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隋唐的九卿排序*

2017-10-23 08:51
中國中古史集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位次排序

筆者在此前對漢代九卿排序的考察中曾指出,無論是在體現朝集、儀會或聯合上書等場合官職位次的禮制序列,還是在反映升遷三公、相互遷轉等場合官職位次的官制序列,西漢一朝九卿之間均未出現明確穩定的官職排序;及至東漢,首先在禮制序列上,九卿逐步形成了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的前后位次,而九卿官制序列雖不如禮制序列明確,但得益于后者的驅動,其中也出現明顯分化,太常成為九卿之首,光祿勛、衛尉亦居前列,宗正、少府則排名靠后,顯示出與禮制序列的一致之處;秩級相同的九卿諸職間出現高下之差,反映出東漢九卿制度進一步成熟,而諸職在九卿序列中的排序則與其職在王朝政治中的實際地位密切相關。[1]孫正軍:《漢代的九卿排序》(待刊稿)。

無待贅言,與漢代相比,魏晉以下隨著新型權力結構的形成,九卿雖仍是王朝行政的主要承擔者,但在實際政治中的作用已不再顯要。不過另一方面,九卿位望尊崇,長期保持在王朝高級官僚之列,仍是官僚仕宦履歷的重要構成,其排序演變亦足以體現官僚制度發展的某些側面。因此,對于魏晉以下九卿排序的考察,不僅可以加深對九卿制度本身的理解,對認識這一時期官制演變的取向乃至時代特征,亦可提供別樣的觀察視角。以下我們即把目光對準魏晉隋唐時期的九卿排序,在澄清歷朝九卿位次、梳理其歷時性演變的同時,嘗試揭示推動和制約九卿排序變遷的官制基礎和時代特質。

一、繼承與調整:魏晉宋齊的九卿排序

表1 魏晉南朝九卿禮制序列表

按王沈《魏書》所見九卿序列,系曹魏嘉平六年(254)司馬師主導下廢黜齊王芳的聯合上書時太常臣晏、衛尉臣偉等的排序,故可視為曹魏時期九卿在禮制上相互位次關系的體現。[1]《三國志》卷4《魏書·三少帝紀·齊王芳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29 頁。至于與曹魏同時的孫吳、蜀漢二朝,雖沒有確切資料顯示其九卿禮制序列,不過吳人韋昭《辨釋名》敘述“漢正卿九”,順序同于東漢,或可作為孫吳沿用漢制的佐證。[2]《北堂書鈔》卷53《設官部五·諸卿總》“漢正九卿”條,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 頁上欄。而蜀漢九卿,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所見建安二十五年(220)蜀漢群臣勸劉備稱帝時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謀的排序推測,其排序極有可能也與東漢以來的九卿禮制序列相同。[3]《三國志》卷32《蜀書·先主傳》,第888 頁。又《三國志》卷42《蜀書·孟光傳》載太常鐔承、光祿勛裴儁位處大司農孟光之右,亦可證實蜀漢太常、光祿勛在大司農之上(第1023—1024 頁)。

如果上述不誤,則據表1可知,魏晉南朝九卿禮制序列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三國兩晉,完全因襲東漢舊制;第二階段為劉宋蕭齊,九卿中加入將作大匠,順序也略有調整;第三階段為梁陳二朝,梁武帝在十八班制下將九卿擴展至十二卿,諸卿序列變化較大。本節將討論前兩個階段的九卿排序。

在第一階段,雖然彼時完全因襲了東漢禮制場合的九卿序列,但也出現一些變化?!锻ǖ洹份d魏明帝青龍二年(234)高堂隆議贄禮云:“今九卿之列,太常、光祿勛、衛尉,尊于六卿,其執贄如孤也。其朝正,執皮帛可也?!窳浼坝缐?、永安、長秋、城門五校,皆執羔可也?!盵4]《通典》卷75《禮三五·沿革三五·賓禮二·天子上公及諸侯卿大夫士等贄》,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050 頁??梢娭吝t在魏明帝時,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已明確高于其余六卿。而在東漢時代,太常、光祿勛、衛尉雖隱然居于其他六卿之上,但這種分化并不明確,曹魏則是將這種分化放大了。

這種分化還體現在光祿勛地位的變化上。如前所述,東漢時太常固已被視為“首卿”或“上卿”,光祿勛無論是在九卿禮制序列還是在官制序列都穩居前列,但在時人敘述中并未與其他卿區分開來。而至晉世,除了太常仍享有“上卿”或“首卿”之名外[1]如《初學記》卷12《職官部下·太常卿》“造廬特賜”條引《晉中興書》載賀循為太常,元帝稱其“位處上卿”(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01 頁)。,光祿勛有時也被認為居于九卿之先,如東晉庾冰《用樂謨詔草》即稱:“光祿九卿列首?!盵2]《北堂書鈔》卷53《設官部五·光祿勛》“選置惟允”條引《庾冰集》,第197 頁上欄。光祿勛“九卿列首”,固未必屬實,但從中亦可看出光祿勛已像太常一樣拉開了與其他諸卿的距離,其在九卿排序中居于前列的位置也進一步得到確認。

宋齊時代的九卿序列,最大的變化就是宗正被排除在九卿之外,而另以將作大匠補入。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第一,為何宗正被剔出九卿之列?第二,為何將作大匠會被納入九卿?

宗正之被剔出九卿,原因無他,乃是由于“宋齊不置宗正”[3]《通典》卷25《職官七·諸卿上·宗正卿》,第703 頁。。宗正之罷省是在桓溫主政時的東晉哀帝時期,一同裁撤的九卿還包括光祿勛、大司農、少府。不過與宗正罷省后迄未設置不同,光祿勛、大司農、少府很快便在孝武帝世被復置。[4]《晉書》卷24《職官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6—737 頁。東晉后期不再設置宗正,當與其時宗師一職侵奪宗正職權相關。[5]劉嘯懷疑宗正罷省之后,宗師被一并裁撤,并引劉劭令劉義恭以太保領大宗師系依晉扶風王故事為例,推測東晉后期至劉宋武、文二帝皆不設宗師?!段簳x南北朝九卿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83 頁。不過,據《宋書》卷99《二兇傳·元兇劭傳》:“江夏王義恭以太保領大宗師,諮稟之科,依晉扶風王故事?!保ㄖ腥A書局1974年版,第2428 頁)所謂“依晉扶風王故事”當是指“諮稟之科”,而非領大宗師,因此不能據以認為東晉后期及劉宋武、文二朝不設宗師。

然而事情至此并沒有完結。據文獻所見,宋齊時代并非完全不設宗正?!端螘]江王袆傳》載泰始五年(469)明帝殺廬江王劉祎,“乃遣大鴻臚持節,兼宗正為副奉詔責祎,逼令自殺”[1]《宋書》卷79《文五王傳·廬江王袆傳》,第2042 頁。又泰始五年,本傳為六年,張森楷《??庇洝芬晕迥晔?。,可見劉宋亦曾權置宗正。而據史志可知,宋齊九卿中“有事權置”的并非宗正一職,大鴻臚、太仆同樣“有事則權置,事畢即省”,就連遞補進入九卿的將作大匠亦是如此。[2]《宋書》卷39《百官志上》,第1233 頁;《南齊書》卷16《百官志》,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318 頁。然則何以宗正在與大鴻臚、太仆等的競爭中落入下風?關于此,《南齊書·百官志》透露了緣由,云:“將作掌宮廟土木,太仆掌郊禮執轡,鴻臚掌導護贊拜。有事權置兼官,畢乃省?!盵3]《南齊書》卷16《百官志》,第318 頁??梢?,雖然屬“有事權置”,但由于“宗廟土木”、“郊禮執轡”、“導護贊拜”在王朝必不可少,頗為多見,因此將作大匠、太仆、大鴻臚權置的機會較多,而與之相對,明帝時遣兼宗正逼殺廬江王袆,卻不得不說是很特殊的。雖然有學者認為劉宋時皇帝大婚禮儀也需宗正登場,但并無確切證據。[4]劉嘯:《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第183 頁注133。要之,與將作大匠、太仆、大鴻臚等相比,宋齊二朝權置宗正的場合極為稀見。宗正既罕設置,且有宗師替代其職,則作為九卿調整的“犧牲品”,宗正被剔出九卿之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將作大匠遞補入九卿,則與其職在東漢以來的發展密不可分。如所周知,西漢時將作大匠已在諸卿之列,但與其他諸卿相比,并不突出。[5]劉熙《釋名》認為漢卿十二,其中即包括將作大匠?!侗碧脮n》卷53《設官部五·諸卿總》“漢置十二”條,第194 頁。東漢時將作大匠雖不在九卿之列,但卻常作為遷任九卿的跳板,與九卿關系密切。[6]關于此,筆者擬另文撰述。及至晉世,如《晉書·職官志》所見,“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長秋,皆為列卿”[1]《晉書》卷24《職官志》,第735 頁。,將作大匠成為九卿及后宮諸卿外唯一的卿職。這就意味著,當宋齊時代由于宗正退出需要重組九卿時,將作大匠乃是唯一遞補,其進入九卿也就猶如“等額選舉”,毫無懸念了。

而隨著九卿構成的變化,九卿排序調整勢所必然。如表1所見,與魏晉九卿位次相比,宋齊九卿禮制序列中,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仍居前列,廷尉、大司農、少府次之,將作大匠、大鴻臚、太仆居下。而如上所述,將作大匠等三卿在宋齊“有事權置,事畢則省”,并非常設,或許正因如此,王朝才將這三卿位次靠后。

要之,宋齊時代的九卿禮制序列乃是在繼承此前九卿排序的基礎上結合九卿設置變化所做的調整: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居前,這是沿襲舊制;將作大匠、大鴻臚、太仆靠后,這是因三卿不常設;而廷尉、大司農、太仆居中,則是順次遞進的結果。當然嚴格說來,宋齊九卿序列仍有些許差異,劉宋大鴻臚位在太仆上,蕭齊時則反居太仆之下。宋齊九卿序列的這一差異,似乎意味著蕭齊王朝曾對九卿排序進行微調,當然也不排除系史志訛誤。

整體而言,魏晉宋齊禮制層面的九卿排序基本仍是以因襲東漢九卿序列為主,宋齊時期所做的調整也是在東漢九卿禮制序列的框架下進行的。那么這一時期官制層面的九卿序列又如何呢?由于九卿在魏晉以下逐漸從王朝權力中樞淡出,九卿任職、遷轉的資料也不如兩漢時期豐富,我們無法再利用統計學的辦法總結九卿在相互遷轉、升任更高級官職等場合的位次高低,但從為數不多的例子來看,太常、光祿勛仍居于九卿官制序列的前列,少府則一如既往處于末席,而居中的諸卿似乎也和東漢一樣沒有形成明確的前后位次關系。試以幾個仕宦履歷為例。

(曹魏)董昭:文帝即王位,拜昭將作大匠。及踐阼,遷大鴻臚,進封右鄉侯。二年(221),……徙昭為侍中?!迥?,徙封成都鄉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祿大夫、給事中。從大駕東征,七年還,拜太仆。明帝即位,進爵樂平侯,邑千戶,轉衛尉。

(曹魏)常林:文帝踐阼,遷少府,封樂陽亭侯,轉大司農。明帝即位,進封高陽鄉侯,徙光祿勛、太常。

(曹魏)鄭袤:遷少府。高貴鄉公即位,袤與河南尹王肅備法駕奉迎于元城,封廣昌亭侯。徙光祿勛,領宗正?!D太常。

(西晉)鄭默:尋拜大鴻臚,遭母喪,……服闕,為大司農,轉光祿勛。

(西晉)摯虞:后歷秘書監、衛尉卿,從惠帝幸長安?!蟮眠€洛,歷光祿勛、太常卿。

(劉宋)張茂度:(元嘉)七年(430),起為廷尉,加奉車都尉,領本州中正。入為五兵尚書,徙太常。

(劉宋)劉子仁:(大明)七年(463),兼衛尉。前廢帝即位,加征虜將軍,領衛尉,丹陽尹如故。尋出為左將軍、南兗州刺史。景和元年(465),遷南徐州刺史,將軍如故。泰始元年(465),又遷中軍將軍,領太常。[1]分見《三國志》卷14《魏書·董昭傳》,第440—442 頁;卷23《魏書·常林傳》,第659—660 頁?!稌x書》卷44《鄭袤傳》,第1250 頁;卷44《鄭袤傳附鄭默傳》,第1252 頁;卷51《摯虞傳》,第1426 頁?!端螘肪?3《張茂度傳》,第1510 頁;卷80《孝武十四王傳·永嘉王子仁傳》,第2066 頁。以上諸例雖未必都是九卿間的相互遷轉,但考慮到諸例所見仕宦經歷基本上都是正常遷轉,因此可以認為后面所擔任的九卿位次應更靠前,至少不應低于前任卿職。如上所見,盡管也存在一些反例,但基本上太常都處于九卿遷轉的頂點,光祿勛次之,而少府則多作為遷出之職,位置靠后。

又關于張茂度、劉子仁例,這里再多說一些。前者所顯示的廷尉與太常的位次亦可由尚書與二職的關系獲得證實?!短屏洹酚涊d“宋太常用尚書,亦轉為尚書,如遷選曹尚書、領、護等”[1]《唐六典》卷14《太常寺》“卿一人”條,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94 頁。,《通典》亦云太?!八锡R皆有之,舊用列曹尚書,好遷選曹尚書、領、護”[2]《通典》卷25《職官七·諸卿上·太常卿》,第692 頁。,可見宋齊時期太常當與尚書地位仿佛。而廷尉,如《宋書·張邵傳》所見,“桓玄篡位,父敞先為尚書,以答事微謬,降為廷尉卿”[3]《宋書》卷46《張邵傳》,第1393 頁。,則東晉時位次當在尚書之下,劉宋極有可能亦是如此。而張茂度恰恰是由廷尉經五兵尚書后徙任太常,可見尚書作為仕宦中介,進一步使得太常與廷尉之間的格差明確化了。

至于劉子仁例所顯示的衛尉與太常的關系,從九卿排序而言并無不妥,不過從二職實際地位而言,衛尉或許更為重要?!端螘⒒謧鳌酚涊d:“晉氏過江,不置城門校尉及衛尉官,世祖欲重城禁,故復置衛尉卿?!盵4]《宋書》卷68《武二王傳·南郡王義宣傳附劉恢傳》,第1808 頁。據此可見,衛尉之得以重置,并非僅是出于恢復舊制,而是有著切切實實的政治考慮在內。職此之故,重置后的衛尉是王朝宮城禁衛的重要構成,其遷轉亦多在禁軍系統內發生,許為進入王朝核心權力層亦不為過。[5]張金龍:《南朝衛尉及其職掌考述》,《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4 期;《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71—473、538—541 頁。與之相對,太常雖為“首卿”[1]如顏延之為太常,上表自陳“臣班叨首卿”?!端螘肪?3《顏延之傳》,第1903 頁。,但更多具備的是禮制和社會意義,即如東晉重臣王彪之所說,“太常望雅而職重,然其所司,義高務約”[2]《晉書》卷76《王廙傳附王彪之傳》,第2008 頁。,實際政治地位遠不及衛尉。太常、衛尉實際地位反轉,這意味著隨著九卿制度的劇烈變動,漢代九卿官制序列更能反映其在王朝政治中實際地位的認識至此也遇到了阻礙。

二、十八班制下的十二卿排序

魏晉南朝九卿排序的第三階段始于梁武帝天監七年(508)。這一年,王朝對漢代以來的九卿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農為司農卿,三卿是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為夏卿。以衛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卿是為秋卿。以光祿勛為光祿卿,大鴻臚為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太舟卿,三卿是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3]《隋書》卷26《百官志上》,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724 頁。。梁武帝分卿為春、夏、秋、冬四卿,顯系本自《周禮》,而卿以十二為員,固然可以遠溯至劉熙《釋名》所謂漢代十二卿[4]劉暢:《蕭梁十八班制背景下的諸卿》,載《國學研究》31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4—65 頁。,但從其構成及分類看,毋寧認為更像是一種基于制度形式美觀的全新設計。[5]這種基于審美而非理性行政的制度設計在中國古代并不罕見,參見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267 頁。

梁武帝的創新還不僅僅在于設置十二卿,如表1所見,梁武帝將十二卿安插在十四班到九班六個等級,每班有1—4 個卿職不等。盡管目前學界對十八班制的性質尚存不同意見,但無論是自九品析分而來的官品,還是與選官密切聯系的官資,十八班作為一種具有等級意義的位階序列,這一點并無疑義。[1]關于蕭梁十八班制性質的最新研究,參見楊恩玉:《官班制的性質、編制標準與作用考論》,初刊2012年,后載氏著:《蕭梁政治制度考論稿》,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35—157 頁;《蕭梁官班制淵源考辨》,初刊2013年,后載氏著:《蕭梁政治制度考論稿》,第157—182 頁;周文?。骸段簳x南朝官品與官資秩序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108—151 頁;張旭華、孫險峰:《蕭梁官班制的淵源、創立原因及性質考釋》,《史學集刊》2015年第3 期。這也就意味著,與此前無論是以秩級還是以官品作為位階時九卿均處于同一等級不同,梁代十二卿在位階序列上出現了明確格差。

梁代十二卿在位階上出現格差,這從另一種顯示梁代十二卿位次的序列中也可獲得證實?!端鍟ぐ俟僦旧稀返扔涊d:

太常卿(十四)位視金紫光祿大夫(十四)

宗正卿(十三)位視列曹尚書(十三)

太府卿(十三)位視宗正(十三)

衛尉卿(十二)位視侍中(十二)

司農卿(十一)位視散騎常侍(十二)

少府卿(十一)位視尚書左丞(九)

廷尉卿(十一)位視秘書監(十一)

光祿卿(十一)位視太子中庶子(十一)

太仆卿(十)位視黃門侍郎(十)

大匠卿(十)位視太仆(十)

鴻臚卿(九)位視尚書左丞(九)

太舟卿(九)位視中書郎(九)[2]《隋書》卷26《百官志上》,第724—726 頁,并參見《通典》卷25、26、27 等。毋庸贅言,“位視某官”無疑也構成了十二卿的一種位階。且從被“位視”官職的官班并不完全等同于十二卿官班可知,這一位階序列是獨立于官班所呈現的十二卿序列之外的。

事實上,由“位視某官”所構成的十二卿序列級別可能更為繁復。在十八班制下,十二卿分布于從十四班到九班六個等級,不過考慮到班位相同的卿職未必連續記載,如司農、少府、廷尉、光祿四卿同處十一班,前三卿與光祿卿之間便夾有太子中庶子一職,又如鴻臚卿、太舟卿同為九班,但相去懸遠,故按照十八班制“以班多者為貴,同班者,則以居下者為劣”[1]《隋書》卷26《百官志上》,第729 頁。的原則,十八班制下的十二卿實際具有八個級別。而“位視某官”下的十二卿序列,按照同一原則,則可數出九個級別?!拔灰暷彻佟彼鶚嫵傻氖湫蛄屑墑e更為繁復,這也印證了這一位階序列是獨立于官班序列之外的。

需要指出的,梁代十二卿亦有官品?!短屏洹ど俑O》記“梁以少府為夏卿,……班第十一,品從第四”;又《將作監》亦載“梁天監七年置十二卿,改將作大匠為大匠卿,是為秋卿,班第十,品正第五”[2]《唐六典》卷22《少府監》“監一人”條,卷23《將作監》“大匠一人”條,第571、593 頁。,顯示出少府、大匠二卿在具備第十一、第十班位的同時還擁有從四品和正五品的官品,似乎表明十二卿在官品上亦出現格差。不過,上述記載可能是有問題的。其一,《唐六典》同時存在一些與上述記載相矛盾的文字。如《大理寺》載廷尉沿革,“歷宋、齊,皆為廷尉。梁為秋卿,班第十一。陳因之?!瓋蓾h卿秩中二千石,魏、晉、宋、齊、梁、陳俱第三品”[3]《唐六典》卷18《大理寺》“卿一人”條,第501—502 頁。,廷尉與少府同為十一班,官品理應為從四品,但實際卻是第三品,其間矛盾不言而喻。其二,如學者所論,《唐六典》關于梁代官品分正、從的記載是有問題的[1]持此論的學者有張旭華、陳蘇鎮等。張觀點見《蕭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初刊1995年,后載氏著:《九品中正制略論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 頁;《再論梁官品不分正、從、上、下——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第七章讀后》,載氏著:《魏晉南北朝官制論集》,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2 頁。陳觀點見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所引,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65 頁。,因此其所記少府卿品從第四、大匠卿品正第五很可能系唐人據其班位所做的逆推,未必符合蕭梁制度實態。而從因襲梁制的陳官品中十二卿均為第三品,且《唐六典》記廷尉官品第三或可推知,梁代十二卿應都是三品。[2]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第97 頁。不過在此后的一篇文章中,閻氏又懷疑《唐六典》關于梁代少府卿、將作卿官品的記載沒有問題,進而推測梁代十二卿在官品序列上也存在明確級差,分布在從正三品到從五品六個等級?!墩摫背浑A體制變遷之全面領先南朝》,《文史》2012年第3 輯,第209 頁。

由此可見,對于十二卿,梁代至少存在著三種位階體系,其中承前而來的官品仍以十二卿為同一級別,而十八班制及“位視某官”兩種位階則在形式上將十二卿間的格差明確化了。三種位階當中,無疑又以十八班制為主[3]關于官班在蕭梁時期發揮作為官員位階之作用,參見張旭華:《蕭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第242—246 頁;楊恩玉:《官班制的性質、編制標準與作用考論》,第146—157 頁;周文?。骸段簳x南朝官品與官資秩序研究》,第127—137 頁;劉暢:《〈法寶聯璧序〉中所見之蕭梁十八班制》,《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4 期。,這就意味著在蕭梁時期,十二卿出現明確高低之分乃是主流,而這在魏晉南朝九卿演變的譜系里面,不能不說是很獨特的。那么,梁武帝為什么要別出心裁地將十二卿格差明確化呢?

對此,閻步克曾給出答案,提出梁武帝將十二卿位次明確格差化的靈感系來自北魏孝文帝,云:

(梁代)這列卿品秩有別之法,實已先見于孝文帝《前職令》,其時太常、光祿勛、衛尉從一品下,合稱“三卿”;太仆等正二品上,合稱“六卿”。太和《后職令》中雖三卿、六卿同在正三品,但三卿仍居六卿之前,且仍有第一清、第二清、第三清之區別,官資高下仍不相同??梢娏星渥鸨坝胁?,始于北魏而梁武帝變本加厲之。[1]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380 頁。

不過若比較梁代十二卿與北魏九卿可知,十二卿六班八(或九)級的等級安排與北魏九卿僅分兩個級差仍有天壤之別。這顯示出,固然梁代十二卿“尊卑有差”或本自北魏,但十二卿具體的等級安排卻更多為梁武君臣自己的創意。換言之,即便梁武帝曾在北魏制度基礎上“變本加厲”,也是結結實實地“加厲”了許多。

蕭梁為何要對十二卿做如此細密的級差安排?這一點還得從十八班制的性質和源起尋求答案。宮崎市定很早即指出,十八班制以及作為其前身的西晉劉頌九班制是為了糾正官員晉升順序與官品上下不符的現象而產生的。[2]〔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1—126 頁。中村圭爾也通過若干具體例證確認十八班制是以官的清濁及東晉以來形成的官職升遷序列為基礎形成的。[3]〔日〕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風間書房1987年版,第239—251 頁。近年來,盡管研究者或不贊成宮崎市定所謂十八班自九品析出、為九品變體的意見,而認為是一種管理官資的位階,但也承認,十八班制與官僚銓選、升遷密切相關。[4]〔日〕岡部毅史:《魏晉南北朝期の官制における『階』と『資』-『品』との関係中心に》,《古代文化》第54 編第8 號,2002年;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第97—99 頁;楊恩玉:《官班制的性質、編制標準與作用考論》,第135—157 頁;《蕭梁官班制淵源考辨》,第157—182 頁;周文?。骸段簳x南朝官品與官資秩序研究》,第108—151 頁;劉暢:《位階結構與統治秩序——魏晉南朝官僚制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69—79 頁。十八班制的形成既與銓選、升遷密切相關,這也就意味著此前業已存在的官職升遷序列對十八班制的構建有著巨大影響。

如前所述,盡管自東漢以來九卿同處一個秩級或官品,在顯見的位階序列上等級相同,但其內部業已形成多層次復雜的高下之差,十二卿在十八班制下被設計為六班八級,不過是這一趨勢的延伸而已。而從十二卿的位次看,卻又未遵循此前已有的遷升序列,如在九卿遷轉中多居于前列的光祿勛,被調整至中游以下,而向居末位的少府,位次則有顯著上升。由此可見,梁武帝對十二卿位次的安排,一方面既是對此前遷轉序列上九卿內部尊卑有差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打亂已有諸卿序列而以十八班制為架構重新安排十二卿位次,由此營建出一個全新的十二卿排序。

無論如何,蕭梁十八班制下的十二卿位次代表了一種在典制層面的官職升遷序列,那么在實際遷轉過程中,這一升遷序列能否得到遵循?請看以下幾例官僚的仕宦履歷。

韋黯:起家太子舍人,稍遷太仆卿(十班),南豫州刺史,太府卿(十三班)。

樂法才:即日遷太舟卿(九班)。尋除南康內史,恥以讓俸受名,辭不拜。俄轉云騎將軍、少府卿(十一班)。

劉孝綽:遷太府卿(十三班)、太子仆,復掌東宮管記?!w員外散騎常侍,兼廷尉卿(十一班),頃之即真。

蕭子?。哼€除光祿卿(十一班),秘書監。出為明威將軍、零陵太守。十七年(518),入為散騎常侍、輔國將軍。普通元年(520),遷宗正卿(十三班)。

劉之遴:久之,為太府卿(十三班),都官尚書,太常卿(十四班)。

褚球:除云騎將軍,累兼廷尉(十一班),光祿卿(十一班),舍人如故。遷御史中丞?!胀ㄋ哪?,出為北中郎長史、南蘭陵太守。入為通直散騎常侍,領羽林監。七年,遷太府卿(十三班)。

劉孺:頃之,起為王府記室,散騎侍郎,兼光祿卿(十一班)。累遷少府卿(十一班)。

臧未甄:遷右軍安成王長史、少府卿(十一班)。出為新安太守,有能名。還為太子中庶子,司農卿(十一班),太尉長史。丁所生母憂,三年廬于墓側。服闋,除廷尉卿(十一班)。

傅岐:太清元年(547),累遷太仆(十班),司農卿(十一班),舍人如故。

岑善方:(蕭)詧之承制也,授中書舍人,遷襄陽郡守。及稱帝,征為太舟卿(九班),領中書舍人,轉太府(十三班),領舍人如故。尋遷散騎常侍、起部尚書?!堉吣?,卒,贈太常卿(十四班)。[1]分見《梁書》卷12《韋叡傳附韋黯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226 頁;卷19《樂藹傳附樂法才傳》,第304 頁;卷33《劉孝綽傳》,第480 頁;卷35《蕭子恪傳》,第509 頁;卷40《劉之遴傳》,第573 頁;卷41《褚球傳》,第590 頁;卷41《劉孺傳》,第591 頁;卷42《臧盾傳》,第599 頁;卷42《傅岐傳》,第602 頁?!吨軙肪?8《蕭詧傳附岑善方傳》,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873 頁。

不難看出,仕宦履歷中的九卿遷轉基本有兩個途徑:一是從低班遷至高班,二是同班內遷轉。前者嚴格按照班位從低到高遷轉,后者則未必有明確順序,甚至如褚球例所見,同班內位次在前的卿也可能遷任位次居后的卿。這里需要稍做解釋的劉孝綽例,孝綽從十三班太府卿經太子仆、員外散騎常侍后遷十一班廷尉卿。單從史書敘述來看,這里未見貶免官職的記載,不過如果注意到兩任卿職間的太子仆、員外散騎常侍僅為十班,可以斷言孝綽乃是由太府卿左遷太子仆后再遷任員外散騎常侍、廷尉卿,因此不能據以推論諸卿間有從高班遷至低班的情形。

如前所述,諸卿遷轉顯示出諸卿官制層面的序列,梁代十二卿遷轉多循十八班制下的十二卿序列,這就意味著,梁代十二卿的禮制序列與官制序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盡管由于十八班制中仍有一些卿同處一班,這種一致尚不完全,但這與此前九卿禮制序列和官制序列只是大致對應相比,無疑已是巨大進步。[1]關于梁代十二卿的分化及意義,劉暢亦有論及,參見《蕭梁十八班制背景下的諸卿》,第61—80 頁。

557年,梁陳易代,但梁武帝苦心營建的十八班制并未隨蕭梁王朝而去,而是為陳代所因循,除少數調整外,“其余并遵梁制,為十八班”[2]《隋書》卷26《百官志上》,第741 頁。,十二卿也被完整繼承。雖然《隋書·百官志》僅記載十二卿官品為三品,但不難推知在十八班制中十二卿位次應與梁代大體相同。關于此,文獻中也有線索可尋。如《唐六典》敘諸卿變遷,其中太?!埃海┨N灰暯鹱瞎獾摯蠓?,班第十四,陳因梁”,光祿“梁置十二卿,除‘勛’字,光祿卿為冬卿,班第十一,陳因梁”[3]《唐六典》卷14《太常寺》“卿一人”條,第394 頁;卷15《光祿寺》“卿一人”條,第443 頁。,其余諸卿敘述中也都有“陳因梁”或“陳因之”的字樣[4]《唐六典》卷16《衛尉寺》“卿一人”條,第459 頁;卷16《宗正寺》“卿一人”條,第465 頁;《大理寺》“卿一人”條,第501 頁;等等。。顯然,陳所因襲的梁制,不僅包括十二卿的設置,還包括十二卿的官班位次。職是之故,陳代諸卿遷轉也呈現出與梁代一樣的序列。

趙知禮:高祖入輔,遷給事黃門侍郎,兼衛尉卿(十二班)。高祖受命,遷通直散騎常侍,直殿省。尋遷散騎常侍,守太府卿(十三班),權知領軍事。

張種:貞陽侯僭位,除廷尉卿(十一班)、太子中庶子。敬帝即位,為散騎常侍,遷御史中丞,領前軍將軍。高祖受禪,為太府卿(十三班)。

張稚才:遷右丞,建康令、太舟卿(九班)、揚州別駕從事史,兼散騎常侍。使于周,還為司農(十一班)、廷尉卿(十一班)。

沈邁:天嘉中,歷太仆(十班)、廷尉(十一班)。

沈君高:歷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高宗司空府從事中郎、廷尉卿(十一班)。太建元年(569),東境大水,百姓饑弊,乃以君高為貞威將軍、吳令。尋除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衛尉卿(十二班)。

宗元饒:遷太仆卿(十一班),領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尋轉廷尉卿(十一班),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

沈洙:高祖受禪,加員外散騎常侍,歷揚州別駕從事史、大匠卿(十班)?!雷婕次?,遷通直散騎常侍,侍東宮讀。尋兼尚書左丞,領揚州大中正,遷光祿卿(十一班),侍讀如故。

杜之偉:高祖受禪,除鴻臚卿(九班),余并如故?!瓕まD大匠卿(十班),遷太中大夫,仍敕撰梁史。[1]分見《陳書》卷16《趙知禮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223 頁;卷21《張種傳》,第280 頁;卷21《張種傳附張稚才傳》,第281 頁;卷23《沈君理傳附沈邁傳》,第300頁;卷23《沈君理傳附沈君高傳》,第300—301 頁;卷29《宗元饒傳》,第385 頁;卷33《儒林傳·沈洙傳》,第436—437 頁;卷34《文學傳·杜之偉傳》,第455 頁。如上所見,陳代十二卿遷轉基本也遵循低班遷至高班及同班內遷轉兩種途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發生在易代之際的趙知禮、張種二例,二人任衛尉、廷尉二卿尚在梁世,及任太府卿時已入陳朝,從其連續的遷轉履歷可以看出,陳代十二卿班制應與梁代完全一致。要之,陳代可能恢復了以官品作為主要位階的等級管理體系[1]牟發松:《從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傾向再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年第4 期。,但其十二卿排序仍一循蕭梁舊制,不僅十二卿格差以十八班形式明確呈現,十二卿之禮制序列和官制序列也基本統一。

十八班制下十二卿禮制序列與官制序列基本一致,這無疑得益于十八班制本身即是在遷轉序列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位階體系。十八班制既以遷升序列為基礎,則此前九卿間已經出現的尊卑之差便無法忽視。盡管梁武帝并未完全以此前業已存在的諸卿遷轉序列安排其在十八班中的位置,但也不得不遵循十八班制的原則,將十二卿安排在高低不等的數個班位。由此可見,梁陳十二卿位次固然有其承襲舊制的一面,但更多則是王朝的重新設定,亦即十二卿排序乃是梁武君臣基于十八班制架構對諸卿位次進行整體安排的結果。[2]事實上,梁武帝設置十二卿亦在其官制改革中占據重要位置?!端鍟肪?6《百官志上》:“梁武受終,多循齊舊。然而定諸卿之位,各配四時,置戎秩之官,百有余號?!保ǖ?20 頁)可見設置十二卿與整齊將軍號被視為梁武帝官制改革的兩大代表。

那么梁武帝是以何種標準安排十二卿位次的呢?目前看來,諸卿的職能輕重、實際地位高低應是主要依據。與此前九卿排序相比,十八班制下十二卿排序有幾個突出變化:1.宗正被拔高至僅次于太常的位置;2.太府、司農、少府等與經濟管理相關的三卿位居前列;3.光祿勛地位顯著下降。

關于宗正,如前所述,自桓溫省官并職、裁撤宗正之后,宋、齊兩代均不設宗正,宗正在九卿中的位置也為將作大匠所取代。梁武帝天監七年,“詔復置宗正、太仆、大匠、鴻臚,又增太府、太舟,仍先為十二卿”[1]《梁書》卷2《武帝紀中》,第47 頁。,亦即宗正系隨著十二卿的設立而與太仆、大匠等一并復置的。復置后的宗正,從其職能看,“主皇室外戚之籍”,與此前相比并無不同,但如果注意到梁武帝重視宗室,則宗正在蕭梁地位抬升也就不難理解了。

南朝對宗室的重視,并不始于梁武帝,早在劉裕立宋伊始,即懲東晉權在門閥之弊,重用宗室,如規定重鎮荊州、京口須由皇子或“宗室近戚”出任等。[2]〔日〕安田二郎:《元嘉時代政治史試論》,初刊1973年,后載氏著:《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3年版,第240—241 頁;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 頁。此后南朝君主多沿用這一政策[3]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載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9—140 頁。,梁武帝亦然,委子弟以強藩,對皇子教育亦多所留意,甚至試圖拉攏同宗的蕭齊皇族以加強宗室力量。[4]周一良:《論梁武帝及其時代》,初刊1981年,后載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305 頁;〔日〕海野洋平:《梁武帝の皇子教育》,《集刊東洋學》第75 號,1996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梁武帝將掌管宗室的宗正地位提升,其用意無疑也正在此。

至于太府、司農、少府三卿,如川合安所論,太府被置于高班,以及少府等級上升,均與梁武帝改革所倡導的賢才主義相關,其背景則是貨幣經濟的發展。[5]〔日〕川合安:《梁の太府創設とその背景》,《文経論叢·人文學科篇Ⅷ》第23 卷第3號,1988年。又劉嘯亦論及,梁代少府職能較之宋齊有所發展,《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第209—210 頁。雖然川合沒有論及大司農,但推測大約也是基于同樣的考慮而被提高地位的。

又光祿勛,如果說漢代光祿勛因其職掌作為王朝候選官的三署郎而地位顯赫,那么在魏晉以降,隨著三署郎功能的轉變,光祿勛地位也不復如前?!端螘ぐ俟僦旧稀酚涊d:“魏、晉以來,光祿勛不復居禁中,又無復三署郎,唯外宮朝會,則以名到焉?!盵1]《宋書》卷39《百官志上》,第1229 頁。所謂“無復三署郎”,筆者曾論及,并非指王朝不設三署郎,而是指三署郎喪失候選功能。[2]孫正軍:《漢唐儲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93—97 頁。三署郎既喪失候選功能,則負責管理郎署、從中選拔官吏的光祿勛勢必也受到影響。而漢代光祿勛另一主要職能——宿衛宮殿門戶,如學者所論,在東晉南朝時期也趨于萎縮,以致光祿勛漸成文官虛職。[3]劉嘯:《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第76—79 頁。因此盡管魏晉宋齊時代光祿勛仍在九卿排序中維持較高的位置,但那是以九卿普遍衰落為背景,且還受到東漢九卿排序的影響。及至梁武帝置十二卿,重新安排諸卿序列,風光不再的光祿勛終于名實相符,獲得了與其實際地位相匹配的排位。

以往對于梁武帝改制,存在一些批評,認為其理想化的成分多一些。十二卿以《周禮》為模板設置,本身也證實了這一點。不過,十二卿位次未簡單按春夏秋冬四卿順序,而是盡可能按諸卿職能輕重及實際地位排序,卻也顯示出其中亦具行政理性的一面。而這種基于職能輕重及實際地位的排序,無疑也促成了十八班制下十二卿禮制序列與官制序列盡量統一。

三、另一種分等:北朝時代的九卿排序

北朝的歷史肇自北魏,而北魏以下的九卿禮制序列亦大體沿襲魏制,如表2所示。

表2 北朝九卿禮制序列表

按北魏九卿設置,《初學記》稱“后魏依南齊以前置九卿,又各加少卿焉”[1]《初學記》卷12《職官部下·太常卿》,第300 頁。,不過如前所述,南朝宋齊九卿有將作大匠而無宗正,而北魏則有宗正,故毋寧認為北魏九卿系依東漢—三國—兩晉制度傳統設置。

自太和十七年(493)王肅北奔之后,魏晉之禮樂政刑典章文物經由東晉、宋、齊發展演變者,便成為孝文改制的主要模仿對象。[2]陳寅?。骸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1—14 頁。以此而言,北魏九卿不循宋齊制度而轉依漢晉傳統,不得不說是有些“另類”。孝文君臣的這一選擇或與彼時對北魏德運的重新排定相關。如學者所論,北魏初期承前秦為土德,至太和十四年(490),孝文帝采納李彪、崔光等人建議,改承晉為水行。[3]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 期。很可能隨著這一德運的轉變,典午中朝舊制也成為孝文改革的部分模板,而九卿設置即為其例。[1]劉嘯也注意到北魏九卿有宋齊九卿中沒有的宗正,不過他認為這是遠采東漢制度?!段簳x南北朝九卿研究》,第193 頁。

當然,北魏九卿排序亦非全然照搬漢晉舊制,尤其在《前職令》中,變化明顯。從九卿設置而言,北魏在九卿外加置少卿,這是此前所沒有的,而除此之外,還有兩點變化也很突出。

其一,魏晉九卿官居三品,而《前職令》中則提升至一至二品。北魏九卿品秩大幅上調,大約與北魏前期不甚重視中原名器相關。如閻步克所論,“北魏的名位自初就比南朝猥濫,同樣的官位隨隨便便就授給了地位低微者,或同樣地位的人得到了更顯赫的名號”[2]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550 頁。,在這樣的政治文化下,包括九卿在內的中原官職提升品級,或許正是為了滿足彼時占據權力核心的北族出身者的需要。

其二,魏晉九卿品秩相同,《前職令》則將九卿劃分為兩個層次,其中太常、光祿、衛尉三卿為從一品下,太仆以下六卿第二品上,前三卿與后六卿有上卿、次卿之別。[3]《唐六典》卷14《太常寺》“卿一人”條,第394 頁;卷22《少府監》“監一人”條,第571 頁。與梁武帝設置十二卿班位幾乎屬于另起爐灶不同,《前職令》的安排仍然可以說是于史有據。如前所述,在東漢九卿排序中,太常、光祿、衛尉三卿已隱然居于其余六卿之上,至曹魏時進一步明確化,以此而言,《前職令》將九卿分居二品,一方面既是此前傳統的繼續,另一方面則開啟了另一種九卿分等方式。

無論如何,與漢晉舊制相比,《前職令》所做調整仍過于劇烈,因此到《后職令》時,王朝對九卿的安排又稍稍往回拉了些:九卿重新返居三品,由官品不同所體現的明確格差也被弭平,這使得《后職令》中的九卿安排至少表面看來更接近漢晉舊制。不過,細檢《后職令》可知,其九卿排序仍與漢晉舊制有所不同,這主要表現為,《后職令》中九卿雖同為三品,但太常、光祿、衛尉三卿卻與太仆以下六卿分開記載,同位于第四品上的九少卿也被分成兩個部分,而在東漢魏晉時期,秩級或官品中的九卿均連續記載?!逗舐毩睢返倪@一記述方式表明,雖然其九卿格差不像以品秩區分九卿尊卑的《前職令》那樣明顯,但九卿中前三卿與后六卿之間的格差仍然存在。[1]閻步克也注意到《后職令》的這一記述方式?!镀肺慌c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380 頁。又《北史》卷13《后妃傳上》載孝文帝改定內官,“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86 頁),亦可見其格差。而從此后九卿排序的演變看,毋寧認為《后職令》所確立的這一九卿分等方式影響更為深遠。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前、后《職令》沒有體現,但北魏九卿極有可能還存在另一個位次序列。黃惠賢曾據《太平御覽》、《職官分紀》等整理出一份九少卿官品、門第品和用人準則表,節略如表3。黃氏推測,九卿也有類似的用人標準和門第品級。[1]黃惠賢、聶早英:《〈魏書·官氏志〉載太和三令初探》,初刊于1991年,后載黃惠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與資料》,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5—466 頁。如果上述論斷不誤,則北魏九卿或許還存在一個以官職清濁為基礎、具有和少卿類似的四個層次明確格差的九卿序列。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序列中,宗正、太仆二卿位次發生了反轉。盡管對此序列中宗正卿前移、太仆卿后退的原因尚難做定論[2]宗正位次前移可能與其職能擴大相關。關于北魏宗正的職事,參見劉軍:《北魏宗正考論》,《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第6 期;劉嘯:《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第190—192 頁。,但這一變化尤其是宗正位次前移卻直接影響到了此后北齊隋唐的九卿排序。

表3 漢魏九少卿官品、門第品和用人準則表

要之,北魏自孝文帝以降,禮制層面的九卿至少存在著兩種序列,其一顯見于官品,其二體現于門第品。兩種序列雖有重合之處,但彼此獨立,不僅九卿位次有所區別,分等也不相同:前者分為兩級,后者則有四個級差。

至于這一時期九卿的官制序列,從不算豐富的升遷履歷看,似乎與漢晉并無大的區別。略舉幾例:

穆紹:遷秘書監、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卿,又遷衛將軍、太常卿。

陸昶:入為衛將軍、大鴻臚卿,仍除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天平中,進號驃騎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左右,兼給事黃門侍郎,仍兼太仆卿。復以本將軍為東徐州刺史。尋卒。贈本將軍、衛尉卿、青州刺史。

堯暄:及改置百官,授太仆卿。車駕南征,加安南將軍。轉大司農卿。

游肇:轉太府卿,徙廷尉卿,兼御史中尉,黃門如故。

李世哲:肅宗末,遷宗正卿,加平南將軍,轉大司農卿,仍本將軍。又改授太仆卿,加鎮東將軍。尋出為相州刺史,將軍如故?!绫闭髦?,征兼太常卿。

賈思伯:又除安東將軍、廷尉卿?!磙D衛尉卿?!诌w太常卿,兼度支尚書。

竇瑗:除大宗正卿,尋加衛將軍?!I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廷尉卿,卒官。贈本將軍、太仆卿、濟州刺史。

元固:轉安南將軍、大宗正卿,還領大匠。遷撫軍將軍、衛尉卿、行河南尹。轉中軍將軍、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出為鎮北將軍、定州刺史,常侍如故。后除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鎮北、常侍如故。

元譚:轉太仆卿、冠軍將軍、大宗正卿?!耸钩止澕僮髮④娦行熘菔?,折沖之任也。還轉光祿卿,行兗州事。

元淵:乃遷鎮南將軍、衛尉卿,尋轉光祿勛。[1]分見《魏書》卷27《穆崇傳附穆紹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71 頁;卷40《陸俟傳附陸昶傳》,第916—917 頁;卷42《堯暄傳》,第954 頁;卷55《游明根傳附游肇傳》,第1216 頁;卷66《李崇傳附李世哲傳》,第1475 頁;卷72《賈思伯傳》,第1613—1615 頁;卷88《良吏傳·竇瑗傳》,第1912 頁;《元固墓志》,載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 頁;《元譚墓志》,載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229 頁;《元淵墓志》,載齊運通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3 頁。

可以看到,太常卿仍居于九卿遷轉的頂點,光祿、衛尉二卿次之,太仆、廷尉、鴻臚、宗正、司農五卿多相互遷轉,大約沒有明顯的高低之分,而自少府更名而來的太府卿似乎仍居末位。這顯示出,盡管梁武帝改制或有本諸北魏之處,但至少在九卿官制序列的細察程度上,深受漢晉舊制影響的北魏似乎不及蕭梁。這也就意味著,在九卿禮制序列與官制序列的對應程度上,北魏亦不如蕭梁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北魏之后的周、齊二代,北周依《周禮》復古改制,九卿摒棄不用;北齊官僚組織則繼續沿用九卿諸職,而其九卿排序,如表2所示,大體因襲北魏《后職令》,唯一的變化就是宗正卿提升至衛尉卿之后、太仆卿之前。北齊上調宗正卿位次,固然在北魏以官品為基礎的九卿排序中不見端倪,但在以門第品和官職清濁為標準的九卿序列中則可看到濫觴,或即本諸此。當然,考慮到宗正卿在梁陳十八班中亦位列高班,故也不排除這一調整系模仿自南朝。

另一方面,《后職令》所確立的九卿分等方式亦為北齊所繼承?!端鍟ぐ俟僦局小匪洷饼R官品,第三品一級分別記載了太常、光祿、待中、衛尉三卿和大宗正以下六卿,其間夾雜有太子三少、中書令、太子詹事、列曹尚書、四平將軍等職,第四品上階之前三卿少卿和后六卿少卿亦分開記載。[1]《隋書》卷27《百官志中》,第765—766 頁。這些均顯示出北齊九卿和《后職令》九卿一樣,前三卿與后六卿間存在著明確格差。

北齊這種九卿分等方式在官僚排位及遷轉序列上亦有體現。茲舉兩例。

周武帝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脩,衛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脩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兼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元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征,令隨駕后赴長安。

崔昂:出兼太府卿?;数R納禪,除散騎常侍、兼大司農卿?!D廷尉卿,敕典京畿詔獄。入為度支尚書,轉都官,遷七兵,仍攝都官,遷中書令,猶攝都官,帶廣武太守,徙食濟北郡干,兼尚書右仆射,仍便即正,俄遷兼焉。未幾,轉光祿勛,尋徙太常卿。[1]分見《北史》卷47《陽尼傳附陽休之傳》,第1727—1728 頁;《崔昂墓志》,載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33 頁。

據北齊官品,吏部尚書居三品之首,秘書監則在后六卿之下。由此可見,周武帝所征召北齊十八位士人中,位至三品的前六人確系按照官品三品一級所記諸職順序排列,而衛尉卿李祖欽與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之間夾有度支尚書元脩伯,正顯示出前三卿與后六卿雖然官品相同,但其間格差卻是真實存在的。

而在北齊重臣崔昂的升遷履歷中,上述格差體現得更為突出。崔昂自太府卿遷司農卿再遷廷尉卿的過程中,雖有所兼任,但均屬直接遷任,沒有停滯;然而在轉任光祿勛、太常卿時,則先經歷了度支尚書、都官尚書、七兵尚書、中書令、尚書右仆射等。按上列五職,前三職均為列于前三卿與后六卿之間的三品官,尚書右仆射雖為從二品,但據《北史》本傳,崔昂在擔任尚書右仆射后不久即遭罷免[2]《北史》卷32《崔挺傳附崔昂傳》,第1182 頁。,因此崔昂之被除授光祿勛,當是王朝因其擔任尚書右仆射之前資歷所做的安排。若上述不誤,則可以判斷崔昂的遷轉經歷系嚴格遵循了官品三品一級的敘述順序,崔昂自太府、司農、廷尉三卿遷至光祿、太常二卿時須經歷列曹尚書、中書令等,這也再次確認了北齊九卿前三卿與后六卿地位并不等同,而是有著明確的高低之限。

要之,南北朝時代南北雙方的九卿排序雖然同以漢晉舊制為基礎,且同樣都有對九卿格差予以明確化的要求,但雙方同源殊途:南朝在經歷宋、齊二代的簡單調整后,在十八班制下演繹出繁密的十二卿級差,而北朝則為漢晉傳統所束縛,不僅分級簡單,呈現方式亦不如南朝一目了然。南北雙方九卿排序的取徑不同,這就給隨后的統一王朝隋唐帶來了難題,當然從另一角度說,這也是提供了更多選擇。

四、承北還是襲南:隋唐時代的九卿排序

581年,隋文帝甫一受命,即“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1]《隋書》卷28《百官志下》,第773 頁。。而其所依“前代之法”,如陳寅恪所論,主要即是指“自北魏太和傳授北齊之制”。[2]陳寅?。骸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第85 頁。其九卿設置亦遵循北齊制度(表4)。

表4 隋唐九卿禮制序列表

續表

如表所見,開皇九卿無論是排序還是構成均一同北齊。而表中未能體現的分等方式,據《隋書·百官志下》載隋官品所見,第三品之前三卿與后六卿,中間夾有太子三少、納言等官職,第四品上之前三卿少卿與后六卿少卿亦分開記載。由此可見,盡管隋代官制結構與北齊相比已有較大變化,但九卿之分等方式仍一循齊舊。

及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普改官制,九卿也多有調整。從與九卿排序相關而言,最大的變化即光祿以下八卿被降為從三品。隋煬帝降低八卿品級,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是對魏晉以下九卿地位日益下降的“蓋棺論定”。但在客觀上,隨著八卿品級下調,使得太常卿特立于正三品,在這個意義上,隋煬帝的改革也未嘗不是對太常卿的升格。

隋煬帝將太常卿從九卿中拔擢出來,單獨置于正三品,從九卿官制序列而言,并不算新穎。如前所述,自東漢確立九卿排序后,太常就一直居于九卿遷轉的頂點,北朝亦然。不過,若從九卿禮制序列看,除了前述北魏時期以門第品為基礎的九卿排序勉強可依外,北朝并不能提供制度淵源。然而在南朝,在梁陳十八班制下的九卿排序,太常卿亦獨自高居十四班,不與其他諸卿相連。大業制中太常卿與十八班制下太常卿地位的相似性,頗讓人懷疑隋煬帝之單獨將太常卿置于正三品或即模仿自南朝制度。

如所周知,隋煬帝即位后,一改其父文帝時的關中本位政策,重用江南士人,傾心南朝文化,及至統治后期甚至長駐江都,不愿北返。盡管其中不乏將勢力深入南土、建立統一大帝國的政治目的在內,但隋煬帝對南方文化的喜愛卻也是毋庸置疑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隋煬帝取法南朝儀制,將太常卿升格至與諸卿“絕席”的位置,無疑是極有可能的。事實上,考慮到隋煬帝時期許多禮樂制度原本就是由南朝士人制定,則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了。

隋煬帝升格太常卿系模仿南朝制度,這一點從其對太府卿的調整也可看出端倪?!端鍟ぐ俟僦鞠隆酚涊d:“太府寺既分為少府監,而但管京都市五署及平準、左右藏等,凡八署?!盵1]《隋書》卷28《百官志下》,第798 頁。亦即調整后的太府卿僅掌管市場、財貨、庫藏等,原有的器物營造職能轉由少府監單獨管理。而在梁陳,太府卿亦僅掌管“金帛府帑”及關市之稅。[2]〔日〕川合安:《梁の太府創設とその背景》;劉嘯:《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第133—134 頁。隋煬帝太府卿職能與梁陳一致,這不是偶然,如學者所論,隋煬帝分化太府卿職掌,正是對梁代太府卿的模仿。[3]〔日〕內田昌功:《隋煬帝期官制改革の基礎的研究》,《史朋》第33 號,2000年。隋煬帝既模仿南朝改革太府卿,則推測其升格太常卿亦有取法南朝的因素在內,恐怕不算無稽。

要之,與隋文帝九卿分等完全承繼北齊舊制不同,隋煬帝對九卿排序的調整則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南北傳統的融合:一方面,其九卿排序主體仍以北朝制度為模板;另一方面,如學者所論,隋煬帝官制改革的特征之一就是擺脫北方政權色彩[4]〔日〕內田昌功:《隋煬帝期官制改革の目的と性格》,《東洋學報》第85 卷第4 號,2004年。,在此背景下,隋煬帝九卿亦不乏從北朝制度偏出而取法借鑒南朝之處,太常卿升格即為其例,由此太常卿得以特立獨出,與其他諸卿拉開距離。

隋煬帝的這一調整也深刻影響了緊隨其后的李唐王朝的九卿排序。唐初武德、貞觀君臣恢復開皇舊制,其九卿設置及排序很可能也依照隋文帝制度而設。[1]《郭嗣本墓志》載其于貞觀十三年(639)除司農卿,“食唯人天,居八政之首;治粟重任,在九列之先”,以司農卿為九卿之首。揆之史實未必可靠,此當為墓志溢美之詞。張占民、倪潤安:《唐郭嗣本與長孫四娘夫婦墓志考釋》,《文博》2013年第4 期。至高宗龍朔二年(662)普改百司及官名,九卿亦不可避免:改太常為奉常,光祿為司宰,衛尉為司衛,宗正為司宗,太仆為司馭,大理為詳刑,鴻臚為司文,司農為司稼,太府為外府。[2]《舊唐書》卷42《職官志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787 頁。而從《舊唐書》的敘述順序看,似乎此時九卿位次仍按照開皇九卿順序排列。[3]需要說明的是,《舊唐書》載敘述光宅元年(684)九卿更名時,順序卻是太常、鴻臚、宗正、光祿、太府、太仆、衛尉、大理、司農,與前后制度均不合,頗疑此處并未按照九卿順序排列?!杜f唐書》卷42《職官志一》,第1788 頁。不過在《通典》所記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令中,九卿卻呈現出與大業九卿一致的順序:太常卿居正三品,光祿卿以下為從三品,其以官品明確體現太常卿與其余八卿格差的分等方式同大業九卿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業及開元制度中,九寺少卿在官品上也出現尊卑,其中太常少卿居正四品或正四品上,其余八寺少卿則為從四品或從四品上。九寺少卿分等與九卿分等合拍,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一印象,即太常卿與其余八卿之間存在高下之別。

要之,盡管開元二十五年令所載九卿(包括少卿)排序與大業九卿仍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開元九卿中太常獨居高品而不與其余八卿相連,這種分等方式無疑已經從唐初所繼承的開皇舊制偏離,而返歸大業制度。開元令有這一變化并不奇怪,如學者所論,盡管唐高祖時代曾下詔“律令格式,……且用開皇舊法”,但至太宗貞觀年間,官制中便已漸漸滲入大業因素[1]〔日〕內田昌功:《隋煬帝期官制改革の目的と性格》。,玄宗九卿排序返同大業,不過是此一官制演進脈絡的延續而已。

開元二十五年令所確立的九卿排序并未行用太久,至玄宗天寶以后,九卿排序便出現大的變化,宗正卿被拔擢至與太常卿同等的位置?!杜f唐書·職官志》載代宗永泰二年(766)官品,正三品之“太常卿、宗正卿”,小字注云:“天寶初升入正三品也”。[2]《舊唐書》卷42《職官志一》,第1792 頁。學者推斷撰于天寶年間的法藏P.2504《唐天寶令式表·官品令》[3]關于P.2504 所載官品令的年代,馮培紅有研究整理,參見《法藏敦煌文獻P.2504〈唐天寶令式表·官品令〉與唐代官品制度》,“中古中國的政治與制度”學術研討會,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5月。中,宗正卿亦與太常卿同居第三品。而提升宗正卿的具體時間,據《唐會要》,“天寶七載五月十一日,升同太常寺,少卿及丞準此”[4]《唐會要》卷65《宗正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7 頁。,發生在天寶七載(748),時距開元二十五年令不過十年。玄宗在天寶七載提升宗正卿及其屬官品級,這與玄宗在開天年間提高宗室地位、擴大宗正職權是相關的。[5]馮培紅:《法藏敦煌文獻P.2504〈唐天寶令式表·官品令〉與唐代官品制度》。

玄宗將宗正卿拔擢至與太常卿同等,而居于其他七卿之上,這一調整在玄宗以后亦得到繼承。除前述《舊唐書》載永泰官品顯示出代宗時代尚沿此制外,《唐會要》載德宗貞元二年(786)文武百官朝謁班序,其中三品班有九寺卿,似乎表明九卿已混同一體,不分高低。然而據四品班太常少卿、宗正少卿與七寺少卿分別記載,頗疑位列三品班之九寺卿亦有高下之別。[6]《唐會要》卷25《文武百官朝謁班序》,第561 頁。

唐后期百官朝謁班序中九卿應有高低,還有一個佐證。武宗會昌二年(842),尚書左丞孫簡奏論常參官兼憲職班序,提到“其京兆尹是從三品,至今班位,只在本品同類官從三品卿監之上,在太常、宗正卿三品之下”[1]《唐會要》卷25《文武百官朝謁班序》,第567 頁。,而孫簡所言百官位次乃是以貞元二年文武百官朝謁班序為基礎的。由此可見,在貞元班序中,太常、宗正二卿不應與其余七卿同列。要之,玄宗調整宗正卿官品后,這一九卿禮制序列在此后應是作為有唐定制而存在的。

以上為隋唐九卿在禮制場合的排序情況,那么在官制場合,九卿排序又如何呢?九卿禮制序列的調整對官制序列是否存在影響?

首先,有證據顯示,隋唐時代太常卿地位仍高于其余諸卿。如唐人裴充曾言,“奉常職重地高,不同他寺”[2]《唐語林校正》卷3《方正》“裴澥為陜府錄事參軍”條,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99 頁。,又《唐大詔令集》載昭宗時錢珝《嗣鄭王遜大理卿等制》:“九卿間重而顯者,大宗正與廷尉,實次奉常焉”[3]《唐大詔令集》卷38《諸王·除嗣王官·嗣鄭王遜大理卿等制》,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77 頁。,二者均以太常卿為九卿之首。而從九卿遷轉的情形看,盡管亦不能排除個別太常卿轉任他卿的例子[4]如高祖時鄭元璹以太常卿遷鴻臚卿,太宗時竇誕以太常卿歷諸職后遷大理卿。分見《舊唐書》卷62《鄭善果傳附鄭元璹傳》,第2379—2380 頁;卷61《竇威傳附竇誕傳》,第2370 頁。,但總體而言,太常卿仍多位于九卿遷轉的頂點。

其次,據前引《嗣鄭王遜大理卿等制》,宗正、廷尉二卿僅次于太常卿。宗正卿在玄宗改制以后地位提升是顯而易見的。高宗子許王素節之子李璆,本傳載:“璆初為嗣澤王,降為郢國公、宗正卿同正員,特封褒信郡王。進《龍池皇德頌》,遷宗正卿、光祿卿、殿中監。天寶初,重拜宗正卿,加金紫光祿大夫?!盵5]《舊唐書》卷86《高宗中宗諸子傳·許王素節傳附李璆傳》,第2828 頁。李璆前任宗正卿在開元中,再任宗正卿在天寶七載、八載間,剛好在玄宗提升宗正卿官品前后[1]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264 頁。,頗疑李璆自宗正卿遷光祿卿、殿中監后重拜宗正卿,正是玄宗提升宗正卿官品后的結果。

而從九卿遷轉看,官品提升至與太常同品的宗正卿在玄宗以后確實較少遷任他卿,不過,《嗣鄭王遜大理卿等制》聲稱與宗正卿齊平、僅次于太常卿的大理卿仍多遷任其余六卿。玄宗前自不必說,如太宗時劉德威自大理卿轉太仆卿,崔善為自大理卿遷司農卿,睿宗時姜師度自大理卿為司農卿。[2]分見《舊唐書》卷77《劉德威傳》,第2676 頁;卷191《方伎傳·崔善為傳》,第5089 頁;卷185 下《良吏傳下·姜師度傳》,第4816 頁。玄宗以后,也有如肅、代時盧正己由大理卿遷刑部侍郎再轉太府卿的例子。[3]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第370 頁。當然,考慮到《嗣鄭王遜大理卿等制》已是唐朝覆亡前夕,或許大理卿在唐后期地位曾有上升,這種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再次,東漢以降多居于遷轉前列的光祿、衛尉二卿,至唐世則風光不再。如下所見:

(太宗)唐儉:轉衛尉卿,尋為遂州都督?!瓕まD鴻臚卿。

(高宗、武后)王及善:俄以病免,尋起為衛尉卿。垂拱中,歷司屬卿(宗正)。

(德宗)李鉊:以久次遷衛尉卿,秩至金紫。乃命大司農,為國之泉首。

(睿宗、玄宗)崔諤之:拜衛尉卿、將作少匠、滑州刺史、太府卿、汾州刺史、少府監、檢校司農卿,加銀青光祿大夫、太府卿,兼檢校御史中丞,□拜少府監。

(文宗、武宗)韋正貫:歷光祿卿、晉州刺史,入拜司農卿。

(昭宗)裴謠:又拜太仆卿,仍腰金印。未幾,轉衛尉卿。間歲,除大司農。[1]分見《唐儉墓志》,載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集》顯慶00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 頁;《舊唐書》卷90《王及善傳》,第2910 頁;權德輿:《金紫光祿大夫司農卿卲州長史李公墓志銘》,載《文苑英華》卷941《志七·職官三》,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4951 頁下欄;《崔諤之墓志》,載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等編著:《洛陽新獲墓志續編》102,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 頁;蕭鄴:《嶺南節度使韋公神道碑》,載《文苑英華》卷915《碑七二神道三三職官二三》,第4818 頁下欄;《舊唐書》卷19 下《僖宗紀》,第697 頁;《裴謠墓志》,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8 輯,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 頁。任職時間參考了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

由上述遷轉可以看出,光祿卿不再只向上遷任太常卿,衛尉卿也非僅遷任位次靠前的太常卿和光祿卿,二卿遷轉對象包括司農、宗正(天寶前)、太府、鴻臚等原本位在其下的諸卿。由此可見,唐代光祿、衛尉二卿已不像此前那樣居于遷轉前列,而是與除太常卿及天寶以后的宗正卿以外的諸卿地位相當了。

最后,九卿末位的太府卿地位上升。如前所述,在東漢以來的九卿遷轉場合,太府卿及其前身少府常居末席,然而進入唐代以后,太府卿地位獲得提升。前引崔諤之例已顯示出太府卿可以由曾任衛尉卿的官僚擔任,又如下二例所見:

(玄宗)裴伷先:轉太仆卿、右金吾大將軍、太府卿,進爵為子。

(睿宗)韋湊:睿宗即位,拜鴻臚少卿,加銀青光祿大夫。景龍二年,轉太府少卿,又兼通事舍人。[2]《裴伷先墓志》,見葛承雍、李穎科:《西安新發現唐裴伷先墓志考述》,載《唐研究》第5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 頁;《舊唐書》卷101《韋湊傳》,第3142 頁。

太府卿和太府少卿亦可成為太仆卿和鴻臚少卿的直接或間接遷轉對象。這顯示出,唐代太府卿的地位雖未頓居九卿前列,但與同品的光祿卿以下相比,至少可以“平起平坐”了。

毋庸贅言,唐代九卿官制序列的上述變化應與禮制序列的調整息息相關。一方面,太常卿及宗正卿官品的提升使得二卿在品級上與其余諸卿拉開距離,由此二卿得以居于九卿遷轉前列;另一方面,原本居于遷轉前列的光祿、衛尉二卿及后列的太府卿,則因由官品不同所呈現的明確格差的出現,反而抹平了與其他諸卿的差異,亦即較之前代,唐代除太常、宗正二卿外的諸卿,地位更趨平等了。

而高居前列的太常、宗正二卿,不禁讓人又聯想起梁武帝對十二卿位次的設定,如前所述,十八班制下,位居前列的正是太常卿(十四班)和宗正卿(十三班)。玄宗在提高宗正卿官品時,腦海中是否曾浮現梁武帝的十二卿排序,此點不好斷言,但從調整的客觀結果看,天寶以后以太常、宗正二卿居首的九卿排序,似乎又隱約呈現出一絲南朝制度的影子?;蛟S在唐代中葉以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漸次南朝化的背景下[1]南朝化是由陳寅恪最先揭示、唐長孺系統論證的一個關于隋唐歷史走向的命題。關于南朝化的較近論述,參見前引牟發松《從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傾向再論》一文。,這樣的調整也算是順理成章吧。

五、余論

以上我們依時間順序,系統梳理了魏晉隋唐時期九卿排序演變的具體情況。整體上看,魏晉以下,大體繼承東漢九卿排序而續有發展。其中在禮制層面,魏晉基本沿用東漢九卿排序,只是東漢尚不明顯的太常、光祿勛、衛尉前三卿與后六卿的分化在這一時期被放大化了。宋齊二朝,隨著九卿構成的調整,九卿前后位次也在因循漢晉九卿禮制序列框架的同時依據其設置時間的長短而發生變化。及至南北朝后期,南北雙方均以漢晉舊制為基礎,各自發展出基于品級差異的明確分等方式。其中梁陳十八班制下的十二卿格差綿密而繁復,多達六班八(或九)級,北朝則以官品高低或在同品中不連續記載的方式將曹魏業已出現的前三卿與后三卿的格差明確化,等級相對簡單。隨后,重新建立統一帝國的隋唐面臨遵循北方還是承襲南方的選擇,由此形成了以北朝九卿排序為基礎,并融入一些南朝制度元素的九卿排序形式。

而與九卿禮制序列的發達相比,九卿官制序列卻步履遲緩。魏晉宋齊及北朝,較之東漢變化不大,而在梁陳,受十八班制十二卿分級繁復的影響,諸卿官制序列亦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及至隋唐,太常地位依舊,而隨著唐玄宗將宗正提升至與太常同品,宗正也漸居官制序列前列,其余諸卿原有的高低差異則因與太常、宗正存在官品上的明確格差而被抹平了。

不難看出,九卿官制序列之所以難以建立明確清晰的高下位次,很大原因在于大多時候九卿品秩相同。兩漢迄于宋齊,九卿等級不分;北朝隋唐九卿雖然在官品中呈現格差,但分等過于簡單;只有梁陳,在以遷轉原則為背景的十八班制下,諸卿分等較多,諸卿的官制序列也相對明確。但即便如此,梁陳十二卿依然存在二卿或四卿同居一班的情況,這些同居一班的諸卿之間位次大體相當,沒有高下之分。要之,九卿格差愈為明確,分等愈為繁復,九卿官制序列才更為清晰,官制序列與禮制序列之間也才能有更多對應。這是魏晉隋唐九卿排序帶給我們的啟示之一。

除此之外,從魏晉隋唐九卿排序演變的軌跡還不難看出,漢代故事與現實需求,乃是影響和制約這一時期九卿排序的最主要因素。關于前者,如前所見,在整個魏晉隋唐時期九卿排序演變的過程中,業已存在的漢代,尤其是東漢九卿排序的“故事”猶如一個巨大的傳統,籠罩著這一時期的九卿排序:魏晉宋齊固不必說,即便是九卿排序變化較大的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從彼時九卿位次的調整中亦不難看出東漢九卿排序的因子。這一點不難理解,對于漢代以后的歷朝而言,延續長達四百年的炎漢,盡管不乏問題,但總體而言是一個成功的王朝。由此其治國舉措也就具有了典范意義,成為此后王朝推為準繩、爭相效仿的對象。因此在魏晉隋唐文獻中,頻繁可見王朝在制度設計或處理事務時“如漢故事”或“依漢氏故事”。在此氛圍下,魏晉隋唐的九卿排序受漢代故事影響,也就不可避免了。

至于現實需求,亦即王朝根據現實政治需要調整九卿位次,以求強化支配權力或提高行政效率,毋寧說是極為自然的。因此在宋齊,王朝將“有事權置,事畢則省”的將作大匠、大鴻臚、太仆三卿居于下位,乃是出自理性行政的需要;梁武帝改革十二卿,其后仍有建立以官僚中心的統治體制、借以強化皇權的用意;[1]金裕哲:《梁武帝天監年間官制改革思想及官僚體制上之新趨向》,載《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 頁。而唐玄宗提升宗正位次,如前所述,則旨在提高宗室地位、擴大宗正職權。要之,盡管這些調整偏離了漢代故事,但王朝出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強行”對漢代以來的九卿位次加以改變,由此構建了新的九卿排序。

這樣,至少在表面來看,作為影響、制約魏晉隋唐九卿排序的兩個重要因素——漢代故事與現實需求,似乎是矛盾的。這樣理解固然不差,不過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兩個因素并非總是矛盾,依循東漢九卿排序并不只是路徑依賴使然,某種意義上也未嘗不是現實政治的需要——沿用一個具有典范效應的制度,對于本朝而言,無論是行政管理還是正統宣示,大約都不為無益。在這個意義上,漢代故事與現實故事猶如兩個既存在矛盾又具有重合的分力,合力推動了魏晉隋唐時期九卿排序的變遷。

附記:本文初稿完成后,曾作為報告之一部分先后發表于棠棣之華——第二屆首都師大、復旦中古史青年學者交流會(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10月)及第四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7月),獲得與會學者徐沖、仇鹿鳴、顧江龍、周文俊、劉嘯等先生的諸多指正。在本文修訂過程中,侯旭東、周文俊、劉暢等先生亦曾惠示寶貴意見。對于以上幫助,謹此一并致以謝意。

猜你喜歡
位次排序
2022國人年度感受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按文章先后排序)
第二步:圈定備選院校
恐怖排序
節日排序
淺析公務接待位次排列規則
淺談高考志愿填報方法之位次法
“列”義釋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