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空間的內涵與空間觀念素養的培養

2018-03-06 19:59陳志剛覃玉蘭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8年2期
關鍵詞:空間觀念內涵培養

陳志剛+覃玉蘭

關鍵詞 歷史空間,空間觀念,內涵,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3-0018-06

歷史教師大多認為空間就是地理空間,它涉及的是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方位,利用地圖、描述地理環境,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其實空間概念的內涵相當復雜,學術界相關研究論著琳瑯滿目,早已超越上述認識。歷史空間是指什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呢?下面筆者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對于空間我們并不陌生,習慣用上下、左右、南北、東西來指物體的方向或空間方位。這種認識基于生活經驗。什么是空間?《現代漢語詞典》如此定義:“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雹佟恶R克思主義哲學全書》認為,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表示物質存在的廣延性、伸張性的哲學范疇。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體積和一定的形狀??臻g就是表示物體彼此之間的并存關系和分離狀態,表示物體的體積、形狀、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特性的”。②這些概念基本是從物理學、數學的角度定義的。自從20世紀70年代空間生產理論提出后,要想準確定義空間概念非常難,原因在于空間的分類多達幾百種,如心理空間、權力空間、行為空間、關系空間、生活空間、現實空間、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具體空間、抽象空間、超現實空間、身體空間、知覺空間、地理空間、歷史空間、物理空間、文學空間、藝術空間、文化空間、網站空間、資本主義空間、社會主義空間等等。如果再細分,比如知覺空間又可以分為聽覺空間、觸覺空間、視覺空間等。這些空間的涵義是一樣的嗎?顯然不是?!翱臻g和時間的意義依然是爭議多端,而且是比我們愿意承認的還要嚴重的問題”。③

歷史學中的空間概念是指什么呢?歷史空間等同于地理空間嗎?如果等同,地理學是研究空間的學科,地理空間屬于地理學科的素養,為什么要把它視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呢?

受思維習慣的影響,歷史教師常常把歷史學中的空間等同于地理空間。例如,王廷科認為,歷史空間概念一是指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一是與地理環境相關聯的歷史活動的社會環境;④藺子武認為,“歷史空間就是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特定地理條件、環境、位置以及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場所”。⑤新時期核心素養目標提出后,許多老師對歷史空間的理解也不自覺地從地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空間是指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相關的地理空間,涉及氣候、土壤、生物、生活方式等自然環境的各項要素。這種認識沒有超越我國20世紀80年代歷史教學界的認知。當前歷史教學界發表的關于歷史空間素養培養的文章,大多仍然認為講解地形地貌的特點、利用歷史地圖讓學生記憶地圖和歷史地名,就可以幫助學生在歷史空間中理解事件發生的必然性,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從80年代以來的教學實踐來看,老師們津津樂道的這些常規做法,并沒有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素養。例如,學生知道長安的位置,熟記秦漢隋唐定都長安,也知道在長安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名稱,能夠說他們的空間觀念素養很好嗎?如果很好,對于“為什么這些朝代會定都長安?為什么宋代時改都汴京”這些問題,學生能夠回答上來嗎?再如,許多學生認為雅典形成民主政治是取決于古希臘的自然地理狀況,即由于古希臘山水阻隔的地理環境、小國寡民的分立狀態,從而出現了直接民主。雖然希臘的地理環境對雅典城邦的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經濟的發展才是決定雅典民主政治出現的核心因素。學生容易產生這樣的誤區,原因是對歷史空間的認識囿于自然地理環境的思維習慣。顯然,我們應該超越過去的認知,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歷史空間的內涵。

歷史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都必須置放在一定的場所(地點)空間下衡量。在前現代社會,“空間和地點總是一致的”,①地點是確定的、具體的、可見的,這可以使人們通過物質環境的場所來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皬谋玖x來講,場所就是各種事件發生于其中的一種特殊的地方;但從引申義講,場所則可指代容納某類主題的話語或思想于其中的框架性的‘容器”。②也就是說,場所通常凝聚著某一社群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或文化、觀念,它們隨著時間的累計,會左右歷史進程中的人或共同體的情感、行動。因此,地點或場所承載著各類民俗觀念、集體記憶、民族認同等,與地點一起構成了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產生的空間。

我們以太平天國為何在廣西桂平的金田村發生為例來說明。金田村本身是一個地點(場所),在一定的時間里,這個場所是固定不變的。當我們說起金田起義,不是說這個場所進行了起義,而是說一群太平軍將士在這里宣布發動起義。太平軍將士之所以選擇在金田發動起義,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是因為金田這個獨特的地點具有滿足太平軍起義的一系列條件。當我們從“場所”進行思考的時候,會發現金田村本身的地理空間,即地形、地貌、位置等,只是滿足太平軍起義的一個條件。因為這樣的地理條件在其他地區也會找到。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在那個時期,金田村起事的民眾是哪些人?這些參與起義的民眾是因為什么揭竿而起的?這樣的因素又是怎樣產生的?等等。通過分析,我們會認識到環繞在金田村的社會矛盾也是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理解這一矛盾,就需要深入金田村或者那個時期的桂平縣,去反思當時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乃至經濟環境,它們構成了領會歷史空間內涵的組成要素。正如米歇爾·??滤f:人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虛空中,“而是生活在一組關系中”,這些關系描繪了該場所的方方面面,它們都是空間的組成。③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具有社會性,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不能簡單從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去理解歷史空間。④

基于此,就歷史空間而言,它不是純粹的物質空間,而是一種社會關系,具有社會性的涵義,是人們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創造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等社會現象與自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集合體,更多地屬于社會實踐的范疇。歷史占據并制造空間,①一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都是在時間和空間里發生的。這種空間是一定歷史時間中的場所,它不是簡單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環境要素的堆積,必然包含著一定時間下該場所內的民眾活動所依賴的政治制度、生活習俗、宗教思想、文化習慣、經濟因素等,是人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基礎上不斷活動、不斷建構的結果,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該歷史場所引發歷史事件、出現歷史現象的社會空間。endprint

歷史空間強調歷史事件發生的場所與該區域各種社會關系之間存在互動,認為該區域的各種社會關系與自然地理環境關系之間是一種相互交織、相互依存的關系,它們之間的互動是形成當時該地一切事件與過程的基礎。就是說“人”“地”密不可分,歷史現象、歷史事物賴以發生的社會諸要素與地理空間是辯證統一的。歷史空間既包含地理學所研究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氣候、位置等區域自然地理條件要素,也包括環境(區域人文特點、經濟生產環境等)、文化(區域的宗教、思想、意識形態等)、政治(區域的政治制度、政治觀念)等要素。觀察、分析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需要我們綜合上述要素,全方位透視歷史的發展。有學者甚至認為:歷史空間主要包括某地域的社會經濟空間、政治空間、 文化空間,以及自然地理空間。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以一定的自然環境為依托,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空間。②

剛剛問世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空間觀念的涵義界定為:是在特定的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③這一界定比較抽象。根據上述歷史空間概念,對歷史空間觀念的理解應該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空間下,綜合場所、政治、文化、環境、經濟等要素,對歷史事物、歷史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的一種意識和思維方式。

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使學生擁有這種利用空間觀念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思維方式呢?

第一,空間觀念素養是一種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師應改變單一利用地圖培養的模式,在教學中創造機會,提供足夠的歷史細節,讓學生能夠感知歷史空間的結構及組成要素;學生能采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形成空間意識思維習慣,體會站在歷史空間視角觀察、分析歷史現象與歷史事物的必要性。

一般教師是通過展示地圖、介紹地形,讓學生識記歷史事件所處地理環境和位置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的,但培養效果不佳。這是由于許多老師在教學中簡單采用“地圖觀察”方式造成的。地圖觀察是指對各種地圖、示意圖的觀察,它側重于地點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事物的觀察。例如,在講述漢代“絲綢之路”內容時,老師們幾乎都會用到課本上的“絲綢之路線路圖”,讓學生去觀察。按照一般老師的理解,本節課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領會絲綢之路(下簡稱絲路)的歷史意義。實際上,我們發現學生除了知道絲路的位置走向外,對絲路形成的歷史印象往往謬誤百出。在課堂教學中,一般老師會組織學生展開類似的活動或討論:“假如你是漢代的商人,你西行前往大秦,會帶哪些商品呢?”“請你畫出絲綢之路具體的線路圖”。還有的老師會說:“為什么被稱為絲路呢?因為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陸上要道運送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鄙踔劣械睦蠋熓褂锰拼娙说淖髌啡纭皼鲋菰~”等進行教學。從這些教學細節,可以看出不少老師本身就缺乏歷史空間素養,他們在利用地圖時,忘記了絲路長達幾萬公里,牽扯到不同地域復雜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以為依靠課本地圖就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許多學生學習本課后,認為古代商人穿梭這條絲路是很輕松的。實際上,受地理環境、交通工具的影響,一般商人只能行走幾百公里,極少有人完整地走過整個絲路。自漢代至明清時期,絲路上進行的大多是短途的中轉貿易。所以,“假如你是漢代的商人,你西行前往大秦,你會帶哪些商品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違背歷史的偽問題。由于整個絲路涉及很多不同的國家、民族、部落,這些地方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造成絲路上運輸的大多是食物、鹽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不是貴族使用的絲織品。絲路一詞到19世紀才出現,鑒于該商道貿易最為獨特的代表商品是絲綢,所以如此命名?!斑@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陸上要道運送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當老師這樣表述的時候,說明他沒有考慮、也不了解絲路上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水平。甚至還有老師說:“張騫之后,從此就有了絲路了?!逼鋵嵔z路本來就有,并不是張騫走出來的。絲路也沒有固定的道路,它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稘h書》稱贊張騫出使西域是“鑿空”之舉,這是從漢王朝利益出發得出的歷史認識。張騫之后,西方香料、寶石、玻璃、核桃、西瓜、葡萄、石榴等物品傳入中國,也是在幾百年的交往中慢慢傳來的,并不是一兩次通商就做到的??梢?,只從地理空間角度出發,利用地圖,知道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熟悉地圖上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夠形成良好的歷史空間素養。對絲路的解讀,不能僅依靠“絲綢之路線路圖”,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經濟、文化、生活、政治等要素,才能建構起符合歷史史實的空間觀念。

空間本身是人類過去行為的結果,經長期演化而形成的物質存在,它不再是簡單的場所空間、環境空間,而是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該場所里人們的生活習慣、心態、習俗文化、信仰、交通位置、經濟水平、政治制度、政治氣氛等,都是歷史空間應具有的要素,它們構成歷史空間結構的框架。所以,歷史空間觀念素養的培養僅靠地圖是做不到的,還應有具體的歷史細節。教師只有呈現充分的能夠反映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時代背景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信息,同時結合該地域的地理環境因素,學生才能進入歷史的時空中,綜合性地分析歷史問題,形成明晰的歷史空間的結構,領會歷史發展的復雜性,獲得真正的空間思維意識。這種綜合性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習慣與方法,需要教師采用史料教學與探究學習等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面對足夠的歷史細節,在對史料的探究中,辨識歷史事件出現的空間順序,將歷史問題置于具體的空間框架下,對其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從而理解空間構成各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重新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系,作出合理的解釋。進而養成一種綜合場所、政治、文化、環境、經濟等要素來看待、分析歷史問題的意識習慣,獲得空間感、歷史感的深度透視。

第二,在時間斷面上分析、研究歷史空間問題,避免以今度古。

“所謂時間斷面是指在由古及今的時間流上,在任意時刻截取的與時間流向垂直的斷面。以此可以將過去某一時刻的地理空間擬定于時間的橫斷面上,來說明和敘述過去的地理空間中的地理事物”。①對于中學老師來說,在時間斷面上分析、研究歷史空間問題并不容易,主要因為歷史課本文本的抽象,而教師又習慣于教課本。endprint

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在時間和空間里發生的,我們不能將時間同空間分離開來?!笆澜绲乃斜硐竽酥疗浔倔w都處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之下……時間與空間的觀察視角與分析方法也就是認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②這體現出時空的總體性,即任何歷史事實都承載著時空,“既是過去、未來、現在,又是空間實踐、空間表現、表現的空間”。③歷史既是時間,也是空間,分析、解釋歷史現象時,應把其置于具體時代的空間下衡量。例如,廣西為何會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廣西的土客矛盾,理解這點就需要進入當時的時代去考察。鴉片戰爭以后,隨著五口通商的擴大,特別是上海通商口岸貿易的急劇擴大,使得廣州貿易路線北移,導致廣東失業勞動力大增。戰爭后廣東大量抗英鄉勇民團、水陸兵勇被遣散,他們流離失所,到處游蕩。同時,英國海軍控制了廣東一帶的海域,造成廣東的海盜、無業游民及被遣散的兵勇紛紛涌進廣西。廣西的人地矛盾本就尖銳,大量外來民眾更加劇了原有的土客之爭。洪秀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廣西的土客矛盾,聚集起了一大批拜上帝會的信從者。許多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太平天國為何會在廣西爆發的時候,往往從廣西吏治腐敗、賦稅沉重、自然災害等共性原因分析,缺少了時間、空間上的分析。只有進入那個時代,將時間、空間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矛盾從廣東向廣西、沿海向內陸的擴大與轉移的史實,才有利于學生理解太平天國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響。再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楊玉環所吃的荔枝從何而來?許多人從今天的認知出發,想當然地說從嶺南而來。唐代交通不便,靠馬匹飛馳,從嶺南到長安需要多長時間?有比較暢通的道路嗎?當時的保鮮技術可以保證楊玉環吃到新鮮荔枝嗎?從歷史時間空間結合的視角分析,很容易對荔枝來自嶺南的說法產生懷疑。其實,楊玉環所吃的荔枝來自四川。唐代中期,我國處于一個溫暖期,四川出產荔枝,長安有直通川北的道路??梢?,對歷史的理解與解釋不是一件易事,應站在時間角度透視空間,不僅要了解事件或現象發生的空間,還要了解具體的時代,避免以今度古。

第三,從動態的角度透視歷史空間。

在歷史教學中,空間長期以來被看成是固定的、靜止的、非辯證的,導致師生面對地圖時,誤認為地圖的作用僅在于幫助識記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或地域。事實上,空間在歷史發展中產生,并隨歷史的演變而重新組織和轉化,它和時間一樣,是動態的、延續的、發展的??床坏缴鐣v史空間的動態拓展,就不能正確理解“具體環境里的歷史過程”。①以宋元以來全國糧食生產、供應重心所在為例,宋元時代流行的說法是“蘇湖熟,天下足”,明清之際則流行起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這兩句略帶夸張的諺語表明了不同時期蘇湖和湖廣地區糧食生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昂V熟,天下足”取代“蘇湖熟,天下足”,成為糧食生產與供應地位,正是明清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兩湖平原地區農村經濟結構在空間上的演變,即長江三角洲地區農民將經營重點轉向經濟作物種植、進入城鎮成為工商業者時,依賴的正是兩湖平原地區的米糧供應,或者說兩湖平原地區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是因為長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經營重點發生改變。這種經濟結構的演變是相輔相成、次第進行的,站在全國的經濟空間結構分布上來看,有助于我們領會明代江南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認識明清時期在全國漸次形成的一個完整市場問題。

空間是經由時間演化而成的結果,這種演化既有氣候、地形變遷的影響,也有人類過去行為、思想觀念作用等因素。例如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疆域、河流湖泊等的變化。如果認為空間就是靜止的、具體的地點,容易把歷史事件割裂為狹小范圍里的孤立現象,看不到歷史發展的融合與整體。歷史空間不是某個位置,對于人類活動而言,歷史現象只有在變化的時空坐標中才能得以發現、闡釋和思考。因此,要動態地看待發生在一定時代空間下的歷史現象。

第四,掌握有效運用地圖進行教學的方法。

歷史地圖在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素養上雖有重要的價值,但需要運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進入歷史空間,理解歷史事件發生原因,以構建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懂得把地圖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問題的步驟、方法。缺乏有效的引導,學生很難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分析與地圖分析結合起來。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需要教會他們用綜合的方式分析歷史問題。

如何觀察分析歷史地圖,除了介紹必要的圖例知識外,還需要讓學生掌握觀察地圖的方法。一是熟悉不同形式地圖的觀察方法。觀看地圖時,需要學生思考:如果是路線圖——被觀察對象具體的行動路線是什么?為什么采用這樣的路線?等等。如果是形勢圖——該圖描繪的對象有幾個?各自處于怎樣的形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形勢?等等。如果是疆域圖——該國(地區)的疆域四至到哪里?與前朝(或以前某時期)相比,疆域有哪些變化?是什么造成這樣的變化,說明了什么?等等。二是感知歷史事物的位置關系。觀看地圖時,需要學生思考:該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位置在哪里?是什么時代的事情?這個地點的行政區域級別是什么?當時這個地方有什么(生活狀況、物品、民俗信仰等)?該地與其他地方是如何聯系的(交通、行政聯系)?等等。三是感知歷史現象發展變化的空間特點。觀看地圖時,需要學生思考:該地歷史現象的變化是突變、漸變,還是有規則的變化?其他地方有無類似狀況?如果有,其他地區有相同條件嗎?該地地理特點與歷史事件發生之間是什么關系?該區域自然要素、人文現象與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發生原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該地空間特征隨時間是如何變化的?在時間上,該地氣候、土地利用、人們生活狀況條件是否發生了變化?是如何變化的?哪些條件可以讓該地的事件、現象影響到其他地方?等等。

觀察地圖的目的是獲得一種感性的知識,了解觀察對象的特征以及觀察地區的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經濟生產環境等,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思維素養,更好地理解歷史事物發生各因素的空間關系。

其次,教師應借助于信息內容豐富的地圖,讓學生去辨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賴以產生的場所的地形、環境特點。

目前歷史教學中使用的地圖,如課本上的地圖,大多是一種信息內容簡單的平面形勢路線圖、地形地貌圖,難以讓學生從中洞悉具體某一地點的環境特點。利用這樣的地圖可以讓學生知道某一事件發生的地點,但對學生形成有效的空間意識幫助不大,筆者不建議使用。

“歷史上,地圖曾是空間數據存儲和通信的基本手段”。①一幅設計良好的地圖,可以描述具體地點的事物和它們的屬性,顯示林地、河流、道路、店鋪、等高線等二百多種對象,每一個對象都可以分類為點、線、面或體?!包c可以作為不同類型的符號顯示以描述從風車到教堂的任何目標,線被符號化后可以區分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河流,面則可以用顏色、陰影和注記進行符號化”。②地圖還可以描繪場所間的關系,例如歷史當事人行為、事件、經歷或觀念,隱喻的“結構、范圍的概念化或心理表現……對經驗領域、研究領域、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規劃”。③顯然這種能夠標注具體地形、地貌乃至社會關系的地圖,蘊含的信息比課本地圖更多,便于學生理解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如果歷史課堂能夠運用這種形式的地圖,無疑將有助于學生從社會關系的視角去構建歷史空間,形成空間意識。當然,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把信息內容豐富的地圖制作成三維可視地圖,教學效果會更好。

“時間、空間與人的有機統一是歷史認識論對歷史學家提出的一種素質要求和職業標準”。④對于中學歷史教育來說,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難度較大。既然新版課標視時空觀念為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目標,一線老師就要考慮怎樣實施才能有助于目標的達成。關于空間觀念素養培養問題,筆者在此僅提一些粗淺的見解,希望更多的老師拋開傳統地理空間觀的束縛,進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簡介】陳志剛,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理論、歷史考試評價研究。

覃玉蘭,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雅貞】endprint

猜你喜歡
空間觀念內涵培養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有理數的數學內涵
小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微探
發展低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初探
關于優化教學策略和建立空間觀念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新形勢下航空計量人才培養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木木相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