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輔導員應對校園欺凌現象的策略研究

2019-02-03 09:37林晶
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2019年12期
關鍵詞:輔導員校園高職

林晶

[摘? ? ? ? ? ?要]? 校園欺凌發生的群體不同,欺凌行為的特點、原因和應對策略也相應不同,分析高職院校的校園欺凌特點,從輔導員視角提出針對高職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對減少高職院校內校園欺凌有所幫助。

[關? ? 鍵? ?詞]? 校園欺凌;心理健康;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6-0237-03

幾乎每一個青少年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過校園欺凌,有的是被欺凌者,有的是欺凌者,有的是旁觀者,不管是哪一種角色都深受校園欺凌的影響,在其心理上留下痕跡,甚至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校園欺凌問題不僅沒有消退反而越演越烈,還產生了新的變化,使其后果更加嚴重,影響更加深遠。因此如何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如何減少校園欺凌對學生的身心傷害,值得教育者深入思考和探索。校園欺凌發生的群體不同,欺凌行為的特點、原因和應對策略也相應不同,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的校園欺凌特點,從輔導員視角提出針對高職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希望本文的結論能對減少高職院校內的校園欺凌有所幫助。

一、高職院校校園欺凌現象的特點

(一)高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發展不平衡性明顯:高職院校的學生入校時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個體發展差異較大,有些比較成熟的學生對自己有一些明確的認識,對自己的愛好和目標也有精準的定位,這類型的學生在高校生活中按計劃行事,效率高,發展好,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問題。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將來要做什么樣的事情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有些想法,但沒有發展成熟。例如想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但又不敢主動進行人際交往;想要在大學鍛煉自己,但又不知如何做起;想經濟獨立,但缺乏人生規劃,往往會從事簡單的,對個人能力提升沒有太多助益的兼職。同時,每個個體自身發展也存在不平衡性,比如學習認知能力較成熟,但還存在思維局限性,缺乏全局觀;專業知識的動手能力較強,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等。因此,高職大學生很容易產生迷茫和無助感,遇到問題不知如何處理。

高職大學生另一大特點就是興趣驅動,意志力薄弱,自律性不強。表現為感興趣的事情有強的意愿完成,并且能夠付出時間和精力。但對不感興趣的任務,很難憑意志力完成,這就導致違紀行為較多,總體成績不盡如人意,容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雖然高職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特長,但在傳統的唯成績論的評判體系下,他們很難獲得社會認可,因此自卑和焦慮是他們的普遍心理狀態。

高職學生還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家庭關系復雜,家庭氛圍不良。高職大學生中貧困生比例較普通本科大學生高,家庭生活壓力大,相較于內修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他們更愿意外出做兼職以緩解生活壓力。一些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存在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高考成績失望,泛化到對學生的言行都不滿意,表現為態度差,不愿聽學生說話,或一味灌輸要求,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總會以不歡而散為結果。還有一些學生的家庭成員間關系不佳,家庭氛圍緊張,學生與家長之間關系淡漠,聯系頻率低,內容單一,除了生活費,學生不愿與家長溝通自己遇到的問題,或是說了也不能得到關注和引導。這就導致他們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很難通過家庭獲得情感支持和行為指導。

綜上,高職學生心理發展不平衡,自己不會處理遇到的問題,個人能力又不能得到支持和認可,遇到問題也無法從外界獲得支持和引導,因此容易感受到挫折、迷茫和無助,他們可能會采取幼稚的痛苦轉化方式,就是通過欺凌他人來獲得心理滿足,這也是高職院校校園欺凌發生的主要原因。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應對校園欺凌的防治措施

校園欺凌通常發生在學校內或校園周邊,所以學校是校園欺凌發生的最主要場所,校方應當發揮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主導作用,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的第一線,應當對校園欺凌事件保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及時妥當做好處理,以確保最大限度降低對當事人的傷害。借鑒國內外現有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方法和途徑研究,結合輔導員工作實際,本人認為,以下幾點是輔導員面對校園欺凌問題可以在實踐中運用的可行性措施。

(一)提升校園欺凌問題的處理能力

相較于處理校園欺凌事件,輔導員首先要做的是針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教育,教導學生什么是校園欺凌行為,為什么會產生這類事件,其后果和影響有哪些,對欺凌者,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以及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能有效幫助受害者,又不會導致自己被波及。做好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降低因懵懂無知,沖動性行為導致這類事件發生的概率,更可以引導學生打破旁觀者效應,對此類社會現象學會說不。

校園欺凌在高職院校中發生較中學相比表現為更加隱蔽,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方式是言語欺凌和間接關系欺凌的方式欺凌別人,其次是直接身體欺凌、所有物欺凌和網絡欺凌??梢?,間接欺凌在高職校園中很普遍,因此,作為學生管理的第一線,第一時間發現欺凌問題的發生并及時制止至關重要。

在實際工作中,有幾個是發現校園欺凌的敏感途徑:(1)及時關心表現異常的學生。比如遲到、曠課、夜不歸宿等,一旦發現這樣的學生,要及時談話,深入了解問題原因,可能與校園欺凌事件有關。(2)深入學生宿舍,與學生多交流溝通。學生的宿舍情況往往能暴露宿舍內部人際關系和諧情況,如宿舍衛生臟亂可能是個別舍員的衛生問題,從而影響舍員關系;宿舍內部設施的破壞折射出宿舍內可能曾經發生過沖突;宿舍內物品擺放能反映出每個舍員的性格特質,性格外向、粗線條的學生一般不介意個人物品放在公共區域,這樣的學生會比較受歡迎;安裝床簾并夾起來不讓人碰床鋪的同學性格比較敏感,容易產生宿舍摩擦。各舍員在宿舍的出勤情況也能反應宿舍內和諧情況,周末經?;丶业耐瑢W相較其他同學人員關系可能更獨立。輔導員在發現這些細小問題后,與舍員溝通交流,就有可能發現間接欺凌的問題。(3)建立班委反饋機制。班委生活在同學身邊,對同學之間發生的小事了解更清楚,有些事情學生不一定愿意主動跟老師說,因為各種顧慮,傾向于私下解決,但這類事情可能就是欺凌事件發生的導火索,因此,建立班委反饋機制尤為重要。但是,大學生正處在自我認知覺醒的時期,渴望獨立,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匯報同學情況就是打小報告,是沒有長大的表現,認為幫助同學保守秘密是好兄弟的表現,也是成熟的象征。輔導員要針對這樣的錯誤認知進行糾正,在選拔和培訓班干的時候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工作職責和所擔負的責任,讓他們認識到真正為同學負責就是及時發現問題,妥善處理問題,樹立防微杜漸的意識。

發現欺凌現象后,輔導員老師要做的就是了解情況,然后進行干預。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干預處理以參照目前大部分學校已有的危機干預處理流程。呼吁所有學生對欺凌行為零容忍,一旦發現,及時上報。以班主任、輔導員為第一責任人,以負責學生管理的書記為總責任人,協同學校心理健康老師對已經發生的校園欺凌的當事人進行及時處理和追蹤輔導,并聯系相關學生的家長,請家長配合學校,采取相應教育管理措施。

在此過程中,輔導員的自身理論和技能學習也很重要,校園欺凌的處理和危機干預類似,也和創傷干預有關,輔導員在處理這類問題時需要用到共情、溝通、影響等咨詢技巧,處理不當容易對當事人產生消極影響,甚至加深傷害,因此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是輔導員需要注意的。如果在工作中暫時還不具備這樣的技能,可以發現問題后及時轉介給專業老師,并配合專業老師做好相關工作,以妥善保護當事人,不可貿然行動。

(二)提升學生人格的培養能力

對校園欺凌進行深入研究的原因分析可以發現導致其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學生的個性心理因素,也就是人格。人格是一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它決定一個人如何人際交往、如何處理挫折和困難。校園欺凌者的人格特質表現為冷漠、攻擊性、不合群、自主性低、支配性強,過于敏感、強迫、嫉妒、報復心強,個性上沖動、易怒,自我控制能力差;受欺凌者的特點則是謹慎、敏感、焦慮、抑郁,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這些特征大部分與青少年的性格和情緒困擾相關,不良情緒長期堆積、找不多適合的發泄出口,青少年就容易因情緒困擾而產生的校園欺凌行為。

因此,輔導員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把培養學生健全、成熟的人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態度、堅毅的品格,正確看待世界,妥善處理問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輔導員老師可以結合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情緒管理主題教育、自我完善主題教育、意志力鍛煉等,用優秀榜樣宣傳、社會實踐的方式創設這樣的環境讓學生體驗、感悟、成長。

(三)建造良好班級風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防治校園欺凌的有效途徑。調查研究顯示,42.9%的“欺凌者”感覺到欺凌別人是“有趣的”,28.6%的“欺凌者”回答“心情很好”[1],這顯然是不道德的。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市場經濟模式下社會功利化傾向對大學生文化價值觀影響嚴重,生活壓力、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導致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容易傾向于功利主義。在遭受挫折時,將自身痛苦通過霸凌方式轉嫁到他人身上,不但感覺不到愧疚,甚至感覺到“有趣”。在旁觀校園欺凌時,因為害怕、冷漠、無所謂等原因,也不會挺身而出,這些都說明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中國社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流社會文化環境,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釋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體系[2]。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提倡每個人在內心修養的基礎上參加社會活動,創建和諧社會。儒家文化中“恕”“仁”“信”的觀點能夠指導高職大學生培養寬厚、包容、誠信、仁愛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找到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方法;道家文化提倡致虛守靜,主張人們通過自己的靜思來感悟生活的點滴,進而使自我意識得到升華。這種思想能夠指導學生建立平和的心境。佛家文化講“境由心造”,認為心靈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對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這種恬淡、自然的思想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認知,以提升內心修養來應對外在的壓力。

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都以人為核心,追求人的發展和完善,能夠幫助高職大學生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提高道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從而自我約束校園欺凌等不道德行為,甚至能夠主動制止別人的欺凌行為。

從輔導員的角度出發,建立班級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實際操作中首先需要營造一個相對民主、自由的氛圍,激發學生的熱情,讓他們投身到校園文化創建中。其次,方法多種多樣,可以以班級、社團為單位,開展有文化教育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風氣,如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講座、開展優秀文化分享交流會;也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課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課的形式以教育內容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方式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入學生內心。

(四)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校園欺凌行為與家庭教育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欺凌行為的影響因子分析調查顯示錯誤的家庭教養方式、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與學生的問題行為高度相關。

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有四種:放任型、溺愛型、專制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會培養出不同的人格類型。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聽之任之,孩子可能變得任性、敏感、缺乏責任心。溺愛型父母過度溺愛子女、事必躬親、有求必應,孩子可能變得嬌縱、自私、缺乏獨立性。專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無條件服從自己,對子女嚴厲、打罵,孩子可能變得懦弱、膽小、缺乏獨立性、不善交際,也可能種下了“暴君”的種子。放任型和溺愛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更加容易培養出欺凌者。放任型的孩子可能缺乏父母關心,難以體會愛,更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從欺辱他人身上找到存在感。溺愛型的孩子父母過度保護,獨立性發展被阻斷,通過欺負他人尋求展示的機會,而且通常他們犯錯了也有父母處理,自然有恃無恐。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更容易培養出被霸凌者。孩子因為較為內向、懦弱、少有朋友可能成為校園欺凌者的目標。同時,其內心種下的“暴君”種子有可能被激發成為協同霸凌者或反擊型霸凌者。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基石,孩子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母的行為。有些家長本身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急功近利,處事崇尚自私、暴力,行為失范必然向孩子傳輸暴力的觀念。還有些家庭離異、家庭“戰爭”和家暴、棍棒教育等也會造就孩子的攻擊型人格。民主型的父母對子女要求嚴格,但是態度溫和、尊重孩子,孩子可能變得獨立、自主、樂觀向上、善于交際,是值得推廣給每個家庭的范本模式。

還有些家長習慣于將教育孩子的責任轉嫁至學校,認為孩子出現問題就是學校教育不到位,或者認為父母只要負責孩子的溫飽,教育全是學校的任務,這樣的錯誤觀念也折射出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忽視,家長對責任的逃避,也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么會出現行為偏差,對這類家長,還需要與家長溝通改變他們的教育觀念,引導他們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多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關心愛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發現孩子面臨的困難、壓力、挫折,并教導孩子如何處理這些問題,能夠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發生的可能性。

要做到對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最重要的是搭建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平臺?,F階段,溝通渠道很多,平臺也很容易建立,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家校書面聯系、社交軟件等都是可以建立的方式,輔導員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建立家?;臃绞?,建立長效的互動關系。

總之,面對校園欺凌問題,需要學校、家長、老師、學生共同探索,協同作用,為營造和諧校園,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旭東.以學校為主導:臺灣校園欺凌治理經驗[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3):143-149.

[2]張秋穎.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探析[J].智庫時代,2019(4):146-127.

◎編輯 趙瑞峰

猜你喜歡
輔導員校園高職
高校輔導員所需素質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高職數學教學和創新設計的滲透
高校輔導員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探究
wolframalpha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時代訴求與角色定位
“有為”也應“有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