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性學習,讓語文素養提升更有“儀式感”

2019-09-10 01:55郭巧妮
讀與寫·教師版 2019年7期
關鍵詞:儀式感綜合性學習語文素養

郭巧妮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挖掘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創新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多方位、全過程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讓語文素養提升更有“儀式感”。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資源挖掘;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7-0103-02

縱觀人類語言發展長廊,那些璀璨的文學瑰寶都是在長年累月的實踐學習中產生的: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民間流傳的詩歌童謠,源于生活的戲曲小說……生活體驗賦予人類的語言靈感,在厚積薄發的歷史長河中,沉淀成最美的文化印記。而反觀縱享現代文明的今天,我們享受網絡“快餐文化”,沉浸“碎片化閱讀體驗”,卻忽視了生活本真的美。

在短短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研究了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其中,只有五至六年級編排每冊各編排了一組綜合性學習單元,分別是《有趣的漢字》、《走進信息世界》、《輕叩詩歌的大門》、《有趣的小學生活》。四組綜合性學習所占課程比例較少,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極感興趣,但往往淺嘗輒止,師生都有意猶未盡的感受。

做生活的有心人,方能成為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才人。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堅持與學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我為學生搭建綜合性學習平臺,他們亦在學習中回饋我驚喜與精彩。

1.走進教材學方法,走出教材練素養

六年級上冊第四組課程是童話、小說名篇,那些熟悉的故事情節早已深入人心。學生不滿足于課文里的故事情節和語言描寫,他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文本的理解,演繹對文本的創作。因此,在單元學習結束之后,我們開展了一次“班級奧斯卡”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將課文故事改編成劇本,或融入自己的創造,或揣摩故事人物心理,通過自導自演,重新演繹人物形象。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刺激)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受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同化是指主體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進行過濾或改變而把它接納到認知結構中來,而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刺激的過程中,自身結構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即順應。通過這樣的綜合性學習,學生既“同化”了認知,不斷充實已有認知,同時,也重新構造了已有的認知結構,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又如,在學習完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之后,圍繞“鄉愁”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分組,或搜集思鄉詩歌,研究詩歌背后的故事;或采訪家人,體味思鄉之情;或帶著老照片,講述家鄉山山水水、特有美食和風土人情。恰逢中秋,且所任教的班級學生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在這次“鄉愁”主題的綜合性學習中,收獲了許多情感真摯的表達。課標鼓勵學生習作寫出真情實感,有了這樣豐富深刻的情感體驗,何愁學生沒有動筆的沖動和能力?

教材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依托,扎根這片沃土,砒礪耕耘,挖掘出更深刻、廣博的學習資源,才能“學無止境”。

2.傳承文化潤心田綜合實踐習語言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沉淀了人類文明的精華,炎黃子孫有幸繼承了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中的古文、古詩、詞語、賦、民族戲劇、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后語等,都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寶庫。近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等綜藝節目的熱播,傳統文化再次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這也引發了筆者的思考,追尋傳統,重返人類精神家園,能否成為一條綜合性學習的蹊徑?在執教六年上冊《詩海拾貝》綜合性學習課程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首先,在課堂上,采用“飛花令”游戲作為導入。學生對這一傳統詩詞極感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搶奪飛花令的王牌寶座,學生加強日積月累和課后研習,即使是課余時間,也能看見學生吟誦詩詞,對答如流。其次,在本單元學習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主題,誠如“課標”所言,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此次學習中,學生自由分組,自主確立主題,更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在此次綜合性學習中,“詩海拾貝”如一片雪白沙灘,學生撿拾了無數美麗的貝殼一有的搜集《詩經》,進行小組誦讀;有的分類唐詩,共同賞析;有的成立詩社,嘗試詩集創編。全班同學還將本班的詩作結集成冊,取名《時光集》,有的擔任美編,有的進行排版,每個人都是這本書的作者。這樣的綜合性學習體驗,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是美好而難忘的,他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詩情畫意,可以由自己創造。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還執教了《給詩加腰》一課。通過“點字成金”小游戲讓學生體悟詩歌煉字之妙,學生舉一反三地想起了許多類似詩句;通過“曬詩會”鼓勵學生自主創作,學生寫出了許多諸如“清風吻細柳,淡月醉梅花”之類的佳句;我趁熱打鐵,在課堂上舉行了一場“曬詩會”,學生根據詩情畫意創編古詩,男女生小組輪流發表,難分伯仲,最終,我通過對對聯的方式讓創編難度再登新高度,學生的表現依然十分出色。

這一組綜合性學習之后,詩歌的種子已然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若說課堂上對學生的熏陶是“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那么,課后學生所呈現的學習成果,則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除了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我還注重挖掘其它課外傳統文化精髓。如利用元宵節開展元宵燈謎精彩、元宵詩詞經典誦讀,學生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中,穿越時空,探尋千年以前的語言文字奧秘和中華語言的博大精深。在端午節開展《離騷》誦讀和“包粽子”體驗。學生自帶粽葉,配料不是實物,而是一張紙自己精心調味的“語言秘方”,學生在小紙條上寫下自己的配料:有肥而不膩的五花肉,燒至金黃,口感軟糯;有香甜的板栗,散發著獨特的香氣……這樣的趣味“包粽子”,包進的是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采擷的靈感。調好配料,再請學生一起包粽子。

3.立足實踐新亮點語文素養展風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靈感源泉。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會在學生心中播撒語言的靈感種子。

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習完《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一組課文后,組織學生開展“我當小導游”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用以往旅行中拍攝的照片作為素材,向同學們介紹風光;也可以在校園里開展“一日小導游”實景解說。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既鞏固了本單元“把景物寫具體”的單元目標,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類似這樣的單元課文還有很多,如,結合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開展“民俗民風調查活動”,同學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調查成果,或撰寫調查報告,或繪制小報,或將自己的調查寫成習作,在班級進行集中展示。

除了課堂學習資源,筆者還注重挖掘校外綜合性學習資源。如利用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漆線雕特色,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綜合性學習。學生通過欣賞作品,撰寫觀察習作;通過采訪名家,編寫新聞報道;通過整理材料,形成研究性學習報告。

語文綜合性學習如一個萬花筒,匯聚學生的聽、說、讀、寫,王崧舟老師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分為四個模塊,,即: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個模塊不是并列關系,如果說語文素養是一棟大廈的話,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基礎也是最頂層的地位,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則是其三個支柱。在語文素養中沒有離開語言的思維,沒有離開語言的審美,也沒有離開語言的文化。反過來說,思維的發展要通過語言的建構來實現,審美要通過語言的建構來實現,文化的傳承也要通過語文的建構來實現。語文核養中,最核心的模塊是語言的建構。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素養“大練兵”,其成果展示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更有“儀式感”,讓學生既注重眼前的語言建構,亦注重審美鑒賞與創作的“詩和遠方”。

參考文獻:

[1]徐光華《緊緊抓住教學關鍵著力培養核心素養——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

[2]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嘗試與思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理論版.2018年44期.

[3]許晨麗《挖掘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

猜你喜歡
儀式感綜合性學習語文素養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個荒原
論互聯網時代廣告實踐教學中的儀式感營造
時事資源讓高中語文課堂錦上添花
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開展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安托南·阿爾托對后現代戲劇的影響探微
少年成長的儀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