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時空觀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

2018-10-20 12:43高正琴
家庭教育報·創新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時空觀念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高正琴

摘 要: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部分,強調學生應該“理解歷史的時間序列,學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事物,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和歷史的核心品質。

關鍵詞: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梁啟超先生曾說:“自然科學的事項,為超時空的;歷史事項反是,恒以時間空間關系為主要基件?!比祟悮v史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中發生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歷史現象等的出現,也有其特有的時空范疇。歷史最突出的特點是時空性,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強調學生需要了解歷史的時間序列,并能夠學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事物,從而了解歷史的地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事件和作用。

一、巧用時間軸 搭建歷史時空架構

時間軸是依據時間順序把單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在一起的一種方法利用時間軸整理時空下發生的相對完整的歷史事件可以形象地體現歷史線索教師結合教學實情基于所學史實史,引入數軸概念創建時間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時空意識梳理歷史知識的發展進程和內在聯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的時間、事件較多,學生容易混淆。為讓學生較好理清并掌握這段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時序觀幫助學生清晰掌握。例如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時間軸進行整理。

時間軸與大事年表類似,但是比大事年表更直觀、簡便,既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舉一反三,又利于學生強化時空觀念,提高思考、解釋歷史的思辨能力。歷史教材中需要教師利用時間軸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的知識點很多,如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等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整合、運用與把握時空觀的尺度。

二、運用歷史地圖 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左圖右史”形象地點出了圖與史的關系。地圖既是歷史教材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歷史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地圖通過表達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可以收到文字難以達到的效果,不僅有助于學生歷史脈絡的梳理和形成,而且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構建明晰的空間觀念。

如“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教師課堂講解時,將“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制成動態地圖,結合地圖演示,將我國改革開放如何從“點→線→面,從沿海到內地,全方位,多層次”格局的形成進行直觀剖析。如“國民革命的洪流”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北伐戰爭進軍示意圖”讓學生上臺講述北伐戰爭的過程(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等)。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授課,既有助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又有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嚴密性和層次性。

三、把握歷史主線 建立歷史時空聯系

學習歷史,不能孤立地學習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歷史現象等,更重要的是把握歷史主線、梳理知識脈絡,積極構建知識體系。歷史知識是豐富的且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是歷史內容按照一定主線的高度濃縮,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一)以時間為主線

以1840年至191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為例。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均以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告終,中國的主權逐步遭受破壞,最終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和辛亥革命等,是不同階層的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近代化的過程。從這些歷史事件的脈絡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歸納出中國近代史的兩大鮮明主題:反抗外來侵略和近代化的艱難探索。

(二)以人物為主線

歷史人物是歷史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以人物為線索學習歷史,在時空中架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以革命領袖毛澤東為例,從中共一大到秋收起義再到建立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從長征(遵義會議)到抗戰時期(中共七大)重慶談判再到解放戰爭時期,建立新中國,等等,通過對毛澤東重大歷史活動事件的梳理,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更加清晰和豐滿,進而能理解其對歷史的貢獻。

(三)以事件為主線

文藝復興將人們從中世紀神權統治中解放出來,促進了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新航路的開辟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引發了列強的殖民掠奪、海上爭霸。而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自然科學的進步,促進了各國工業革命的實現。工業革命造就了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通過對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等知識的時空架構,學生很容易理解歐美社會走向近代化是各種要素合力的結果。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把握主線,形成時空觀念。學生通過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對史實進行正確判斷,進而合理解釋。

四、樹立大歷史觀 關注歷史時空交集

歷史現象發生的時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織的,歷史時空觀的培養要求縱橫交替、相互聯系。在歷史教學中,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的,這容易導致學生難以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進行有效對接。因此,時空觀下的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大歷史觀,關注歷史時空交集,加強中外歷史比較。在一定的時空下,學生把握好同時代中國歷史和世界史的聯系,把握好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對更好理解歷史大有裨益。

正如趙恒烈教授在他的《歷史與歷史思維能力》一書中所言,中學生應該具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分析和評價事物和人物的能力,能夠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現象,并且能夠掌握歷史發展的過程和規律,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楊鴻烈.史學通論[M].岳麓書社,2012,(12).

(作者單位:云南省臨滄市第一中學)

猜你喜歡
時空觀念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鏡頭中的組詩
歷史教學設計中的“時空觀念”設計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