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改變“簡單化”的歷史敘述

2018-03-06 20:01魏飛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8年2期

關鍵詞 海禁,閉關鎖國,歷史視野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3-0039-07

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以專題形式編排,其敘事??v貫千百年。在大跨度的宏觀視野下,將歷史“簡單化”而失真的隱憂隨之而生,人民版“海禁政策”就是一個例證。

在人民版必修二教科書中,“海禁政策”部分的主要表述有:

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明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維護一種“朝貢”貿易體制,對民間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行為則嚴加禁阻?!宄^承并發展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順治年間頒布“海禁令”,又頒布“遷海令”……

明代以及清代的有些時期,曾經短暫地實行所謂對外開放,但是限禁極為嚴格?!《辏?757)就又宣布關閉江浙閩三海關,限制外商只準在粵海關一口貿易。這種“開放”實質上具有官方壟斷的性質,民間貿易往來仍然禁止。

明王朝執行的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續到清代鴉片戰爭之前?!?/p>

“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國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延緩了中國的發展步伐。①

疑惑一:明清“海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這和常識大相違背,怎么會做得到?

疑惑二:“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國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下”,但是很多學術著作都稱明清時期海外貿易興盛,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這又如何理解?

疑惑三:本課所述明清時代(1368~1840年)近五百年,其間對外貿易政策不斷變化而非常復雜,是否如教科書簡單的“閉關鎖國”所能概括?歷史學家李伯重說:“多年來,教科書一直告訴我們明清兩代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一直到了鴉片戰爭戰敗,才被迫對外開放?!墙陙?,這種觀點受到了許多歷史學家的強烈質疑和挑戰?!雹趧④姺Q:“明清時期是否長期“閉關鎖國”,在專業人士眼中或許已經不再成為問題,但誤解仍在流行,甚至仍是很多人的‘常識?!雹圻€有諸如對“一口通商”的誤解等,我們該如何處理教科書滯后于學術研究的問題?

疑惑四:教科書充滿結論而不見具體的人和事,沒有細節,沒有體驗。歷史本身極為有趣,而教科書卻枯燥乏味。高一學生喜歡生動、思辨的課堂,我們能營造打動學生心弦的歷史課嗎?

寧波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我所任教的學校旁邊就是中國港口博物館。我想將教科書“簡單化”的歷史“復雜化”一些:放寬視野,吸收史學前沿成果;拓展路徑,利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以鄉土史為切入點,以個案、小人物的命運來折射大歷史,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步驟1:課前準備

一、帶領學生參觀學校旁邊的中國港口博物館,重點關注“番人番物跨海來,明清鎖國海港衰”展廳。

二、下發閱讀材料(步驟2~5中的資料),提出思考問題:

1.“海禁”禁什么?為什么要“海禁”?

2.“朝貢貿易”是怎么回事?

3.“番人番物跨海來”似與“明清鎖國海港衰”有矛盾,應怎么理解?

設計意圖:利用本地博物館資源,使學生直觀了解“海禁”政策;提前下發閱讀資料以節約時間,增加課堂厚度。

步驟2:導入——林寶一的故事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明朝建立。之后不久,舟山本島里長借“莽張百戶”(意為任百戶一職的張姓暴徒)的船,安排其將官鹽運往應天,并雇一男林寶一為水夫。莽張百戶跑到林處說,“蘭山的葉演三、長途島的王元帥、秀山的陳元帥等人的船只都已出海,乘我的船一起討伐明州吧”。林寶一決定參戰,到了招寶山,與設營的陳元帥會面。三月,林寶一參加了由陳魁四率領的伏擊明軍的船隊。四月,海戰失敗逃走。

林寶一躲藏了一陣,于六月初八逃往朝鮮的濟州島。在那里他買進了一些裙帶菜,來到朝鮮半島一個靠近黃海,名叫古阜的商埠住下。在那里,他遇到了昔日叛亂首領陳魁四的同族陳魁五和陳魁八,陳魁八帶有蘇木(東南亞的一種特產)等物品。

兩年后,得知叛亂的人逃到高麗,明朝向高麗要求進行搜索和移交犯人。包括林寶一在內的一百多人被捕。洪武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根據圣旨“林寶一既曾從逆拒敵官軍,教處重了”,林寶一被移付都官部處置。

——據[日]上田信:《海與帝國:

明清時代》整理①

問1:從上述故事中能讀出哪些歷史信息?

預設第1層次:1.在古阜因叛亂關系被捕的共有一百多人,說明林寶一并不是個別現象,舟山群島和朝鮮半島西南部之間的往來較為頻繁;2.陳魁八帶有蘇木這種原產于東南亞的商品,可以認為當時存在一個以舟山群島為基點,涵蓋東南亞、朝鮮的貿易網絡。

預設第2層次:洪武四年(1371年),“詔吳王左相、靖海侯吳禎籍方國珍所部溫、臺、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嘗充船戶者,凡十一萬一千七百三十人,隸各衛為軍。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我們可以推測,蘭秀山之亂、林寶一與“海禁”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設計意圖:以小人物故事講述鄉土歷史,拉近學生與歷史距離;引入明初環境,初步了解“海禁”實施原因。

過渡:“海禁”到底是怎樣的政策呢?

步驟3:理解“海禁—朝貢”體制

一、“海禁”禁什么?

材料1:洪武四年“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十四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二十三年,因兩廣、浙江、福建軍民“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貨物”,又詔令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二十七年“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命禮部嚴禁絕之”,三十年“申禁人民,無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

永樂元年(1403年)詔令:“緣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后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眅ndprint

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初八(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隊回歸的次日),“命行在都察院嚴私通番國之禁?!酵ㄍ庖囊延薪?,近歲官員、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辦為名,擅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為寇?!瓲栆松昝髑敖?,榜于沿海軍民”。①

材料2:凡沿海去處,下海船只,除有號票文引,許令出洋外,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逮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大明律·兵律·私出外境

及違禁下海條例》②

問2:從上述材料中能讀出哪些信息?

預設:1.洪武至宣德的六十余年間,明王朝多次頒布“海禁”令;2.上述各詔令大都明確宣示:所禁的是“民”,而且是“私出?!薄八酵êM狻薄八揭棕浳铩薄八较嘟灰住敝懊瘛?,并不禁“官”及經批準的“民”出海貿易;3.民間私自出海貿易屢禁不絕。

設計意圖:閱讀第一手史料,準確理解“海禁”的含義。

過渡:“海禁”是嚴禁民間私自出海貿易,不可簡單地認作是“片板不許下?!?,更非絕對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朝貢貿易就是當時中外聯系的一大孔道。

二、“貢市合一”的朝貢貿易

材料3:凡外夷貢者,我朝皆設市舶司以領之……許帶方物,官設牙行與民貿易,謂之互市。是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明矣。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卷三十一《市糴考》③

材料4:以日本為例,其國王接受明朝冊封,按規定十年一貢(并不嚴格遵守,1401~1547年,日本共派出十八批)。持有批準文書(勘合)的日本使節團,在規定的寧波上岸,在“安遠驛”的嘉賓館歇腳。安遠驛的門口匾額上寫道:“浙江市舶提舉司安遠驛”,兩旁的關坊,東曰“觀國之光”,西曰“懷遠以德”。

日本使團所帶“貢品”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以日本國王名義進獻的“貢獻方物”,通常是硫磺、瑪瑙、槍、刀、折扇和漆器等物品,數量不多,但明政府會回賜數量可觀的金銀、瓷器、紗、絹等。第二類是遣明使(正副使、從僧和翻譯)進貢的“使臣自進物”,通常為數百把的刀、劍等,由明朝政府購買。第三類是被稱作“國王搭載物”,這類物品實際上為隨船而來的商人所有,數量巨大。如1453年的“搭載物”共有“硫磺三十九萬七千五百斤、銅十五萬四千五百斤、蘇木十萬六千斤、大刀九千五百把、長刀四百一十七把、槍五十一把、扇一千二百五十把,蒔繪物大小六百三十四色”。

使團到達京城后,禮部安排使臣朝見皇帝,獻上貢品,領取皇帝的賞賜。一應禮儀完成后,允許隨船商人與中國商人在會同館進行貿易,時間是三天或五天。日本商人可購買除史書、玄黃、紫皂、大花、西番蓮等違禁物之外的商品。

日本使團從這種貿易中獲利豐厚,如一把日本刀值八百到一千文之譜,1453年明朝官方收購給價五千文。從中國購買的生絲運抵日本后,價格高達十倍。

——據[日]木官泰彥:《中日交通史》(下)

等整理①

問3:朝貢貿易是一種怎樣的貿易?(參考敘述:朝貢貿易,就是明朝政府特許前來進貢通好的外國“貢舶”附帶一定數量的商貨,在指定的地點與中國做買賣的一種對外貿易形式。朝貢貿易籠罩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明朝并不以謀取經濟利益為目的,體現了“懷柔遠人”的觀念。)

設計意圖:圍繞寧波地方史,展示生動歷史細節,激發學生興趣,了解朝貢貿易及“懷柔遠人”觀念。

過渡:當時日本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包括生絲、棉布、水銀、針、鐵鍋、瓷器、錢幣、藥材等。如此巨大的一個市場,如此巨大的利潤,對商人的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嘉靖二年(1523年)因日本“寧波爭貢事件”,明朝關閉寧波市舶司,斷絕日本的朝貢渠道,刺激了走私貿易的迅猛泛濫,雙嶼港逐漸成為海上走私貿易中心。

步驟4:認識“市禁則商轉為寇”“禁愈嚴而寇愈盛”

一、雙嶼港——國際走私貿易中心

1541年,一位名叫費爾南·門德斯·平托的葡萄牙男子游歷了雙嶼港,他后來在其《遠游記》中寫道:

我們行駛了6天后,來到了雙嶼門。謂門,實為兩個相對的島嶼。距當時葡萄牙人的貿易點三里格遠。那是葡萄牙人建立的在陸地上的村落,房屋逾千。有市政官、巡回法官、鎮長及其他六七級的法官和政府官員?!敃r那里還有三千多人,其中一千二百名為葡萄牙人,余為其他各國人。據知情者講,葡萄牙的買賣超過三百萬金,其中大部分為白銀。日本是兩年前發現的,凡是運到那里的貨物都可以獲得三四倍的錢。②

雙嶼港(參見圖2、3),在16世紀20年代葡萄牙人到來之后,特別是以王直為首的徽州海商集團來到之后,迅速發展成一個國際走私貿易中心,被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稱為“16世紀之上?!?。這里麇集了大批的中國人、日本人和歐洲人,特別是葡萄牙人。⑤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浙江巡撫朱紈派兵掃蕩了雙嶼港,并將其填塞。損失慘重的海商們從中國撤退。這次事件成為引發“嘉靖大倭寇”的一個重要誘因。

設計意圖:雙嶼港就在我們學校隔??赏牧鶛M島中,但絕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這段歷史。以此來講解明代的走私貿易,可極大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二、“嘉靖大倭寇”

材料5:因為依托于勘合船的日明間交通的中途斷絕,中國大陸沿岸發生了大倭寇。最激烈的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為中心,持續至隆慶、萬歷年間約四十年時間,因而稱為“嘉靖大倭寇”。這個時期的倭寇,日本人參加數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國的走私貿易者以及追隨他們的各色人等?!憬〉碾p嶼和瀝港作為走私貿易基地,遭到中國官軍的攻擊而毀滅殆盡,走私貿易者一變而為海盜群。薩摩……等地的日本人投靠了倭寇。作為倭寇的首領,有名的是王直、徐海。王直以日本的平戶、五島地方為根據地,率大船隊攻擊中國的沿海。明朝方面,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負責海防,取得了各種功績。不久與海禁令解除的同時,日本方面豐臣秀吉國內統一的進行,倭寇次第平息。endprint

——《日本歷史大事典》

“倭寇”條,田中健夫撰寫①

材料6: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恒滿載而去。

——(明)謝杰《虔臺倭纂》上卷《倭原二》②

問4:“嘉靖大倭寇”產生及次第平息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從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認識嚴禁對外貿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加深對倭寇問題的理解。

三、隆慶開關與全球貿易

材料7: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奏,“請開海禁,準販東西二洋”,得到批準。延續了兩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被廢止,史稱“隆慶開關”,這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由于國外對中國絲綢、瓷器等產品的巨大需求,據弗蘭克的估計,16~17世紀中葉,約7000~10000噸的白銀流入中國,占世界白銀產量的1/4至1/3。這一時期“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名副其實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

源源不斷流入中國的白銀,為晚明社會的銀本位貨幣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生絲、綢緞、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續增長,這種“外向型”經濟,極大地刺激了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高度成長。

同時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來到中國,在傳播天主教的同時,也傳播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文化知識。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人開始真切地了解世界,涌現出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

——據樊樹志《晚明大變局》整理③

問5:概括“隆慶開關”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

設計意圖:借助史學前沿成果,使學生重新認識明朝中后期中外交流面貌,體會全球化時代來臨后“隆慶開關”的重大意義。

步驟5:承繼與嬗變——清代前期對外貿易政策

一、演變歷程

——據劉軍《明清時期“閉關鎖國”

問題贅述》整理④

問6:與明代相比,清代在“海禁”上有哪些不同?(參考表述:時間要遠少于明代;更為嚴厲,清代官方海外貿易也不多。)

設計意圖:快速瀏覽清代外貿政策,認識到清代“海禁”時間實際很短。

二、“一口通商”?

材料8:乾隆二十年(1755年),兩只英國商船到寧波貿易,第二年又續來兩只。這引起乾隆帝疑慮:“在國家綏遠通商,寧波原與澳門無異,但于此復多一市場,恐積久留居內地者益眾。海濱要地,殊非防微杜漸之道?!?757年十一月十日,乾隆帝下旨:“粵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謀生,不獨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門、黃埔在在設有官兵,較之寧波之可以揚帆直至者形勢亦異,自以仍令赴粵貿易為正。本年來船雖已照上年則例辦理,而明歲赴浙之船,必當嚴行禁絕?!蓚髦I楊應琚,令以己意曉諭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p>

——據《清高宗實錄》

卷五一六、五五零等整理①

問7:乾隆帝為什么不許英商在寧波、只準在廣東貿易?(參考表述:防范外人,維護王朝安全;考慮廣東民生等)

問8:教科書所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關閉江浙閩三海關,限制外商只準在粵海關一口貿易”是否準確呢?

參考敘述:1757年乾隆從未下令關閉江、浙、閩三個海關,只是讓西洋番船(即歐洲各國商船)不得前往浙江等沿海地區,只能在廣州貿易而已。之后,江、浙、閩三個海關一直在正常運行!而且在四大海關之外,北方還有登州、天津、錦州、牛莊等港口,還有“山海關”等“海關”,在陸地,還有恰克圖中俄陸路口岸,其他陸路邊境貿易也并未封閉?!耙豢谕ㄉ獭憋@然是不準確的。②

設計意圖:準確理解“一口通商”,糾正教科書中不準確表述。

三、中外商人的不同待遇

材料9:1684年,清政府規定禁止國內商民打造五百石以上雙桅大船出海;1694年又規定,嚴禁“內地商人在外國打造船只”。1703年清政府開始允許雙桅大船出海貿易,但卻限制梁頭不得超過一丈八尺,并根據梁頭長短限定船員名額。1747年,清政府又認為“福建省舟古仔頭,桅高篷大,利于走風,未便任其置造,以致偷漏。永行禁止,以重海防”。

對于作為海外航行安全保衛措施的必要自衛武器,清政府在開海初“概行禁止攜帶”;1728年則放寬到“鳥槍不得過八桿,腰刀不得過十把,弓箭不得過十副,火藥不得過二十斤”;1730年,又放寬到每船帶炮“不得過二位,火藥不得過三十斤”,到1802年,則改定為“分別梁頭丈尺,以定攜帶炮械多寡”。盡管如此,中國商船的防衛措施仍然不足。

從清朝海關所征收的貨稅、船鈔、規禮、雜稅等四個方面情況看,本國出海商民所承擔的關稅率明顯高于外國來華商人所承擔的關稅率。清朝在對本國商船準帶二千斤生絲出海時,卻許外國商船帶出一萬斤生絲。清朝又嚴禁閩、皖、浙等省出產的茶葉從海路運銷廣州或海外,因此,清代的茶葉外銷,幾乎為來華的西方商人所壟斷。

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葉,中國商船的出海貿易已呈明顯的衰退趨勢,而西方國家商船的來華貿易卻呈不斷增長趨勢。

——據陳尚勝《也論清前期的海外貿易

——與黃啟臣先生商榷》等整理③

問9:依據材料9概述中國出海商人面臨的不利處境。

問10:清政府為什么給內外商不同的待遇?

設計意圖:認識清朝對外貿易政策的復雜性;著重點出重農抑商、懷柔遠人觀念,提升學生認識。

步驟6:討論——我們該如何認識明清“海禁”政策?

參考論述:

(一)毫無疑問,重農抑商、懷柔遠人觀念下產生的“海禁”、對國內出海商人的限制性政策等,確實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從而阻礙了中國的發展;endprint

(二)明清時除“海禁”外,還有長期的開關,如晚明七十余年的開關就極大促進中國的發展;就是“海禁”時,還有朝貢貿易、走私等,絕不是“閉關鎖國”;

(三)“閉關”“鎖國”等詞匯,是工業革命后才在歐美出現的話語系統。認定清政府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于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在1853年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接受了這一觀點。因此,這一觀點于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并被“學者”們推至明代,寫入了教科書;

(四)將所謂“閉關鎖國”視為中國由先進走向落后的主要原因,甚至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失偏頗的。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由先進變為落后的原因肯定是極為復雜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在中國的內部,決非一開放就能發展那么簡單。①

設計意圖:開闊視野,提升歷史思維,小結本課。

步驟7:課后實踐

一、改寫教科書、港口博物館的相關不準確文字。

如教科書:(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民間貿易往來仍然禁止;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關閉江浙閩三海關,限制外商只準在粵海關一口貿易;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國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下等。

如港口博物館:“番人番物跨海來,明清鎖國海港衰”;全盛時期,廣州十三行壟斷了全國所有的對外貿易等。

二、為港口博物館明清展廳撰寫一篇解說文字,當一次解說員。

設計意圖: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提高歷史書寫能力,加深對歷史的理解運用。

筆者認為,本課的教學設計特色有以下幾點:

(1)充分吸收史學前沿成果,糾正教科書中如“一口通商”、閉關鎖國等一些不準確的陳說;

(2)充分利用寧波地方史資料、博物館資源,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提高學生興趣;

(3)以個案、細節來展現歷史宏大面貌,注重史料閱讀和分析,有助于學生歷史思維培養。

(4)改變只見結論的歷史學習方式,通過參觀博物館、寫解說文字等實踐,提高學生歷史運用能力。

但這一設計的課前準備任務比較重,現在高一學生課業負擔大,他們是否喜歡和接受這種課呢?

值得欣慰的是,課后雖有很多同學反饋材料內容多,部分材料理解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都表示喜歡這種課堂。某同學寫道:“我們歷史教科書固然觀點有些陳舊、細節缺失、索然無味,但也為老師提供了發揮的空間。改寫教科書的環節,實在是趣味盎然,令人耳目一新。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復雜的,歷史沒有那么多必然,反而是很多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統治者的性格甚至是心情、內政外交的偶然事件、一個小人物的行為都會影響海禁政策的面貌,所以海禁在每個時期有各自的特點??吹綒v史的變化無常,歷史才有意思?!?/p>

我經常在想,畢業后,歷史課還能給學生留下些什么呢?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們對高中歷史課持怎樣的看法呢?我相信,選準課題,選擇好有細節的典型材料,每學期堅持做幾節這樣的課,學生自會改變對歷史的感覺,教授們也會改變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觀感吧。

【作者簡介】魏飛,中學高級教師,寧波濱海國際合作學校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和命題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