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建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理路分析

2019-04-02 11:03楊漢民
西部學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理路漢代

楊漢民

摘要:漢代是封建大一統社會的奠基時期,也是傳統核心價值觀求索和確立的重要階段。漢代封建社會“三綱五?!焙诵膬r值觀的形成,首先在于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和倡導,思想家經過系統化、政治化、神圣化使其成為深刻的絕對的理性認識;其次是通過家國同構的方式實現了價值觀念的整合創新,使社會有了明確的指導準則;最后是統治者廣施教化、如法入則,使傳統核心價值觀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漢代;傳統核心價值觀;三綱五常;理路

中圖分類號:B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3-0022-04

漢代是我國封建大一統社會的奠基時期,也是傳統核心價值觀求索和確立的重要階段。從漢初儒學復興到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以“三綱五?!睘楹诵膬热莸娜寮医袒粩嗬碚摶?、系統化和神圣化,適應了封建宗法社會和大一統政治的需要,得到了廣泛認同并代代相傳,成為漢代以至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準則,起到了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對漢代建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理路進行分析,不僅有助于全面認識漢代社會的政治文化特點,同時可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構建和踐行提供歷史鏡鑒。

一、進行形上論證,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漢代推行“三綱五?!钡膫鹘y核心價值觀,首先需要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主要歸功于董仲舒和白虎觀會議先后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對其進行了形上論證并賦予新的特質。

董仲舒對策漢武帝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以教化為大務”,“三綱五?!北闶瞧鋵θ寮医袒枷氲臍w納和總結。如何論證“三綱五?!??董仲舒繼承和發展了先秦以來的天人關系學說,將天道運行規律作為人道所由設的終極依據。天道運行在于陰陽五行的交替變化和相互作用:“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人道參天道是因為“人副天數”:“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碧斓廊绾呜炌ㄈ说朗且驗椤疤烊烁袘焙汀巴愊鄤印保骸疤煊嘘庩?,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卑傥锶テ渌c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皦然也?!碧烊思饶芨袘?,天道與人道也由此相通。先來看“三綱”,董仲舒認為其源于天道:“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之于天?!庇捎凇拔锬獰o合,而合各有陰陽”,所以“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痹賮砜次宄?,董仲舒說:“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蛱旎驂?,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在,故不齊也?!闭J為人的性命天定,但情欲表現各有差異,故“以教化堤防之”?!胺蛉柿x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五者修飾,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用“仁義禮智信”加以教化,使人回歸本性,才能夠成就“王者”之治,所以“五?!币瞾碜杂谔斓?,是天命之性。董仲舒還以“五行”的相生相克來論證“五?!钡暮侠硇裕骸拔逍姓?,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董仲舒根據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則,以陰陽統“三綱”,以五行配“五?!?,使“三綱五?!毕噍o相成,如此將社會倫理道德與自然變化規律聯系起來,增強了“三綱五?!钡臋嗤院涂山邮苄?,為促進封建人倫關系的和諧奠定了基礎。

隨著儒學的意識形態化及其發展,其內部師法家法傳承不一,為免“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動搖“三綱五?!钡男艞l,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并親臨主持和裁決,由班固將討論結果整理編纂成《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而刊布于世。這次會議在董仲舒“三綱五?!苯袒摰幕A上提出了“三綱六紀”說,即除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還要做到“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如此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控制的范圍,但主要還是圍繞“三綱五?!眮黻U發的?!昂沃^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彼^“綱紀”和“五常之性”都是萬世不移的法則,《白虎通義》對此進行了多重論證。首先是發揮陰陽五行之說來附會“三綱”:“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闭f明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是陰陽剛柔相配而生?!拔逍兄?,或上或下何?火者,陽也,尊,故上;水者,陰也,卑,故下;木者少陽,金者少陰,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從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將生者出,將歸者入,不嫌清濁為萬物?!逍兴远柸幒??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陰陽自偶?!蔽逍凶躁庩?,土尊而配天,又以天土、火水、木金喻意君臣、父子、夫婦的上下尊卑關系,如此把社會人事與自然規律順理成章地聯系起來了。然后是用天地人來比附三綱:“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本缄P系取法于天之日月交替,日伸月屈故君為臣綱;父子關系取法于地之五行相生,子由父生故父為子綱;夫婦關系取法于人之陰陽交感,陽剛陰柔故夫為妻綱?!栋谆⑼x》對“仁義禮智信”也作了進一步解說:“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樯陉?,欲以時念也。性生于陽,以理也?!闭f明天以陰陽二氣生人,人之陛情有理有欲。人之陽氣成性,陰氣成情,性為理為善,情為欲為惡?!叭吮竞晌逍兄畾舛?,故內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以由出入也?!边@里又將性、情與人自身的五藏、六府聯系起來,說明性情的自然天生但又有差別。因為人有先天的“五常之性”,故有成善成德的可能性,同時人又有先天的六情之欲,所以“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比绱藶橥跽摺耙约o綱為化”提供了內在根據。就實質而言,這只不過是董仲舒所說的“中民之陛”須“待暫教訓而后能為善”的人性論的變體而已。

經過董仲舒和白虎觀會議的形上論證,“三綱五?!背尸F出一些新特質:一是神圣性。天是“百變之神君”并“居高理下為人鎮”,依據天之道而來的“三綱五?!本褪巧竦囊庵颈憩F,是上天安排在人間的倫理道德秩序,具有情感皈依和價值抉擇的宗教意義。二是恒常性?!暗乐笤鲇谔?,天不變,道亦不變”,正因為“三綱五?!痹从诓蛔兊奶斓?,從而其被視為當然的事實和一個無須也不應被置疑的前提。三是普遍性?!疤熘?,周而復始”是人們日常所見的再普通不過的情形,由天道而來“三綱五?!痹谌藗兊慕涷炇澜缰凶匀灰簿土曇詾槌2⒕哂衅毡樾?。四是整體性?!叭V五?!本C合了先秦以來的“四端”“五倫”“五德”等說法,對封建人倫道德做完整的概括,適應了封建時代人們的自然情感需求,從而能夠成為共同的價值準則并代代相傳,影響至深至遠。五是可行性。天地陰陽五行之變化雖受神操縱但有章可循,相應“三綱五?!钡默F實操守也是顯而易見的?!巴醯乐V”是陽尊陰卑、陽主陰從的天道所由設,那么君臣、父子、夫妻依據“天人感應”和“同類相動”的原則,在現實中分別遵行上下尊卑之數就可以了。至于“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性”,則遵循五行變化之規律,在不同的人倫關系中表現不同的德行。當然,最終因為現世君主是上天的代言人,人們只要聽命于其依五行之序所施的五行之政,即取法于君主之行即可。

二、實現家國同構,融合私親與致公

家和國是中國傳統社會緊密相聯的兩極,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關系的出現是家、國形成的標志??梢哉f,儒家所提出的一切禮儀規范及制度設計都是為了適應封建家、國秩序建設的需要?!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認為國是天下的基礎,家是國的基礎,家庭中的倫理道德原則和整個國家的政治原則是相通的,其中個人修養是最根本的開始?!抖Y記》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是一種由己及人、由家及國,融合私親與致公的修養程序和推進過程。在儒家的思想觀念中,只有君臣、父子、夫婦等都做到各安其分、各守其禮,然后才能維護好國和家的秩序,進而達到“家齊”“國治”以及“天下平”的理想境界。從孟子的“五倫”到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痹俚健栋谆⑼x》提出的“三綱六紀”,漢代明確并規定了封建家、國內部所有人倫關系的基本內容及遵循原則,其中“三綱五?!背蔀樘幚矸饨ㄉ鐣?、國內部所有人倫關系的最高標準。

按照“三綱”的要求,處理君臣、父子、夫婦關系最主要的道德規范為忠、孝、貞?!抖Y記》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边@里對于君臣、父子、夫婦雙方的行為都有道德規定,但到了漢代則突出強調臣、子、婦單方面的道德義務,如此為了更有效地維護封建君主和家長的權威?;凇凹覟閲尽钡挠^點,漢代大力宣揚孝道的基礎性,提出“孝為德本”,“夫孝,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所以“人之行,莫大于孝”,一個人最基本的德行首先是孝。同時,漢代又把忠、孝、貞統一起來,即一個人對家庭有孝和貞之德行,也必然能對國家效忠。但具體到忠、孝關系,則主張移孝為忠,推孝至忠,即對國家皇帝效忠就是最大的孝。這是儒家“家齊而后國治”然“致公高于私親”的家國關系論在倫理道德關系上的具體表現。相比先秦儒家只是在理論上追求家國之間的和諧,強調通過修身一齊家一治國一平天下的途徑,明確各自的倫理次序和道德要求,使相關禮儀規范成為家國的共同準則,漢代儒家在取得思想上的統治地位之后,則著重在政治實踐上達成家國的一致性,通過提煉“三綱五?!钡暮诵膬r值觀并將其系統化、政治化、神秘化,一方面強化了君、父、夫之權力的絕對性、神授性,另一方面又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其合理性,如此把政權、神權、族權、夫權統一起來,確立了家國內部嚴格的上下尊卑等級制度,實現了家國同構。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擴大的家,宗法制、父家長制、等級制等是家國共同擁有的制度,“三綱五?!背蔀榧覈餐袷氐臏蕜t,從而有效維護了封建大一統秩序的穩定。

雖然漢代提出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國同構,但并沒有把家和國完全等同起來。當家國之間產生私與公的利益矛盾、孝與忠的道德沖突時,應該做到“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了強調和倡導忠君,鼓勵人們盡忠報國,由孝勸忠便成為漢代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并日益受到重視?!尔}鐵論·備胡》說:“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眾,其義莫不愿為臣妾?!薄逗鬂h書-傅燮傳》說:“臣聞忠臣之事君,猶孝子之事父也。子之事父,焉得不盡其情?”。東漢具有法典性質的《白虎通義》明確規定:“臣之于君,猶子之于父?!彼^“導民以孝,則天下順”,漢代統治者極力宣揚孝道,也只是為了達到由孝勸忠、維護封建專制的最終目的。因此漢代把重孝作為教化的主要內容,當時的人們也紛紛重孝并蔚然成風。自漢武帝開始,任為三公者大多有“孝謹”之稱,重孝的普通官吏和民眾更是不計其數。如此多的孝子涌現,自然造就了更多的忠臣,也帶動當時的人們自覺踐行“三綱五?!焙诵膬r值觀,以至于出現了《孝經》所言的“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的效果。

三、注重表彰激勵,凸顯驅動效益

漢代統治者注重表彰激勵與刑罰措施的交互為用、相輔相成,有效把握“治亂之樞機”。表彰激勵成為漢代統治者駕馭臣下、驅使民眾、籠絡人心的一種重要調控手段,對當時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傳統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和踐行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漢代“興禮樂、宣教化、表仁義、禮風俗”,積極樹立忠孝節義的榜樣,用典型示范引導當時的人們爭做忠臣孝子、義夫節婦,推動了“三綱五?!钡膹V為流行并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漢代的表彰激勵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主要有繪圖肖像、樹碑立傳、升官加爵、封妻蔭子、賜物賞金、蠲免體恤等幾種方式。

為古代圣賢和當時勛臣名人繪圖肖像、樹碑立傳,不僅讓這些杰出人物受到普遍尊敬,也使封建倫理道德更加深入人心。被繪圖肖像、樹碑立傳的人主要有五類:一是古代圣王,如三皇五帝;二是古代忠臣和哲人,如周公和孔子;三是開國元勛,如蕭何、張良等;四是當世功臣,如霍去病、趙充國等;五是賢明貞節之人,如金日母、黃帛等。漢代開始出現大幅宮廷壁畫,如:西漢的麒麟閣壁畫上繪有11名元勛功臣,東漢的南宮云臺畫像繪有28名元勛功臣。唐代畫家張彥遠評價漢代宮廷繪畫的作用說:“以忠以孝,盡在于云臺;有烈有勛,皆登于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住之蹤?!睗h代各州郡及封國在殿堂、宮署、府第、祠廟、驛站的壁畫上皆繪有賢明之人的肖像或相關事跡,如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余在其所建的靈光殿繪有壁畫《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皇帝唐虞》《忠臣孝子》《列士貞女》等;東漢獻帝時益州刺史劉焉在成都學堂畫有盤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等?!逗鬂h書》記載:“郡府廳事壁,諸尹畫贊,肇自建武,迄于陽嘉,注其清濁進退。所謂不隱過,不虛譽,甚得述事之實。后人是瞻,足以勸懼?!睗h代留傳至今的碑刻也比較多,如曹全碑、譙敏碑等均記載其為官清廉及造福地方的事跡。漢代的壁畫和碑刻中關于“圣賢”“忠臣”“孝子”“烈女”的內容大量存在,以示激勵和鑒戒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漢代也很重視用功名利祿來進行表彰激勵。自武帝開始“設科射策,勸以官祿”通過察舉征辟選拔的人才,“一日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日學通行修,經中博士;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到東漢時把孝廉設為每年必舉的???,更加推崇孝子廉吏并將其作為教化的重要措施。光武帝即位之初就對賢明人士給予禮遇,如首訪嚴光、聘周黨、擢卓茂于密令,并加諸三公之位?;傅蹠r對舉薦的仁人孝子,一律“以安車、玄曛備禮征之”對不愿征詔之人則“使畫工圖其狀”并宣示朝野。另外,漢代對忠孝節義之人還給以具體的物質獎勵,如《漢書·高帝紀》中記載:“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漢書·惠帝紀》中記載:“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后漢書·江革傳》中記載:“縣以見谷千斛賜巨孝,常以八月長吏存問,致羊酒,以終厥身,如有不幸,祠以中牢”;《后漢書-百官志》中記載“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門,以興善行”等等。漢代對“三老”“孝弟”和“力田”者賞物賜金或蠲免賦役,促使當時的人們為得到這種禮遇而努力爭做忠孝節義之人,積極踐行“三綱五?!钡暮诵膬r值觀。

四、結束語

漢代對于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成功構建促進了封建大一統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對兩漢盛世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這為當今正在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歷史鏡鑒。

眾所周知,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國家基本政治生活的有序開展與價值導向,也需要思想界對傳統價值觀念加以整合與創新,還需要統治階級的有力支持和率先示范,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及施行。只有國家基本政治生活秩序穩定、思想界的理論創造活躍、各種政治行為主體以身作則以及社會大眾普遍認同,此時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才能成為全民心中堅持的核心價值觀。漢代構建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成功,首先在于最高統治者認識到“三綱五?!睂τ谡沃贫群蜕鐣刃虻幕A性地位,思想家積極整合先秦以來的諸子學說,將“三綱五?!毕到y化、政治化、神圣化,使其由簡單的粗糙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深刻的絕對的理性認識;其次是通過家國同構的方式實現了價值觀念的整合創新,使各種行為主體在參與社會活動時有了明確的指導性準則;最后是統治者廣施教化并入法入制,將“三綱五?!比谌肴粘I鐣畹姆椒矫婷?,影響到人們立身行事的每一個細節,從而逐漸內化為人們心中自覺的價值追求,而且人們在評價各種社會現象時也必然遵循主流價值觀所規定的方向,使那些相符的思想言行得到表彰激勵,而那些不符的思想言行受到抑制,從而切實提高其指導性地位。

跨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有的問題和差距依然存在,比較突出的還是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差距存在及其價值觀念不統一,從而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作用有效發揮。這種情況的產生,其原因雖是多方面的并且可能會產生長久的危害,但如果不能真正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使之成為當之無愧和人人遵守的主流價值觀,那么現實中指導人們思想言行的價值準則很可能是與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目標相左甚至背道而馳。改革的全面深化、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各種利益格局的調整、思想理論界的再創造以及全體公民的理性操守等固然需要深入考慮,但認真汲取漢代建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成功經驗也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歡
理路漢代
基本道德法治化的實踐理路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公共藝術介入現代城市景觀的價值蘊含和實現理路
論金岳霖接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理路
郭嵩燾政教思想的內在理路
合肥出土的漢代熊形銅器足小考
漢代嶺南的貢納情況述略
走向雙一流:學科理路與大學邏輯
漢代造型藝術與當代中國畫發展問題研究
敦煌漢簡字體特點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