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治局面:觀察北宋史的一個視角

2018-03-06 20:02金飛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8年2期
關鍵詞:北宋

關鍵詞 文治,北宋,君臣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3-0046-06

對于一線歷史教師來說,如何依托多學科滲透,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比如,以往提到宋朝,學生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積貧積弱,但歷史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新成果表明,“不能以‘積貧積弱來概括宋代的全部歷史特征”。①不僅宋朝的商品經濟成熟到可與歐洲媲美,宋朝還成就了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文治局面。學術界的新認識、新觀點,應在中學歷史課程中得到體現。本文試圖從多學科滲透的視角入手,引導學生領略宋朝的文治局面。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趙普”一課有這樣一段描述:

(趙普)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學生很困惑:趙普連續四次向皇帝推薦人才,明明宋太祖很生氣,甚至“怒不可遏”地將奏折撕碎了扔在地上,為何最終還是接受了趙普的建議?語文教材旨在贊揚趙普以天下事為己任的道德情懷和責任擔當,但武將出生的宋太祖同樣應該得到贊揚,盡管宋太祖怒不可遏,但畢竟還是冷靜下來了,而且接受了趙普并不太客氣的建議,而沒有像一些帝王一樣大開殺戒。面對學生的疑問,筆者意識到學生似乎是在自覺地進行知識在學科間的遷移。因為學生剛剛在教育部統編七年級教材上學過“北宋的政治”這一課,宋太祖順應了唐末五代亂世局面下人心思治的歷史發展潮流,實現國家統一,并且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制度建構,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至于如何理解文治局面,歷史教材并沒有詳細介紹,顯然,語文教材的材料可以作為歷史教材內容的有益補充。

后來,筆者無意中又在一張語文試卷上發現了一段關于宋代文治局面的閱讀理解題,選文出自知名財經專欄作家吳曉波先生一篇廣泛傳播的美文《如果可以我愿意穿越回宋朝》,里面有一些文字,值得歷史教師細細品讀:

與漢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個不太強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宋代)一百多年里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宋代的皇帝對知識分子很尊重,一百年沒有殺過一人,看著實在討厭了,就流放,流放了一段時間,突然想念了,再召回來。文人之間也吵架,但都不會往死里整……人生如草,活的就是從容兩字。

這段文字或許有些文學化色彩,但清晰地展現出宋朝的文治特征,此外筆者發現還有許多學者都有類似的想法,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宋朝最適合人類居住,“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

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宋代文治局面?筆者想到了認真研讀不同版本教材及學術界研究現狀兩種思路,引導學生加深對宋代文治局面的理解。

2011版課標新教材特別重視介紹北宋的歷史,其中對宋代“文治局面”的表述,以下五種新教材如是說:

北師大版:介紹宋朝推行文官政治,提到宋朝士人受到社會尊重,還提到“宋朝以不殺大臣、士人、諫官為‘祖宗家法,形成平和、寬緩、理性的政治氛圍”。

岳麓版:介紹宋朝崇尚文治,重視文教,在小字中還提到,宋太祖以祖宗誓詞的形式要求“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之人”,使得文官政治得以保障。

華東師大版:指出宋初皇帝重視文人士大夫“能聽取他們的諫言,共同商量朝政大事”,并在小字內容里面介紹統治者倡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文人士大夫試圖“致君堯舜”的道德情懷。

河北版:提到宋朝重文輕武,通過考試選拔文人擔任軍政要職,在課后的知識拓展中還提到了不畏權貴、敢于直諫、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清官楷模包拯。

川教版:提到宋朝重用文臣,推行文官主政,抑制武將,還提到了宋太祖的一項治國方略:宰相須用讀書人。

不難看出,不同版本教材都特別重視發掘宋朝的文治特色。綜合語文和歷史兩門教材的表述,宋朝的文治局面可以理解為:一種寬松自由的社會氛圍,一種文化昌盛、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以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僅宋朝皇帝極其寬容與開明,文人士大夫也有強烈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領略宋朝的文治局面,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也在無形之中得到滲透。

介紹宋朝的文治局面,可以從以下三個環節著手:文治局面的背景——表現——影響,引導學生從前后貫通的角度全面看待歷史。

環節一:宋初治國道路的選擇——文治還是武功?

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

——宋太祖

宋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太祖謂宰相曰:“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若是耶?自今諸州決大辟,錄案聞奏,付刑部覆視之?!薄端问贰繁炯o第三

引入宋初君臣圍繞宋代長治久安問題進行的兩段著名對話,引導學生從唐末五代武將專權的歷史經驗教訓中思考北宋制度革新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面對異邦的存在,趙宋王朝就得想方設法凸顯自身國家的合法性輪廓,張揚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義?!雹偎纬_國之君試圖通過文化策略的支撐,重建唐末五代已經紊亂的社會思想秩序。宋太祖根據自己黃袍加身的經歷,奉行文德治國,重視民主法治建設,旨在避免唐末五代武將專權、藩鎮割據,跋扈軍人肆意踐踏法律、草菅人命的悲劇重演,力圖推動社會安定有序。在宋太祖看來,“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币蚨湔吒永硇院蛣諏?,這種安排有助于學生認識為何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而宋朝政局穩定,且立國300多年。正如研究表明:與前代的一些最高統治者不盡相同的是,宋初統治者“更為審慎地汲取了歷史的經驗,制止動亂的思路比較清晰,終于成功地維持并且發展了穩定的局面”。①endprint

環節二:宋代文治局面的具體內容

1.“杯酒釋兵權”——走向文治的第一步

縱觀中國古代社會,歷朝開國之君在建立政權之后,往往以殺戮立威,即大殺曾輔佐自己奪得帝位的功臣戰將,來樹立天子的絕對權威,其中以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最為著名。惟有宋太祖反其道而行之?!氨漆尡鴻唷?,于杯觥交錯間簡單而又直接地解決了歷朝開國之君都深感棘手的難題。因此“杯酒釋兵權”就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從而成為千古佳話。

——顧宏義:《細說宋太祖》

引導學生閱讀“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并介紹西漢初年以及明朝初年,對功臣宿將大開殺戒的事例,體會“兔死狗烹”的暴力手段帶來的社會恐慌,引導學生體會宋初采用非常溫和的方式,不僅避免了“黃袍加身”故事的重演,加速了武人干政的結束,還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渡,營造了一種比較文明和理性的社會氛圍,從而推動著社會生活更加寬容和自由,使得社會出現發展進步的蓬勃生機。

2.強干弱枝、文官治國、權力制衡——消除武將專權的百年隱患

逐步收回節度使和大將的兵權,將領只用一些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且時常加以調動。這些將領雖統率軍隊,而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需聽命于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換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將領與兵士相結合。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

《中國古代史》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蔡襄

引導學生閱讀上述兩段材料,得出結論:北宋針對前朝積弊,解除大將兵權,實行統兵權和調兵權的分離,并推行文臣統兵、文官治國的局面,中央和地方行政長官也多由文官擔任,甚至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長官也由文官擔任。文官治國的同時,為防止文官專權,推行權力制衡原則,在中央推行“二府三司制”使得權力相互制衡,避免權相禍國,在地方由擔任京官的文臣任地方知州,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并設置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文官治國的理念使得皇帝與以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之間維持著共治天下的局面,“前朝反復出現的無論有理與否、君主絕對意志暢行無阻的現象,在宋代基本沒有出現。有宋一代,皇權、相權的彼此消長,并不意味著二者勢力的惡性競爭、你死我活。無論誰強誰弱,基本保持君臣‘共治天下的和諧狀態?!雹诩缺WC了專制皇權的高度效能,又避免了過于專橫的非理性弊端。

文官政治取代唐末五代長期推行的軍人政治,使得宋朝最終出現了“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的理想境界,控制軍權的措施也對歷代王朝維護國家統一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

3.中央決策的制度化、程序化、法律化

太祖即位,常令后苑作造熏籠,數日不至。太祖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復依,方下制造,乃進御。以經歷諸處,行遣至速須數日?!碧尜|問趙普,上日:“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熏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普日:“此是自來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后代子孫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碧娲笙踩眨骸按藯l貫極妙!”

——鄧小南:《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盡管最后由皇帝裁決并發布詔書,但“詔書由中書舍人或翰林學士起草,起草前他們會拿到被稱為‘詞頭的提綱,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封還詞頭(封駁)”,詔書起草結束后由給事中負責審議,“如果給事中反對其中的內容,可以將其退回”,“文書傳遞過程中,臺諫也可以要求行政部門修改”。

——[日]平田茂樹:《日本政治史研究述評》

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宋代決策和文書起草過程呈現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特征,可以避免皇帝憑一時喜怒而乾綱獨斷,盡管皇帝擁有最終決策權力,“但是,皇帝的指令原則上須經二府,以‘敕牒的方式頒布施行。直接自宮內頒出的批示,被認為是‘滅裂紀綱的源頭,經常受到臣僚的批評和抵制”。①以往研究批評這種做法影響決策效率,但實際上“可以糾正政策中的偏差”。②

4.從科舉制改革的視角看待宋代文治局面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勸學詩》

宋太宗時“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p>

——(宋)田況:《儒林公議》

引導學生認識北宋重視教育事業,并大力推動科舉制改革,使得狀元及第更加榮耀,宋太祖更是大力倡導“宰相須用讀書人”,大力推行殿試制度。此外宋朝科舉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取士不分門第,“唐代雖然建立了科舉制,但終唐一代,科舉出身者在官員整體隊伍中仍占少數,以才學取代門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問家世,追求‘公平‘擇優的考試錄取方式,到宋朝才成定制……如果說科舉制是古代社會的‘一大變革,那么這一變革是在宋代完成的”。③進而引導學生注意一種現象,宋朝重文輕武,優待文人,重視文教事業,保護文人直言進諫的政策,激發了文人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5.從皇帝優待文人視角看待宋代文治局面

群臣敢言者,亦甚難得。其言可用則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復誰敢有言者?

——宋真宗

蘇軾的弟弟蘇轍當眾批評宋仁宗:“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妃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钡珜嶋H上批評不屬實,是誤聽了謠言,有大臣建議罷黜蘇轍的功名,但宋仁宗卻極其寬容;“朕設制科,本求敢言之事,轍小官,敢如此極言,特與科名,仍令史官編錄?!薄拔嵋灾毖郧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endprint

——吳鉤:《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

讓學生認識到,宋朝皇帝重視文人士大夫,重視廣開言路,甚至“許風聞言事者,不問其言所從來,又不責言之必實。若他人言不實,即得誣告及上書詐不實之罪。諫官御史則雖失實亦不加罪”。進一步推動吏治的清明,也使得士大夫參政意識得到了極大激勵,敢于抵制皇帝的不當行為,皇帝對自身地位也有較清晰認識,優待文人士大夫,形成君臣和諧的文治局面。相比之下,明朝士大夫也有高尚氣節,但卻面臨被皇帝庭杖的風險,因而宋代文治局面為歷代文人所仰慕。

事實上,命題專家已經嘗試從歷史試題的視角,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北宋皇帝的寬容與理智,能夠自覺將權力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2016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第26題)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p>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此題選A,是對教材表述“皇權大大加強”的有力補充,皇權加強,但并非專制獨裁,宋朝皇帝以唐末五代政權頻繁更替為借鑒,有了更多的自律意識,能自覺接受史官、群臣、歷史文化傳統等機制的規范作用。正如任世江先生所言,“僅從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分析宋代制度的變化,得出君主專制強化的結論,視野過于狹窄,也不符合宋代的基本面貌”。①

環節三:宋代文治局面的歷史影響

1.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

兩宋近三百年的歷史證明,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確實達到了趙宋封建統治者所預期的“內外相維,上下相制”之目標。宋代以后,中國封建社會再無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充分證實了宋代立國之策對于歷史發展所起到的進步作用。

——李治安:《中國五千年中央與地方關系》

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用財政手段解決軍事問題,是個最低成本的選項。中原帝國由此而不面臨外部威脅,不需要強大的動員與控制機制,于是其社會層面有著高度的活力。從唐代開始浮現的海洋秩序,在大宋的主動推動下,進一步發展起來。通過海外貿易,刺激起大宋帝國內部的經濟發展,從而轉化為帝國強大的財政能力?!?/p>

——施展:《大宋的幽云十六州》

引導學生認識,宋初在治國理念上崇尚文治,有利于宋朝政局穩定,使得唐末五代地方擁兵自重、分裂割據的百年隱患得到了徹底根除。其合理穩妥的分權制衡原則、按程序辦事原則又對后世、尤其是對明朝影響很大?!懊鞒奶攸c與其說是集權,不如說是分權,是中央決策群體的擴大、行政權的進一步增大和政務處理的高度程式化……似乎是形成了一個可以沒有皇帝的政務運行系統?!雹诙淞b縻懷柔的對外政策也并不是其虛弱的表現,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等措施使得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2.士大夫精神的勃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宋太祖時,一位官員稱有急事非時求見。宋太祖正在后苑彈雀玩耍,緊急接見。但所奏不過是平常之事,大怒。該官說:“臣以為尚亟于彈雀!”宋太祖更加惱火,舉斧砸在他嘴上,打落兩顆牙齒。其人緩緩拾起牙齒裝入懷中。宋太祖罵道:“汝懷齒,欲訟我乎?”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也!”宋太祖聞聽立即換了副笑臉,并賜金帛表示道歉慰問。

——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

對皇權的限制》

相比于唐末五代文人士大夫空有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的惆悵,宋代士大夫生逢其時,其責任擔當意識和憂患意識特別濃郁,而且這種意識貫穿了范仲淹等宋代士大夫的一生,范仲淹擔任京官時積極上書言事,勸諫君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甚至上書要求權勢顯赫的劉太后還政于宋仁宗,遭到流放仕途坎坷,依然不忘初心,造福一方。表現出“‘以天下為己任、匡正世風、變革政治的道德使命和責任擔當意識?!雹圻@種意識“已突破了歷史上絕大多數士大夫以忠于封建朝廷、捍衛一家一姓利益為宗旨的局限,而表現為對國家民族利益及廣大民眾憂樂的終極關懷?!雹俣摇耙蕴煜聻榧喝巍钡牡赖玛P懷是宋代“士”的一種集體意識,并不是極少數理想特別高遠的士大夫所獨有。②宋朝“先憂后樂”的時代精神更是穿越時空,成為國家發展進步的民族精髓。

3.文教事業蓬勃發展

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競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陳寅恪

唐詩勝于宋詩。但宋代文明勝過唐代文明的卻有教育、經學、科技、史學、宋詞和散文六項。宋代以后,文化方面不是沒有新的進展,但總的說來,中華文明已愈來愈趨于落伍了。人們往往把詞稱為宋詞,當然是標志著宋代是詞這種文學體裁的最高水平。

——王曾瑜:《宋代歷史地位的再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到,寬松的社會氛圍使得社會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激發,“學而優則仕”的氛圍使得讀書風氣很濃,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使得讀書人出身的官員文化素質非常高,宋朝統治者重視文教,先后展開了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使得宋朝在教育、科技等領域的成就非常突出,保存了民族持續發展的文脈與蓬勃生機,也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四大發明的三個產生于宋朝,唐宋八大家的六位生活在宋朝。岳麓書院等展現宋代文化成就的教育設施還保存到今天。

4.相對寬松、自由的社會氛圍

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宋真宗時曾逢大旱,有位叫王行的“狂生”高踞宰相王旦路過的亭子上,指著他大叫:“百姓困旱,焦勞極矣!相公端受重祿,心得安邪!”隨手投出一物擊中王旦頭部。王旦則以“言中吾過,彼何罪哉?”釋而不論。

——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

對皇權的限制》

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相對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下,不僅是朝廷官員,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敢于抨擊社會的不合理現象。后世出現的“文字獄”等現象則讓社會感到恐慌,相比之下,宋代老百姓生活的比較自在,沒有太多拘束和壓力,比較會享受生活,市民氣息比較濃郁。長期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沒有在宋代推行,也推動商業的繁榮和社會的蓬勃生機。

總的來說,歷史教師應該仔細研讀歷史新教材,同時融匯借鑒其他學科知識,將學術研究成果有選擇性地引入歷史課堂,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推進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

【作者簡介】金飛,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南環實驗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材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

猜你喜歡
北宋
蘇軾《李白仙詩卷》風格探析
從服飾表現的視角再議《韓熙載夜宴圖》的成畫年代
隋唐至北宋時期河洛地區與周邊區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體花鳥畫的革新和演變
從任職蜀地官員看北宋巴蜀地區的士風
淺議北宋軍隊回圖貿易
威縣出土《新宗城縣三清殿記》刻石新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