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彩繪畫與傳統水墨畫的比較研究

2019-10-14 15:43楊清茹
藝海 2019年8期
關鍵詞:溯源傳承創新

楊清茹

〔摘 要〕在中華歷史悠久的發展長河中,最先刻在崖上的巖畫成為巖彩發展的雛形,后世藝術家用層疊相累的表現手法,呈現出獨特的斑斕之美,也給予巖彩繪畫全新的民族特色與時代特點。歷代文人雅士對抒情寫意的主觀追求,促成傳統水墨畫的興盛與傳承,是融合深厚文化氣質與美學的繪畫藝術。巖彩與傳統水墨畫作為古老的畫種,同屬于傳統東方繪畫,成為眾多畫家們藝術創作的普遍選擇。

〔關鍵詞〕溯源;繪畫表現特征;工具技法;審美效果;傳承創新

傳統中國繪畫,多使用宣紙作為承接物,以墨、毛筆、顏料等作為表現媒介,再現客觀事物以表現主觀情感。而在接觸到巖彩繪畫后,真正意識并理解到藝術語言的多樣性與包涵性。在具體的巖彩創作中,不同繪畫材料間的質感和屬性,碰撞出的別樣美使人印象深刻。在研讀相關資料后,立足于自己本專業,故從二者的溯源、繪畫表現特征、工具技法、審美效果、傳承創新幾個方面對巖彩繪畫與傳統水墨畫進行分析,并采用比對分析方法全面探究。

一、同屬中國繪畫歷史并占獨特地位

受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與背景的滲透影響,傳統水墨畫是為大眾所熟知畫種,被默認為唯一純粹的中國畫畫種。近現代以來,審美情趣與藝術傳達的多樣性需求,巖彩繪畫的創新與探索回歸畫壇。巖彩繪畫在我國繪畫藝術史上實為重要一脈,仍可找尋其相當長久的歷史印跡。

1.巖彩溯源?巖彩畫用色以礦物色為主,采用自然狀態下的晶體礦石粉碎研制。獨特的繪畫媒介,在史前及后期繪畫工具匱乏單一的各階段,成為巖彩繪畫萌芽與發展的有利條件。內蒙古陰山的記事巖畫、廣西寧明花山巖畫、連云港將軍崖巖畫等都為巖彩原始的客觀形態。甘肅地區的石窟寺遺跡中,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大量壁畫使用濃郁熱烈礦物色或透明水色,題材多為佛傳故事,代表當時巖彩壁畫的最高水平。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T字行帛畫,則采用礦物色在帛上繪制,也是現代巖彩研究重要資料。盛唐“畫圣”吳道子,一生所創壁畫“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敷色略施微染,藝術形式被后人成為“吳帶當風”。元永樂宮壁畫更為輝煌成就,重彩貼金,堆金瀝粉,華美異常。

2.巖彩的隱退與水墨畫的興起?至元代后,推崇“寫心中之形象”的文人水墨畫登上畫壇?!爸啬p彩”致使巖彩繪畫處于低迷勢態。位于社會較高階級的文人逸士,借筆墨標榜其高潔雅致,并其自身書法詩文基礎深厚。反觀下層社會,為生計也不得不“閑來寫幅丹青賣”,以適應“筆墨游戲”之風。明末董其昌將筆墨視為畫幅中重要的審美主體,且重筆墨的精妙趣味?!扒宄跛纳庇戎亍吧幸狻?,“揚州八怪”發揮水墨特長。傳統水墨繪畫在特定時代中成為主流畫風。

3.巖彩的新崛起?巖彩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過一段恢宏的歷史,在歷經千年的無聲旁落后,巖彩繪畫在新的文化環流中得以崛起。傳統水墨畫推崇運筆書寫,而巖彩繪畫極具創造性的多樣化繪制過程,在現代展現出全新的繪畫理念。筆墨為水墨畫至高無上的審美追求,巖彩繪畫在傳統筆墨外開拓出更為豐富的藝術語言。

在巖彩繪畫領域的內外交流,使得其在現代大膽探索發展?,F代日本畫中使用的畫材顏料在傳統天然礦石顏料基礎上進行改革,研制出新巖等合成礦石顏料。將顆粒色帶入畫面,形成晶體閃光的視覺效果。技法吸收西方油畫,并有意弱化線條。從材料到技法的豐富發展,給我國巖彩的全新探索帶來有益啟示。

二、近似的繪畫藝術特征

1.“抽象”的“大寫意”與“具象”的“小寫意”?將主觀原始的性情感染力注入客觀實際的畫幅過程中,這在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里,產生了兩種表現形式——記畫家主觀性情的大寫意與寫物象之實的小寫意。

這兩種表現形式充分融合在我國傳統水墨畫的發展進程中。畫史上“白陽青藤”之一的明代花鳥畫家徐渭,將大寫意畫風展現出十足的精神性。諸如其作品《墨葡萄圖》,整體氛圍頗覺靈動。對每組葡萄的表現,不難體味其墨色酣暢淋漓,整體形態與個體間的墨色交融“似亂非亂”,具體的物象在畫家筆下轉換成抽象的繪畫語言。元代畫家黃公望,筆墨表現則為細致,《富春山居圖》中,披麻皴與米點皴交互為用,濕筆干筆渾然一體,線條墨色的使用被譽為典范,在墨意淋漓之外別開新面。

現代巖彩的藝術表現與傳統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F代巖彩畫家陳文光作品《彌生的每一天》,有意將畫面與色彩組塊布局,主體與背景進行適當的抽象概括處理,女主人公的形象最后簡化為頭部和軀體輪廓的展現,服裝上花紋樣式與大片背景相稱,畫面中并未展現某一客觀形象,采用抽象化的藝術形式將每一種人眼易于辨識的事物模糊化,并未是作者繪畫能力的限制,而是一種意的展現。另一位巖彩畫家胡明哲的作品《青蘋果》,藝術表現稍加"收斂含蓄",畫面人體裸露的肌膚進行部分處理,在近似平涂基礎上隱含明暗變化,面部雖處理簡單又仍見精神神態,發型的外輪廓在大片紅色背景中出挑靈動,唯一繁復的部分是對衣紋的處理,其中又見衣褶起伏,藝術表現粗狂中見精細。

在繪畫藝術表現中,不難見兩種表現形式的結合應用。在巖彩畫家王雄飛作品《納西古樂》中,暗藍色背景占畫幅的大比例,但尤其凸顯人物形象——懷抱琵琶的少數民族少女,背景處理采用降低色彩明度,暗處隱約可見建筑樣式和紅色燈光,主體的形象表現較之背景處理,能引發欣賞者強烈的視覺沖擊,精妙的細致刻畫,包含一前一后、一精一朧的對比效果。傳統水墨畫中,名家張大千的《黃山慈光寺》,近景用細筆刻畫并施赭石、花青等色,遠山中采用闊筆發揮水墨韻致,不難發現作品的空間感正是運用這種對比方式營造:遠山概括成形,近景詳細闡釋。

2.布局結構?不同于西方寫實繪畫結構,巖彩繪畫與傳統水墨畫作為中國繪畫分支下的兩類派別,自然充分展現我國傳統繪畫造型語言,極具意象式的結構方式,無過多程式范例,不受時空限制,延伸畫面空間。

中國繪畫結構中平視構圖采用廣泛。西漢T字形旌幡帛畫作為巖彩繪畫的重要研究對象,采用的是典型的平視構圖。上中下三段描繪天上、人間、地下景象,具有超時空表現特點且并無遠近層次關系,視覺流動性連貫。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標志山水理論的成熟,其中就概括山水畫章法結構與空間處理的“三遠法",即平遠、高遠、深遠,后代山水畫將此作為繪畫的重要法則。

3.多樣題材?巖彩繪畫雖在發源初期,應時代環境大多表現佛教故事題材,在后世創新與探索下,用巖彩繪畫表心象、寫生活、描自然的眾多創作型題材應運而生。傳統水墨畫在山水、花鳥、人物等典型題材外,伴隨社會的開放也不斷開拓出新的表現題材。創作者自身文化修養、審美意識的提高必然帶來題材創作的多元化,同時適應現代欣賞者精神享受的審美需求。

三、相異的繪畫工具材料

1.顏料?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制作,采用天然礦石顏料描繪,以達到裝飾美化效果。同期,各類巖畫也是運用礦石顏料進行繪制,顯而易見這是當時物質生產條件所產生的獨特制色方式。"礦物色大多屬于次寶石類,色彩穩定不易變色,是經過億萬年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無意中發揚了礦石晶體閃光明麗特色。而后,巖彩繪畫顏料都以此作為基礎進行創新發展。除傳統的礦物色外,現今又研發出高溫結晶色、閃光鐳射礦物質顏料等人造礦石顏料,進一步豐富天然礦物色色相。

傳統水墨畫的顏料大多使用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同時,"墨分五彩"的中國傳統"重墨"思想,又衍生出一支獨特的用色體系并貫穿于我國傳統水墨繪畫的脈絡之中。

2.其他工具材料?巖彩畫發源初期,多數描繪在石窟寺院的墻壁?,F代巖彩繪畫為配合礦物顆粒色等巖彩顏料畫面效果展現,基底材料較之以往更為繁多,除普遍采用的麻布、墻壁外,還有木板、動物皮等材料。巖彩繪畫所使用的一般工具還包括棕刷、排刷、籮篩、明膠、明礬、噴壺等,所使用工具應巖彩創作實際需求而定并無明確限定。

為發揮水墨特色,傳統水墨畫的使用材料從側面顯示出保守性與繼承性,一般在宣紙、皮紙、絹上作畫,具體包含毛筆、墨硯、毛氈等。作畫工具較為簡樸。

四、 繪畫技法各具特色

1.巖彩金屬箔與粗顆粒石色的運用?在巖彩繪畫中,除可以運用各類礦物色進行傳統的渲染處理外,金屬箔的技法方式也普遍使用。金屬箔質薄色亮的材質感,減少畫面些許沉悶且高貴典雅,有較強的裝飾性。金屬箔劃分為金箔、銀箔、銅箔、鋁箔與彩箔等,在現有金屬箔基礎上,借助硫磺水、熨斗等可做出更多層次色彩的箔色變化。此外,貼箔與砸箔方式力度的不同,最終金屬箔的畫面效果各有韻致。

對天然礦石料的粉碎、漂洗、分類分目形成的粗顆粒石色。最大程度保留礦石料晶體光度,在畫作上的凹凸質感與材質美感完美詮釋了"巖"彩概念。

2.水墨繪畫的傳統技法?傳統水墨畫工具材料的唯一性形成其古典傳統的技法方式: 勾、皴、點、染、潑、破、積。勾勒講究骨法用筆,中側鋒交互為用,重筆墨線條的多變化。皴擦在表現山石肌理上運用最廣。點厾表現樹葉與苔點,組合畫面點線面的完整性。渲染則為染畫面氣氛、空間結構。潑,大寫意的墨法,追求墨色淋漓的無意效果。破墨追求水墨濃淡相掩映的審美意趣,即強調用筆積墨的繪畫過程。

五、畫面效果呈現各異

1.巖彩的材質美感?巖彩繪畫借助于天然礦物色,粗顆粒色、金屬箔、云母片等材料,最終畫面效果具有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性。礦物色可進行傳統渲染。各類粗顆粒與細顆粒色的堆砌塑成凹凸感,散發天然礦石晶體光亮。金屬箔與云母片穿插色層中,是閃光與無光的材質美感對比。"采用勾勒、涂染、噴灑等手段的運用,使得巖彩畫具有更豐富視覺表現力"。這些技巧方式進一步和諧各材料的肌理效果。

現代巖彩畫家陳文光作品《陽春三月·西安興慶宮》就完美凸顯各類巖彩繪畫材料特性:中部幾組樹葉群運用金箔填色,砸箔的力度控制使得樹葉群的邊緣與周邊礦物色有機融合,形成局部的多層次感。主體建筑物分別采用礦物色與金屬箔表現,盡顯呼之欲出的立體感。大面積顆粒色層疊相加構成斑駁肌理。巖彩繪畫并非材料的簡單堆積拼貼,如何表現物象美感,是巖彩繪畫的重要命題。

2.傳統水墨畫的詩韻意境?意境產生的審美境界為畫家情感思想的高度升華。我國傳統水墨畫講究線條、虛實、色彩、透視、構圖,為畫面意境創造提供了完備的條件:線條作為物象的基本構成元素,具有獨立品格——質樸天真、渾厚有力、飄逸靈變等等。虛實彼此滲透,無畫處虛為意境。色彩為墨色之外的絢爛。透視創造更為廣闊視覺空間。構圖統領畫面氣象。

詩書畫印四美和一,為我國傳統水墨畫注入畫之精髓。四類優秀文化發揚傳統文化底蘊,對水墨畫的意境展現達到最高境界。

六、二者在當代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1.巖彩繪畫的中外融合?巖彩繪畫材料的多樣性運用,為創作表現提供眾多可能,同時不再局限于我國傳統繪畫樣式與技法。畫家與時俱進的創作態度、當今世界藝術文化的交流融合,對各國獨具特色繪畫種類的交流與借鑒,在巖彩繪畫上充分展現。

日本巖彩與西方油畫近年來在我國巖彩繪畫領域的交流頻繁。日本巖彩探索出各類巖彩顏料豐富眾多,一些留日學習的中國畫家將這種新成果帶到中國,進一步促進我國巖彩繪畫表現領域的發展。西方油畫顏料的堆積感與寫實主義也在我國巖彩繪畫中進一步發揚出彩。

2.水墨畫的歷史傳承與發展?傳統水墨畫在千年歷史的形成與發展中構建出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繪畫體系,然而不變無以求生存,"面向現代而雅俗共賞,不失于是一種可行的創作新思路"。為此眾多畫家為傳統水墨畫的發展積極探索。

近現代畫家林風眠吸收西畫之長,形成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中西方繪畫的長處相融合的獨特風格繪畫。徐悲鴻在現實主義繪畫風格中,強調"研究藝術,應以素描為基礎。"當今傳統水墨畫的創作理念、題材、技法、色彩等方面不斷衍生新象。當然不可憑空出新,做好傳統與現代的和諧接洽,是傳統水墨畫發展的重要一步。

巖彩與傳統水墨畫作為傳統中國繪畫兩類派別,在特定的發展環境中滲透影響,彰顯東方繪畫語言的獨特魅力。二者同在傳統中國繪畫體系生根,現今在諸多優秀畫家的創作道路上不斷發展,增添異彩。對二者多方面的對比研究,更加清楚認知巖彩與傳統水墨畫的異同,各自的繪畫特色。最后,期望找尋出彼此交流的橋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繪畫創作中展現更為寬廣的視野與境界。

參考文獻:

[1]郭正民:《中國重彩畫技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2]蔣采萍:《現代重彩畫濟南》,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

[3]韓瑞:《中國現代重彩寫意畫》,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8年。

[4]王朝聞:《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張建軍:《中國畫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歡
溯源傳承創新
敦煌藏醫文獻中的“達爾甘”病溯源
毛澤東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確立
有機RFID標簽在農產品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簞瓢陋巷”典故研究
中英茶文化的傳承創新比較研究
學校優質特色發展需要校園文化的浸潤*
論中國古詩詞吟唱在音樂中的傳承與創新
“時務文體”溯源
傳統民俗文化與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的傳承與創新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承創新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