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新疆“后溝路”研究

2017-12-18 03:51王啟明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2017年0期
關鍵詞:吐魯番光緒烏魯木齊

王啟明

內容提要:研究指出清代吐魯番與烏魯木齊之間的道路正是唐代的“白水澗道”,至清末往往以“后溝路”相稱,為烏魯木齊前往吐魯番的通車正道。清軍至晚于乾隆二十二年便開始使用這條道路,至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在這條道路上安設了六處軍臺,并配有相應的人員與交通設施等。在軍臺體系之外,兩地之間還有七處驛站交通體系,道路全長約五百里。同治年間戰亂道路被毀后,清軍于光緒初年加以重建和修繕,新疆建省后改道路軍臺為驛站,并在托克遜至小草湖一帶修蓋房屋以便行人避風,開挖水井以便行人飲水,加惠行旅不少。

近年來,隨著“天山廊道”申遺成功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使得絲綢之路新疆段的相關研究多了起來,但有關道路交通的基礎研究仍相對較少,既有成果主要側重于天山南北兩條干道研究,極少關注構成天山廊道路網、連接天山南北兩條絲路干道之間的南北交通①如潘志平《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郵傳》(《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與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系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雖有所涉及,但篇幅非常有限。近來筆者頗多關注,相繼發表了一些論文,如《清代伊犁通庫車及喀喇沙爾路史實鉤沉》(《新疆社科論壇》2011年第6期)、《清代新疆冰嶺道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第1期)、《清代伊犁通烏什道——從達瓦齊逃遁路線談起》(《西域研究》2015年第2期)與《清代哈密至巴里坤道路考》(王欣、萬明主編《中外關系史視野下的一帶一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如清代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的通車道路實為唐代的“白水澗道”,據伯希和在敦煌發現的《西州圖經》顯示:“白水澗道,右道出交河縣界,西北向處月已西諸蕃,足水草,通車馬?!雹卩嵄郑骸抖鼗偷乩砦臅鴧R輯校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5頁。至清代,兩地間的道路仍然存在,并且地位相對前代更為重要,但目前有關這條道路的研究還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利用多種文獻,試對這條道路在清代的道路名稱、建設、使用與道路里程等情況作一探討。

一、道路名稱及前期建設

據《新疆識略》記載“其南北相通之道,以自烏魯木齊踰齊克達巴罕而至吐魯番者為正道,可通車?!雹邸缎陆R略》卷1《新疆疆域總敘》,《續修四庫全書》第73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0頁。足見這條道路在清代天山南北通道中非同尋常的地位,但這條道路在前期一直缺乏一個明確的道路名稱,至晚清時期,時人往往稱之為“后溝大路”,如光緒三十二年(1906)吐魯番廳向省府“詳請后溝路工可否專用營勇興修,免派吐鄯廳縣眾戶幫工”時,署理布政使回復“迪化縣屬后溝大路工程因該廳并鄯善縣兩處雇派民夫幫修,纏目從中苛派,既奉撫憲批飭,嗣后橋路坍塌,應由城守協及噶遜營前往修理,以除民累?!雹僦袊吔返匮芯恐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合編《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87冊,光緒三十二年二月(所引檔案具文或到文時間,下同),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24頁。顯然,時人用這條道路上的“后溝”地名來稱呼此路。②謹按,“后溝”為吐魯番前往烏魯木齊道路上的一處地名,在白楊河之北,參見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新疆鄉土志稿》(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59頁)所附《迪化縣圖》可知。至于清人對這條道路的開辟和建設使用,還得從清朝與準噶爾關系以及清朝對烏魯木齊以及吐魯番的經營談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吏部尚書富寧安疏報從巴里坤“分為兩路前往襲擊策妄阿喇布坦邊界烏魯木齊、吐魯番等處”,朝廷認為“若吐魯畨地方可取則取,將伊處米石充作口糧食用”③《清圣祖實錄》卷271,康熙五十六年三月甲子。,次年富寧安疏報“臣等領襲擊之兵于七月初十日至烏魯木齊地方,拏獲回子探問準噶爾消息?!雹堋肚迨プ鎸嶄洝肪?73,康熙五十六年七月戊寅。但清軍似乎并未在烏魯木齊地方長期駐扎,吐魯番則在康熙五十九年進軍之后⑤《清圣祖實錄》卷288,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甲子。,清朝隨后在吐魯番駐兵屯田⑥和瑛:《三州輯略》卷1《沿革門·吐魯番》,《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第195頁。,吐魯番便成為清朝繼續向準噶爾推進的前沿據點。至康熙六十一年,協理將軍阿喇衲建議清軍三路并進準噶爾腹地:

今大兵或前移于烏魯木齊駐扎,臣等亦前移吐魯番,布列周近地方駐扎,彼此接應,則敵人無路可繞,而所種地畝亦無可虞。臣等公同丈量吐魯番周近地方,驗看方向,繪圖呈覽,若為進兵之計,則可分為三路,其阿爾泰一路之兵由和布多沿河地方越厄爾齊斯河前進;巴爾庫爾一路之兵由烏魯木齊前進;吐魯番一路之兵由阿拉揮口越那拉特嶺前進。每路可用兵一萬五千,若賊人三路來迎,則勢分而易敗,若一路來迎,則我一路之兵與彼拒戰,其兩路之兵直抵其妻子存扎之處,彼必不能兼顧。⑦《清圣祖實錄》卷296,康熙六十一年二月壬申。

據上,阿喇衲“三路并進”方案的前兩路其實就是乾隆十九年(1754)平定達瓦齊的進軍路線,其中“和布多”即科布多。至于第三條路線,即從吐魯番出發,越過阿拉揮(即阿拉溝)⑧鐘興麒編著《西域地名考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25頁。,穿裕勒都斯草原,翻越那拉特(那拉提)直達伊犁,亦即《自哈密至準噶爾路程》及乾隆二十二年將軍成袞扎布進擊阿睦爾撒納的路線。⑨《自哈密至準噶爾路程》,黃文煒:《重修肅州新志》,甘肅省酒泉縣博物館翻印,1984年,第653-658頁;《清高宗實錄》卷549,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丙子。其方案意在保護吐魯番屯田安全,并收進擊準噶爾腹地之效,但最后并未落實,⑩《清圣祖實錄》卷296,康熙六十一年二月壬申。但這似乎也說明清朝當時尚未利用吐魯番與烏魯木齊之間的道路。之后隨著雍正后期吐魯番清軍與額敏和卓部眾的東撤,使清軍對這條道路的使用更無希望。至乾隆二十年,清軍平定準噶爾達瓦齊,烏魯木齊地皆內屬?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第12冊,卷520《烏魯木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9頁。,處在東部的吐魯番更不例外,同年即有當地吐魯番伯克莽里克率眾一千戶來降之事①《清高宗實錄》卷487,乾隆二十年四月乙丑。,如此烏魯木齊與吐魯番之間的聯系便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至乾隆二十二年,兩地之間的交通終于以上諭的形式被正式啟用,其內容如下:

哈寧阿奏額林哈畢爾噶一路氣寒雪盛,全無水草,若軍營馬匹由此行走,恐致損膘。惟自吐魯番至烏魯木齊,雪薄而水草亦好,兩路遠近相等,已行文巴里坤大臣及解送馬匹官員等語。所見甚是,可傳諭巴圖濟爾噶勒等解送馬匹,須由吐魯番一路經行,若已向額林哈畢爾噶一路,而前行未遠,亦另行取道,仍由吐魯番行走,并諭巴里坤辦事大臣等知之。②《清高宗實錄》卷553,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

謹案,“額林哈畢爾噶”在清代有所謂的山名與臺站名之分③鐘興麒編著《西域地名考錄》,第266-267頁。,其大致位置均在裕勒都斯草原之北天山一帶④賈瑪利·烏木爾他義:《哈薩克族何時定居在額林哈畢爾噶一帶的》,見《昌吉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1989年,第1頁;另亨寧·哈士綸著、徐孝祥譯《蒙古的人和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64頁)便有“額林哈畢爾噶山”的土爾扈特歌曲。,但此處指臺站名,應該就是前述阿喇衲建議清軍從阿拉溝路前往裕勒都斯草原東部一帶的某處地方,因為只有如此,從吐魯番出發,無論通過烏魯木齊,還是通過裕勒都斯草原東部一帶,前往伊犁,才能符合“兩路遠近相等”??傊?,在此之前,清軍前往伊犁的主要交通路線可以說是南北兩條并行的線路,并無交叉,至此時,隨著烏魯木齊與吐魯番交通的開辟與使用,終于使得天山南北兩條干道交匯在一起,使其成為東天山南北相通道路交通之一。次年,清軍便經行此路前往前線,如“所調陜、甘綠旗兵丁,計二月二十日以外可至魯克察克,自魯克察克至瑪納斯又需二十日,于三月初十左右始至軍營?!雹荨肚甯咦趯嶄洝肪?56,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乙丑。其后,便是按照清朝的道路交通制度,安設臺站等交通設施,并修鑿暢通道路。很快清朝便上諭道“據巴祿奏稱,現在進兵,由巴克庫蘇一路所設臺站馬駝倒斃者甚多,經兆惠等移文永貴、定長酌量添補等語。軍臺關系緊要,馬匹駝只自應辦給足額,方可馳遞無誤,永貴等雖專辦屯田事務及巴里坤至魯克察克一路軍臺,而魯克察克以外臺站更為緊要,著傳諭永貴、定長一體查辦,勿分畛域。所需馬駝即照移文添補,仍協同巴祿不時巡察,坐臺官兵務令加意牧放馬駝,庶往還事件不致遲滯?!雹蕖肚甯咦趯嶄洝肪?57,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乙酉??梢娗宄癁閭鬟f文報,在巴里坤至吐魯番軍臺路線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吐魯番至烏魯木之間的軍臺路線,以期傳遞文報。幾個月后,陜甘總督黃廷桂奏:

接辦理屯田大臣永貴、努三等咨稱,吐魯番一帶地土多風,糜谷性松易落,明春止種粟谷、青稞、小麥三色,共需耔種一萬九千余石,但現有駝只不敷馱運。查永貴又稱自吐魯番至烏魯木齊所經七嶺,修鑿業可行車。又據兆惠稱阿克蘇、烏什等城已降,回人應交麥稞足敷兵糧,可停解送,則屯田耔種或以車載,或以各省解到駝騾挽送,應聽吳達善、永貴等就近酌辦。得旨,諸凡甚妥。⑦《清高宗實錄》卷571,乾隆二十三年九月癸丑。

據上,當時吐魯番至烏魯木齊所經七嶺,無疑就是后來所說的齊克達巴罕。謹案,“齊克達巴罕,在城南二百三十里喀喇巴爾噶遜營東十里,山嶺崎嶇,道途礉礫,七上七下四十余里,俗名七個達坂,南通喀喇沙爾大道,東通吐魯番、哈密,安設軍臺?!雹俸顽骸度葺嬄浴?,《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212頁。此路修鑿暢通,使得供應大軍的糧食乃至軍火重器可以通過駝騾挽運成為可能。這也說明以上臺站的安設時間與《三州輯略》中烏魯木齊“南路六軍臺系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安設”②和瑛:《三州輯略》卷2《官制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361頁。的論述完全吻合。

清代西北邊疆交通設施主要為軍臺、營塘或驛站等,據《新疆識略》記載:“烏魯木齊至吐魯番有軍臺,有驛站,無營塘(營塘至噶遜止,入吐魯番界無營塘)?!雹邸缎陆R略》卷1《新疆疆域總敘》,《續修四庫全書》第732冊,第531頁。這句話確切的含義應該理解為兩地之間缺乏連續的營塘,但軍臺和驛站均有。這些軍臺、驛站交通設施成為保證和維護道路暢通的必備設施。茲據嘉慶年間所修《三州輯略》相關內容將其軍臺設施制信息表如下④和瑛:《三州輯略》卷2《官制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362-363頁。:

委 筆帖 式外委 字識兵丁供差兵丁當差回子馬 鐵車距下站里 數鄂倫拜星底臺 1 1 1 13 9 30 3 120昂吉爾圖淖爾臺 1 1 4 9 25 3 110喀喇巴爾噶遜臺 1 1 1 9 9 25 3 110柏楊河腰臺 5 5 5 3哈必爾漢布拉克臺 1 1 4 9 25 3 100根忒克臺 1 1 1 4 9 25 3 50里至吐魯番備注中營參將管理南路軍臺六處。以上南路六軍臺系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安設,至二十六年每臺設車二輛、馬二匹,其哈畢爾布拉克設馬四匹,嗣于乾隆三十七年每臺添車一輛,并增柏楊河腰臺一處,兵丁五名,車三輛。

據前文,這條道路上的六處軍臺至晚應安設于乾隆二十三年,并配備相應的人員、兵丁、車馬等,以便供應往來之需。不過后溝路嚴格來說是連接烏魯木齊與吐魯番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還有必要探討一下吐魯番底臺的情況。乾隆年間,天山南北納入清朝版圖后,清朝早期設有辟展辦事大臣,直到乾隆四十五年才將辟展辦事大臣改為吐魯番領隊大臣⑤和瑛:《三州輯略》卷2《官制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222頁。,但這并不意味吐魯番底臺也設于此時,據《三州輯略》記載,吐魯番底臺也于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安設,其配有委筆帖式、千總、字識兵丁各1人,供差兵丁11人,當差回子10人,馬29匹,鐵車3輛。⑥和瑛:《三州輯略》卷5《臺站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364頁。但不同于烏魯木齊南路六處軍臺歸綠營系統的“中營參將管理”①和瑛:《三州輯略》卷5《臺站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362頁。,吐魯番底臺歸吐魯番領隊大臣管轄②和瑛:《三州輯略》卷5《臺站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363頁。,從體制上說,后者并不屬綠營系統,屬駐防八旗系統。不過這些軍臺當中都配有筆帖式,滿文為bithesi,屬于管理軍臺事務的具體負責人,烏魯木齊以南六臺共三名筆帖式,除管所駐軍臺外,兼管鄰近臺站,平均每人管轄兩軍臺,此外各軍臺還配備一定的當差回子。

在軍臺系統之外,乾隆四十一年,烏魯木齊至巴里坤一帶改設州縣,當地官府認為“巴里坤改歸烏魯木齊統轄,一切往來文移關系重大,未便繞道由哈密、辟展馳遞;且府、廳、州、縣平移公文,例不得擅交軍臺遞送,應自巴里坤起,至迪化州止,連底臺站,共安一十六驛?!雹邸稙豸斈君R政略》,王希?。骸缎陆墨I四種輯注考述》,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6頁。與此同時,烏魯木齊與吐魯番之間也在后溝路沿線相繼設立了驛站,據《三州輯略》記載,鹽池驛(南至望墩驛九十里,北至鞏寧驛五十里,驛書一名,馬夫一名,馬三匹),望墩驛(南至打坂根腰站七十里,驛書一名,馬夫二名,馬四匹),打坂根腰站(南至山陽驛六十里,馬夫一名,馬二匹),山陽驛(南至通津驛八十里,驛書一名,馬夫二名,馬四匹),通津驛(南至蘆溝驛九十里,驛書一名,馬夫二名,馬四匹),蘆溝驛(南至陽和驛四十里,驛書一名,馬夫二名,馬四匹),吐魯番同知管理南路一驛陽和驛(驛書一名,馬夫一名,馬三匹),并注明“以上迪化迤南各驛站于乾隆四十五年烏魯木齊都統索諾木策凌奏準安設?!雹芎顽骸度葺嬄浴肪?《臺站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372—373頁。但據成書于乾隆四十三年左右的《烏魯木齊政略》卻只載有烏魯木齊鞏寧城首站鞏寧驛,并無山南六驛⑤《烏魯木齊政略》,王希?。骸缎陆墨I四種輯注考述》,第47-48頁?!稙豸斈君R政略》成書時間見《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第147頁。,很有可能是取裁標準的不同。如果仔細比對軍臺與驛站道路里程,不難發現他們彼此之間多有對應關系,光緒十七年路經此地的新疆巡撫陶模之子陶保廉在其《辛卯侍行記》中做了詳細記載,如根特克舊設蘆溝驛、哈必勒罕布拉克舊設通津驛、白楊河舊設山陽驛、大鹽池舊設鹽池驛等。⑥陶保廉著、劉滿點?!缎撩绦杏洝?,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4-418頁。如此一來,清前期兩地之間便存在兩套驛傳體系,其中軍臺作為主要驛傳方式,驛站則為輔助驛傳方式,各有專責,共同擔負著西北邊疆的驛傳功能。

二、后期重建與管轄變化

同治年間新疆大亂,這條道路也隨之被毀,如同治三年(1864)“文祥奏吐魯番南北各路軍務吃緊并哈密防堵情形一折,據稱奇臺、木壘漢回滋事,烏魯木齊所屬之哈必爾罕布拉克等臺漢回搶去馬匹,前途喀喇巴爾噶遜營漢回變亂,吐魯番至烏魯木齊道路不通,而托克遜漢回亦乘機肆擾,喀喇沙爾、烏魯木齊文報梗塞?!雹摺肚迥伦趯嶄洝肪?10,同治三年七月癸亥。這一亂就是近十年,至光緒二年清軍收復烏魯木齊等天山北路大部地區,但吐魯番仍在阿古柏侵略勢力的控制之下,為對抗清軍收復南疆,阿古柏遂在烏魯木齊通往吐魯番的這條道路上的達坂城附近修建軍事堡壘,重兵把守,抗拒清軍南下收復吐魯番。

光緒三年三月初一日,劉錦棠親率馬步各營旗及開花炮隊由烏魯木齊向南進發,初三日抵柴窩鋪,派隊修壘,偵知達坂據賊堅守如故,趁夜前進,斬取外圍騎探,“天明霧收,賊在城頭瞥見官軍環列圓陣,勻布整齊,擎洋槍指出,并發開花大炮。我軍傷亡十余人,屹立如故。自卯至午,城中槍炮不歇。劉錦棠策馬周覽城壕,誘賊出擊。所至賊槍密注,子下如雨,從騎有傷者,劉錦棠坐騎亦中子立斃,易馬而前。飭各營嚴防沖突,一面筑壘掘壕,以斷援賊”,及至初六日,在大炮轟擊下,達坂城之賊向外逃竄,官軍擒獲無算,十一日南下白楊河,至十三日即克復托克遜城。①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6冊,光緒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攻克達坂城及托克遜堅巢會克吐魯番滿漢兩城詳細情形請獎恤出力陣亡各員弁折”, 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第655-656頁。足見攻克達坂城堅壘的重要意義。清軍早在乾隆時期便在達坂城駐軍,如《新疆圖志》評論道:“蒙語呼喀喇巴爾噶順,言黑虎城也,城在兩山之間,形式險要,為南疆門戶,同治間陷于逆回,光緒三年春官兵攻克之,今駐噶遜營守備,居民百余家?!雹谕鯓鋿澋茸胄?、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圖志》下冊,卷79《道路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510頁。足見這條道路的戰略價值。

據劉錦棠后來回憶,清軍“光緒二年大軍進剿,挨次設立軍塘馳遞文報”③劉錦棠著、楊云輝校點《劉錦棠奏稿》,光緒九年七月初一日“關外各軍行糧坐糧章程善后臺局一切應發款目繕請立案折”, 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第170頁。,隨著吐魯番的收復,兩地之間的道路交通設施也逐漸恢復起來。但與動亂之前稍有不同的是,這條道路上的軍臺、驛站兩套并行交通體系逐漸改歸為驛站系統,并且較之動亂前的交通線路亦有變化。雖然光緒十年,甘肅按察使呈賚的“新疆各衙門駐扎地方相距程途里數清冊”顯示從吐魯番“陽和驛起四十里至迪化州所管蘆溝驛,九十里通津驛,八十里至山陽驛,六十里至達坂腰站,七十里至望墩驛,九十里至鹽池驛,六十里至烏魯木齊都統、提督駐扎迪化州鞏寧驛,計程四百九十里?!雹堋肚宕陆畽n案選輯》第78冊,光緒十年五月(原文署為光緒十月五月,誤),第303-309頁。透露出清軍傳遞文報似乎仍走吐魯番西部的蘆溝驛與通津驛,亦即陶保廉所指對應的根特克臺與哈必勒罕布拉克臺兩處,仍如動亂之前的驛站線路,但次年吐魯番官府在“吐魯番北至省城程站里數”中報告“自本城陽和驛起,六十里至布干臺驛,六十里至托克遜驛,一百里至迪化縣所屬小草湖驛(系新設),一百里至達坂城驛,(即達巴罕驲改設),九十里至柴俄堡驛(即柴窩鋪),九十里至省城迪化縣鞏寧底驛止,共六站,計程五百里”,并補充說明“卑廳北至省城,系由陽和驛西達喀喇沙爾通道,至托克遜驲分路,走小草湖驲入省”。⑤《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1冊,光緒十四年十月二十日,第49-51頁。至少在光緒十一年以后,傳遞文報的驛站交通道路如此,新設的小草湖驛似乎也說明了這點。再如光緒十七年陶保廉行至硁硁溝時記載道:“蒙古語曰根特克,漢人訛為硁硁溝,舊設蘆溝驛,今廢,驛使繞由托克遜小草湖也?!雹尢毡A骸缎撩绦杏洝?,第414頁。但這種改變并非說明硁硁溝一線就此廢棄不用,其作為烏魯木齊前往吐魯番的主要交通道路仍然在使用,但在清末供差過程中卻出現過行政隸屬上的前后變化。

光緒二十一年,青海發生河湟之變,新疆巡撫陶模升署陜甘總督,奉命進關應對,南下途徑達坂城時,當地農約楊天喜等人趁機向陶模反映“迪化州向例支差達坂城、后溝、柏楊河三處,其余小草湖、三個泉、硁硁三處吐魯番支差”,但“自光緒十四年起,至今八載,凡過境差使均由迪化縣發銀飭小的備辦一帶差務,小的因路途太遠,地段太長,深恐備辦不周,貽誤非淺”,因此請求該三處照舊仍由吐魯番備辦差務。①《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3冊,光緒二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第396-397頁。吐魯番遂令所屬西部四個蘇目查明情況回復,據稱光緒三年大軍克復后,頭二三四蘇目自吐魯番起,辦差至三個泉止(即哈必爾罕布拉克),托克遜四蘇目辦至小草湖止,只是光緒十二年從焉耆劃來蘇巴什、阿哈不拉、桑樹園、庫木什、阿哈瑪四驛改歸吐魯番辦理后,才將辦差章程逐一改清界限,“所有三個泉、硁硁、小草湖均皆改歸迪化縣支辦”,而且“已經辦理將近十年,并無錯誤”。②《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3冊,光緒二十二年正月三十日,第411頁。吐魯番同知隨后將此情況向省府反映道:

據蘇目等查明稟稱,小草湖、三個泉、硁硁子三處往來差事向歸吐魯番支應,因彼時軍務未定,事難專責,就便供應,并非定章。即吐廳南路差事從前只支應至托克遜止,光緒十二年新疆建立行省,各辦各界,將蘇巴什、阿哈布拉、桑樹園、庫木什四驛改歸吐廳承辦,小草湖、三個泉、硁硁子三處改歸迪化承辦。今楊天喜等指小草湖一帶為太遠,吐廳后添各處其遠則有過之,若按軍務未定之規,不以轄境為界,小草湖等處仍行歸吐,是后撥歸吐廳之南路各驛亦應依舊改撥等情前來,卑廳查承辦過往差務,原以轄界為定,庶免彼推此諉,貽誤要差。卑廳前辦迪化所轄之小草湖、三個泉、硁硁子三處,系在軍務未定之際。行軍急切飭辦,則彼疆此界誰敢計及。楊天喜等止思按軍務未定以前辦法,而于各歸各界承辦年久之后,指往事為定章,生計圖脫,未免不合。且卑廳因添南路四驛始減小草湖等三站,若減者任廳請復,加者又將何歸,應請札飭迪化縣轉飭楊天喜等仍按地界承接,毋再飾推。③《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4冊,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第5-6頁。

據上,吐魯番廳申述以前辦理是軍務未定之時,建省后應該“各辦各界”等等。迪化縣令黃袁得知后,辯論道:“小草湖距省二百七十里,由達坂至該處長途戈壁,絕無人煙,供差本極不便”,并指出“三個泉距省二百八十里,硁硁子距迪三百七十里,向未設驛,且該兩處戶民稀少,三個泉只有半戶,硁硁子連鴉爾崖合計不過兩戶,路途太遠,解運糧料柴草及各項供應,奔走實屬維艱。而硁硁子離吐僅五十里,三個泉離吐亦只百余里,以之改歸吐屬辦理,不徒勞逸較均,即應辦一切更無貽誤”,但其立場已經有所軟化,“擬請將離吐較遠之小草湖仍歸卑縣承辦,將距吐極近之三個泉、硁硁子兩處復歸吐魯番承辦”。④本段所引資料均見《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4冊,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第5-6頁。最后省府也同意如此處理。⑤《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4冊,光緒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第38頁。但事情并非就此結束,當吐魯番官府將劃分方案傳給當地戶民后,當地百姓并不接受,他們再次反映道:

查過往差事雖系官辦,亦賴民力,吐廳境內原轄十二站,上年又添往羅布淖爾之甘草湖、苦水泉兩站,總計東西兩路共十四驛,一遇往來差事到境,需用柴草,由官照章每百斤,東路給價銀二錢,西路給價銀二錢五分,先交蘇目等領取,派發各戶采辦,木柴一項必赴山北及迪化縣屬之后溝一帶采取,戶民住隔產柴各處或五六站七八站不等,長途戈壁往返十余日,所領之價不敷人糧牲畜料草之用,戶民苦于承辦,頭目苦于賠累,因系境內應辦之差,責無可貸,只得不辭勞悴,竭力供支?!瓧钐煜沧詰]其難,而欲人往其難,以境內應辦之事而請撥與境外不應辦之人,如此行事未免大傷公道,且其借口重差,正其取巧于規遜,目等豈得毫無知識,甘心李代桃僵,應請轉詳各大憲垂念均系子民,視同一體,仍按轄境為限,庶免偏枯。①《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4冊,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第56-57頁。

在吐魯番西部蘇目看來,承辦差務困難重重,因此仍堅持各辦各界。據此,吐魯番同知也將以上情況如實反映,并補充道:“牧令居官猶之行云流水,事茍與民無礙,豈敢固存成見,卑廳戶民現時既多方推諉,臨事必藉口抗違,一經貽誤要差,誰堪當此重咎,明知事干憲怒而勢處兩難,不得不據實呈明,能否仍照定章各辦各界,俾免小民爭論之處,悉聽鈞裁,卑職豈敢藉詞瀆請也”,并且聲明吐魯番并無承辦大差津貼一項。②《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4冊,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第56-57頁。最后經布按兩司會議決定“北路各屬供支大差定有津貼,迪化縣原準請領,吐魯番廳本未給予,自后三個泉、硁硁子二處大差及尋常一切差事應請仍飭迪化縣供應,如遇有兵差,該二處需用糧料柴草,即由吐魯番廳幫同支送,路途既近,亦可稍省運腳,如此酌定,該廳縣均不得再托詞推諉,而差事庶不致有遺誤”③《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4冊,光緒二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第97頁。,此事就此了結。但八年后,省府當局還是決定將三個泉、硁硁子二處連站帶地劃歸吐魯番管轄承辦差務。④《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6冊,光緒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第438頁。因此,《新疆鄉土志稿》所附《吐魯番廳圖》(見后文所附“后溝路線示意圖”)驛站界線反應的是光緒三十年十月以后的劃分情況。

三、道路里程與艱難路段

據《新疆識略》記載“自烏魯木齊東南越齊克達巴罕,五百三十里至吐魯番?!雹荨缎陆R略》卷1《新疆疆域總敘》,《續修四庫全書》第732冊,第530頁。其具體軍臺里程為:額倫拜星底臺一百二十里昂吉爾圖淖圖〔爾〕臺,一百一十里喀喇巴爾噶遜臺,五十五里白楊河腰臺,五十五里哈必爾罕布拉克臺,一百一十里根特克臺,八十里吐魯番底臺。⑥《新疆識略》卷1《新疆疆域總敘》,《續修四庫全書》第732冊,第537-538頁。謹案,昂吉爾圖淖圖臺應該為“昂吉爾圖淖爾臺”之誤,已在引文中括改。然而乾隆年間的《西域聞見錄》卻記載兩地距離為490里,具體數據為:土魯番北至烏魯木齊四百九十里,五十里根忒克,一百里哈必爾漢布拉克,一百一十里哈拉巴爾噶遜,一百一十里昂吉爾圖淖爾,一百二十里鄂倫拜興,即烏魯木齊之城也。⑦椿園:《西域聞見錄》(又名《西域記》)卷8《新疆道里表》,嘉慶十九年刻本。無獨有偶,嘉慶年間修纂的《三州輯略》也同樣記載兩地間為490里,具體為:鄂倫拜星一百二十里昂吉爾圖淖爾,一百一十里喀喇巴爾噶遜,一百一十里哈畢勒罕布拉克,一百里根特克,五十里吐魯番城。⑧和瑛:《三州輯略》卷1《疆域門》,《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212頁。晚清吐魯番檔案也一再記載兩地相距490里。⑨《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14冊,光緒二十年二月二十九日,第293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西陲總統識略》記載烏魯木齊鄂倫拜昇底臺一百二十里昂吉爾圖臺,一百一十里哈喇巴勒噶遜臺,一百一十里哈必爾罕布拉克臺,一百里根忒克臺,六十里土魯番臺①祁韻士:《西陲總統事略》卷3《南北兩路軍臺總目》,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第48頁。,即兩地間的距離為500里,而且與其同一系統的《西陲要略》記載相一致。②祁韻士:《西陲要略》,李廣潔整理《萬里行程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0頁。至清朝末年所修《新疆圖志》將這條道路分段記載于迪化州、吐魯番廳屬下,其北段路線如下:

城南二十里十七戶地,折東南十里羊腸溝(坡陀迂折),十里芨芨槽(土屋三家,南北皆山,無草木。)五十里柴俄驛(居民五六,有草無木,昂吉圖爾淖爾在南山下,距大道僅里許。)三十里馬藺灘,十五里鹽海子,蒙語呼達布遜淖爾(明《華夷譯語》鹽曰答不遜,即達布遜也。)四十里達坂城驛,蒙語呼喀喇巴爾噶順(言黑虎城也,城在兩山之間,形式險要,為南疆門戶。同治間陷于逆回,光緒三年春官兵攻克之,今駐噶遜營守備,居民百余家。)十里入峽(經廢堡一,周約二里,回匪索筑。涉澗四,峽口荒店一家。)十五里至嶺巔(巉崖峻坂,車行最艱。)七里后溝(嶺下土屋三間,行人饘憩于此。)八里出峽(繞行曲岸,有荒草、小樹。)三十里白楊河(多坡阜,登降坎坷,再東南行半里許,至界碑處出境。)接吐魯番西北境官道(距小草湖驛三十里。)③王樹枬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圖志》下冊,卷79《道路一》,第1510頁。

其南段路線如下:

城西三里回城(駐巡檢,市廛甚盛,居民四千余丁。)十七里雅爾湖(又名崖爾城,漢車師前王所居,唐交河縣治也。河水分流繞城,故號交河。)三十里硁硁子(即根特克。)九十里三角泉(即哈密爾罕布拉克),四十里白楊河,會迪化東南境官道。④王樹枬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圖志》下冊,卷80《道路二》,第1523頁。

如果結合兩段引文來看,兩地之間的距離為425里,可見清末兩地道路里程已與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記載不相一致,這多與道路路線的曲折變遷及不時整修有關,但均在500里上下。

清代,行旅在這條道路上主要有兩段艱難路段,即翻閱齊克達板及穿越小草湖風區。對于前者,尤其是“達坂城至后溝三十里中有巨嶺,險峻非常,車馬往來攀巖而上,每年跌斃牲畜無數,行旅視為畏途”,后巡撫潘效蘇“勘得傍溝東岸,順流下駛,長約二十里許,兩山夾峙,峭壁懸崖,中隔小河一道,若砌石成壘,架木為橋,較嶺路稍為徑捷,且無攀躋之苦。一面派營興工,一面由易前令潤庠諭令該處農約楊天喜糾集民夫往助,砍伐樹木暨預備運石車輛,用費甚屬不貲,經營數月,始克竣工。迄今肩客摩轂擊,如履坦道,然視前之羊腸九折,人馬瘏乏者真天淵別也?!雹荨兜匣h鄉土志》,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新疆鄉土志稿》,第5頁。此事在吐魯番檔案中亦有反應,如“照得達坂城橋路被水沖壞處所,本部院出巡南疆經過,督同在彼文武逐一勘明,據候補游擊趙耀南回稱橋遇夏令,水漲溜急,原修石墩斷毀經久,若用巨木修建窩橋堅穩無比,約需工費一千五六百金,路工次之,應用鋤鏟器具等項由軍轉具借領”,被照準。⑥《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20冊,時間不詳,第17頁。此事同樣被清末途經此路的日本人日野強所記載。①日野強著、華立譯《伊犁紀行》,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8頁。但至清末,據《新疆圖志》記載,潘效蘇所修新路在“戊申秋被水沖決,乃修筑舊路焉”。②王樹枬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圖志》下冊,卷79《道路一》,第1510頁。謹案,戊申乃光緒三十四年,公歷1908年,足見新路并未通行長久。但無論如何,潘效蘇修路德政仍值得贊許,如位于白楊河驛站附近便有新疆巡撫“潘老大人德政”的石碑,雖然馬達漢書中保存的德政碑照片不是很清晰,但仍可識讀落款時間為光緒三十一年。③馬達漢著、王家冀譯、阿拉騰奧其爾校訂《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1906-1908》,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4年,第254頁??紤]到潘效蘇后來被革職,可以想象這類修路德政碑的命運,不知今在何處。

后溝路線示意圖(據《新疆鄉土志稿》所附《吐魯番廳圖》重描)

行走在這條路上,還有托克遜至小草湖一帶的風災戈壁之區,同樣對過往行旅影響巨大。據1907年七月穿越此地的馬達漢記載:“早晨七點,當我們走上通向一個山口的道路時,感覺好像各種各樣的亞洲風決定集中起來阻止我們過境似的。我們的馬十分勉強地頂著風走,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我們卷曲著身子坐在鞍子上,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風的阻力。暴風實在太強烈了,帶著那么大的馱運行李,我們寧愿等風停下來再走——但那有什么用呢,在這個地方人們常說,暴風幾乎是每天的家常便飯?!雹荞R達漢:《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1906-1908》,第254-255頁。另據光緒十八年十月行經此地的王廷襄記載:“小草湖至托克遜驛站無計可避風災,夏經此者渴死,冬經此者遇黑風輒凍死”,并據當時小草湖驛站驛書說道:“去夏驛夫自上站負文報來,未到站十余里遇一人仆地,呼之不應,知其渴將死,到站后告渠,渠即遣卒騎快馬送瓜去救,仆者得活”,又言“本月初四夜有阿克蘇纏回隨天津人自南路販貨晉省,策驢數十頭,未及驛十余里,黑風陡起,時值下雪,凍斃纏回一名,驢子三十頭,天津人得汛勇救回驛站,亦僵臥發腫,入省尋死?!雹偻跬⑾澹骸度~柝紀程》,吳豐培主編《絲綢之路資料匯鈔》(清代部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6年,第851頁。針對以上缺水與風災之患,當地官府與民眾一直都在尋找應對之策,鑿井開泉、建置站房便是有針對性的應對之策。因而,光緒十九巡撫陶模得知此情后,飭令迪化縣在小草湖至托克遜戈壁適中之地開挖避風洞,及創建屋宇,制造木桶儲水,以濟行旅。②王廷襄:《葉柝紀程》,吳豐培主編《絲綢之路資料匯鈔》(清代部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6年,第851頁。關于此事,晚清吐魯番檔案中亦有反映,據卸署迪化縣劉令兆松、署吐魯番營守備周陛朝稟稱“卑職兆松于本月初三日行至小草湖迤南四十里之大坎地方,就便勘驗前次奉飭興修該處道旁避風客店,內院寬敞能停大車數十兩,屋宇墻垣檁木門片窗戶亦皆堅實,足資經久,其店內已經標下陛朝招雇民夫備買駝驢二頭,于前次所掘井處駝運泉水挹注待吸,今歲秋間大風數起,行旅賴安?!雹邸肚宕陆畽n案選輯》第83冊,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第211-213頁??梢?,以上措施成效頗著,只是“上項駝水儲水木桶以及駝驢價銀雖卑職兆松預為捐廉辦就應用,而現在守店口食無從取給”,因此請求籌備經費,并禁止往來人等毀壞房屋,以期久遠,最后均被允準。④《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83冊,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第211-213頁。以上風災區正是今天托克遜縣內的所謂三十里風區,并建有風力發電站,已將風災變成風能。但在清代,這一帶風區對行旅的影響卻只有害處,而無益處。

猜你喜歡
吐魯番光緒烏魯木齊
毓慶宮光緒書房的使用與陳設
相逢吐魯番
光緒《黔江縣志》的藥學價值
陳蓮舫曲線救光緒
吐魯番的高
吐魯番,漫過香甜的長風(散文詩 外一章)
Scholar and East L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