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與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019-09-03 03:25褚蕾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9年9期
關鍵詞:網絡輿論大學生

褚蕾

[摘要]近年來負面輿論事件頻繁發生,此類事件經過網絡的發酵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厘清網絡事件的輿論引導策略和發生機制關乎大學生對于高等院校的聲譽評價、對于自身的行為和情緒建構、對國家的情感投射。從外部說服教育的層面來講,要通過弄清網絡輿論的誘發和傳播機制來探索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可行路徑和策略。從內部能力培養的層面來講,由于大學生對于網絡輿論的正確認知是基于自身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個人素養,因此我們要不斷提升其理性思維能力來增強內生動力,從而使得大學生群體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時能有理性客觀的判斷和正確合理的行為反應。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輿論;理性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9-009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4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成為輿論發酵的主戰場。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受過大學???、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占比達18.6%。我國網民以中青年群體為主,學生群體最多、占比達25.4%。高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網民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得高校的意識形態和輿論引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的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培養其辨別是非的理性思維能力,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郭明飛教授強調當前學界對于網絡輿論的內涵主要從輿論傳播的媒介一網絡以及輿論的具體內容這兩個維度來進行界定,網絡輿論是基于互聯網媒介所進行的對一些社會問題或者焦點話題的公開評論或討論。對于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需要從外部的積極引導和內部的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兩個方面來加以解決。我國的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培育長期以來重視不夠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實施策略和機制,本文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訴求之下所進行的理論探索,希冀實現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的成熟和理性,從而有助于大學生群體對于網絡輿論事件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知。

一、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對網絡輿論的認知過程

(一)大學生的思維特點

1.具有較強的同質性

有學者指出大學生群體相較于其他網民群體來說具有相對較高的相似度,因為他們的年齡、人生閱歷、文化水平、成長年代、品位追求和社會化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同質性,這就使得這類群體的關注點具有較強的集合性。他們通常會對于學術爭鳴、社會焦點問題、兄弟院校的發展動向、時尚娛樂資訊、國際事務和前沿動態等領域具有較強的興趣,這就使得其關注的輿論主題比較集中。例如,最近演員翟天臨的學術風波就被眾多大學生所關注和討論,進而影響他們對于畢業論文寫作和學術不端的看法和思考。在這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思維認知具有了很強的同質性,也即同一學歷層次之間的學生之間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較為接近,因此更容易形成興趣共同體。

2.思維方式的同質化造成行為的從眾和偏激

基于群體本身的相似性造就了大學生群體所關注的輿論主題存在較強的重合性和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使得他們對于相關輿論問題的看法時常容易出現同質化結論。另外,這種一致性和相似性使得他們彼此之間的觀念碰撞和切磋更容易實現態度一致的結果,從而出現行為舉動的模仿和從眾。受限于年齡和社會閱歷使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這就容易被輿論誤導所蒙蔽和欺騙。因此,我們要加強對于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避免他們因群體內觀念的認同感較強而出現嚴重的從眾行為,影響校園安全和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3.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導致個性的張揚

同質化的成長經歷和社會化程度使得大學生群體在思維方式上出現了同質性,能夠較快地產生觀念上的認同。但是這種同質性的存在與其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并行不悖,信息時代的互聯互通使得整個社會的思潮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群體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各式各樣的思想觀念。這種多元化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學生群體更為追求標新立異,面對網絡輿論,他們張揚的個性決定了其必定會踴躍地公開發表觀點并大膽作為。

(二)大學生對于網絡輿論的認知過程

1.輿論生成階段的悄然留意

大學生通過校園網絡空間或者公共網絡空間接觸到相關的社會問題或焦點問題的信息。這些焦點問題的傳播通常以互聯網門戶、論壇、博客、微博、公眾號、網絡直播等途徑,采取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方式進行擴散。隨著網絡用戶向移動端社交媒體遷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應用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信息依托社交網絡實現大眾傳播。依托于以上媒介和平臺,各種網絡新聞和消息通過這些途徑得以流出,但是大學生群體對處于生成階段的輿論往往采取的是大致觀望的態度,這種偶然的瀏覽如果契合其通常的關注點就會使得他們開始留意這些事件的后續發酵。

2.輿論傳播階段的追蹤跟進

當網絡輿論進入了大范圍傳播階段的時候,大學生的興趣就開始陡然上升,他們受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開始對于網絡輿論進行實時跟進。正是在這一跟進過程中,實現了對于相關事件的大致了解,從而加深了自身的印象。同時,網絡輿論的大面積傳播階段,也是更容易使得大學生群體增加代入感的階段,從而決定了他們后續階段的思想判斷和行為方式。

3.得出自我認知和判斷

通過對網絡輿論整個發展過程的了解和熟悉,大學生在這一階段開始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形成關于此類問題和事件的自我認知。這種認知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一定的持續性影響,甚至一些大學生會通過自己對這些事件的自我判斷來付諸實際行動從而開展網下活動來承接其對自身的深刻影響。

二、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途徑

(一)加強高校思政課的質量優化,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大學生對于網絡輿論的看法從外在來看似乎比較隨意、感性,但是這一感性輿論的獲得是由輿情轉化來的,輿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凝結。高校思政課肩負著正確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認知的任務,優質的思政課教學對于大學生能夠真正采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辯證地看待網絡輿論,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評判大有裨益。同時,面對歷史虛無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腐蝕,高校思政課要積極對學生的相關思想認知和行為傾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能夠真正實現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情擁護和對社會問題的理性看待。

有學者認為“加強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是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義",高校思政課要實現與大學生的有效對話,使其能夠真正地認同相關的輿論引導策略和機制,真正做到入腦入心,而不是形式上的灌輸和說教。獲得大學生群體對于網絡輿論引導策略和機制的認同感并進而踐行相關的策略和方針,由接收客體轉換為理性主體對于大學生面對網絡輿論的處理意義重大。

(二)以詼諧幽默的新形式引導大學生對于嚴肅內容的正確認知

大學生的年齡通常在20歲左右,作為年輕人的他們充滿了青春活力,常常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進行戲謔來表達自己對嚴肅問題的真實看法。因此,我們對于大學生的輿論引導工作也應通過大學生熟悉的語言表達和形式途徑,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從而起到端正思想、規范行為的目的。這一目的的實現既要借助于新興媒介的多形式傳輸,又要緊跟學生的表達習慣和認知興趣點,實現對于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的正確評判和及時輸出。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對于大學生群體網絡輿論的正確認知引導,做到雙方的彼此認同和行為踐行,突破以往高校思想教育固有的呆板和模式化頑疾。

(三)以“問題鏈”的方式實現和大學生的深度互動交流網絡熱點新聞事件所引起的社會輿論背后實質上是對于相關社會焦點問題的價值評判和利益分歧,對于大學生的網絡輿論引導可以采取“問題鏈”的方式收集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接著將這些問題按照對熱點事件的關注、對各種社會思潮的認知評判、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真實反饋等進行分類。然后,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合對相關問題感興趣的學生,使得他們之間的面對面切磋實現觀點的交流和碰撞。最后,統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討論成果形成文字,對于方向把控類的問題進行直接的價值判斷、對于其他問題實現觀點的多元交流與共享,進而通過書籍冊子或者網絡文章的形式進行推送和傳播,使得更多的學生能夠對此類問題具有較為全面的認知。

三、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如何在大學生階段進行理性思維培育?如何實現對大學生業已積累多年的固有認知模式的打破與重建?這是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真正實現大學生通過理性分析來對網絡輿論進行正確的認知判斷和行為引導的核心旨趣。

(一)建構多學科的綜合性知識架構

大學生對于網絡輿論缺乏相應的理性思考和科學分析,一方面源于大學生的世界觀認知處于形成階段,從而有較強的從眾性和偏激行為的出現;另一方面源于大學生階段各學科的細化使得學生對于多學科綜合性知識的掌握較為欠缺。因此,大學生要實現對于網絡輿論事件的發展和傳播的理性看待就需要通過加深自身的知識面、增強自身思維的開放性、通過多學科的信息獲取來彌補因為社會經驗不足所帶來的理想主義和非理性行為傾向。

(二)開展實時交流

馮雪教授指出理性思維方式也就是更多地摒除了個人的成見和感情因素,通過客觀的分析和嚴密的歸納演繹邏輯推理得出因果之間的關系。探索大學生理性思維培育的可行路徑,為其能夠成為理智的、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人、從而能夠正確分析和看待網絡事件而努力。開展實時交流強調的是高校要在相關網絡輿論事件的發生之初就實現與大學生的實時交流,使得他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前因后果,從而規避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和后續的發酵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三)開展社會實踐來增加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和社會知識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相較于社會人士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學生社會閱歷的不足,這使得他們在面對網絡輿論的時候時常容易被帶跑偏,因為沒有豐富的社會知識而缺乏對于相關社會焦點問題的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因此,通過開展社會實踐來培育大學生對于社會的認識,進而使得他們在面對網絡輿論的時候能夠與自己的所聽所看相比較。希冀以此來實現大學生在面對信息時代紛繁復雜的形勢和現狀時能夠保有理性的態度,運用自身的邏輯分析能力更好地應對時代的挑戰,促進自身和時代更好地相處。

參考文獻:

[1]郭明飛,熊秋.高效網絡輿論的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6(12):80-84.

[2]馮雪,彭凱平.技能和風格:理性思維的兩種測量途徑[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9):1550-1559.

[3]王賢卿.試論加強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時代價值與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140-143.囚張濤.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特征及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9):113-116.

猜你喜歡
網絡輿論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魏則西事件網絡輿論傳播探析
社會化媒體對網絡輿論環境的重建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