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新村建設如何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研究
——以雙流區為例

2018-04-01 13:36徐陽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黨校四川成都610200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雙流新村村民

徐陽(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200)

本文以成都市雙流區新村建設為例,隨機選取100 名普通村民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村民參與新村建設內生動力較強的原因,并總結目前新村建設村民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表現及措施建議,為其他區域的新村建設提供借鑒范本和案例參考。

一、雙流新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雙流區現有12 個鎮(街道),農村居民點較多呈院落狀、復雜布局,農村居住條件只通水和電,不通天然氣,農村基礎設施老舊,與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定位嚴重不符。雙流區從2015年開始啟動新村建設,已建成黃水楊公、金橋新安、永安雙壩等農民新村8 個。目前正在建設的新村包括彭鎮木樨、勝利白塔等19 個項目,力爭2018年實現幸福美麗新村全覆蓋。

二、雙流新村建設村民內生動力較強的原因分析

本次調研共發放100 份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87 份,調查結果顯示:95%的村民對新村建設持積極態度。在進一步深度訪談后,筆者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雙流農村居民的經濟條件較好、思想較為開放

雙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5%,從事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8%。2017年,雙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772 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474 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340 元。同時,從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源分析看,工資性收入13752 元,占比最高,達55.5%。??梢?,雙流農村居民的經濟來源較少依靠傳統農業種植,主要依靠勞務創收,經濟水平較高、生活較為富裕,與之相對應,其小農意識并不濃厚,整體來看,其創新意識、進步意識較為普遍且樂于接受新鮮事物。

(二)新村建設“五自”模式激發了村民的自主性

新村建設不同于過去的土地綜合整治或征地拆遷。新村建設改變政府大包大攬建設模式,采用“五自”模式,其做法是:由村民自主選擇是否參與新村建設,;村民自主議定新村建設的實施方案、修建風格等;村民自主議定資金安排,并做好財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村民自主選派“工程監理”,與監理公司一起把控工程質量;建好新居后,村民繼續進行自我管理。

(三)村民改善居住環境的意愿提高了村民的自發性

雙流自2008年起就不允許村民私搭亂建,如確有房屋質量問題需要翻修的要上報備案并審核通過后方可實施,因此,90%的村民居住房屋大都屬于90年代所建,存在不同程度的損耗現象。加之雙流機場航線對某些區域的噪音影響較大,村民對于改善居住環境的意愿較強。調查中,有75%的村民表示自己主動參與新村建設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早日住上新房子。

(四)新村建設融資模式減少了村民的經濟顧慮

新村建設由愿意參與新村項目的村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以村民自愿入股宅基地“小證”換取項目區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大證”,通過政府融資服務平臺,用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向銀行抵押融資。拆舊區經復墾驗收后,對節余出來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實行招拍掛,或交由區國土局按50 萬元/畝進行保底收儲,所得收益用于償還銀行貸款本息和后續項目推進。同時,區財政對新村外觀風貌建設、小區紅線內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分別按1 萬元/人的標準予以補助,對新建項目的基礎設施等每個點位補助資金100 萬元,對改造提升保護項目的基礎設施每個點位補助資金20 萬元。因此,有些老百姓不僅能分文不花住進新房,還能另外獲得一筆費用。以勝利鎮云華新村為例,有122 戶村民自愿參加新村建設,其中87 戶獲得839 萬元的結余資金,戶均收入9 萬元左右。

三、雙流新村建設村民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村民對于新設建設內生動力不足并不體現在房屋修建上,而是更多體現在新村后續發展和治理上。

(一)村民在產業發展上,主動作為的意識不強

住進新居之后,村民的新鮮感和好奇感會在較短時間內降低,隨著生產生活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產業興旺勢必是村民的殷切呼喚,也必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意。85%的村民認為自己已經失地,希望政府能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收入。 目前,新村建設產業發展普遍滯后于新村建設,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產業規劃由區一級制定,對鄉村了解不夠深入,研究不夠。鎮(街道)有力使不出,自主權較弱,導致產業發展進度較慢或“藥不對癥”。二、產業規劃與新村規劃統籌協調不夠,基礎設施不配套。比如,勝利鎮云華社區雖然緊鄰“空港花田”大地景觀,但因為云華社區在規劃時并未考慮到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導致新村村民成為了流動小攤販,給城市管理帶來隱患。三、新村產業規劃大同小異,但缺乏特色。新村干部則說要發展民宿、鄉村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產業,但有些新村地理區位不突出、周邊也沒有自然景觀或文物遺跡,如何吸引游客,如何發展鄉村旅游,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

(二)村民在文化融入上,主動參與的動力不足

在走訪中,大多在家的村民都是老弱病殘,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年輕人舉家到城市社區居住。新村組織的文化活動,幾乎都是老年人參加,效果一般。同時,各新村的文化建設基礎也較為薄弱,一是部分文化陣地建設不足、不完善、服務形式單一,村民積極性差,不愿參與;二是文化建設資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三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還尚未完全建立,不能引進好的社會資源,共建共享新村文化事業。

四、激發新村建設村民內生動力的措施建議

(一)發揮村民主體地位,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齊頭并進

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不能脫節,更不能滯后。一是充分發動村民主動思考,發揮村民積極性。召集鄉賢、致富能人、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召開產業分析會,借民智、想對策,嘗試建立“村民點菜、政府引導”的工作機制。二是促進村民自主創業,加強村民就業技能培訓,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加強村民就業創業能力培訓,開辦月嫂、廚師、手工等培訓班,加強村民技能學習;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需求的鄉村工匠和農業職業經理人。三是招大引強,借由龍頭項目的吸聚作用,加快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就業。比如,黃龍溪鎮引入華僑城集團,打造華僑城農創園,已經發揮出項目的輻射和聚集效應,周邊各村已大力發展規模農業,植入民宿、觀光休閑等產業。

(二)以村民為主角,文化建設與新村治理相輔相成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科學制定文化建設的標準化體系,對村容村貌、鄉規民約、生產生活方式、道德規范、居民素質等方面應制定相應的規則。二是鼓勵農民積極、主動、廣泛參與。鼓勵村民廣泛深度參與討論制定鄉規民約,增強契約精神、法律意識的宣傳和推廣,使鄉規民約真正具有可行性和約束力。三是聯合區文聯,將300 支文藝團隊、3000 余文藝協(學)會等資源整合利用,提高新村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吸引力,通過固定開辦系列活動,如“新村春晚”“家風故事會”等,加大對年輕人的號召和渲染作用。四是構建獎勵政策,對新村文化工作開展得好、有創新、出成果的新村,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更好地發動群眾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比如開展“最美庭院”“最美陽臺”“最美書房”“三美四好村”等系列評比活動。

猜你喜歡
雙流新村村民
中國畫《林澗·新村》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東升迎春小學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雙流板坯側面鼓肚與邊角掛鋼原因與對策
雙流機場一次低能見度天氣過程分析
四川省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被資本裹挾的“新村再造”
蔣虛村村民為何沒有獲益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