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研究

2019-10-21 14:05張鍋紅
中國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認同思想政治教育

張鍋紅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是隨著思想政治教育者、內容、方式、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本文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內涵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揭示自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影響,提出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內容、載體方式和作用效果認同的措施。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認同;自媒體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對一個個具有自主性、傳播力的大學生施加影響,必須遵循心理發展規律和網絡傳播規律,強化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主要內容

從詞源上講,“認同”概念最早在心理學領域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認同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對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從詞義上講,“認同”概念的意指十分豐富,在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等不同的領域表現為不同類型。而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就是社會大眾在處理自我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過程中,基于自身需要和價值偏好,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承認與接受,逐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調整自身的思想行為,使得自身思想行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趨于一致的發展變化過程。

一般來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載體、目標目的等。信息傳播的過程主要包含五個基本的元素:傳播者、信息與訊息、媒介渠道、受傳者、效果。其中教育者對應傳播者;受教育者對應受傳者;教育內容對應信息與訊息;教育方式和載體對應媒介渠道;目標目的對應傳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活動,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內容、載體方式和作用結果的認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主要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個人或群體”,是“一定社會所需求的思想品德規范的傳授者”“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認同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認可。親其師,信其道。一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受到質疑或者不被認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會打折。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傳遞給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認同就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傳遞的理論知識、立場觀點等內容的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與編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把深刻道理、觀點講清楚、講透徹,幫助解決大學生的困惑和問題,進而促使大學生達成理性共識,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方式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如自媒體平臺、文化活動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過程中,改進傳統的方式、載體,探索運用適應環境變化和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載體、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結果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結果的認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滿足大學生需要,其作用得到大學生認可、承認與贊賞。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和終級價值,是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直接的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這四個方面存在嚴密的內在邏輯關聯。其中主體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內容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重點和核心。載體方式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中介環節。作用結果認同則是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歸宿,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內容、載體方式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目標指向。

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研究應當放到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和人的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活動中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并非一經認同便固定,而是隨著思想政治教育者、內容、方式、環境的變化而變化?,F如今,自媒體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載體等要素產生深刻的影響,給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帶來了嚴峻挑戰。

教育者的內涵和工作對象發生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群體、管理群體?,F實生活中,教育者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而自媒體場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像大學生一樣,重構自我的形象角色,將現實社會中的角色身份隱藏,這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學生在網絡場域中的互動對話,更利于實現教育認同。

教育內容發生深刻變化。主流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自媒體時代,傳播內容具有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質。學生從網絡中汲取的海量信息遠超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規定的內容。且自媒體的開放性抽離了原本在現實教育環境中發揮“防火墻”式作用的社會思想篩選功能的部分環節,社會多樣化的思想潮流被追隨。海量信息承載著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一些不良信息會消解或弱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影響,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產生干擾。

教育方式和載體的變化。以往,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課堂、面對面的傳授和傳統媒體的宣傳。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更多采取理論灌輸,其說教性和規約性特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接受。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好等,隨時與網絡空間的其他人建構非固定的傳播途徑,與他人交流信息、思想和觀點。因而,自媒體時代的教育者需要創新方法,拓展教育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作用受到影響。自媒體平臺信息紛繁復雜、多元多變、難以把控,正確的信息有助于大學生増長見識、豐富學識、提高素質,而錯誤的信息會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等造成消極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導作用受到一定沖擊。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提升方略

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發展狀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現實邏輯規定,遵循網絡傳播規律,創新理念及方式方法。

增進主體認同。自媒體平臺虛擬身份的背后是真實的人,每個人身處分層社會,社會分層的層級標準主要按照資本占有量的多少區分,自媒體平臺網絡成員之間也存在“資本”區隔。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認為,資本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即經濟學理論所認可的資本形態;文化資本是一種表現行動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資本形態,如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修養、格調,以及生活方式;社會資本主要由社會義務所構成,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而符號資本,即使用符號使占有不同層次或形態的其他三種資本合法化。虛擬空間中,經濟資本無法直接發揮作用,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越充足的人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獲得認同?;谏鲜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獲得認同,首先就要破除說教者的形象,確立具有某種價值內核的社會人、文化人的身份。身份塑造的關鍵在于其宣揚的價值觀和文化是否有吸引力。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傾注了對人的深層關注與關愛,包容著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容納了對人生意義的終極思索與不懈探求,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這個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得到認同,更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份形象是否真實,其言行是否一致,其本身是否是這種價值觀和文化的踐行者。其次,既然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學生的關系不僅是師生關系,還是平等存在的“網友”關系,教育者就不得以傳授者自居,認為自己做好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完成任務了;不能做“網絡沉默者”,而是要努力成為“網絡輿論領袖”,聚焦學生密集、關注度高的自媒體平臺,拓展自身的自媒體平臺關系網絡。

促進內容認同。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發布者往往是普通人,傳播的內容與受眾生活具有接近性,內容表達充滿人情味,容易引起網民的興趣和愉悅感。而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內容枯燥、理論敘述過多等問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認同遭遇危機和困境。為此,必須剖析大學生對內容的偏好。到2020年,“80”“90”后將成為人口結構的主體,人口世代轉變的同時,人們也面臨著從物質性生存向精神性生存的轉型,對“80”“90”后來說,絕大多數人沒有經濟匱乏的體驗,他們經歷的高度繁榮期,使得他們相比前輩更加關注精神性生存和文化性消費?;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認識到他們不再是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形成的唯一影響者,因此他們既要傳播國家和社會的價值理念,也要關注大學生的精神性和文化性需求,開展現實性的教育,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告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法律、規范的權威性以及違背它們的后果;要堅持歷史根基和國際視野,講清楚現代社會發展與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發展,使學生認清世情、國情、民情的新變化;提前深入了解學生的專業要求、就業形勢與方向,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設計不同教學內容,實現同課異構;關注學生的內心和需求,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多角度分析研究,如提供新生角色、畢業生角色、網民角色、社會實踐角色的相關信息和服務。

提升方式載體認同。自媒體環境下,要摒棄過去“我說你聽”“我講你做”的高高在上、簡單空洞的方式,樹立平等互動的教育理念,注重采用隱性教育方式。針對課程教學中無法到達的場地、過往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教育者要運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創設教育情境,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生動的數字化信息。要打破信息孤島,構建一個大自媒體交流圈,促進教師、學生、學校管理部門等分散的自媒體平臺交流、互動,提供更廣泛的信息咨詢服務。實際上,自媒體傳播場域仍帶有社會宏觀場域運行的邏輯,具有不同規模、數量和結構資本的行動者在自媒體場域中獲得的關注度和話語權力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獲得更多話語權,不僅要將自媒體作為個人的社交平臺,更要將其作為一種教育載體和教學工具,通過自媒體平臺關注學生的心理和體驗,以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突破口,運用文字、語音、視頻等形式表達觀點、分享信息、交流感情,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引導。而為了鼓勵教師利用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應建立自媒體平臺思想政治教育激勵考核機制,激勵教師利用自身的文化和社交網,主動利用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線上、線下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產生互聯網的增量效應和合力效應。

鞏固導向性作用效果認同。自媒體作為網絡社會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新空間,是現實社會存在的一種新形式,但它仍然以現實社會為基礎。因此,自媒體時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結果認同,需要處理好自媒體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現實社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首先,自媒體空間和現實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從根本上應該具有一致性,否則就會導致人的思想道德生活的分裂。由于自媒體具有虛擬性、個性化等特征,身處其中的年輕人自制能力明顯下滑,為此,應通過政府建立健全自媒體建設與管理法律法規、大眾傳媒加強正面宣傳、學校完善自媒體管理手段、課堂教學中融入自媒體素養教育、開展網絡文化活動等途徑,多管齊下提升大學生的自媒體素養,提高學生網絡信息辨別力,強化網絡道德意識,讓學生在網絡實踐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成為網絡的主人。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被接受認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滿足認同主體的某些利益訴求。當下,大學生承受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其趨利勢頭有所增長,學生在現實中遭到挫折無法宣泄,自媒體成為他們的發泄空間。為更好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應結合經濟利益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將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形勢政策與國情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正確了解自身需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此外,要積極主動地關心、尊重學生,搭建官方微信等自媒體利益表達平臺,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并對不良情緒予以疏導,做到既關注精神需要和精神利益,也關心其物質需要和物質利益。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魏榮,毛汪興.論自媒體環境訴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

[4]王悅晨.從社會學角度看翻譯現象:布迪厄社會學理論關鍵詞解讀[J].中國翻譯,2011(1).

猜你喜歡
自媒體時代認同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體時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發展研究
自媒體時代下廣播的發展現狀
認同的崩潰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