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強國,青年大學生應勇擔先鋒

2019-10-21 01:12張文敏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文化強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摘要】:100年前的五四運動中,青年大學生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的精神被歷史所銘記,100年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青年大學生應繼續發揮先鋒軍作用,以愛國精神和擔當意識來凝練自身的內在素質和人生境界,在文化建設中,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做起,走向文化自強,為建設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運動中青年大學生一腔熱血,呼喚民族覺醒、內除國賊、外爭主權,他們是近代民族崛起的先鋒軍,他們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的精神也為歷史所銘記。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一項長遠艱巨的任務,“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边M入新時代,高校學生朝氣蓬勃、充滿生機,他們整體上知識層次高、社會感受力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積極的社會參與熱情,傳承五四精神,青年學生應繼續發揮先鋒軍作用,以愛國精神和擔當意識來凝練自身的內在素質和人生境界,在文化建設中,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做起,走向文化自強,為建設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一、把握文化自覺的先鋒

文化自覺首先是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確知道自己文化能延續下去的根和種子,清醒辨別自己的文化的缺陷和不足。青年大學生是有過系統的、相對成功的文化學習過程的,我國傳統文化中“仁”、“德”、“和”等思想精華被他們吸收,同時對自己文化的不足也有思考。此外,他們的視野也相對開闊,對其他的文化類型也有涉獵思考,這在社會意識多元化的情況下意義重大。

在文化方面有了以上基礎,這些年輕人就不至于在別人追捧或批判一些文化時跟著人云亦云,加之大學里思想里相對濃厚的文化氛圍,主客觀條件的同時具備更利于他們對不同的文化現象加以反思。這種反思能力是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目的是將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拿來為當前服務。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需要說明的是文化傳統不等于傳統文化,也不等于封建文化,文化傳統是自身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自然結合,是長期繼承交流之后的文化結晶。高校大學生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更有利于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對外來文化辯證取舍上也更有優勢,不致于迷失自我。

大學生在文化自覺上的優勢,除了對文化本身的思考外,還體現在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上。文化發展的規律最主要的是要把握“由主流引導傳播”的規律。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較強的傳播力和廣泛認同的文化形式。在建立“主流”的過程中,教育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無論是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還是弘揚和堅持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大學生的先鋒作用是和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結合在一起的。

當代高校大學生對“主流”認知方面的調研結果令人欣慰。2018年教育部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有94.2%的學生贊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大學生最想對國家和社會說的一句話”中,“愿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希望祖國繁榮昌盛”等成為重復率最高的句子。

認可中國人民才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主體,并愿意積極擔當,以文化自覺來修身,又積極主動地與天地奮斗,將建功立業、匡世濟民作為人生最高追求。這種思想與愛國主義情感相結合,特定在個人身上就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責任意識。將責任感體現在文化建設上,積極探索文化發展的方向、模式和道路。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上認識清晰,行動上敢于擔當,這使得他們成為文化自覺毫無疑問的先鋒隊。

二、踐行文化自信的先鋒

文化建設中不忘本來中的“本來”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延續上有自己的優勢。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仁、德、禮、法、化、和”六個字,認為這六個字概括了我們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的強盛?!盵歐陽中石:《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征》,《人民政協報》2010-04-19,第11版]而許嘉璐教授將中華文化的核心總結為獨特的倫理觀(忠、孝、仁、義、信)、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世界觀(唯物)。雖然在總結上稍有出入,但對中華文化精髓的認識是一致,因為懂得所以驕傲,青年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內在精華深感自豪,這種自豪感是每個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國共產黨九十八年的歷程是一部披荊斬棘、飽經磨難的歷史,人民日報在理論版曾推出“尋根——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系列專版,對具有代表性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進行深入解讀,探究其深刻內涵,闡釋其時代價值,這些精神和價值在高校舉行的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中被懷念和繼承,也通過諸如重走長征路的暑期活動來體驗紅色革命文化,理論學習加上實地踐行,拉近了黨的歷史與當代大學生的距離,紅色革命文化就這樣一代代傳承。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著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它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年輕人在愛國強國夢的引導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從“本來”中發掘自信,在自信中激發責任,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這份自信,如何用好這份自信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費孝通老先生曾提出一種著名的文化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種文化觀的基礎就是對自己文化有信心,“各美其美”,弘揚自己優美的文化傳統;其次是增強辨別能力,把別人的優秀文化拿過來學習,“美人之美”,為我所用;“美美與共”是對所有優秀文化的吸納融合,這種文化觀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同世界的優秀文化交流交融,創造和諧社會。因此,辨別吸收外來文化,高校大學生除了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之外,還要在樹立文化主體意識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其他文化,高校大學生具備了開放的態度,增強了辨別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外來文化的轉化再造能力,洋為中用,這是進行文化建設的目的。之所以這樣強調這些,是因為我國文化建設中還有一些不和諧的地方:傳統文化被忽視,文化快餐盛行;大眾文化重于精英文化,文化融合大于文化凈化等等。這些不和諧亟待糾正,高校大學生在這些選擇面前更應該有全面意識和長遠意識,以面向未來的眼光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前景有清醒的認識。

文化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文化軟實力成為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家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文化建設的未來前景就應當定位于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文化領域的話語權。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名著《歷史研究》中預言,鑒于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和不平衡性, 西方文化不可能使西方人從宗教沖突、民族沖突等種種矛盾中自我解脫,解藥只能在東方,在中國,在中國的文化。湯因比先生的結論和當前有的外國學者提出的“世界文化東移論”、“未來在很多方面西方要向中華文明取經”等含有“捧殺”成分的觀點是不同的。他傾其畢生精力研究人類文明史,總結了人類史上存在過的33中不同的文明形態,指出了人類發展的規律和必然前景,他師承西方,然而卻能超越文化的情感,將人類文明的希望之路指向東方,指向中國,正是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他得研究結論更加令人信服。

多閱讀多思考,青年學生在濃厚的人文學術氛圍中更去體會學者大家們博大的情懷和科學的結論,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充滿信心,確立文化主體,再以未來世界的文化融合為著眼點,充當文化自信的先鋒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跉v史傳統和青年大學生所擁有的主客觀條件,他們應成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突破點,而作為培養大學生搖籃的高等院校,在引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走向文化自強的先鋒

文化自強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最終目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

高校大學生在文化自強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吸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可塑性最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相對單純,是非觀念較強,黨和國家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容易在他們心目中生根發芽,因此發揮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教育人民的作用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先鋒作用。二是為文化自強提供了人才基礎。文化自強的根本依靠力量是人民大眾,但不能否認專門人才的作用和貢獻,高校大學生就是這些專門人才的重要來源,在當前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不少高校都開設了適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需要的專業和課程,培養出了很多人才,他們是文化建設的后備力量,也是未來文化自強的骨干力量。三是為新型文化業態提供直接支持。網絡文學及其衍生的優質IP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而青年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對網絡文學等新經濟、新動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應用,所以他們是新型文化業態的消費者和支持者,是文化創新的追隨者和嘗試者。從我國文化市場對外開放的需要看,要克服巨大的文化貿易逆差,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高校大學生必須對文化逆差和文化安全有著清醒的認識,以保證文化建設的接力棒一直傳下去,不偏離不跑題。

綜上,激發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為走向文化自強而努力,高校大學生有能力也有條件成為文化建設的先鋒隊伍。不過從客觀角度看,完全靠高校大學生主觀意志來促進文化發展,其力量是比較單薄的,需要一些外部的引導力量。因此,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機制勢在必行。

四、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機制

積極向上的文化機制的建立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大家對此可謂是見仁見智。

首先就是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學術氛圍。在校園環境中加入人文主義因素,校園建筑、道路、橋梁等銘刻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名句,使大學生在校園中時刻沐浴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竭力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在加強政治理論課之外,積極邀請著名專家、學者講學,打造深厚的人文底蘊,引導大學生擁護和認同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

其次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校園文化中除了傳統的校報、廣播臺、校園網等平臺,還要將新的科技運用其中,諸如博客、搜索引擎、公眾號等新興媒體,通過官方微博和校報評論員文章,不斷宣傳文化建設的內涵、亮點和成果,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尤其注意的是高校應重視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

還有就是多為學生創造參與文化實踐活動的機會。多創造機會參與文化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諸如組織開展法律援助、義務支教、援建書屋等青年志愿者活動,使得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文化建設的理解,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

最后是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有益的品牌文化活動。當前高校的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一些有益的品牌文化活動可以擴大大學生的視野范圍,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重塑當代年輕人的先鋒性。如全國大學生泰達論壇針對的是部分大學生存在的信仰危機、人文素質下降等系列不良現象,號召全國大學生造就和諧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奉獻青春與智慧。從2005年開始舉辦的中國大學生校園文化節,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和校園氛圍,探索文化建設的突破口,有助于將高校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先鋒隊伍。

新時代的大學生躬逢盛世,生當其時,應秉承五四精神,積聚前行,奮勇前進,在當前文化建設中譜寫新的壯麗篇章,成為踐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先鋒隊伍!

【參考文獻】:

【1】歐陽中石:《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征》,《人民政協報》2010-04-19,第11版

【2】許嘉璐: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講演

http://dxhely.blog.163.com/blog/static/139287072007467485646/

【3】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5/14577/1295896.html

【4】劉云山:《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任仲文主編《文化自信十八講》,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頁。

【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194.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張文敏,女,1980年生,河南焦作人,歷史學碩士?,F為湖南省懷化市委黨校教師,主要主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等。

猜你喜歡
文化強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戰略下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路徑
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思索
淺析“文化自覺”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傳統的危機與鄉村學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