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沙博理特殊文化身份背景下的翻譯理念

2018-09-17 05:42但詩茹
課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

【摘要】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翻譯界的很大一部分學者在對已出版的文學翻譯著作進行學術研究時,往往將自己的研究依據局限于立足在中西方翻譯理論及翻譯學史。但作為翻譯作品的創造者——譯者卻鮮少得到學者的關注和青睞。本文選擇了具有特殊身份的中籍美人同時也是翻譯家的沙博理為探討對象,詳細闡述了在翻譯過程中沙博理的文化身份是怎樣影響其進行翻譯創作的,以期通過在文化身份的背景下探析總結沙博理的翻譯理念。

【關鍵詞】譯者主體 文化身份 沙博理 翻譯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217-02

一、引言

20世紀初,比利時學者安德烈·勒菲弗爾和蘇珊·巴斯內特正式創立了“文化轉向”這一概念,為諸多學者進一步研究翻譯著作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它更關注于“翻譯和文化之間的互動,以及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和限制”(Munday,2001: 127)。在此背景下,翻譯注定要從多元化角度進行研究,其中對譯者的研究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探討方向。本文試圖以沙博理特別的文化身份為研究題材,對其翻譯作品進行典型譯句篩選分析,以期找出譯者文化身份是如何影響其進行翻譯創作的。

二、譯者的文化身份

著名學者哈默斯和布蘭克指出,“文化身份是多元的復合體, 它集動態性和穩定性于一身, 二者相互滲透和交融”(Hamers & Michael Le Blanc,1989)。無論是一個群體還是個體都需要根據其自身具備的文化身份得到認同,找到與之具有相同身份的歸屬生存體,與之伴隨的個人身份就是文化身份中的一個分類。文化身份從本質上來說“是由一系列自我認同和外部認同共同構建從而形成的”(羅虹,顏研,2009)。隨著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隨之產生發展進步。每當有一種新的文化產生,原有的文化與新的文化產生摩擦,繼而相互吸取融合,那么原有的文化精神就會被新產生的文化所影響。但是在此過程中也是個體自我接納和吸收的過程。因此會出現個體在保留自我文化身份的基礎上出現新的文化特征,所以文化身份的確立離不開個體情感的支持和依賴,它決定了個體文化身份的單一性或多樣性。

三、有關沙博理的特殊文化身份

1915年12月23日沙博理出生于紐約的一戶猶太人家庭中,二戰期間,沙博理加入軍隊成為了一名高射炮兵,被安排學習中文。1947年春天,他只身來到中國上海,之后和中國演員鳳子相愛并結婚,并且投身于革命當中。196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獲準他加入中國國籍,此后,他曾在翻譯局對外文化關系處擔任一名譯員,沙博理先后將20多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翻譯為英文版本,其中包括《新兒女英雄傳》、《林海雪原》和《水滸傳》等。2006年,因為對這部古典文學極其出色的翻譯,沙博理獲得了中國文聯最高翻譯獎——終身成就獎。正因為沙博理擁有這種雙重的文化身份,他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才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四、沙博理的翻譯理念

沙博理翻譯事業的高峰期是在1951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自稱這一時期的翻譯作品為紅色的中國文學。導致這種翻譯特征出現的原因就是“翻譯是受政府,宏觀政策以及特殊系統直接干預的一項事業”(魏瑾,2009: 31)。文學翻譯不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受到國家政權者的控制,完全按照嚴格的體制規范來執行,“這一現象表明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翻譯已經從制度上保證了國家的絕對控制,而非個人主觀意愿”(查明建,2004: 89)。由于長期接觸中國文化,沙博理認為譯者應當精通目標語言,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傳統歷史,同時,也要對母語國家的一切了如指掌。他認為翻譯就是連接中國和西方世界的橋梁??傊?,沙博理的文化立足點和翻譯觀必然會對其翻譯過程產生一定影響。以下為他的一些典型翻譯理念:

1.魯提轄假意道:“你這廝詐死,灑家再打!”(第三回)

翻譯:

Lu Da pretended to he incensed. “Playing dead, eh? Ill hit you a few more! ”He had observed that Zhengs face was changing color. (Chapter3, 2003: 102)

“灑家”在北宋時期,是一種對自我稱呼的口語化說法,雖然沙博理將該人稱一概譯為“I”對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化內涵介紹有失,但它符合了西方人的文化習慣,有助于譯文讀者快速的理解原文內容?!懊嫫ぁ本褪侵敢粋€人的相貌面容,由于沙博理對中國文化相當熟悉,所以他準確地將該詞譯為“face”。

2.“正是‘有眼不識泰山!一時誤犯著哥哥,恕罪則個!”(第三十一回)

翻譯:

“We had eyes but didnt recognize Mount Taishan! In our blunder, we knocked you about. Brother, forgive us!”(Chapter31, 2003:909)

“有眼不識泰山”意為雖然有眼睛,卻見識太少,認不出真正有本領和才能的人。而沙博理將此句話直譯為“Mount Taishan”,從而使原文中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有所流失。

3. 他只有這個女兒,要養終身;不爭被你把了去,教他老人家失所。(第五回)

翻譯:

Shes his only child, and hes been hoping she would look after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days. You cant take her and leave him alone. (Chapter5, 2003:171)

由于國外讀者不了解中國的“入贅”習俗,沙博理先通過直譯文本向讀者傳達了這一習俗,然后再添加腳注詳細解釋,不僅成功傳遞了原文文化,也完整解釋了一個中國文化現象。

4.“仍使收買一應香燭,紙馬,花果祭儀,素饌,凈食,并合一應物件”(第二十回)。

翻譯:

Have someone buy scented candles and paper horses, plus fruit and flowers, vegetables and other meatless dishes, and all things required for the sacrifice.(Chapter20, 2003:1321)

在中國古代,“香燭”指祭祖時點的香火,“凈食”指用來紀念死者的素食。沙博理將它們譯為“scented candles”和“meatless food”就更接近于原文。

5.“小弟在江湖上綠林叢中走了十數年”(第三十二回)。

翻譯:

Ive been in the greenwood Ive often heard chivalrous men tell how just and generous you are.(Chapter32, 2001:949)

此例中,“江湖綠林”表示為了反抗封建統治的英雄好漢們聚集的江湖山林之地,沙博理直譯為“greenwood”雖然保留了英文的習慣,但由于文化差異,造成了譯文傳達不到位的遺憾。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沙博理本能地要將原文意圖真實地再現給譯文讀者,又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接受環境,從而采取了直譯+意譯,改譯,略譯或者腳注說明等方法來展現自己的譯文。在此過程中,他特殊的文化身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響,也給西方讀者留下了對中國褒貶不一的印象。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沙博理特殊文化身份進行分析,進而探究了他在翻譯過程中的翻譯思想。他盡力真實地實現兩語轉換,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通過文章闡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譯者的文化身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在譯者對于文本選擇,策略應用和詞語選擇上有著莫大的影響力。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沙博理的文化身份和翻譯思想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 Josiane F Hamers & Michael Le Blanc. 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Sidney Shapiro, trans. Deng Xiaoping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A Daughter Recalls the Critical Year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2.

[3] Sidney Shapiro, trans. 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3.

[4] Sidney Shapiro, . trans. 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4.

[5] 周紅豐. 文化研究的興起與發展脈絡梳理[J]. 《新聞傳播》,2013.

[6] 羅虹, 顏研. 透視語言與“文化身份”[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7] 李兆瑞.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身份[J]. 《科技信息》,2011.

[8] 沙博理. 中國當代翻譯史上一位特殊翻譯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6dfdf0100t94n.html

[9] 毛毛. 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10] 楊矗. 趙樹理文學的表征危機[J]. 晉陽學刊,2007.

作者簡介:但詩茹(1989—),女,漢族,陜西漢中,助理講師,碩士研究生,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文學翻譯。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從迷茫到認同到超越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第三空間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間與身份認同
黃玉雪小說《華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文化身份的特性
從領導形象看20世紀50—70年代民族小說的文化身份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