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兩次教學活動來看幼兒園教學設計

2017-08-07 22:00李前春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阿雅繪本垃圾

李前春

在幼兒園執導的集體教學活動當中,有兩次給筆者的印象非常深刻。通過課后回顧和其他教師討論以及自我反思,筆者總結出一些幼兒園教學設計前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活動前期準備有助于客觀評估幼兒的接受程度

第一個教學設計是繪本教學《我永遠愛你》,這是一本涉及生與死、友誼與別離、愛與表達的繪本。主人公是一位四五歲的小男孩兒,他養了一條小狗叫阿雅。他和阿雅一起玩耍,一個房間睡覺,一起長大,每晚臨睡前都對阿雅說“我愛你”。小男孩兒漸漸長大,阿雅卻老了,終于一天,阿雅死了。小男孩兒很傷心,但想到經常對阿雅說“我愛你”,就感到一種安慰。他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也愛阿雅,但是從來沒有說過“我愛你”。

在選擇這本繪本之前,筆者有一些顧慮,一般的幼兒繪本,其話題和表現形式相對比較輕松,基本圍繞著幼兒的生活經驗展開,諸如孩子間的友情和矛盾、與家人的關系、生活趣事、輕松的幻想以及表現自然、表現動植物的內容等。直接涉及死亡的繪本并不多,并且是與幼兒關系親密的人或者動物的死亡。這樣的繪本有《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等,那么這本繪本孩子能不能接受,并且適不適合集體教學呢?

對此疑問并沒有現成的答案,筆者通過多方了解發現:首先,和帶班教師交談,筆者了解到,大班的孩子基本知道“死亡”這一詞語,雖然還不是很明確人死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該班教師說,帶中班時,自己的爺爺過世,曾跟孩子講過這個問題,當時孩子的反應還是比較“積極的”。有個女孩兒說知道“死”的意思,下雪的時候她的奶奶死了。另有個女孩兒說自己家的金魚晚上悄悄地死了。還有個小男孩兒說他爸爸把蚊子打死了?!八懒司褪怯肋h見不到了?!边@說明孩子具備了關于死亡的初步籠統的概念。其次,該班級走廊上養了一些小動物,有一只小倉鼠、幾尾金魚,還有幾條蠶寶寶。通過平時觀察,筆者發現他們非常喜歡這些小動物,經常三兩個幼兒頭挨頭湊近觀察,主動喂食、加水,還會興奮交談,表現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通過和他們非正式地聊天兒,筆者了解到很多幼兒的家里養有貓、狗、兔子等寵物,孩子也很愛護、珍惜它們。最后,筆者將目光投向繪本本身。這本書,描述的雖然是死亡和別離,但并不哀傷沉重。語言平淡,沒有激烈的詞句和夸張的感情描述。畫面以淺藍色為基底色,色彩柔和,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的表情、肢體動作都沒有大幅夸張、變形的地方,比較寫實。故事的描寫是按照時間線索,從頭開始講述到最后的結局,易于理解。

繪本本身哀而不傷,幼兒的家里、班級里多養了小動物,并且幼兒對死亡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基于以上三點,筆者認為《我永遠愛你》是可以作為繪本課來上的。隨后撰寫了相關的教學設計,經過反復修改,直到最后順利上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與幼兒生活經驗接近的集體教學活動更要作好充分準備

之后有一個健康飲食的主題活動,其中一個內容是“垃圾食品”。該活動的目標是要求幼兒能說出身邊常見的垃圾食品,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盡量避免食用垃圾食品,同時能夠向身邊的親人、伙伴宣傳這類知識,最終養成健康生活好習慣。

關于垃圾食品,通過幼兒園、家庭、媒體等的不斷強調、宣傳,大多數幼兒都略知一二,教師也經常強調零食往往是垃圾食品,不要帶零食到幼兒園。應該說,這次教學活動在選材上非常接近幼兒的生活實際。筆者認為,只要按照正常流程備課,在課堂上與幼兒充分互動,就能完成本次教學活動,無須在事前對垃圾食品的知識作過多、過于詳盡的了解。但是,教學活動中途恰恰就出現了知識準備不充分而導致狀況不斷的現象。

當提到腌制食品、加工肉類屬于垃圾食品時,筆者舉了幾個例子,如“腌咸菜、咸肉、香腸”等,有幼兒舉手說“老師,雙匯烤腸也是的,我爸爸不讓我吃”,我肯定了他。本想繼續下一類垃圾食品,這時又有一位幼兒舉起了手,說“老師,幼兒園的菜有燒香腸”,她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又有幾個幼兒紛紛說:“對對對,昨天中午還吃了香腸?!薄袄蠋?,幼兒園為什么要給我們吃垃圾食品?”當時筆者無言以對,頓了一下才說“垃圾食品偶爾吃一兩次是沒有大問題的”。觀察幼兒的反應,他們顯然沒有被說服。接下來,說到了碳酸飲料、膨化食品、油炸食品、反式脂肪等等。筆者說薯片哪、可樂呀、奶油蛋糕哇、冰淇淋哪這些東西都要少吃。馬上有一個幼兒問我:“老師,餅干算不算垃圾食品?”說實話,我還真不能確定餅干算不算是“垃圾食品”。是油炸的嗎?是膨化的嗎?不是,好像是烘烤的。添加劑多嗎?好像有的添加得多,有的沒那么多。是過度加工食品嗎?好像也不能一概而論。因此,當時,筆者只能把問題拋給孩子們。結果,他們終于找到機會證明我也有不懂的了,于是,各抒己見,直抒胸臆,據理力爭,現場實在是熱鬧。有些幼兒堅持說不是垃圾食品,理由是幼兒園的點心里經常有餅干,因為幼兒園是不會讓小朋友吃不健康的食物的。有的幼兒就認定餅干不健康,因為他看過相關的科普繪本。為了讓教學繼續下去,我只能說,好的,這個問題老師下課之后再學習一下,下次告訴你們餅干是不是垃圾食品。

三、教學設計前期準備工作的注意事項

(一) 活動內容要符合幼兒的“真生活經驗”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設計第一要義就是要符合幼兒生活經驗,貼近幼兒生活實際。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幼兒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決定的。幼兒處于感性認識敏銳階段,主要通過感知周圍事物來提高其認知水平。同時幼兒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身體健康,有初步生活能力,對周圍環境敏感并感興趣,有基本的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前一定要充分考慮這些要素,讓活動目標契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但這里有一個真經驗與假經驗的問題。

再如,幼兒“談戀愛、結婚”的話題?!斑@是成人世界的事情,根本不屬于幼兒”,大多數人是這么想的。但是筆者親耳聽到一幼兒園小女孩兒對另一女孩兒說,“某某長得還有點兒帥, 我長大了要和他結婚”,另一女孩兒說“那你問問他喜歡你了嗎?”如前所述,幼兒生活的環境不是真空,他們從成人哪里會經常聽到類似的談話片段,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加以組合,從而構成了自己的生活經驗。這類經驗直接構成他們認知事物的基礎。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接觸的東西和信息越來越多,成人對幼兒的看法和認識顯然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改變。

(二)熟悉的題材更要準備充分

相比較而言,這一提示對老教師更重要一些。原因在于,一般新手教師由于經驗不足,對比較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題材準備不足時,會很快在活動中反映出來,如課堂出現斷層,教師接不下去話,幼兒提出很多疑問要求教師解答,或者教師的回答不能令幼兒滿意,有些幼兒會執著地追問等?;顒咏Y束之后,新手教師會回顧,會反思,責任心強的教師會自責,檢討自己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以期不斷改進。而老教師的課堂經驗比較豐富,臨場應變能力較強,當出現上述問題時,她會很快巧妙化解,或者幼兒懾于部分老教師的威嚴,不敢過多提問等等。這樣,課前設計準備不足的情況便不會表現得那么明顯,老教師因此失去了反思彌補的機會。這里,新老教師是相對的,最終,還是要依靠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對熟悉的題材作好充分準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筆者在實習的幼兒園聽過一節音樂課,彈唱幼兒歌曲《小松樹》。一大早,該執教教師就在教室反復練習鋼琴,其實彈奏的已經非常熟練了,還在繼續練。筆者問她怎么還在練習,該教師說了一句話,“本來這首歌我是會的,還彈得非常好,上學時經常彈唱”,“所以昨晚就沒準備,今天早班到幼兒園,想著練一兩遍就夠了,誰知一彈起來,感覺特別生疏,好多地方甚至記不得,彈錯了,所以才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對這個班級的幼兒來說,《小松樹》是一首新歌,如果教師都不熟練,那怎么去教幼兒呢?

(作者單位:蚌埠學院)

猜你喜歡
阿雅繪本垃圾
垃圾去哪了
繪本
繪本
繪本
如果可以去印度
超市大作戰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一起看瀑布
一起露營吧!
倒垃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