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香港畫壇一隅

2018-04-23 02:01吳秀華
中國美術館 2018年6期
關鍵詞:畫壇畫派黃山

吳秀華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藏中國畫,除了明清繪畫以外,20世紀中國畫是數量較多而且重要的收藏。作品大部分來自廣東和香港,與本地畫壇息息相關。當中包括20世紀畫壇大師徐悲鴻(1895-1953)、黃賓虹(1865-1955)、劉海粟(1895-1994)等,本地有趙少昂(1903-1998)、方召麐(1914-2006)、呂壽琨(1919-1975)和饒宗頤(1917-2018)等。而較近當代的畫家和現今仍十分活躍于香港畫壇的梁巨廷(1945- )等的作品也在此館展品序列中,畫家和畫風種類多而廣,大而全面。

20世紀的中國畫壇,在封建帝制結束、“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繪畫在新思潮激蕩的背景下,一直被視為在受西方藝術影響和沖擊下發展。其實,又豈止如此?繪畫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有自成一格的理論體系、獨特風格和筆墨技巧,因此,改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即便整整一個世紀也不足以完成全部歷程,20世紀畫壇發展的余波于今仍在。

然而所謂的“中國畫”或“水墨畫”,無論在內容和風格上,都試圖尋覓出適合或屬于自己文化和藝術語言的發展方向。與西方藝壇相比,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中國畫壇毫不遜色,而且百花齊放:既有北方京津地區相對傳統的文人畫派,又有在上海地區的金石畫派和迎合商業繪畫市場通俗畫風的海上畫派,分別以標榜粗獷強而有力的書法線條和大膽鮮艷的用色;在南方則有折衷與融合中西、日本畫風,以花鳥畫見長的嶺南畫派等。

位處嶺南的香港,一直較受廣東畫壇和嶺南畫派影響,從內地移民來港的畫家,則較多保留其固有地區或個人畫風,例如有擬古的傳統文人畫、有海歸的學院派、有融入了西方不同程度的現代繪畫技法和風格的革新派,包括作為新國畫運動代表的徐悲鴻、林風眠等,以及獨樹一幟、改造傳統的個人創新畫風。

直到20世紀中后期,除了嶺南畫派的花鳥和傳統文人山水畫外,香港另一主流為以呂壽琨為首的“現代水墨”。除在坊間的私人畫院流行外,也活躍于藝術學院和大學校內外課程中。它作為一種具革新形式、一時無兩的畫種,與傳統水墨畫各領風騷。

縱觀這一時期的紙本水墨繪畫作品,它并非僅為不同程度的反傳統文人畫或中西畫風兼容結合而已,而是回顧與展望、新舊時代的轉折期。一個更合適的形容是一段較以往有更大和明顯分別的傳統與創新的探索和發展過程,無論在用色、構圖、選材、風格技法,甚至是畫面以外的創作思維或目的,都更多元化和具備劃時代的突破。這段時期畫壇的發展,又因時局和“文革”的影響,引致內地和香港畫壇因政治和地緣關系,而有不同程度和深度的發展。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自2018年8月底至11月中舉辦的館藏特展“鑒古賞今──二十世紀中國的水墨與藝術發展”,1正好反映出這段時期、尤以在學院派畫家當道情況下,香港畫壇的發展情況。為了明確利用館藏分析香港畫壇的發展,筆者按作品風格,將是次展品分成四大類:一、傳統擬古;二、改造傳統;三、嶺南畫派和廣東“國畫研究會”;四、現代水墨。如此可以宏觀地了解不同風格的繪畫在20世紀香港的發展。

一、傳統擬古

在是次展品中,有占近半數均屬于傳統文人畫或工筆山水風格的作品。這里所指的不僅是傳統文人畫如宋元明四家山水花鳥人物風格作品,如盧子樞(1900-1978)的《擬李流芳山水》(圖1) 這類以倪瓚一河兩岸作構圖、意境平淡、蕭散的文人山水,或如丁衍庸(1902-1978)仿八大山人的大寫意花鳥,而是包括近現代出現較多的借古開今、重視寫生而非純寫胸中逸氣的山水。例如陶澐(1911-2004)八十歲的作品《桂林駱駝峰》(圖2),或方召麐仿齊白石風格的《花卉蔬果冊》這類融合純樸民間藝術風格的小品冊頁。

圖1 盧子樞 《擬李流芳山水》 紙本水墨設色 92cm×33.5cm 1940

在20世紀傳統畫派的展品中,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國寶級畫家代表有黃賓虹和饒宗頤,2其次是代表香港的丁衍庸、方召麐和萬青力(1945-2017)等。如曾經是晚清“國粹派”骨干的黃賓虹,其繪于1930年、贈予廣東畫家鄧爾雅(1884-1954)的《綠綺園圖》(圖3),是他存世少有的早年“白賓虹”作品,所謂的“白賓虹”是指他早年喜用干筆、淡墨、疏淡的畫風。此作由鄧爾雅兒子和媳婦鄧祖風和梁惠儀捐贈。在內地要看黃氏的早年作品非常不易,而此作能幸存于香港大學博物館并在是次展覽展出,實是難得。

圖2 陶澐 《桂林駱駝峰》紙本水墨設色 136cm×69cm 1991

圖3 黃賓虹 《 綠綺園圖》 紙本水墨設色 93.2cm×31.2cm 1930

如萬青力以仿元四家的王蒙(1308-1385)的《上古遺民》和國學大家饒宗頤仿倪瓚筆意的《擬夏禹玉溪山清遠圖》。兩位大師的作品均展現學者風范,以及文人山水畫風格。

前者與王蒙晚年豐滿華滋的構圖,內含飛瀑流泉及以雄渾有力的披麻皴山石,如出一貫,是王蒙晚年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畫風。后者《擬夏禹玉溪山清遠圖》是饒公50 歲的作品,存世相對較少,算是他較早年的作品。其落筆瀟灑利落、冷寂簡逸,喜用斧劈皴描繪山石紋理,與其晚年蒼茫老練的風格,具獨特震筆的畫風迥異。

其余傳統派的本地山水畫作品,有梁伯譽(1903-1978)繪、盧兼騰(湘父)(1868-1970)、桂坫(1865-1958)、岑光樾(1876-1960)和區建公(1886-1971)題識的《四季山水》和樓純夫(20世紀)等人的擬古山水作品。例如梁伯譽的淺絳《四季山水》(圖4),筆墨扎根傳統,線條強而有力,屬仿清初四王筆意之作;至于樓純夫的《仿王蒙山水》,是他于1953年贈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仰山先生的山水作品,構圖繁密,用色濃重,充分表現王氏的典型風格。

圖4 梁伯譽 《四季山水》 紙本水墨設色 131cm×50cm×4 1951

二、改造傳統

在改造傳統或革新傳統水墨畫的作品方面,較為人知的國家級代表畫家有徐悲鴻、劉海粟和賴少其(1915-2000);本地代表則有方召麐和彭蕙清(20世紀40年代生)等。這些作品均能體現其力圖在傳統中尋找變化,甚至以西潤中,但又不失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規范,講究用筆用墨。

例如徐悲鴻在1938年11月于馮平山圖書館舉辦其個人收藏畫展后3,為香港大學中文學會所作并贈之的作品《琵琶行》。畫中當時香港大學中文系馬鑒(1883-1959)教授題款和徐氏署款的“廿七年”是指民國27年,即1938年。此畫成于抗戰時期(1937-1945),是畫家創作生涯中最多產和鼎盛的時期之一,繪于1938年歲末、旅歐回國十年后的水墨畫作品,與其舉世知名的《愚公移山》和《泰戈爾像》差不多時期完成。這時期也是其思想和藝術風格成熟的階段?!杜眯小肥翘拼娙税拙右椎臉犯?,也是徐氏婉轉地通過同情女伎人的不幸遭遇,表達對社會官僚腐敗、人才埋沒等不滿及悲天憫人的情懷。此作在構圖和筆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中國畫的線描表現力,加上淡彩設色,重現《琵琶行》這經典的文學題材,正切合中文學會的興趣。

博物館藏有多件劉海粟作品,劉氏與徐悲鴻也是民初游學法國的知名畫家,他們在留法學習西方繪畫以前,已對中國畫技法有相當的掌握和認識,并以西畫理論和技法融進中國畫里的理想,創出“以西潤中”的水墨畫。

藏品中包括劉海粟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曙光普照乾坤》和《滿江紅》兩幅重彩寫意山水畫作品,與唐代青綠山水的工筆重彩有明顯區別,是他于80年代(即八九十歲時)登黃山的寫生作品。劉氏10 上黃山(1918-1988),跨度達70年之久,其以黃山為題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之作。4他用油畫的方式來畫中國畫,如他最后一次于1988年登黃山后所繪的《滿江紅》,便在其施用石青或石綠時,讓青綠浮在墨色上,改變了對青綠的運用方法;若墨色遮住了留白,他還會用白色將原本要留白的地方填染,雖然主觀成份較50年代的作品多,但重精神描寫和氣韻表達。其大部分晚年山水作品,均結合青綠山水和水墨寫意,用中鋒線條構建骨骼和勾勒部分山石輪廓,配合潑墨潑彩,創其蒼莽勁拔、色彩絢麗、氣魄過人的雄渾氣格,并具備他典型注重寫生,喜作潑墨潑彩的特色。

另一國家級大師作品是1983年12月賴少其訪問香港時,贈予馮平山博物館的《黃山》圖,屬于他退休前、中后期的作品。賴氏是首位推薦和研究黃賓虹作品的重要人物?!饵S山》用墨濃重、構圖繁密,近似黃賓虹八十歲后的黑、密、厚、重,意境深邃的“黑賓虹”畫風。賴氏的個人特點是善于表現光影和混合水墨和色彩,再配以焦墨和書法線條入畫,且稍見拙重,這些都充分表現在《黃山》一作上。

至于方召麐的山水和風俗畫,與眾不同,別具一格。例如她1988年作的《山水》,除有強烈的書法用筆外,更常題長跋,并將之與畫面山石結合,而《龍舟競渡(和平頌之六)》則色彩斑斕,稚拙可愛,顯露童心。

其他本地畫家,如潘振華(1936-)、盧玉燕(1946-)、彭蕙清和劉欽棟等,則各具特色,但大多受西方現代繪畫的構圖和技巧影響。例如彭蕙清的《琉璃世界》便能夠糅合傳統中國畫重視筆墨的堅持,承傳張大千(1899-1983)的潑墨山水畫技法。

三、嶺南畫派和廣東“國畫研究會”

縱觀整個20世紀的香港畫壇,除了傳統派山水畫或廣東畫家的作品外,能由始至終、根深柢固地影響嶺南畫壇過百年、發展至今的莫過于嶺南畫派。嶺南畫派主張革新和折衷中外繪畫技法,創“撞水撞粉”之法,是在改造傳統中國畫或水墨畫外,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藏品中雖然沒有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的嶺南畫派創始人作品,但有其祖師居巢(1811-1865)和同門師弟容祖樁(1871-1942)的沒骨花鳥作品。居氏的繪畫風格是當時嶺南地區的主流畫風,而容祖樁則是廣東“國畫研究會”5的代表。這兩位畫家在港大的藏品,透視出嶺南畫派和廣東國畫研究會早在19世紀中后期已對香港和廣東畫壇有相當的影響。

至于代表嶺南畫派的作品則有第二代趙少昂的《花鳥》冊頁、黎雄才(1910-2001)的《春江泛筏》、葉少秉(1896-1968)贈周千秋和梁粲纓的《花蝶》;第三代趙世光(1916-2007)的《怒獅》、周千秋(1910-2006)、梁粲纓(1921-2005)的《阿爾卑斯山》(圖5) 和《翠鳥荷花》等。

這些畫家大部分都曾居于或定居于香港。當中趙少昂對香港畫壇影響最大,他自33 歲定居香江以來便教授繪畫,直至終老,共62年之久。他桃李滿天下,以花鳥畫聞名。是次展出其于1990 至1991年間 (即八十七八歲) 時作的10 幅花鳥冊頁,是趙氏晚年寫意花鳥的得意之作,生機靈動、逼肖傳神,獨創一格,用筆明快老練。徐悲鴻曾以詩稱賞為:“畫派南天有繼人,趙君花鳥實傳神。秋風塞上老騎客,漫爛春光艷羨深?!庇衷谥潞m信中贊揚趙少昂:“趙君花鳥為中國現代第一人,當世罕出其右者?!?至于葉少秉的花鳥畫風也跟趙氏相近,善用寫意和沒骨法,用筆粗放,有不加雕琢的率意面貌。

圖5 周千秋、梁粲纓 《阿爾卑斯山》 紙本水墨設色 121cm×70cm 作年不詳

在山水方面,則有黎雄才和后繼的周千秋和梁粲纓作品,他們的山水畫均氣勢雄健、蒼茫沉著,而黎氏的作品較周千秋的筆法成熟老練。

在動物方面,趙世光的《怒獅》是仿高奇峰(1889-1933)于1927年奉其弟子邀請,為中山紀念堂而作,導揚革命精神與時代氣象的同名之作7,趙世光的老師是趙少昂,而趙少昂又師從高奇峰,因此不難解釋兩者的關系。此作繪于1958年,也是適逢他在港舉行的首次個人畫展。據其子趙令彬所指,當年的展覽,主要是其父學習的總結。以臨摹作品為多。因此相信這件作品曾于當年展出。

圖6 呂壽琨 《禪》 紙本水墨設色 139cm×69cm 1969

四、香港現代水墨

在現代水墨方面,當中有被譽為香港新水墨運動先驅的呂壽琨、其學生及受其理論畫風影響與香港相關的畫家:周綠云(1924-2011)、譚志成(1933-2013)、梁巨廷、徐子雄(1936- )和利瓦伊安(1937- )和馮永基(1952- )等。

現代水墨和其他中國水墨畫,甚至當代水墨最大的分別,在于有無傳統筆墨規范、形式結構和精神價值等。部分20世紀的現代水墨受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影響,而以呂壽琨為首的實驗水墨,則保留較多的中國文化語境和傳統價值觀。例如1964年的《山水》和1970年的《禪》(圖6),便運用了大寫意手法和中國傳統哲學題材。除了呂氏典型的現代水墨畫風外,藏品更包括呂氏早年以傳統筆墨描繪的香港風景,既難得一見,又能了解他扎實的傳統中國繪畫功底。

現代水墨由于畫家的個人偏好和對新水墨的理解,而有不同的演繹方式。例如周綠云在上世紀70年代創作的 《聚》 (圖7)和 《抽象畫》,可能受到其師呂壽琨的影響,具有中國哲學的意味。前者以起伏聚散的線條去創造她個人的天地;后者則用她獨特的點墨技法和引入抽象表現主義風格,表現陰陽或禪宗思想,直到今天,她的畫風仍然獨特耐看。

展品中值得留意的還有譚志成(1933-2013)的作品。譚氏為人所識泰半是由于其香港藝術館館長的身份,其實他也是一位藝術家,以及首位一改主流以西洋畫為中心的美術教育方式、推動新水墨畫教學,為香港的新水墨或現代水墨畫發展和中國水墨藝術教育貢獻良多的教育家。他的作品較少見,而這次展出的《山水》繪于1970年,即香港新水墨運動的早期,能窺見其個人對新水墨的理解和實踐。

是次展覽在90年代的現代水墨代表畫家中,較知名的是梁巨廷和馮永基。他們至今仍十分活躍于香港藝壇,如《花非花》和《難忘時分》等作品仍然保留傳統筆墨的足跡,在抽象的風格中隱約見其東方語境的陰陽虛實的宇宙觀,是其扎根傳統而突破中西藩籬的力作。

圖7 周綠云 《聚》 紙本水墨設色 180cm×95cm 20世紀70年代

總結

如果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繪畫搜藏便是香港藝壇的圖像史。無論以1953年成立的“中國藝術及考古學陳列所”或以1964年成立的馮平山博物館為現今港大美術博物館的起始計算,博物館經歷了約一甲子的高低起伏、戰亂和人事更換,在展覽發展方向的轉移等種種挑戰之下,縱然原初面貌和一些重要集體回憶已隨歲月流逝而變化,甚至消失,但它仍與時代并進,不斷擴展和進步,以藝術展覽和搜藏去記錄香港畫壇的發展。這次展覽也算是一次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繪畫遞藏的整理和階段性總結,也為香港藝術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和數據憑證。

注釋

1.“鑒古賞今——二十世紀中國的水墨與藝術發展”展覽,于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18年8月24日至2018年11月18日舉行。

2.劉海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水墨畫以擬古作品為主,也較受董其昌、石濤等影響?!堆┚吧剿肥?926年劉到訪香港時為徐將軍而作的白描山水,他早期的中國畫存世不多,除藝術追求外,更帶有文化與畫學研究、傳播的意圖,故畫中往往題以長跋,或議論,或抒發。此幅是難得一見的作品。

3.畫中馬鑒題款:“二十七年十二月,徐悲鴻先生出其所藏近人書畫,陳馮平山圖書館,以供觀覽,并為中文學會作此圖,俾留紀念?!R鑒于香港”。說明展覽是在1938年11月,香港馮平山圖書館舉行。

4.劉海粟后來在談他十上黃山作畫的體會時說:“在賓館作畫,水墨和重彩均有。但為借黃山氣勢,直抒老夫胸臆,墨是潑墨,彩是潑彩,筆是意筆。我十上黃山最得意的佳趣是:黃山之奇,奇在云崖里;黃山之險,險在松壑間;黃山之妙,妙在有無間;黃山之趣,趣在微雨里;黃山之瀑,瀑在飛濺處?!?/p>

5.“國畫研究會”成立于1926年的廣州,是民國時期在廣東境內會員最多、活動時間較長、影響力較大的畫家社團,以研究和振興中國畫為宗旨,并鼓勵學術研究的組織。除了廣州,在東莞和香港也有分會;成員不限廣東畫家,或某家某派。該會活動至1938年日軍侵華廣州淪陷為止。詳見朱萬章《從“癸亥合作畫社”到“國畫研究會”——近現代美術語境中的嶺南傳統畫家》,《文藝研究》 2008年第12 期。

6.駱拓《花鳥大師趙少昂》,《南北極》第121 期。

7.香港蘇富比2014 拍賣目錄中有關于高奇峰《怒獅》一作的資料,款識:“予嘗畫獅,藏諸中山紀念堂。門弟子以重畫相要,勉徇其請,當又一氣象耳。丁卯初秋。奇峰高嵡?!?/p>

猜你喜歡
畫壇畫派黃山
至愛(2021年2期)2021-10-13
黃山日落
《登江陰黃山要塞》
威尼斯畫派——文藝復興最后的輝煌
畫壇“狂士”的傳神寫真
——評王曉丹的《雅線意彩》
長安畫派去掉“枷鎖”
長安畫派“冷場”了?
黃山冬之戀
淺析趙孟▌繪畫對畫壇的影響
薛永年:談古代的畫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