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教均衡中對“觀課議課”的探索

2018-01-16 08:59隋昊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學教師
未來教育家 2017年11期
關鍵詞:議課均衡化教研

隋昊/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學教師

“觀課議課”是在現代教育思潮背景下,繼新課改后推廣展開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性的教研制度、活動體系,也是時下義務教育均衡化推進發展的過程中,所倡導的一種創新化教研方式。被譽為教師教育的“橋梁專家”陳大偉指出,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信息并一同感受課堂,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教研活動。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主導近半個世紀的“聽課評課”一詞到如今的“觀課議課”并不只是詞匯的表征變化,而是深層次的體現教研文化變革。所謂“觀課”,即強調用多種感官器具(包含相應觀察器材)收集課堂信息,用心感悟課堂;而“議課”的任務不僅要在聽課后尋求單一、權威的改進方案,還要在討論的基礎上揭示更多發展的可能以及通過討論對教學預設過程中實施條件限定后,產生可操作性的想法。它突顯的平等性、開放性是對單向性、權威性“聽課評課”文化的沖擊和批判,順應了我國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需求。

但在實際生活中農村及縣域城市校本教研意識嚴重匱乏,“聽課評課”仍在教研中占主導地位,縱使“觀課議課”開展也僅流于文字游戲,因而在議課環節中呈現過程形式化、內容表面化、結論兩極化、效果零散化等低效狀況。更為甚者,在日常教學研討活動中主客之分鮮明,權勢深淺外露。那么,在“義教均衡發展”的推進中就無法真正落實“觀課議課”制度了?顯然不是,只不過“義教均衡化推廣”對“觀課議課”帶來了新的挑戰!

建立適宜的“觀課議課”模式

“觀課議課”模式是教學研討的實施方法,它不同于傳統的圍繞個人為主體的“聽課議課”模式。據授課者從教經驗,觀課者從觀摩意圖、教研活動研修任務等方面,歸類為常見的幾種“觀課議課”模式。

“基礎型”觀課議課:幫助青年教師由高校畢業生轉向“新手型教師”。實施過程中應多注重青年教師在觀課議課前的心理狀態以及教學前的個體生理感受。

“問題型”觀課議課:幫助青年教師從“新手型教師”過渡到“成熟型教師”,在實施中多以處理教學問題的環節為著眼點,本著一切從學情出發的原則,始終堅持“問題從學生中來,回到學生中去解決”的理念展開探討。

“主題型”觀課議課 :“熟手型教師”轉變為“勝任型教師”,是以教研組或教師組為單位圍繞共同關注的教學主題施行針對性研討。

不難看出,不同的觀課議課模式過程在橫向采集信息與縱向切入研討方面各具特色。然而,日常教研的精力是有限的,若單方面地采用“基礎型”或“問題型”觀課議課模式,難免會疏忽其他對課堂執教研討目標的實效性;“基礎型”“問題型”觀課議課模式雖能全面關注課堂中所呈現的信息,卻只能在生成的教學問題基礎上深入探討。三種模式的觀課議課活動開展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無法切合全體的共識。那怎么辦呢?筆者在教研中對此進行了探索,結合“基礎型”“問題型”觀課議課中的部分舉措,對“主題型”觀課議課進行改進。采用教師以小組為單位,按要求對不同主題進行觀察,完成觀察后并做好相關記錄,最后結合課后的訪談、調研與測試結果進行觀課議課的活動模式。這種模式我稱之為“分工合作”觀課模式。它既具有“基礎型”“問題型”觀課議課模式兩者的多方面采集課堂信息的優勢,又克服了評析教學問題時淺顯的欠缺,從而成功解決了日常觀課中教研任務實效差的問題。

優化合作小組布局,構建彼此依存關系

教研組要善于挖掘每位教師的潛能,依據個性經驗給每位觀課教師或觀課小組統籌分配任務。使觀課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合作分工觀評課模式中只有四組,故設四種任務,因為任務的設定不能過多、過細。

分析組:分析主要教學過程的結構框架圖(包括環節、時間、板書、多媒體投影等),課堂練習(包括教學安排狀況、類型、目標層次),學生的適應性及效果。

記錄組:記錄分析主要疑問句及在思維啟發上的教育意義,提問階段師生互動過程。包括提問后的停頓時間、學生狀態、問答方式統計、該階段問句的層次性和價值。

觀察組:觀察記錄師生的課堂表現,外部表情神態與思維活動狀態。

調研組:課后對少數學生進行問卷調研、測試,或組織部分學生進行座談會。

如此,每人在觀課活動中都擔任不同的職能,避免了因為責任不明確而導致逃避工作的“責任擴散”現象發生。同時設立角色輪換制,每組成員的任務并非一成不變的,經幾次合作活動后角色自動輪換,實現角色分享,不僅促進教師的教研水平發展,也促使教師意識到觀課小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強組間的凝聚力,最終形成各組間互相依存,彼此協作,達成教學合作共同體的建立。

養成有效的議課意識

鑒用本區域特級教師宋祖文在《安徽教育》上所提及的觀點,“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善于傾聽別人的見解”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師者如生,作為教育者,豈不亦是如此?為此議課中參與教師之間互相傾聽,授課觀課者之間相互傾聽,有思想的交流方能找到問題的根本。觀課議課的活動中,除培養上述的合作意識之外,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議課意識的生成。

平等對話意識

參與者議課時的發言要先講給組內其他成員聽,盡量采取“假如你來教,你會怎么樣?”“假如我來教,我又會怎樣設計?”這樣的話語結構,既能夠體現參與者間彼此的尊重,又展示 “同生共行”的追求目標。

交流欣賞意識

縣域及農村各校往常聽課評課活動中多以“3+2”模式施行,即參與者必須點評執教者的優點數量多于缺陷?,F今“觀課議課”活動所倡導的是站在鑒賞者的視角上去觀摩課堂,從中商討教材處理效果。參與者在議課前應換位思考自身會如何理解把握教材,議課中多用“執教中有哪些妙用?”“又有哪些不足?”“哪些沒有妙到好處?”“如果這樣處理可否呢?”等商量語氣探討教學實踐中會出現的種種可能。

分享援助意識

師資力量均衡化發展是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化全面推進的首要前提。資源共享是推促教學均衡成長的捷徑,議課參與者在直面青年教師時更需展露樂于分享自我見解、敢于伸出援助之手,致力幫助執教者擺脫教學中所面臨的困惑與疑難,從而推進義教均衡的發展。

觀課議課是按照相應的規則開展的研討藝術。義教均衡中的觀課議課模式,自然而然有其獨特的規則。教育管理者應依據本校具體教研條件,構建合理的小組,養成相宜的合作意識,就能有效地開展觀課議課活動。不能只在日常教研中,限于時間精力不足等因素而形式化地進行,這種做法與義教均衡發展背道相馳。只要教師們敢于探索,精心實踐,定能克服義教均衡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取得豐碩的教研成果。

猜你喜歡
議課均衡化教研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基于數字圖像直方圖均衡化改進算法的設計研究①
公開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
PSO約束優化耦合直方圖均衡化的圖像增強算法
“四心”讓議課更精彩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議課形式種種
制度變遷是資源均衡化的關鍵
強化學習意識,共建和教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