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地區“印度、西藏”佛教研究發展綜述(1950—2000)
——以學術研究期刊為論譜

2017-08-15 01:42陳美華
普陀學刊 2017年0期
關鍵詞:佛學佛教學報

陳美華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一、 前 言

在臺灣地區佛教研究這個大脈絡下,本文將針對“印度、西藏”佛教研究的部分,綜述從1950年到2000年這五十年之間的發展概況。1945年以前的研究概況,由于已有一些學者對臺灣有關西藏方面的研究做過綜論,比如蕭金松《藏學研究在臺灣》(1991)、*蕭氏在1993年的《西藏研究論文集》第四輯中,同文再刊登了一次(內文只有微小的文詞差異),不過在該刊的目錄頁所刊登的篇名為《臺灣的藏學研究概況》,而不是《藏學研究在臺灣》。大陸學者王堯于1989年第2期出版的《西藏研究》(總第31期)中,亦有一篇《藏學研究在臺灣》。林冠群《近四十年來臺灣對西藏地區的研究論著內容分析》(1992)、簡吟慧《西藏學研究概況》(1994)、王維芳和楊嘉銘《近十年來臺灣地區的蒙藏研究》(1997)、林冠群《近五十年來臺灣的藏族史研究》(1999)以及王俊中的《臺灣與西藏及在臺的藏傳佛教研究》(2001)等,雖然除了王俊中之作是主要針對佛教作綜述外,其他并不是針對佛教作綜述,不過從這些內容多少還是可以拼湊出一點戰前的相關研究情況。至于印度佛教方面的研究,在戰前是個怎么樣的狀況,這首先牽涉到該如何界定“印度佛教”,再則涉及該時期相關文獻的系統搜集與整理,實非本文所能涵蓋,因此從略。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據學術研究期刊所出版的論文主題,來探討戰后五十年來臺灣地區對印度、西藏佛教研究發展的概況。既然要討論的焦點是臺灣地區之印、藏佛教“研究”的發展,在此于是采取嚴格定義的學術研究意涵來搜集資料。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能就論文篇目和數量來做統計分析,尚無法顧及各篇內容的鋪陳與討論。

一般而言,學術相關單位所出版的期刊,大多是研究期刊,混淆難判的情形較少;但是何者是佛教的研究期刊,往往令人眼花撩亂,摸不著門。因此,在個人2006年出版的《臺灣佛教研究發展綜述(1950—2000):以佛教學術研究期刊為論譜》一文中,已對佛教的“研究期刊”作一界定,也討論了“分類目次”,以及“研究期刊”的分析(陳美華2006:5—26),以資參酌。在進入下文之前,于此武斷的界定“印度佛教”包含:原始/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原始佛教經典,與印度地區有關的佛教研究,以及以梵文和巴利文為研究語言的相關研究等。相對而言,由于藏傳佛教的傳統持續,“西藏佛教”的內涵也就比較明確,*就許明銀而言,“西藏的佛教是以西藏語書寫的‘印度佛教’;說它是接續印度佛教最后部分的‘續印度佛教’,也未嘗不可?!闭堃娫S明銀(1994),《西藏佛教略述》,《國立歷史博物館刊》,第4卷第1期,頁41。凡與藏傳佛教有關的研究,不論地區是在西藏、臺灣或海外,都是其范圍,也包含以藏文為研究語言的相關研究等。

二、 13種佛教研究期刊有關印、藏篇目的分析

沿用《臺灣佛教研究發展綜述》(以下用此簡稱)一文中所制作的“臺灣佛教研究期刊一覽表”(陳美華2006:39—40),*參見附錄1??梢郧宄乜吹?,《華岡佛學學報》創刊于1968年,是臺灣佛教學術研究期刊的濫觴;《佛教文化學報》和《佛光學報》創立于1970年代;《華梵佛學年刊》《諦觀》和《中華佛學學報》3份期刊,則是在1980年代發行;到了1990年代,則有《國際佛學研究》《圓光佛學學報》《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法光學壇》《中華佛學研究》《正觀》和《慈光禪學學報》等7份期刊的問世。從創刊的數目來看,1960年代有1份,1970年代2份,1980年代3份,到1990年代的7份。這些數字顯示,1990年代是1950年到2000年這50年中,佛教研究期刊創立最多的時期。那么,此時期是不是也是這50年來佛教研究論文篇目最多的時期?(陳美華2006:11)其中有關印度、西藏方面的研究,是不是也是這個時期的產量最多?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請見陳美華2006:19—21。至于后者,則是以下篇幅所要處理的部分。

根據本文在這13個期刊中所能囊括和搜集到的篇目數量而言,與印、藏佛教有關的論著總篇目數共197篇。*此處只以論著為討論,不包含翻譯和其他類。這些篇數,是與臺灣有關的作者之論著總數,不包含中國其他地區和所有外籍人士。此處所謂“與臺灣有關的作者”乃包含:臺灣學者、在臺灣的香港學者、在臺灣的外籍學者、在臺灣的美國學者、在臺灣的德國學者、在臺灣的韓國學者、在臺灣的馬來西亞學者,以及海外臺灣學者、在美國的海外臺灣學者、在加拿大的海外臺灣學者、在法國的海外臺灣學者、在日本的海外臺灣學者。

以A表示臺灣學者;在臺灣的香港學者以ABH表示;在臺灣的外籍學者以AC表示,確知是從哪一個國家來者,則在AC后面加上括號并注明國名的英文代碼。以CA表示海外臺灣學者,確知是在哪一個國家者,則在CA后面加上括號并注明國名的英文代碼。將此分類與代碼制作成下表一。

表一: 作者代碼一覽表

“臺灣學者”的定義,是以曾經在臺灣任職者為基準,包括大陸來臺、留臺、居臺以及臺灣本地人士;“在臺灣的外籍學者”,是指凡曾經在臺灣求學受教或者留在臺灣教學研究者;而“海外臺灣學者”,則是指出生、受教或者成長在臺灣之三者中的其中一、或二、或三項的任何一種情形,都包含在此類別內。各期刊每十年的出版篇數、作者別*凡海外臺灣學者不確定是在哪一個國家者,則以CA表之。以及印藏類別的分布情況,可從下表二中一窺全貌。

從表二的數據中可以得知,臺灣學者(即A類學者)共有165篇,總共有79位作者,其中有26位是出家法師,*據了解,“智化”為出家法師之法名,因此包含在此數字內。約占此類作者人數的1/3強的百分比。在臺灣的外籍學者(即ABH和AC類學者)共有23篇,香港人士有13篇;共有8位作者,香港有3位,其中只有1位出家者,來自馬來西亞。海外臺灣學者(即CA類學者)則有9篇,以在美國者最多,有6篇;作者有5位,在美國的有2位,也有1位出家者。*將作者姓名與其出版篇數一覽表制作成附錄2—1和2—2。在該附錄中,將任何值得提供后人參考的資料,都一一說明與記錄。所有作者中超過5篇(含)以上的共有12位,作成下表三。至于所有作者的出版篇數統計,則成下表四。

表三: 5篇(含)以上的作者一覽表

表四: 臺灣以及與臺灣有關的作者個別出版篇數統計表

表三和表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0年為止,出版論文篇數超過10篇(含)以上者只有A類的1位。以這類總寫作人數79人而言,超過10篇(含)以上的只有1位,比率相當低。出版論文篇數超過5篇(含)以上者,A類有9位,ABH類有2位,AC類有1位,CA類則是0位。就男女性別而言,沒有一位超過5篇(含)以上的作者是女性。而在所有的作者中,則約有25至30位左右的女性。*因為有幾位作者目前不確知其性別。

再就作者的年齡層而言,出版超過5篇(含)以上的12位作者中,大多是超過50歲以上者。以目前所知,在40歲這個年齡層就達到此數字的學者,有釋惠敏和黃俊威。至于曹志成在2000年的時候,究竟是屬于40歲或是30歲這個年齡層,由于無法與其本人聯系上而不能確知,據推測應該是在40歲上下??梢妼W術的累積,是需要時間與歲月的。不過就A類和ABH類出版篇數排序第一、二位的三位作者(曹志成、釋惠敏和黃俊威)來看,臺灣的印藏佛教研究的發展,是在這個年齡層突顯出來的。要在40歲或以下這一年齡層,達到出版超過5篇(含)以上的數量,就現有的數字來看,也是可以期待有更多的學者朝此目標邁進的。但是要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于教學、行政、服務三頭忙碌,又未提供年輕學者比較優質的研究環境和條件的情形下,期待有更多的學者能在40歲這個年齡層就能達到出版5篇(含)以上的學術產量,就非得靠學者自身的稟賦、努力,甚至學術使命的驅策力等等因素的聚合,才有可能達到更高數目的目標了。

而在30歲這個年齡層,是否有人、或究竟有多少人的論著出版數目達到此數量,由于未對每一位學者的出生年代作一調查,因此無法得知結果為何。此外,也由于不及對學者的出生年代作一調查,也無法得知每一個年齡層(從20歲至80歲)出版數量分布的情況。不過,從下表七中,可以看到出版超過(含)5篇以上的這12位學者,于1968到2000年間出版數量分布的情況。

很明顯的,就這12位作者而言,1960年代出版0篇,1970年代8篇,1980年代28篇,1990年代42篇。這些數據顯示,1990年代是12位作者產量最多的時期。在這個表格中,有幾點值得一提。首先是出版的篇數,以每一年出版1篇的狀況最多,總篇數是63;出版2篇的有12;3篇的只有1998一年,所以是3;沒有出版4篇或是4篇以上的。出版年限最久的是李志夫,從1972年開始。下表八的數據可以呈現出這些學者刊登在多少種不同的期刊、哪些期刊刊登了多少篇數,以及每一期刊各有多少不同人數的學者發表在其上等情形。

就表六的數據來看,這些作者主要刊登的期刊,是以自己所屬機構、或是所邀請機構所發行的期刊為第一選擇,比如釋惠敏有7篇在《中華佛學學報》、1篇在《華岡佛學學報》。發表在最多不同種期刊的學者是曹志成,共在5個期刊上發表其論文。其次是李志夫,是在4個不同的期刊上發表。在這些期刊中,以《中華佛學學報》刊登的論文篇數最多,有37篇;《諦觀》次之,13篇;《華岡佛學學報》位居第三,是8篇。這個排列順序也是這13份期刊上,各有12位學者中多少位不同學者在該刊上發表論文的人數排序,分別是10、5、5。

根據林端的說法,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2001)編輯出版的《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1963~2000)》(以下簡稱《匯編》)既多元又多重的佛教知識之社會承擔者,包含原作者、編者與讀者。他將佛教相關的博碩士論文的原作者,根據其所出身的學科與知識背景,劃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臺灣佛學院的研究所學生;第二類是就讀各大學文史哲等人文學科者;第三類的研究者是出身于社會科學者;第四類則是有自然科學背景者(林端2001:11—12)。以本文的原作者而言,亦是由于時間太有限,無法對已經初步掌握到的每一位作者的學科與知識背景數據作一精確的整理,因而無法有一明確的分析數據呈現于此。不過,若是就其任職或是就學的機構來說,大體而言,以任教于各大學文、史、哲系所和佛學研究所的學者居大多數,就讀于佛學研究所者次之。這些作者中,大多數是兼具信仰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身份,這應是可以求證的客觀經驗事實。至于是先信仰而研究,還是先研究而信仰,則是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面向。

以上雖然已經可以看出,1990年代是12位學者于1960年代到2000年中,論文產量最多的時期。而在下表七的數據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整體論文出版數量年代分布的情形。

表七: 13份佛教研究期刊所有論著出版年代分布簡表

(續表)年代 作者別篇數 AABHAC(A)AC(G)AC(K)AC(M)CA(A)CA(C)CA(E)CA(J)19783319793111198088小計2522000002100198155198222198344198475219852111986111987422198896319891011990761小計42329000010001991141211199275219936411199415101121199565119966619971917111998141419991716120002421111小計128110416123010總計1971651316126111

從此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1990年代是這13份佛教期刊所有論著出版篇數最多的一個時期,共有128篇,較之1980年代的42篇,增加了3倍。而就以A類的臺灣學者來說,1990年代的110篇,也比1980年代的32篇增加了3.4倍。其他ABH、AC和CA模擬較特別的狀況是,在1980年代幾乎是空白的狀態,只有CA(A)在1990年有1篇的出版。以下將就這4類作者總共197篇的論文數,根據《臺灣佛教研究發展綜述》所訂立的期刊論文分類表的18個一級類目表(陳美華2006:9—11),*參見附錄3。統計其篇數的分布狀況。

表八: 13份佛教研究期刊與臺灣以及臺灣有關的作者論文之分類篇數簡表

以197篇論著而言,內容類篇數最多的是“02佛教思想”,共有53篇;其次是“07論書研究”類,共47篇;第三則是“06經典研究”類,有24篇。出版篇數超過50篇者尚有“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21篇。以A類作者而言,出版篇數最多的是“07論書研究”,共46篇;其次是“02佛教思想”,有42篇;第三則是“06經典研究”,有21篇。ABH類作者出版篇數最多的是“02佛教思想”類,共8篇。AC類作者貢獻最多的是“01佛教文獻學”,有6篇。最后,CA類作者出版篇數大多是兩篇或是一篇,兩篇的是01、02、03和06類,一篇的有04和07類。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到,出版最多的類別是02、07和06。以A類作者而言,位居前三者也是這三類,只是排列順序稍有不同,乃07、02和06。根據林端對《匯編》的20個一級類目再做劃分成為五個不同層次的有關佛教的知識領域來說,02、06和07都是屬于佛教“內在理念思想”的層次,是有關佛教最核心的知識及相關的學問。*包括第一類“內在理念思想”,第二類“外在制度結構”,第三類“佛教學←→其他學問”,第四類“佛教→社會”,和第五類“佛教←→其他宗教;佛教←→社會”(林端2001:9—10)。這是這13份佛教研究期刊有關印藏出版內容的最大特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局限。下面的表九是18類一級類目的年代出版情況。

表九: 13份佛教研究期刊與臺灣以及臺灣有關的作者之論文分類年代簡表

(續表)年代 類別篇數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7831111979321198083131小計25925431119815411982211198341121984733119852111986111987431198893122119891119907111121小計4211416412211199114132261992721111119936113119941514112511995613111996621111199719161812199814213131121999171412411212000242545422小計1288304101532792128總計197105372102447911021301800

1970年代出版最多的類目是02,有9篇;1980年代也是02,有14篇;*1970與1980年代的結果,與陳美華《臺灣佛教研究發展綜述》(2006)頁23的結果一致。1990年代則是07,有32篇。而以A類作者的論著而言(請見下表十),1970年代出版最多的是類目02,有9篇;1980年代是07,有12篇;1990年代也同樣是07最多,有31篇。

表十: 13份佛教研究期刊A類作者之論文分類年代簡表

(續表)年代 類別篇數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8901990611121小計3291531211199112222619925111111993431199410311141995531119966211111997175181219981421313112199916141241212000211444422小計110224491231691128總計16524251802146611011301800

以上是18個一級類目的統計,附錄4則是加入二級類目的篇數統計。以跟印藏有關的全部作者之所有論著197篇論文而言,出版篇數最多的二級類目,分別是論書研究的“0704其他”類有27篇,“0202緣起論、空有論”有22篇,和“0401印度”的佛教人物及其思想有15篇?!癆類作者(共165篇)的前三者排序情形完全相同,0704有27篇,0202有15篇,0401則有12篇。ABH類則是“0202緣起論、空有論”有6篇;AC類的“01佛教文獻學”也有6篇。

最后,再就位居前三位的二級類目的年代出版情形來看(請見附錄5),以各類作者的總出版數197篇而言,在1991年和1997年都各有5篇0704類的論文出版;其次是3篇的出版數,分布在好幾個年度和不同的類目。再就A類作者的165篇而言,也是在1991年和1997年各有5篇0704類的論文出版;其次也是3篇的出版數,也分布在好幾個年度和不同的類目。以下再就一級類目,分為印度、西藏和跨類三大部分,統計出版篇數,并做成下表十一。結果顯示,屬于印度類的一級類目,前三位的排列順序,也是02、07和04,各有39、36和19篇。西藏類的前兩順位,則是07類的9篇,和“16西藏研究”類的7篇??缰?、印、藏或是歐美的,則有02的14篇,06的6篇,和“08僧制及僧制史”的6篇。

表十一: 13份佛教期刊有關印度、西藏的一級類目篇數統計表

三、 結 語

本綜述是以佛教學術研究期刊為主要分析的主軸,探討1950年到2000年的五十年期間,臺灣地區有關印度、西藏佛教研究發展的概況。以《中華佛學研究》《中華佛學學報》《正觀》《佛光學報》《佛教文化學報》《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法光學壇》《國際佛學研究》《華岡佛學學報》《華梵佛學年刊》《圓光佛學學報》《慈光禪學學報》《諦觀》等13個期刊做篇目分析,制作作者別代碼一覽表,并對12位出版超過5篇含以上的作者作一討論。接著對所有與臺灣有關的作者之論文篇目作一分類,得到的結果是,1990年代也是期刊論文出版最多的時期;至于以論文類別而言,02、06和07類是論文篇數分布最多的幾大類。

以上可說是本文的一點學術貢獻。此外,根據萬金川的說法,要“衡量一門學術的發展是否趨于成熟,其重要的評估準據之一,便是該門學術的工具性信息是否完備。這些工具性的信息,至少應該包括辭典與百科全書、期刊、論文與專著的分類目錄及提要”(萬金川2001:32)。本文在書目的部分將所搜集到的197篇佛教期刊論文,逐篇分類并且作成目錄一覽表,也是本文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本綜述而言,只能做到量的統計,而無法包含質的分析。此外,對于那些數字后面所隱含的種種可能因素,也不是本文所能顧及,而有待來日或是有心人士再做探究與處理了。

三十多年前,圣嚴法師曾經提到,“佛教的研究工作以及各種學術性的佛教財團、社團、會議、編譯、出版等的事業,多是出于佛教教團及佛教信徒的支持”(釋圣嚴1980:2),這種情形大部分都一直持續到今日,本文所討論的13個佛教研究期刊也不例外。就這13期刊的整體出版成果來看,主要都是集中在漢傳佛教的范圍(陳美華2006),印度、西藏佛教的部分,還不到三分之一。這種情形,無論是1980年圣嚴法師在《華岡佛學學報》(釋圣嚴1980:3—4),或是1992年在《中華佛學學報》(釋圣嚴1992:16),都已經提及。到了2001年,陳玉女(2001:18)和周伯勘(2001:36)就《匯編》的資料,也同樣提到博碩士論文大多集中在漢傳佛教或是與其相關的主題上。

這可以說是臺灣佛教研究五十年來最大的特色與成果的展現,但是,同時也顯現出對其他地區佛教研究的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缺乏的現象,比如對“有關印度佛教課題研究之極度不足外,同樣的,對于漢傳佛教圈里的東亞,即對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外圍區域的佛教,乃至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之各領域的認知,仍充分顯現極度有限,甚或從未涉及之實”(陳玉女2001:18)。固然,這牽涉到佛教原典語文(釋圣嚴1980:3—4;1992:16)或是研究語言訓練的問題(周伯勘2001:36),需要再有更多的加強之外,恐怕也需要有不同學術思潮與研究方法論的刺激或融入,才能開展出更大的格局與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附錄1: 臺灣佛教研究期刊一覽表(1968—2000)

附錄2—1: 13份佛教研究期刊“臺灣學者”姓名與出版篇數一覽表(1968—2000)

附錄2—2: 13份佛教研究期刊“與臺灣有關的學者”姓名與出版篇數一覽表(1968—2000)

附錄3: 佛教研究期刊論文分類表

附錄4: 13份佛教研究期刊“與臺灣有關的學者”之論著的一、二級類目分類統計一覽表(1968—2000)

(續表)類別 作者國別篇數 AABHAC(A)AC(G)AC(K)AC(M)CA(A)CA(C)CA(E)CA(J)小計534280010200003110302431030322小計750000011000401151221040211040311040844小計21182000010000601109106024310603330604110606651小計242110100100007011313070376107042727小計4746000000010089621小計96200010000091111小計1111000000000

(續表)類別 作者國別篇數 AABHAC(A)AC(G)AC(K)AC(M)CA(A)CA(C)CA(E)CA(J)1111110111小計210100000001211小計11000000000130111130311130411小計33150411小計110000000001611160222160411160544小計88000000000總計1971651316126111

附錄5: 13份佛教期刊論文前三位二級類目各年代之出版篇數表

(續表)類別年代與臺灣有關的作者出版篇數A類作者出版篇數020219883119891019912119921119931019943219953319961119991120001104011976111977101978111979111980111984321988111991111992101997112000330704197611198011198111198511198711

(續表)類別年代與臺灣有關的作者出版篇數A類作者出版篇數0704198822199011199155199211199322199411199755199822199933

參考書目

王堯(1989),《藏學研究在臺灣》,《西藏研究》,第2期,頁119—128。

王俊中(2001),《臺灣與西藏及在臺的藏傳佛教研究》,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頁353—390,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王維芳、楊嘉銘(1997),《近十年來臺灣地區的蒙藏研究》,臺北:蒙藏委員會。

李志夫(1987),《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頁245—279。

林冠群(1992),《近四十年來臺灣對西藏地區的研究論著內容分析》,林恩顯編,《中國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頁791—824,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冠群(1999),《近五十年來臺灣的藏族史研究》,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頁405—451,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端(2001),《解讀〈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1963~2000)〉所帶來的豐富知識: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7期,頁6—14。

周伯勘(2001),《從〈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1963~2000)〉略論臺灣佛教研究學位論文題目的選擇》,《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7期,頁35—36。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2001),《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1963~2000)》,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

陳玉女(2001),《試析臺港地區二十世紀后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7期,頁15—31。

陳美華(2006),《臺灣佛教研究發展綜述(1950—2000):以佛教學術研究期刊為論譜》,《臺灣宗教研究年鑒》,頁1—72,臺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

許明銀(1994),《西藏佛教略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卷第1期,頁40—48。

萬金川(2001),《記〈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1963~2000)〉的出版》,《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7期,頁32—34。

蕭金松(1991),《藏學研究在臺灣》,《西藏研究會訊》,第12期,頁11—14。

蕭金松(1993),《臺灣的藏學研究概況》,《西藏研究論文集》,第4輯,頁253—259。

簡吟慧(1994),《西藏學研究概況》,《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卷第1期,頁77—86。

釋圣嚴(1980),《序:學術的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頁1—4。

釋圣嚴(1992),《現代臺灣佛教的學術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頁1—18。

猜你喜歡
佛學佛教學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佛教藝術
致敬學報40年
淺析儒釋文化融合對石恪繪畫的影響
苦厄的修行
佛學認知下的音樂表演理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