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科舉產生的淵源

2017-10-21 20:11徐煒奚立普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科舉

徐煒 奚立普

【摘要】:為了適應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中央集權,擴大政權的階級基礎,在文帝開皇年間,終于以分科舉人取代了九品官人的制度。但科舉制度的建立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一系列的歷史淵源和時代背景所決定,包括禪讓制、賢能治國論、察舉制等。

【關鍵詞】:科舉;九品中正;禪讓制;賢能治國論;察舉制

一、西周的鄉舉里選

西周在人才選拔方面產生了層層往上推舉的“貢舉”制度, 《冊府元龜·貢舉部》[1]說“三代貢舉之制,始于卿大夫”[2]。由于西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親屬和功臣,被封的各諸侯在其諸侯國內也同樣按照分封制原則對卿、大夫分封,卿、大夫便是當時的地方官員,“貢舉”人才便是有地方、基層逐級往上推舉選拔,是為鄉舉里選?!?鄉舉里選,辯官論材,蓋成周之制也”。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賢能治國論

孔子是最早明確提出“舉賢才”主張的思想家,《論語·子路第十三》[3]載: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而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4] ,提倡要廣泛的推舉才能真正得到人才。而《論語·子張第十九》載: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盵5]則表現了做官要經過教育和學習,學業才能不優秀這不應為官的思想。這為后世科舉制的實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兩漢時代的察舉制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劉邦下昭: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⑾,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6]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正是以朝廷詔書的形式公開向全國求賢。

真正具有考試性質的察舉是從漢文帝開始的。漢文帝前元二年十最早的一次策試,采用了策問的考試方法。董仲舒就是在與漢武帝的“對策”中極力推崇孔孟儒學,得到賞識。

漢武帝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他設立太學,設置儒學“五經博士”來教授學生,這一教育體制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太學生修業期滿,經考試可以補授官職,也可以應各科察舉,開后世官學生直接授官或參與各科科目考試的先河。歲舉孝廉制度的確立也是在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7]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采納,至此漢代察舉最重要的孝廉科確立,后來成為我國科舉史上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漢代的察舉制相對商周的世卿世祿而言,無疑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弊端頻出:1、在察舉制度中,人才選拔需要推薦,得不到推薦再優秀的人才也沒有出頭之日2、具有推舉資格的人都是位高權重的貴族,很容易造成徇私舞弊、推舉權利的壟斷3、道德品德和文學聲譽很難用相對客觀的、可操作的指標來衡定。因此出現了很多弄虛作假之人,比如陳番、許武等。

四、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采納里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方式?!熬牌分姓敝贫纫幎ǎ骸爸菘たh俱置大小中正 ,各取本處人在諸府公卿及臺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為,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等。其有言行修,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五。 倘或道義虧缺,則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以吏部不能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栓第等級,憑之授受,謂 乖失”[8]。中正還設有主簿、功曹、訪問等屬官,以便進行調查等事宜。

看來好象很公允、完善,實際上極為腐朽,弊病很多:第一,重家世,輕才德,堵塞了任用賢才的道路。中正向司徒提供的資料,雖然包括品、狀、家世三個方面,但品、狀都極為簡單,而真正選賢與能,品、 狀應是主要條件;第二,高級士族把持選舉,詢私枉法,擾亂吏治。制度規定,大小中正都不入官品,也不支薪傣,是一種榮譽職務,但權力很大, 因此對中正的遴選要求很高 。在后期,甚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九品中正制”成為世族豪門壟斷政權的工具。

五、隋代設立“進士科”

“九品中正制”不僅阻塞了中下層士人的晉升之路,對人才造成壓制,而且對國家機構也造成巨大的腐蝕。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廢除“九品中正制”,從而取消了各地豪門大族對舉薦人才入仕的壟斷特權。公元587年,令諸軸“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公元598年,又下令:“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剌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9]。同時規定,對各地選送的人才不以他們的門第和聲譽為準,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取舍標準。

隋煬帝繼位后,開設鄉學、國子學、郡縣學等,創立以考試文辭為主來選士的進士科。后世常把隋代設置的“進士科”作為我國科舉制度正式產生的標志。

有上述可知,科舉制度的誕生源自上古禪讓制、春秋戰國時期賢能治國論、兩漢的察舉制等歷史淵源,也與充滿弊端的“九品中正”制密不可分,這些歷史淵源為科舉制的產生奠定基礎,而“九品中正”制的腐朽直接促使科舉制的產生,因此科舉制并不是無中生有。

注釋:

[1]《冊府元龜》,北宋四大部書之一,政事歷史百科全書性質的史學類書,全書共1000卷,分帝王、閏位等31部,部下再分門,共有1100多門

[2]引自《冊府元龜》中的貢舉部

[3]《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4]引自《論語·子路第十三》的第二條

[5]引自《論語·子張第十九》的第十三條

[6]引自《高帝求賢記》,作者班固,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

[7]引自《漢書·董仲舒傳》

[8]引自《通典·選舉典》,《通典》是,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記述唐天寶以前歷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

[9]引自《新唐書.百官志二》,《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

參考文獻:

[1]張瑞昌.從貢舉制的演變到科舉制的產生[J].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02:62-66+33.

[2]陳清泉,鄭天祿. 略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響[J]. 學術月刊,1980,09:53-60.

[3](西漢)司馬遷撰.史記[M].中華書局標點本,1959.

[4](東漢)班固撰.漢書[M].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

[5](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M].中華書局標點本,1974.

[6](宋)王欽若.冊府元龜[M].中華書局影印,1982.

[7](春秋)孔子.論語[M].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標點本,2006.

[8](唐)杜佑撰.通典[M].中華書局,1988.

[9](西漢)戴圣.禮記[M].王學典譯注.哈爾濱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科舉
“科舉”
明清福建螺洲科舉興盛原因探析
論戴名世序跋與科舉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綜述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從《聊齋?葉生》解讀蒲松齡四十不滅的科考幻想
宋代詩歌中的金華書寫
南戲中的科舉程式
清末學堂獎勵實官探究
宋代官員回避制度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