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視角

2017-10-30 13:46丁建明任榮榮劉彤
中國廣播 2017年10期
關鍵詞:文化視角敘事視角

丁建明+任榮榮+劉彤

【摘要】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是視聽新聞作品的一個重要分支,本文從敘事視角的維度出發,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視聽新聞作品在主題、結構、表達、思維、創新和傳播等方面的特點,提出在復雜、多元的文化生態下,媒體更應該關注文化視角。

【關鍵詞】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 敘事視角 文化視角

【中圖分類號】 G221 【文獻標識碼】A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是以反映某一地區、某一組織、某一行業社會基本面貌、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和建設成就為主要內容的新聞視聽作品類型?!雹倨渲?,我們常見的作品有自然風貌、人文景觀介紹,社會發展記錄,主要特點就是將自然環境、地理條件和社會風貌融合在一起,凸顯作品的人文氣息,如見聞、巡禮、側記、散記、印象錄等。視聽作品如何在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很好地融寫景、狀物、記人、述事于一體,其敘事視角的選擇尤為重要。

一、 風貌類視聽新聞敘事視角的特點

所有的新聞作品,無論作者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呈現出特定的敘事視角,“因為當作者要展示一個敘事世界的時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動地把外在客觀世界照搬到紙面上,而必須創造性運用敘事規范和敘事謀略來進行敘述, 一個象征細節、人物的某個特定動作等,都有一些潛在的講述功能?!雹?/p>

敘事視角就是作者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斷面,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法國的茲韋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全知視角、外視角、內視角。后來敘事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學者又增加了多元視角,以及主要針對廣播作品研究的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筆者將根據不同的案例,來剖析不同敘事視角對作品內容和作品傳播效果帶來的影響。

1. 內視角:以客觀事實為載體,強調問題導向

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NGCI)推出的紀錄片電影《潛入朝鮮》為例,影片以治療朝鮮的白內障患者“魯特計劃”為線索,整個節目多數情況下采用內視角的方式,以記者搖晃的鏡頭為視角,側重記錄生活的窮困、面對疾病的無助以及政治崇拜。整部影片都是用事件親歷者的角度和語言來進行講述的,以此對人物的言行、心理作再現式的細致描摹,增強作品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但這一敘事角度給作品帶來的局限性也顯而易見,作品的主觀性、偏見和感情色彩都非常強烈。因此,這部影片也成為傳播學教學的一個反面案例,就是特定信息的選擇、有態度的鏡頭語言以及在敘述時的主觀判斷,影響了影片記錄歷史的價值,凸顯了意識形態的偏見和文化優越的傲慢。

2. 多元視角:突出有個性、有時代感的具體事實

2015年11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特別系列報道《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其中《且憶清泉石上流》這篇報道在新媒體上傳播甚廣。整篇報道看似講的是濟南城泉水的枯榮:“后來,有了自來水,送水的轱轆車逐漸消失了;大片的老院拆了,起了高樓,夾在其中的泉眼自然被吞噬掩埋,全城只剩下100多處?!睆摹叭恰钡健巴姟痹俚健氨H?,其實反映的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城市生態的變化,以及生態惡化后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此節目采用多元視角,從多個側面描述了泉水的改變,這種視角也是目前我國類似作品采用較多的視角,記錄和講述由不同的人物在動態中進行組合,不同人物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層次,他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認知帶來故事主題的演進,更能讓受眾形成對事件立體、全面的認知,在形成共同認知的前提下,讓受眾和作者達到共情。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包括搶救方言、匠人傳奇、地名故事、職業傳承、中國功夫等九個系列,每篇報道都采取了類似的多元視角,涉及到社會的自然環境、歷史變遷、產業延革、風俗變化等各方面狀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華夏之聲等多個頻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獲得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 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表彰。

3.全知視角:注重知識性、真實性和科學性

“你見過什么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千米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千米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云霄,結果超乎你的想象……”

這是《航拍中國》的開篇解說詞,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春節推出的風貌類新聞紀錄片,以空中視角鳥瞰中國,涉及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集,是中國有史以來航拍規模最大、單集投資金額最高的大型航拍紀錄片。此片最大的亮點就在于以空中鳥瞰的方式來拍攝各省的自然風貌,其中融入進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產業變遷等。

做自然地理方面的節目,最忌諱的就是做成“大好河山”類的旅游宣傳片,因此,除了人文歷史、民風民俗之外,還要注重對敘事視角的觀照,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全知視角。所謂的全知視角敘事,敘事者“全知全能”,對事件的推進和走向完全知曉,對事件深度的掌握多過作品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也可定義為“外視角”,就是敘述者超脫在整個故事之外,不參與任何情節的推進和改變,只是進行客觀的觀察。這種視角的好處是客觀,同時便于進行宏觀層面的把握,語調色彩也比較冷靜,較少表現敘述者的感情。

《航拍中國》采用全知視角敘事,鏡頭絕大多數位于高空中的直升飛機或者無人機,用鳥瞰的姿態來看這片朝夕相處的大地,結果也正如解說詞所言,“再熟悉的鏡像也變了一副模樣”,航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觀眾的感覺好像遨游天際,在欣賞另一番美景的同時,解說詞加入了當地的風土習俗、產業變遷,既帶來視覺的享受,又提高了文化修養,一經播出,便廣受好評。

4.第三人稱視角

第三人稱視角即作者在“故事中不參與情節,不充當任何角色,只是客觀地敘述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雹蹟⑹氯朔Q的確立“意味著一種敘事格局的確立,這種格局關系到作者與讀者的對話方式”。④廣播新聞作品近兩年在“第三人稱敘事視角”上做了有益的嘗試。安徽臺今年8月份推出大型系列報道《聽見》第三季——《第一書記在咱村》,報道的主體是貧困地區的風貌和發展成就,全部采用第三人稱視角,對傳統典型報道模式做出了突破和創新。再比如安徽臺生活廣播推出的系列報道《城市記憶》,用廣播紀錄片的形式對城市的一些地標、老建筑進行梳理,展現城市的發展歷史。由于當年的設計者、建造者很多已經不在了,作者無法與他們直接接觸,又始終處于事件的外圍,只能依靠受訪者來還原歷史,然后以第三人稱進行轉述。比如《屯溪老街》篇,采訪的是黃山百年老字號茶莊怡新祥號的第四代傳人厲輝,“他一邊種茶、賣茶,一邊研究老街的歷史和徽州的文化。在厲輝的記憶中,老街是儒商云集的地方,不少百年老號的牌匾都由書壇圣手王朝聞、啟功、沈鵬、吳作人等題寫?!钡谌朔Q的敘事視角真正體現了新聞文本的記錄性,作品激發的基于回憶的想象性構建,充滿美好與和諧完整,極易引發共鳴。endprint

二、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應有的文化視角

“視角”一詞本身就帶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敘事視角絕不僅僅是一個為了起到耐人尋味、具有審美效果的藝術表現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設計,給受眾一個有傾向的文本,從而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帶上了作品的傾向。

在沒有相應的文化知識情況下,人們容易從“本我”文化去審視“他我”文化,從而不理解“他我”文化現象。對“他我”文化知識擁有程度越低,對“他我”文化的客觀理解程度也就越低。比如《潛入朝鮮》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由于對朝鮮的不了解,導致記者在選擇事實和鏡頭語言時有明顯先入為主的文化偏見,解說詞中處處充斥著意識形態編碼的成分,這就稀釋了作為一個紀錄片所應有的客觀、公正的原則。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復雜、多元的文化生態,不同文化之間必然發生接觸、碰撞、交匯、融合,也正因此,文化視角體現了媒體的責任與擔當。風貌類視聽作品作為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實的人文結合的作品,理應超越“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找到介于兩者之間但又獨立的認知點。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系列節目《巖松看美國》,以及后來的《巖松看日本》系列,都是以客觀、理性的旁觀者角度,來分析其社會的發展、運行規律。

毫無疑問,不同文化視角的選擇將會在文字表達中影響作者的立場觀點,影響新聞的客觀性,以及作品的傳播生命力。好的新聞作品,必須對文本的敘事視角進行審慎的選擇與運用,才能讓作品“超越對事件的文本表面意義的依賴,從而引導受眾進行獨立的觀察與思考?!雹?/p>

注釋

①鄭燕:《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創作要點探析》,《新聞世界》, 2012年第10期。

②曾慶香:《新聞敘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③胡全生:《小說敘述與意識形態》,《四川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④〔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114頁。

⑤曾慶香:《新聞敘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130頁。

(作者丁建明、任榮榮:安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

劉彤系中國傳媒大學2016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本文編輯:聶巧)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化視角敘事視角
文化視角下淺談高中數學課堂的基本模式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敘事
淺談中韓電視劇、電影的敘事差異
新聞寫作的敘事視角探討
文化視角、辯證思維與新學科理論建構
海明威《在異鄉》敘事視角賞析
基于文化視角的社會分層與青年新移民的社會融合研究
影像圓融:小議多元敘事視角的選擇性后置
從文化視角來看日語接受與表達
歷史文化視角下秦皇島旅游資源的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