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古藺花燈引入高校傳承與教學

2017-09-10 12:41陳楚文
西江文藝 2017年15期
關鍵詞:傳承高校

陳楚文

【摘要】:在將古藺花燈引入高校藝術課程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其高校專業優秀的人力資源,在其教學上,充分地把握住古藺花燈的表演風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突破性的改革,起到其高等藝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本文對古藺花燈引入高校藝術課程教育提出了三點實踐性的辦法。

【關鍵詞】:古藺花燈;高校;傳承

古藺花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古藺花燈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變化走到今天,她從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發源而來,充分地體現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古藺花燈這一獨特的民間歌舞藝術,集音樂、舞蹈為一體,也被稱之為“南方二人轉”,足以見得古藺花燈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國家大力提倡對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的當下,我想我們更應該充分地利用各個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資源,有效地將當地的民間民俗文化與高校藝術課程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其學校的辦學特色,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引導出新的方向,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為其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高校藝術教育將傳統民俗文化相結合的實踐中,也有部分的院校為我們做出了成功的范例。羌族作為四川獨有的少數民族,其傳統的羌族舞蹈也有悠久的歷史,極具表演價值與研究價值。西南民族族大學作為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民族類院校,他們就將羌族舞蹈充分地引進了其舞蹈專業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當中,形成了一套專門的羌族舞蹈教學組合課程,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在中國文化部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西南民族大學羌族舞蹈課堂組合更是作為其課堂精品組合進行了專門的展示。吉林延邊大學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將其朝鮮族舞蹈進行充分地挖掘和整理,也形成了一套自己較為完善的全面的系統的鮮族舞蹈的教學體系,在全國的民族民間舞蹈鮮族舞蹈的課程教學中都占有其相當重要的地位。

古藺花燈作為川南地區獨有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在當地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也開始漸漸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但在川南乃至四川的高等院校的藝術課程中,并沒有將古藺花燈作為一項獨有民間歌舞引進其課堂的教學中,我想,我們要讓古藺花燈的保護與傳承走得更長更廣,將古藺花燈進行專業的系統的整合,引入川南乃至四川的高校的藝術類專業課程中,擴大古藺花燈的影響力,從而將古藺花燈這項獨特的民間歌舞推向全國。

提升其古藺花燈保護與傳承的專業性。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古藺花燈的表演擁有一套傳統的模式,表演者主要是有一男(唐二)一女(幺妹),幺妹由男子扮演,另外還有一詼諧的丑角,稱之為“打岔老者”,在節目中穿插逗趣。將古藺花燈引入高校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就應該對其每個表演角色的動作特征進行逐一的分析提煉,并對學生進行單一的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單一的練習后,再將其進行綜合組合的教學。

把古藺花燈引入高校課堂進行教學,應該不僅只停留在對其動作的傳授和表演的層面,作為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吸收和掌握古藺花燈的基本表演技法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古藺花燈的理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在高等院校舞蹈類專業的理論課程中,也不乏專門針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專業理論教學的課程,例如《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中國民族民間舞教程》等,在這些課程中,都對當下高等院校的民族民間舞蹈課程中所開設的主要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深入的分析和講解,為學生在民族民間舞的技術實踐上提供了更好地理論支持。在古藺花燈在高等院校舞蹈類課程中進行組合的教學的同時,我想我們也可以在其專業的理論課堂中,作為相關特色的課程,將古藺花燈的理論知識引入課堂,系統地將古藺花燈的歷史背景,風格特征,動作特點,音樂、服飾、道具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解,同時,在課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組合教學的具體情況,針對古藺花燈的組合教學進行專門的教學方法的教授,使學生更能全面將自己在其技術表演課堂中的所學與之實踐相結合。在高校的藝術理論課堂中進行古藺花燈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不僅僅使古藺花燈的保護與傳承提升到了高等藝術教學的層面,也使得古藺花燈的保護與傳承邁向更加的系統化和專業化。

組織學生進入川南古藺地區對古藺花燈進行深入地民間觀察、調研、學習、感受。是對其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一種新的開放模式,學生可以通過親身拜訪其古藺花燈的傳承人,通過學習他們更為原生態的古藺花燈表演技法,與自己在課堂中的所學進行深入地比較分析,這樣能夠使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體驗感受。同時,學生在民間對古藺花燈進行采風活動,改變了相對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將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主動,使得課程的的組織和實施方式變得以學生親自參與為主,并非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主。通過對古藺花燈的民間采風,使之能夠成為一種民間舞課程的開發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能力來說,兩者形成了一種互補的關系。

授課教師和學生一同參與到古藺花燈的民間采風的過程中,則可以通過更為專業的角度,對古藺花燈的相關資料加以收集,調查研究,詳細記錄,系統整理,并結合自身的經驗,把它運用到其課堂的實際教學當中來,進行古藺花燈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極大地擴展了古藺花燈在高校的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使得古藺花燈在高等院校舞蹈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不斷地趨于專業化。例如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學專業在專門開設福建民間舞蹈的課程后,多次組織學生前往閩南地區、莆田湄洲島地區以及寧德地區進行民間舞蹈的采風,在采風過程中大量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都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這樣不僅有益于學生對課堂上福建民間舞所學的動作技法進行理解和掌握,更極大地培養和提高的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雖然古藺花燈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走到今天,然仍然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作為即將成為的一名藝術工作者,我們則應該對這樣的傳統民間歌舞藝術進行傳承和保護,讓她得到更好地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從教育出發,把古藺花燈的表演技術技法與高校藝術教育的相關課程相結合,進行系統的深入地古藺花燈教學,從而為古藺花燈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更為專業化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敏.論民族舞蹈在高校的傳承及教學與創作中的價值[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3).

猜你喜歡
傳承高校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