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贊比亞獨立初期的農業現代化(1966—1971)

2017-11-20 21:32孫冉
卷宗 2017年30期
關鍵詞:價格政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

摘 要:獨立初期的贊比亞政府為了鞏固政治獨立。經過兩年的經濟調整,制定了第一個國家發展計劃,對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本文梳理了贊比亞農業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并嘗試分析改革失敗的原因,旨在為今后的農業改革提供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價格政策;基礎設施

1964年10月24日,贊比亞宣布獨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100多年的殖民統治使得國家經濟呈現出一種畸形的態勢,即以采礦業為主的單一的經濟結構。據統計,“獨立前期銅出口占到贊比亞出口總值的86.5%,其他礦業產品的出口占了8.8%。且銅礦產業的產值平均占到整個國民經濟生產總和的46.5%左右”。[1]采礦業的發展,促使農村青壯勞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的流失。由于無法進一步開墾荒地,農業發展十分緩慢,大量的農產品基本依靠進口。而且,為了保護白人農場的利益,殖民政府很少為本地人經營的農業提供資助。所以一直以來,贊比亞的農業基本處于被忽視的狀態,獨立時有很多地區都面臨饑餓的威脅。

獨立后,贊比亞政府開始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時,贊比亞政府向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糧農組織征求了建議。根據糧農組織的報告,贊比亞的經濟發展戰略一是發展進口替代行業;二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報告還指出:“贊比亞的經濟和社會進步取決于其傳統農業的快速現代化”[2]。之后,贊比亞政府開始重視農業,在制定第一個國家發展計劃(1966-1971)時,借鑒蘇聯和中國農業改造的經驗,對農業進行了改革。

第一個國家發展計劃制定的農業目標是提高農業產值,即將農業產值從1964年的910萬英鎊提高到1970年的1560萬英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計劃在農業土地部門投資4300萬英鎊,用于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如供水和灌溉系統、遷居計劃、合作農場等。主要措施:一是開展農業合作化生產,提高農業機械化。針對農業勞動力及農業資本短缺的問題,政府開展農業合作化生產,對勞動力及生產資料進行有效整合。同時通過共享拖拉機資源來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政府在每個縣的農業中心都配備了拖拉機,農民可租用拖拉機,也可通過分期付款和申請貸款的方式購買拖拉機。而在合作化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種類型的合作化形式:第一種,即許多農民聚集在一起,共有土地和農具,集體耕種或養殖,從集體產值中分得收益。第二種,即由個別農民組成的合作社,一般不少于10人。第三種是婦女家禽合作社,然而這個合作社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財政撥款。這三種合作社都可獲得政府提供的拖拉機,同時也可通過信貸機構獲得其他農業設備。

二是建立專門的信貸機構,為農民提供農業貸款。1967年,贊比亞政府建立了贊比亞信貸組織,旨在為農民提供貸款。在這一措施中,政府共投入100萬英鎊。通過這一組織,合作社的農民可以單獨借貸,用以購買種子及農用設備。同時該組織還給農民協會、合作團體及其他聯盟農村產業放貸?!?970年,贊比亞政府又建立了農業金融公司來取代贊比亞信貸組織的作用,主要為大小型農場主提供貸款”。[3]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生產資金短缺的問題。

三是提供專業的農業理論教育及技術培訓。政府在多數縣區設立了培訓中心,農民可去這些農場機構和農民培訓中心參加農事培訓課程。機構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會教農民如何解決耕種問題,并開展定期訪問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尋求幫助或信息?!?965年,卡布韋的Keembe農場研究所設立了培訓中心,這個研究所開設的每門課可以容納32名學生”。[4]1966年,政府開始通過廣播開展農業教育。農業部敦促農民每周開展農業座談會,主要內容是聽廣播并討論會上提出的問題。1967年5月,該方案在中央省進行推廣,很快就在各縣開展起來,但主要集中在首府盧薩卡市。

四是改善市場管理機構,提供農業補貼。1968年,卡翁達總統宣布政府已著手開展一個計劃,“即在農村地區修路及提供銷售機構,使小農也能進入到商品市場中”[5]。1969年,國家農業營銷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涵蓋鐵路沿線地區的所有購買和銷售機構,經營除煙葉、牛肉和奶制品外的農產品。而且它的功能不僅局限于購買和銷售,還為農民提供農業必需品,如種子和化肥等。同時,為保證城鎮人口的食品供應及穩定糧食價格,政府對化肥、種子、機械設備以及貸款給予一定的補貼,以此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如,“1971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高達其價值的30%。且化肥進口還可以免征關稅”[6]。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糧食產量得到提高,獨立前,“約有14%的農戶能夠出售剩余玉米,到了1968年,這一數字增加到40%”[7]。其次是農產品多樣化的發展。棉花、煙草、咖啡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其中棉花種植者的人量增加了15%。同時,化肥的使用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1970年的盧薩卡地區,其化肥使用率從獨立前的60%,增至90%”[8]。

然而從總體上來看,第一個國家發展計劃中的農業改革是失敗的。主要表現是,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開始下降;糧食進口量逐漸提高。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價格政策的剝削性。獨立初期,為穩定社會,促進工業生產,政府對農業商品市場積極干預。1969年設立的國家農業營銷委員會一方面是為農民提供合法的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城市的糧食價格。該委員會按照官方規定的價格收購農產品,再通過價格管制渠道在城鎮出售糧食。而賺取的利潤初衷是用于發展農業生產,但由于當時國家的經濟重心是發展工業化,這些資金就被政府挪用,真正用于農業的很少。而且,為 維持城鎮的糧食低價,讓城鎮消費者從中受益,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政府會刻意降低糧食的收購價,農民只能被迫將糧食賣給農業營銷委員會。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由于收益微薄,很多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而進城務工,這又增加了城市的糧食消費壓力,政府又需調整農產品價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endprint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差。獨立初期,除了白人移民在贊比亞建立的現代化農場擁有灌溉、倉儲等設施外,贊比亞本地農民依然在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基本上靠天吃飯。獨立前,僅有27%的生產者使用耕牛技術,第一個國家發展計劃期間,這一數字也只達到71%,更別說機械設備的使用率了。而且,雖然政府進口了大量的拖拉機等設備,但這些設備基本在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且服務范圍較小,邊遠地區根本享受不到。此外,由于缺乏農業灌溉等設施,1968-1970年的大干旱造成農作物大面積的減產減收,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直到現在,“贊比亞有600萬公頃的耕地,但只有20萬公頃(3%)得到灌溉”[9]。

三是農業科研單位效率低下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欠缺。在贊比亞,這些農業研究所每年都需要對收上來的種子進行篩選,排除含有雜質及病蟲害的劣質種子,來提高作物產量。但由于資金短缺、技術不夠成熟等,篩選過程耗時較長。往往到了播種季節,篩選工作還未完成,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而且,這些研究所提供的種子,價格比價高,即使有政府的補貼,農民也不愿購買,他們更傾向于使用自留種子。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雖然政府已加大力度,但仍不能滿足生產需要。而且,由于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水平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提供較高水平的農業技術服務。

綜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獨立初期,贊比亞政府“沒有將農業和農村發展置于優先的地位,以致于農業這個關鍵的生產部門至今仍缺乏必需的公共部門的長期投資”。[10]

贊比亞獨立初期的農業改革是其農業現代化的一次嘗試,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生產二元化的問題,并促使政府尋找新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從而真正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嚴磊.危機與改革:贊比亞經濟改革歷程探析(1975-2008)[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2]UN/ECA/FAO Economic Survey Miss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Zambia (Ndola, 1964), p.53.

[3]Jean M. Due.Allocation of Credit to Ujamaa Villages in Tanzania and Small Farms in Zambia[J].African Studies Review,1980,12.

[4]Maud Shimwaayi Muntemba.Expectations Unfulfille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Peasant Agriculture in Zambia: The Case of Kabwe Rural District, 1964-1970[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1978,10.

[5]轉引Maud Shimwaayi Muntemba.Expectations Unfulfille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Peasant Agriculture in Zambia: The Case of Kabwe Rural District, 1964-1970[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1978,10. Republic of Zambia, Zambia's Outline for the Next Decade (Lusaka, 1968)p.28.

[6][美]羅伯特·H·貝茨.熱帶非洲的市場和國家:農業政策的政治基礎[M].北京:北京吉版圖書有限責任公司,2011,4,p.40.

[7]Jonathan Kydd. Coffee after Copper? Structural Adjustment, Liberalis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Zambia[J].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88,6.

[8]Maud Shimwaayi Muntemba.Expectations Unfulfille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Peasant Agriculture in Zambia: The Case of Kabwe Rural District, 1964-1970[J].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1978,10.

[9]Willem Colenbrander & Barbara van Koppen. Improving the supply chain of motor pumps to accelerate mechanized small-scale private irrigation in Zambia[J].Water International, 2013,7.

[10]轉引嚴磊.非洲糧食安全困境的根源與新農業改革[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曼迪瓦姆·巴魯庫尼.傳統農業——如何提高生產率[C]//莫列齊·姆貝基.變革的擁護者:如何克服非洲的諸多挑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p229-267.

作者簡介

孫冉(1993-),女,漢族,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歡
價格政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望加速
公募基礎設施REITs與股票的比較
對黑龍江省糧食價格政策完善對策的思考
振動攪拌,基礎設施耐久性的保障
企業的采購成本控制與價格政策研究
充分挖掘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潛力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
貫徹新的發展理念 促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國際經驗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與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