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土高校中的傳承

2019-03-29 12:00程芬李正鵬
商情 2019年8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

程芬 李正鵬

【摘要】近年來隨著詩詞大會的火熱,傳統文化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弘揚民族精神的呼吁聲漸高。作為民族文化基本標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著不同文化差異之美,共同組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發展的根本,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被傳承和發揚。然而,單靠文化藝人的傳播遠比不上文化流失的速度,需要探索傳播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效果更好的途徑。本文以重慶榮昌陶為例,分析重慶榮昌陶的現狀,通過在重慶本土高校傳承的具體舉措,如納入高校課程體系、編寫榮昌陶鄉土教材、組建科研團隊、開設創新型工作室等讓榮昌陶得以發揚光大。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 榮昌陶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僅是因為上下五干年的悠久歷史,更因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絢麗多才的文化。其中,非物質文化最具有傳承性和時代的特征,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是中華民族干秋萬代傳承的根本?,F代文明的迅速擴展,信息時代下現代技術的不斷更替,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對弱勢邊緣文化的侵蝕。一方面,我們在告別古老的農耕傳統,另一方面我們正迅速追趕著現代化潮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形成了一種對立的思維定勢,這種定勢導致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急劇消亡和流變。對于許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民族基本的識別和標志,是維系社區生存的生命線,是民族發展的源泉,它維系著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平衡。

現代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在逐漸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一、重慶榮昌陶的現狀

坐落在重慶西大門的榮昌區安富鎮是中國知名四大名陶之一“榮昌陶”的生產地。榮昌陶與云南建水陶、廣西欽州陶、江蘇宜興紫砂陶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陶,榮昌陶制作技藝于2010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榮昌陶文化承載著巴蜀文明,蘊含著巴蜀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巴蜀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被繼承。同為四大名陶,榮昌陶知名度遠不如其他名陶。

1990年的榮昌,陶產量高達940余萬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陶制品生產基地,各類陶制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由于未重視傳統工藝品設計和制造,導致大量藝人流失,榮昌陶名聲日漸湮沒。目前,金砂釉、均釉等傳統治釉技術和工藝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多種釉色現今已難以配制,傳統陶器如蒸汽鍋、倒形壺的制作技藝正在流失。

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實質是解決傳統與現代的矛盾??陀^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今和未來都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沉淀成一種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對于保持民族國家的文化獨立性起著關鍵作用。不在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基礎上發展、建立現代文化是行不通的,沒有對于傳統文化的這樣一種構建就會缺失“經濟大廈的寬廣底層”,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將無以為繼??梢?,對于重慶而言,榮昌陶文化鑒證了本土資源為當地民族帶來的榮譽,明清時期的興盛發展被歷史永遠留存,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榮昌陶制品的廣為流傳。傳統的榮昌陶手藝代代流傳至今,保持著手工藝人的匠心精神,不論社會如何發展都不能被現代化技術所替代。

身在巴蜀文化的發源地,重慶高校理應承擔起傳承傳統工藝、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保護好本土文化,將榮昌陶文化滲透到校園素質文化教育中,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繼承、弘揚民族產業。

二、榮昌陶在高校傳承的傳承舉措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力度的加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將研究對象聚焦于此。從全國期刊和一些非物質文化網站上發表的論文來看,搜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如表1的結果。

表1“非物質文化遺產”檢索表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隊伍在不斷壯大、研究內容在不斷深入,國家也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建設,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鼓勵全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氣,呼吁社會團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重視非物質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學校教育是最有影響力最有價值的民間藝術繼承方式,應將民間文化傳承落實到學校藝術教育上。

(1)以課程傳播榮昌陶文化

高等教育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首先是要強調對其文化構成的發掘。以重慶榮昌陶為例,陶藝技術的傳承相對容易,而榮昌陶的文化特征,能否在榮昌陶器中真正表達榮昌陶文化才是傳承和發展的關鍵。

重慶榮昌陶起于漢代,經過歷史,文化,地域,技藝的融合,由宋代始至民國時期,榮昌陶開始逐漸顯現自己特有的地域風格。裝飾手法上是各色低溫陶釉進行的色釉裝飾,器物造型上以”柳、卯、直、脹”為特色,具有剔刻、化妝土多層次繪畫,卷草紋、纏枝紋的裝飾紋樣等特征。在器物造型和裝飾手法上與宜興,建水,欽州三地的陶藝風格明顯不同,具有典型的巴蜀文化地域特點。如今榮昌陶發展為既能滿足百姓生活日用需求,又可供文人雅士玩賞收藏,更可當國禮饋贈國外友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官方報告顯示,全國具備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相對全國高校的總數量而言,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的高校所占比例不到1%。重慶本土高校應在公共必修課及選修課中增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榮昌陶藝相關課程,將課程納入大學生課程體系,借以弘揚重慶民族文化,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重慶高??稍趯I上設置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榮昌陶相關專業,培養一批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人才。隨著在線課程的開放,高校對在線課程的研發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開設雕塑、陶藝等專業的高校如四川美術學院也可打造陶藝在線課程,使榮昌陶文化廣為流傳。

(2)譜寫關于榮昌陶的鄉土教材

當前雖已有部分高校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設置了部分課程,但都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教材體系,缺乏基礎性的標準教材。將榮昌陶文化搬進校園,當然少不了教材,編寫地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教材,邀請工藝美術大師和專業學者共同進行教材的編寫工作。

教材以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榮昌陶發展背景為依據,以培養陶藝素養為宗旨,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培養學生對陶藝文化對興趣和鑒賞能力,引領學生了解和領略陶藝文化的偉大成就和學習陶藝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認識到陶藝文化在人類社會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作用,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3)科研讓榮昌陶在傳承中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由于目前尚未完全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參與非物質文化教學和科研的學者總體人數較少,將分散在各自原有的專業領域內的專家和學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獨立的榮昌陶藝教研團隊。

民間匠人追求對技藝的忠實傳承,對非物質文化的理解更為透徹,對技藝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著不平凡的技能與經驗,其對工藝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視技術為藝術的匠人精神值得學生去學習去秉承。聘用民間匠人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研隊伍,能夠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不失真。

榮昌安富有著不少技藝精湛的陶藝匠人,為保護榮昌陶文化的流傳引進不少陶藝專家學者,他們奮斗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線,深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以其自身作為教育者言傳身教,能將重慶本地的榮昌陶文化發揚光大。

(4)創新與實踐并存

在習總書記全民創新的口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如火如荼,借助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可由陶藝匠人指導學生創立校內陶藝工作室。在校大學生多為90后,以及剛剛邁進大學校園的OO后,他們接受的教育模式更為開放、靈活,思想觀念更加靈動,經常打破固有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堅持傳統、敢于創新才能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陶藝工作室既可作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又可作為陶藝教學實訓基地。學生在陶藝教師的指導下運營和維護陶藝工作室,通過工作室銷售陶藝產品,并參加各類陶藝技能比賽,提高學生對陶藝文化的興趣。高校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前沿,一方面要從文化上對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將其與現代藝術、現代社會生活相連接,使其進發新的生命,可謂任道而重遠。

三、結束語

時至今日,陶藝工藝的傳承普遍采用的依舊是傳統的師徒制模式,盡管這種傳承模式最簡單也最有效,但在當下后備人才不足的現實背景下,老手藝亟待吸引更多新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弘揚而言,單位或團體傳承往往比個人傳承更具有影響性和可持續性,因此應將其作為傳承人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加以確認并推廣。高校作為教育傳播的載體,頌揚民族文化理所應當。通過高校教育,開展榮昌陶藝普及教育,將榮昌陶文化作為校本教材,培養榮昌陶藝匠人后備人才。在重慶本地高校開設陶藝設計、雕塑、美術等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聘請榮昌陶藝匠人傳播匠人精神,鞏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傳承模式,培養廣泛適用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榮昌陶藝的不斷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