐起來。聰明的孩子還發現了可以利用鵝卵石,讓房子的四個腳站立在鵝卵石中,也能讓它站立起來。在孩子們不斷找尋探究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們進行經驗的拓展:借助外來物,讓平面的房屋站立起來;在四個腳處支撐樹枝,利用支點讓房屋站立起來。這些經驗的習得以及思維拓展的能力對幼兒今后解決類似問題有非常好的啟示作用。

(四)家長參與,繪就持續探究之路

由幼兒園向家庭的延伸輻射,更體現了有意義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呈現了教育的聯結與流動。在我們開展樹枝建構前,我們就把“發現樹枝的秘密”這個活動給了孩子,讓孩子主動發現樹枝的秘密,為樹枝建構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案例:探尋樹的秘密(來自一一媽媽)

一一回到家,告訴我有一個家庭作業——上山探尋樹的秘密。原來他們班級打算開展系列關于樹枝的活動,首先讓孩子發現樹的秘密,然后用孩子們特有的方式獲得樹文化所帶來的認知、經驗,感受快樂。瞬間,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期待。

確定目標:一一在紙上畫上了根大大的樹枝,并在樹枝后面畫上了大大的問號。原來她想知道關于樹枝的相關信息。小家伙認真地開始準備工具:放大鏡、籃子、照相機……從來沒見過女兒如此認真地做一件事。

實施行動:周末,全家一起來到了老鷹山?!皨寢?,你看!樹枝都長得不一樣。有些樹枝很直,有些樹枝卻是彎彎的,有些樹枝上還有很多的枝杈,樹葉……一路上,一一不停地觀察,不停地提問題。

回來后,一一把她的發現記錄(繪畫)在自己的記錄紙上,這次經歷讓她對樹以及樹枝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來,我們還一起上網查找了各種各種的樹枝,感嘆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四、內化“幼兒為本”的教育觀念

教師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幼兒學習、課程開展中的角色,擺正位置,尊重、支持兒童,改變兒童觀。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多角色地適度轉換能夠助推幼兒成長。在活動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構建適宜兒童發展的課程并努力貫徹落實,是實現幼兒園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重要途徑。

角色一:材料供應者

材料是課程的支架,也是教與學的基礎。教師要提供豐富、多樣的開放性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深入探索。為了拓展幼兒的經驗,有些材料可以采用周期循環的方式提供,熟悉的材料采用新的方式使用。材料最好有不同質地,如果能被加工最好。有不同感官的感受,便于轉變和結合。

角色二:觀察分析者

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進行細致觀察,確定了幼兒開始使用提供的游戲材料,那接下來還要為幼兒的游戲提供哪些材料和支持。只要有適宜且豐富多樣的材料,兒童就能真正地投入活動,即使是相同的主題和情節,孩子也經常會跨越學科的邊界,創造出多種可能性,享受多樣活動帶來的快樂,讓兒童面臨新的挑戰,給兒童多方面的經驗,只有這樣,兒童的學習才會具有整體性。

角色三:情景推動者

及時發現游戲活動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引發孩子進行討論、解決,推動學習的繼續;展示兒童作品或是感興趣的作品也是情境推動的一種方法。通過看作品,回憶反思做了什么,也能幫助孩子擴展他們的觀點,使他們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繼續堅持活動。

角色四:環境支持者

教師還必須要做好環境的支持者,既為孩子提供寬敞的物質環境,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場地能夠允許孩子進行探索;同時也能積極為孩子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支持孩子想做的事情,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努力讓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以樹枝建構“品斟”幼兒深度學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嘗試和探究,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的幸福,也欣喜地感悟著教育的真諦。關注幼兒的深度學習就是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順應兒童天性,關注兒童的興趣與需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兒童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正是這一理念,成為我們本次樹枝建構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努力創設由幼兒、環境、關系主導的,生成式、呼應式的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凸顯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地成長,在與材料的互動當中愉快地游戲,在寬闊的場地上馳騁他們的無限創意。幼兒活動的過程就是傾聽與尊重每一個兒童聲音的過程,就是發現每一個兒童力量的過程,就是幼兒自我經驗建構的過程!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幼兒園)

猜你喜歡
樹枝經驗建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猴叔叔剪樹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樹枝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沒有一只鳥兒害怕樹枝斷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