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級學生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

2018-05-10 09:49徐思齊
關鍵詞:社會支持

徐思齊

摘要:本研究以探討學生疏離感和社會支持的關系為主要目的,采用青少年學生疏離感量表(ASAS)及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對205位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到如下結果:1.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疏離感上的差異不明顯。2.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疏離感上的差異明顯。3.學生的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呈顯著負相關,其中,疏離感與主觀支持維度負相關程度最高,與客觀支持維度和支持利用維度負相關程度較高。4. 學生疏離感的不同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均呈顯著負相關,其中,人際疏離感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負相關程度最高,與社會疏離感維度和環境疏離感維度負相關程度較高。

關鍵詞:六年級學生;疏離感;社會支持

1.研究綜述

1.1疏離感的概念及其測評

疏離感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疏離感的原始含義,主要是指由于主體與課題之間的疏遠、脫離和不和諧等而產生的一些消極情感;第二層含義是疏離感擴展和轉化以后的含義,包括轉讓、異化、分離、讓異己的力量統治、讓別人支配等,其產生的基礎還是與可以之間的疏遠、脫離和不和諧[2]。

青少年學生疏離感量表包括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3個因素,每個因素又分別由幾個不同維度構成,社會疏離感中包括了無意義感、自我疏離感、社會孤立感和壓迫拘束感4個維度;人際疏離感中包括了孤獨感、親人疏離感和不可控制感3個維度;環境疏離感包括了自然疏離感和生活環境疏離感2個維度。

國外對于疏離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國內對于疏離感的研究并不多,青少年期是個體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時期,但由于受到個人、家庭、環境和社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有些青少年個體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疏離感。國外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疏離感與問題行為、犯罪行為成正比,強烈的長期的疏離感會嚴重影響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和諧發展[1]。我國目前對于時間管理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2002年我國心理學家楊東、張進輔和黃希庭等經過研究,編制出《青少年學生疏離感量表》。隨著時代的發展,疏離感已經漸漸得到重視,因此我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研究題目。在與本次研究被試年齡段相似的相關研究中采用的量表多為楊東、張進輔和黃希庭等編制的《青少年學生疏離感量表》,因此本次研究也使用了這一量表。

1.2社會支持的概念及其測評

社會支持是個體對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在《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中,主要測試內容包括被測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資源和其對已有資源的利用情況,包含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

國內外心理學家對于社會支持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在許多內容是相互交叉,1998年來,國內學者對社會支持的研究逐漸深入,在這些研究中,不僅對社會支持的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更對社會支持與網絡社交偏好、應對方式和人際信任等等諸多方面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008年葉悅妹、戴曉陽、崔漢卿和王娥等經過研究,以肖水源的社會支持理論模型為基礎,編制出《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在與本次研究被試年齡段相似的相關研究中采用的量表多為這一量表,因此本次研究也使用了這一量表。

1.3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相關的研究綜述

目前國內關于學生疏離感與學生社會支持的研究相對較少,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少年疏離感漸漸得到重視。而根據疏離感的形成原因,推測青少年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可能會對疏離感的程度產生一定影響。大量的國外研究成果都顯示出疏離感與青少年許多問題行為的產生有關聯,在我國,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以及二胎政策的實施等因素,導致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學生的疏離感逐漸增高,學校中表現出問題行為的學生越來越多,且問題行為類型也趨于多樣化,因此需要了解學生疏離感的整體現狀,并且結合社會支持量表,分析了解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與疏離感的關系,以便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有數據顯示學生疏離感和社會支持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Bronfenbrenner(Bronfenbrenner,1986;Shoho,1996)認為,家庭、學校和同伴對孩子的發展來說是重要的。如果這些領域沒有和諧平衡發展,青少年可能出現疏離。父母工作壓力大的家庭或單親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體驗到疏離感或疏離感增強[3]。湯毅暉等(2004)有關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疏離感關系的研究發現,疏離感較高的青少年,其家庭成員的親密性與適應性較差,家庭功能中問題解決、溝通、情感反應和行為控制以及整體家庭功能均較低[3]。因此針對學生疏離感和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值得展開研究和討論,然而在這些相關研究中,數據顯示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不僅想要了解學生疏離感及其維度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想要對學生疏離感及其維度與社會支持不同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 2.研究假設及方法

2.1 研究問題陳述

本研究以我校六年級學生為被試,采用青少年疏離感量表(楊東等編制)和青少年社會支持量表(葉悅妹、戴曉陽編制)對學生疏離感和社會支持的關系進行探討,通過本次研究可以對學生疏離感以及其與學生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我們對學生疏離感現狀進行掌握,并且在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社會支持、減輕疏離感等方面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啟發。

2.2研究假設

本研究有如下幾個具體假設:1、學生疏離感和社會支持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2、學生疏離感對社會支持不同維度的相關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3、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疏離感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

2.3研究被試

對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六年級7個班的學生進行施測,一班34人,二班33人,三班24人,四班29人,五班31人,六班29人,七班25人,采用集體施測的方式進行量表測量。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205份,回收有效問卷205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其樣本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3. 結果與分析

3.1學生疏離感總分及其分布情況

首先,對本次研究中學生總體疏離感的情況進行基本描述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3.2不同性別學生疏離感的差異分析

由表3的數據可知,總體的疏離感總分在男女上差異不顯著,p= 0.779﹥ 0.05。

3.3學生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分析

3.3.1學生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分析

采用皮爾森積差相關的方法對總體的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進行相關分析,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數據可知,總體的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其顯著水平Sig. ( 2-tailed ) 0.000< 0.01。

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的方法對總體疏離感各維度分數與社會支持總分進行相關分析,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總體的社會疏離感分數、人際疏離感分數和環境疏離感分數與社會支持總分均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且顯著水平Sig. ( 2-tailed ) 0.000< 0.05。

3.3.2學生疏離感與社會支持各維度的關系分析

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的方法,對總體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各維度分進行相關性分析,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總體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各維度均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且顯著水平Sig. ( 2-tailed ) 0.000< 0.05。

4.討論

4.1關于總體的疏離感與社會支持關系

4.1.1關于總體的疏離感與社會支持關系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結果顯示我校六年級學生疏離感量表總平均分高于4,說明被測學生群體有一定程度的疏離感,女生群體的疏離感程度略高于男生,獨生子女的疏離感程度高于非獨生子女,學生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總分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學生社會支持的程度對學生疏離感的程度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獲得社會支持越少的學生往往會感受到更多的疏離感,此研究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5]。

社會支持總分與疏離感的三個維度,即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有顯著負相關,社會支持的總分與社會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相關顯著,與人際疏離感相關極為顯著,即在疏離感的三個維度中,人際疏離感受社會支持總分的影響最大。

這一結果表明疏離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支持水平的影響,兩者之所以能呈現出顯著負相關,可能是由于當學生得到更多來自于身邊的支持時,能夠與周圍的環境和個體產生良好的互動關系,增加學生對于集體和親密關系的歸屬感,從而減少疏離感的形成。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不同維度之間均呈現出顯著負相關,其中疏離感總分與主觀支持維度負相關最為顯著,與支持利用維度負相關顯著程度相對較低,可能說明學生相對于利用資源的情況更在意自己主觀感覺到擁有的資源,也就是說相對于利用身邊的社會資源,主觀感受到自己擁有更多的資源更能幫助學生降低疏離感。

4.1.2關于疏離感不同維度與社會支持關系的討論

疏離感的三個維度,即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總分均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且負相關的顯著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人際疏離感、社會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可能是由于學生的人際社交圈相對簡單而且固定持續,集中在同學、老師和家長中,而無法良好融入這些人際關系并從中得到資源支持就很有可能導致學生感受到孤獨,從而產生強烈的人際疏離感,而學生獲得的社會資源相對穩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均衡,當持續的支持資源不均衡也會導致學生社會疏離感的產生;環境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相關的顯著程度相對低,可能是學生能從校園及室內外環境中感受到與自己的關聯,但從自然環境中的到的資源相對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了環境疏離感。

4.2關于研究結果的現實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發現學生的疏離感與社會支持存在極為顯著的負相關,且疏離感與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負相關,其中,在主觀支持這一維度上的相關度最高,因此,本次研究的結果為減少學生的疏離感提供了參考方向,即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到更多來自身邊的資源支持來幫助學生減少疏離感。同時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還分析了疏離感及其不同維度和社會支持總分的相關,在這部分的研究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疏離感及其不同維度和社會支持總分的相關程度是不同的,說明社會支持的程度對不同方面疏離感的影響有一定區別,這一結果有助于針對性的緩解學生不同來源的疏離感。

4.3關于研究的反思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對疏離感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有了新認識,并且發現了疏離感與社會支持不同維度相關顯著性上的差異,進而對緩解學生疏離感指出了新的思路,從而對目前的學生教育工作提供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的研究結論。然而,在本次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1、由于調查數據量和抽樣條件有限,因此樣本的代表性可能受到一定的影響;

2、對于社會支持的不同維度與疏離感的相關程度上存在差異的原因需要后期相關研究的跟進,才能進一步了解差異產生的原因;

3、調查的人口學變量較少,不能排除未調查的人口學變量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或存在關系的可能。

5.結論

1、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疏離感上的差異不明顯。

2、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疏離感上的差異明顯。

3、學生的疏離感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呈顯著負相關,其中,疏離感與主觀支持維度負相關程度最高,與客觀支持維度和支持利用維度負相關程度較高。

4、學生疏離感的不同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均呈顯著負相關,其中,人際疏離感維度與社會支持總分負相關程度最高,與社會疏離感維度和環境疏離感維度負相關程度較高。

參考文獻

[1]徐夫真. 關于青少年疏離感研究的理論分梳[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51(2):134-137.

[2]楊東, 張進輔, 黃希庭. 青少年學生疏離感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 心理學報, 2002, 34(4):77-83.

[3]錢榮. 大學生疏離感及其與人際信任、家庭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12.

[4]魏歡. 青少年疏離感發展的實證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09.

[5]李曉. 初中生社會支持、假想觀眾與疏離感的關系研究[D]. 2015.

[6]辛自強, 池麗萍, 耿柳娜,等. 青少年社會支持評價量表的修訂與應用[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7, 21(6):379-381.

猜你喜歡
社會支持
大學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絡建構
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病情復發的社會支持研究
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及社會支持研究
高校輔導員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關系探析
職高生家庭教養方式、社會支持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
腦卒中患者家庭照顧者的照護負擔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
社會支持與員工工作滿意度的相關關系
心理社會因素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
《一課》中教師娜迪亞悲劇形象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