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都市類周刊如何推進媒體融合

2019-09-10 19:38徐文娟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媒體融合

徐文娟

摘要:《安徽商報·橙周刊》創刊于2003年5月3日,至今已走過了16個年頭。16年的時光里,《橙周刊》幾經改變直至今日,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讓我們一起回顧《橙周刊》的發展之路,淺析《橙周刊》的現狀,展望都市類周刊媒體融合的未來之路。

關鍵詞:都市類;周刊;媒體融合

一、鮮活源于新銳和精準定位

“橙”,鮮活的顏色,音同城市之“城”,《橙周刊》這份都市周刊創干U伊始,就有著明晰的定位——城市新銳文化周刊,以“城市文化、城市時尚、城市精神”為主旨。新穎的內容,高清的大圖,簡潔式排版,讓這份周刊甫一出刊,就以不可抵擋的趨勢,“席卷”整個合肥乃至安徽的報業市場。

在全國來說,作為一份新銳文化類的周刊,《橙周刊》的出現時間并不算早,上世紀90年代初,就出現了周末版,繼而出現了各種周刊,1998年《申江服務導報》創刊,1999年南方報業推出了《城市畫報》。但在此之前,合肥的報業市場上,只有一份名為《逍遙津》的老牌周刊,出自《合肥晚報》。對于當時的合肥來說,小資、時尚和文藝都還算是比較遙遠,《橙周刊》選擇在這個不太時尚的城市植根厚土,用筆給這個城市灑下了一道光。在《橙周刊》之后,合肥多家報社紛紛推出《她周刊》《8周刊》《今報》等周刊,主打都市時尚與文化。

二、精品欄目確定《橙周刊》的文化地位

《橙周刊》的品牌欄目自創刊時就已基本確立,“每周策劃”“時尚”“情感”“口水”“專欄”“橙女郎”……尤其是“每周策劃”,選題總是與合肥乃至安徽的人文息息相關,視角從地下搖滾青年到手拎大牌的“大牌”,從城市饕客到舌尖上的安徽,從長江飯店的前世今生到合肥的商業記憶,從徽州的橋到“新安畫派”,從住在北京的胡適到全椒有個吳敬梓……《橙周刊》的策劃選題涉及面非常廣,生旦凈末丑都可以登臺亮相,既浸潤著濃厚的安徽地域文化,又照顧到新銳的時尚一族。16年來,無論《橙周刊》如何變革,每期一個主打策劃從未變過。

創刊十年時,讀者們對文化的深度解讀更加渴求,2014年,《橙周刊》特別推出周日閱讀季,首期以三個版面做了賈平凹專訪,從更專業的角度,解讀文字、解讀作家。此后,也基本順延這個模式,每期采訪一位名家,或者是以一個主題來聽名家講述,甚至薦書。在紙媒勢微的情況下,《橙周刊》對文化的堅持可謂是一股清流,也牢牢地吸引住一批忠實的讀者,十幾年堅持不解。

十幾年的磨礪,《橙周刊》成為了一個報業文化品牌,就連《橙周刊》人,也在安徽的文化陣營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份周刊曾推出近十位作家,出過兩套作家方陣叢書,從《橙周刊》報道對象的列表中,走出過兩位省作協副主席、一位省攝協副主席。

三、探索商業推廣模式

2012年,都市類周刊在合肥的報業市場形成燎原之勢,《橙周刊》順勢進行了一次大變革—將每周一次16版的周刊拆分為每周出版四期,每期8版,分別是“娛樂”“萬象”“人文”“風尚”,加上原本每周一出版的環球周刊,安徽商報形成了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個周刊的出版格局。期間還有教育周刊、家裝周刊等,在最高峰的時候,當天的—份《安徽商報》中有7份周刊。

《橙周刊》的這次變革或許應稱之為擴版,每期的目標讀者定位更加精準明確,也為《橙周刊》的廣告商業化提供了便利,以周五的《橙周刊·風尚季》為例,時尚和行走等欄目都先后獲得商家的冠名合作。

四、轉型探索與現狀思考

隨著《安徽商報》報紙版面的不斷壓縮,《橙周刊》的出版空間也逐漸壓縮:從每期八版逐漸壓縮到四版,接著《橙周刊·萬象》在連續幾期排不上版的情況下停止單獨出刊,之后不久,“風尚”與“人文”進行了合并,每周四出版四個版……這份周刊的轉型之路,迫在眉睫。

2018年,《安徽商報》專門組建了《橙周刊》融媒體工作室,力圖打破現狀。工作室成立后,最先做的就是打破報社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壁壘,推進跨部門合作。在內容上,策劃選題在原有風格的基礎上,變得更為接地氣,推出了諸如《搜館記》《我的寵物情緣》《獨愛一座城》《端午端午》《盛夏的果實》《00后留學生在海外》《中國父母的“小歡喜”》等策劃選題,有的結合熱點、有的溫情感人、有的將觸角伸及海外,關注那些小留學生們的生活和思想。

文化是《橙周刊》堅守的陣地。近年來,《橙周刊》團隊積極參與,打造出了《安徽商報》品牌活動“大家寫”系列,《大家寫鳳陽》《大家寫岳西》《大家寫青陽》……讓更多的人了解作家們的觀察和筆觸。

在形式上,《橙周刊》也進行了創新。嘗試開發了音頻節目“橙周刊·橙讀秀”,通過對美文的朗讀、聲音的解構,來傳遞美。同時嘗試開發短視頻“橙視”,將專題策劃以視頻的形式來呈現,《新安江源頭,有一座“沒有垃圾的山村”》視頻,緊扣時下垃圾分類社會熱點,加之《橙周刊》的出品,讓人眼前一亮。除專題策劃外,《橙周刊·說書人》也是“橙視”的一部分,讓作家用講的形式,推薦一本書。這些內容一般通過周刊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來進行發布,就在前不久,《橙周刊》又推出了全新的e報電子版,在紙質刊之外,每周另加個4個版的e報電子版,配合以音視頻、音樂,這樣,真正實現了媒體的融合,能給讀者更大的信息量、更好的閱讀體驗。

紙媒的不斷壓縮促使《橙周刊》向融媒體轉型,但融媒體的發展又面臨著流量之惑。如今許多受眾的口味已經碎片化、快餐化了。你所拿出的產品,能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呢?到底是選擇迎合讀者,還是暫時犧牲流量,堅守信仰來慢慢引導讀者呢?大概這是眾多嚴肅媒體都面臨的課題?!冻戎芸芬矡o法跳出這個窠臼。其微信公眾號自開通以來,已發表了162篇原創作品,閱讀量一直未有較大的突破。推出的音視頻作品在初次推出時,曾受到大量的關注,但是隨后就進入了瓶頸期。當前已經過了公眾號迅猛發展的階段,如何在這樣的形勢下,熟練運用新媒體和融媒體平臺,將這份已經16年的周刊“重裝”吸引更多的讀者,難度不小。不過,在16年的耕耘之下,《安徽商報·橙周刊》這個特別的品牌已經深深植入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份有底蘊、有底氣的周刊能殺出重圍,走到新的高度。

猜你喜歡
媒體融合
重建用戶連接打造廣播的“生活形態圈”
淺談媒體競合下我國純網綜藝節目發展策略
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研究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實施三三戰略 強化內容生產 推進媒體融合
論循證新聞的方法與意義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