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模式研究

2019-01-07 01:40葉遠萍黃紅梅李文穎
贏未來 2019年10期
關鍵詞:孤獨癥學齡教育模式

葉遠萍 黃紅梅 李文穎

摘 要:學齡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孤獨癥兒童教育的需要,我校開展了學齡孤獨癥教育模式的實踐性研究,通過實行“走班制”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課程,實行醫療評估與教學評鑒雙行的評估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實踐,形成了校本的孤獨癥兒童教育模式,為其他特殊學校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學齡;孤獨癥;教育模式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南寧市普小特殊班和參與隨班就讀的輕中度智障兒童數量的增多,在我校九年義務段的學生中,孤獨癥兒童的比例正在逐年加大。所以,為了提高孤獨癥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實現缺陷補償,讓他們享受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權利,2016年7月,我校啟動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孤獨癥兒童實驗班,并與具備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資質的社會組織一起合作,共同開展校級科研項目《特殊兒童干預手段多元化支撐平臺研究》。加快推進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改革步伐,推廣實踐探索經驗。

二 孤獨癥兒童實驗班探索與實踐

(一) 探索背景

孤獨癥兒童日益增加,適齡孤獨癥兒童教育安置問題是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由于廣西目前還沒有政策法規專門針對孤獨癥兒童做出明文規定,導致適齡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安置處于較混亂的狀態,且安置形式缺乏多樣化。目前,孤獨癥兒童教育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1.資源分配不均衡。目前,廣西孤獨癥學生的安置方式主要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隨班就讀為輔。普校以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標準,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給予孤獨癥學生更多的關注,孤獨癥學生幾乎得不到適合的教育。在特殊教育學校,孤獨癥學生指令性、注意力差,導致其在集體課中很少得到關注,且由于孤獨癥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別于智障學生,針對智障學生開設的課程不能滿足所有孤獨癥學生的需求。

2.教師專業能力不強。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要求老師具有非常強的專業知識和應對各種突發問題的能力,教師的專業程度直接影響孤獨癥兒童的教育效果。目前大部分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特殊教育,對特殊教育知之甚少,特別是缺乏孤獨癥理論知識及干預方法。

3.人員不足,責任分工不到位。一般情況下,義務教育階段,孤獨癥、腦癱及多重殘疾學生的師生比是1:2—1:3。 據調查訪談發現,大多數特殊教育學校師資嚴重缺乏,一般一位老師帶十個左右學生,形成“包班制”,由于師資不足,導致不能給孤獨癥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如一對一康復訓練。

(二)實驗班的實踐探索

為了提高孤獨癥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缺陷補償,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實現揚長教育,讓他們享受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權利,我校啟動了九年義務教育低年段孤獨癥兒童實驗班,加快推進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改革步伐,推廣實踐探索經驗。

1確定服務對象

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孤獨癥學生的課堂情況,篩選出無法適應集體教學的學生,進行家庭問卷調查及綜合評估等程序,從九年義務教育低年級段選出需要特殊干預的10名孤獨癥學生。

2組建服務團隊

為了給孤獨癥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康復服務,以“醫教結合”為依據,我校整合人力資源成立了一支專門為孤獨癥學生服務的團隊。如圖:

①醫生對孤獨癥學生進行綜合診斷,提供康復建議;②評估中心定期對孤獨癥學生進行評估并提供康復建議;③教師根據評估結果及教學評估設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康復教育;④科研部對實驗班課堂及拓展課程現場跟蹤記錄,定時反饋學生情況;⑤攝像組負責拍照攝像,留下可供討論的影像資料;⑥校外服務機構負責策劃校外拓展課程。整個團隊相互合作,為孤獨癥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平臺。

3走班制與傳統教學模式整合

“走班制”教學模式,其本質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根據學生的需求及能力設置課程,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傳統教學模式是將孤獨癥學生與其他類型的特殊學生放在同一班級,并進行統一教學。但由于孤獨癥學生的核心障礙和其他學生的不同,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大部分孤獨癥學生的需求,使其得不到適合的教學?!白甙嘀啤蹦J脚c傳統教學模式整合,可以相互補充,做到真正的個別化教育。

三 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實踐

(一)評估

評估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世紀發展水平及存在的問題,確定康復目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教育計劃,鑒定康復效果,為開展康復教育提供依據。學生在進入實驗班前,先由門診醫生初步做出疾病診斷,隨后由評估人員進行綜合評估,全面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和家庭生態環境系統。進入實驗班后,任課教師主要采用《雙溪心智障礙兒童個別化教育課程》對學生逐個實行教育評估,制定(IEP)個別化教育計劃。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教學長短期目標、設計單元主題并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二)課程設置

由于孤獨癥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有別于其他障礙學生,社交溝通是其核心障礙,為了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必須根據孤獨癥學生的特點設計專門針對其發展的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開設了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校內課程根據2016年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課程設置的原則,設置孤獨癥實驗班的課程。實驗班主要開設的課程類別有:集體課、康復訓練課,拓展課。集體課以行為分析為理論基礎,根據學生的能力,由教研組成員討論設計相關的主題活動。教師通過創設活動情景,分析每個情境活動中所需要具備的技能。再根據學生的能力分組進行技能訓練,評估人員記錄好數據,經教研組討論,學生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讓學生參與到創設的情景活動中,觀察學生在集體課堂中的表現,并記錄形成書面材料,再由教研組成員討論學生是否需要個別訓練。

實驗班除校內課程外,還設置了校外特色課程,通過多元化合作支撐服務,為孤獨癥學生提供校外拓展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有利于豐富孤獨癥孩子的情感體驗,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目前開設的校外課程主要有陶藝制作、馬術康復訓練和戶外拓展訓練。

傳統的陶藝手工制作課程,讓學生在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豐富他的心理情感體驗,提高認知功能和社會交往技能、促進手部小肌肉群的協調發展。孤獨癥孩子在參與陶藝制作的過程中也培養了較好的自律行為,獨立學習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改善。馬術康復是一種文娛康復治療,不僅可以修復兒童的生理功能,還可以讓兒童得到鍛煉身體、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它是傳統康復模式和治療手段的有益的補充。戶外拓展訓練是一項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設施創設挑戰情境的體能游戲活動,通過獨自或與伙伴在具有挑戰的環境中協同合作解決困難,不僅可以鍛煉兒童的肢體協調能力,還能有效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核心障礙,促進其言語表達和溝通能力的提升,豐富兒童的情感體驗,提升兒童克服困難的勇氣。

(三)教學形式

孤獨癥學生不僅智力受損而且伴隨著各種行為問題,在言語、溝通、交往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障礙,由于孤獨癥學生的個體差異大,統一的教學形式難以滿足每個孤獨癥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實驗班的教學形式主要分為個訓教學、小組教學和集體教學。個別化訓練是教師根據孤獨癥學生的課程表時間,課前準備好相關指導材料和所需教具學具,選擇適當的教學場所,對學生進行實地教學指導,主要以個別指導為主。但是長期的個別化訓練,使自閉癥學生容易產生刻板行為,因此個別化訓練應該與集體課相結合,個別化訓練一段時間后,將該學生融入小組或集體課堂。

三.實驗班階段性實踐效果分析

(一)學生能力有所發展

通過整合我?,F有的資源,構建特殊兒童服務多元化支撐平臺,探索“醫教結合”教育教學改革。以及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行“走班制”教學模式;突破分科教學現狀,實施主題教學;調整單一課程模式,開展多元化課程;打破單一的教學評鑒,實行醫療評估與教學評鑒雙行的評估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實踐使孤獨癥學生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能力有所發展,主要體現在語言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上。

(二)團隊能力不斷提升

通過開展“醫教結合”孤獨癥兒童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不僅提高了我校的教學質量,而且打造了一支集醫生、教師、康復師、科研人員及評估人員為一體的教育教學改革團隊。在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開展過程中,中心改革團隊團結一致,不斷磨合、深入探討,認真研究、堅持創新,發掘教師潛力,使學生康復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團隊專業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三)家長信心不斷增強

通過實驗班實踐,學生家長信心不斷增強。學生的點滴進步,讓許多本已放棄希望的家長又重新點燃了希望,開始積極參與康復,通過給孩子加課、互動等形式,給孩子營造更好的康復環境;而許多過度重視的家長,在參與實驗班實踐后,通過與老師的交流溝通,也能逐漸擺正康復態度,配合教學康復進度;許多不愿配合教師康復的家長也逐漸轉變態度,在學校中積極配合教師教學,回到家中也能主動進行家庭康復。通過實驗班的開展,不斷拉近了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教學康復工作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能更加順利的開展。

參考文獻:

[1]五彩鹿行為矯治中心,五彩鹿(北京)技術培訓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自閉癥兒童發展狀況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

[2]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殘疾人事業統計公報.http://www.cdpf.org.cn/sjzx/dfsj/201610/t20161027_571458.shtml

[3]李寶珍,李淑惠,雙溪心智障礙兒童個別化教育課程[M].財團法人臺北市雙溪啟智文教基金會.2010

[4]胡曉毅,劉艷紅,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評估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4.

[5]鄧猛,黃偉,顏廷睿,關文軍. 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現狀與思考[J]. 殘疾人研究,2014,(02):37-42.

[6]王輝. 我國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研究的現狀、反思與展望[J]. 中國特殊教育,2010,(12):47-52.

[7]鄧猛. 雙流向多層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納教育以及我國特殊教育發展格局的探討[J]. 中國特殊教育,2004,(06):3-8.

[8]胡曉毅,鄭群山,徐勝. 我國孤獨癥兒童家庭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 現代特殊教育,2015,(22):18-24.

猜你喜歡
孤獨癥學齡教育模式
西班牙學齡籃球錦標賽組織體系研究及啟示
仙桃市初中學生視力狀態篩查分析
學齡前殘疾兒童運動康復的研究現狀與展望研究
不同學齡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技巧分析
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淺論古代斯巴達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學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研究進展
孤獨癥兒童語言訓練個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