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認知規律 提高教學效率

2019-01-16 14:32高敏
新課程·中學 2019年11期
關鍵詞:杠桿反思初中物理

高敏

摘 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如何突破和有效處理,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時對于教材、教法的適當調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會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在《杠桿》這一節的教學中,通過長時間的對比教學和實踐反思,發現把教材中的內容做一點適當的調整處理,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和順暢,同時,能夠很好地處理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關鍵詞:初中物理;杠桿;教學調整;反思

在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九年級(上)教材中,《杠桿》的教學安排是先體驗生活中的杠桿——拔圖釘(圖1),觀察了啤酒瓶扳子和釣魚竿的工作過程(圖2),然后進行杠桿五要素的教學(圖3),接著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圖4),最后進行的是杠桿的分類和實際應用的學習。由于長時間的教學習慣和老師對于教材的理解,很多老師都是嚴格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實際教學的。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對于班級中學習能力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學生,往往出現學習困難。

但是,假如我們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和實際教學效果出發,做一點適當的調整和變化,就能夠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使學生對杠桿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會比較順利和清晰,特別是對于力臂的認識和應用。本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進行了如下的調整和嘗試,發現學生對于杠桿原理和對于力臂的理解更加順暢和扎實,具體的實踐過程如下。

在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杠桿,知道杠桿的定義之后,就直接開展探究活動,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在學生探究完杠桿的平衡條件之后,通過自主實驗讓杠桿保持水平位置平衡,但是,把彈簧測力計傾斜拉,讀出拉力的大小,從杠桿水平平衡位置不變,但是拉力增大這一現象來開始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而引入力臂和杠桿的五個要素,最后再進行杠桿種類和實際應用的教學,通過這樣的過程調整之后,我發現學生對于《杠桿》這一節的內容掌握明顯順暢和準確,尤其是對于力臂和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與應用。

調整內容順序后,學生先知道了什么是杠桿,然后了解了杠桿的實際應用是在杠桿平衡條件下的,通過實驗的現象和結論的變化,知道當拉力方向改變時拉力的大小會發生變化,而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力臂的不同,從而進一步學習杠桿的五個要素,當學生掌握了杠桿的五個要素后,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杠桿的分類和實際應用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和學習過程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規律。

之所以想到這樣的調整,主要是發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這一節內容的掌握有些困難,特別是學習能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同學。經過多年的對比教學實踐和觀察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原先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的不匹配。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每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只有45分鐘,因為這節的學習內容在一節課內是不能完成的,當我們第一節課學習完杠桿的定義和杠桿的五要素之后,沒有進行及時的鞏固和復習,而是在第二課時中,直接去研究杠桿平衡條件了,等學生了解了杠桿平衡條件后,我們又來進行杠桿的分類教學,這樣的安排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有些跳躍,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認知順序不能夠相互支持和鞏固,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連續性。

第二,學生對于力臂的教學缺乏感性的認識。在課本的教學順序安排中,力臂是直接通過起子撬起圖釘給出的,因為力臂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學生在理解力臂概念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因此,在理解和應用力臂概念的時候,學生就很難真正掌握,特別是學習能力一般的普通學生,在我們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練習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是很難掌握的。

第三,學生對于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和應用缺乏認知臺階的搭建。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力臂的理解是困難和抽象的,一是因為它涉及的其他物理量較多,有支點、力的作用線、垂線等,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二是初學者很難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與力臂做一個清晰的區分,尤其是教材的安排中,在學習了力臂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又把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之間的距離作為了力臂,這樣的交叉學習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力臂,反而會混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前面力臂概念學習的干擾。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當我進行了順序調整的教學后發現,這樣的過程從教學的時間安排上更加合理,第一課時是杠桿和杠桿的平衡條件,第二課時是杠桿的五要素和杠桿的分類,學生掌握起來也相對輕松和順暢,特別是對于能力偏弱的學生,不需要在學完力臂后進行的是與它幾乎無關的學習,等到后面應用時,老師要重新進行復習鞏固才能進行后面知識的學習。通過對比教學和實踐反思,我認為調整后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調整之后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初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還是以感性認識為主,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理性思維和規律的教學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臺階和感性的認知準備。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是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的。在教材原來的安排中,直接給出了力臂的概念,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只能是一種記憶。但是,當我們調整了教學的順序后,學生先從水平平衡的杠桿上知道,當我們用力的方向是豎直位置時,從杠桿中讀出的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之間的距離就是力臂,對于杠桿來說,平衡時是有一定規律的。但是,當拉力的方向改變時,原先存在的規律被打破,通過數據的測量發現規律的存在是有條件的,然后再給出學生力臂的概念和作法,這樣學生就更加容易理解和應用。認知臺階的搭建上減少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實際的教學結果顯示,這樣的調整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扎實和牢固。

第二,調整之后的學習會給后續的學習帶來便捷。因為對于力臂的教學不是直接給出,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發現和理解的,因此,在后面學習杠桿知識的應用時,學生就顯得輕松自如,特別是有關力臂變化引起的動力或者阻力的變化問題,還有判斷最小力等問題,因為真正理解了力臂的本質,不會輕易把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之間的距離看作力臂了,因此,無論是實際應用的解釋還是實際題目的解決都顯得相對輕松。

第三,調整之后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的培養。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推理、質疑能力的培養是物理學科最為基本的學科素養,在杠桿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杠桿平衡條件、力臂的理解、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都是學習的難點,也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很好的機會和途徑。在課本原有安排的教學順序中,力臂是直接給出的,平衡條件也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得出的。我們不但要讓學生知道杠桿平衡條件的內容,更應該讓學生理解現象背后的規律和本質。能夠在實驗的現象變化中找到原因和實質,我認為調整之后的教學可以更好地體現對于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培養。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教材、教法、學生、老師、情景都會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只有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找到符合自己和自己學生最好的切合點,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并在高效的基礎上逐漸走向深刻。

參考文獻:

[1]許志.課程標準的教學解析和實施建議[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03.

[2]劉炳昇.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指導:初中物理分冊[M].江蘇科技出版社,2012-08.

編輯 郭小琴

猜你喜歡
杠桿反思初中物理
過去誰加的杠桿?現在誰在去杠桿?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切入生活,構建魅力初中物理課堂
微課對提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找到撬動改革的杠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