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美術院?!皩徝佬汀闭n堂教學模式研究

2019-11-12 13:15周渝
藝術大觀 2019年11期
關鍵詞:主體地位審美教育

周渝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審美教育的背景分析,梳理高等美術院校審美教育現階段出現的問題,探索當代大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現狀和舊美術審美教育中的誤區,進而尋找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應對目前高等美術教育階段美術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關鍵詞:審美教育;高等美術教育;審美認知;主體地位

一、審美教育的背景分析

“審美教育”的說法最早是由德國教育學家席勒提出的,他主張人類在感覺、悟性和意志三種官能之外,還有一種美感官能,針對這種官能的教育俗稱為審美教育,簡稱美育。國外重在研究藝術的審美化,重心在于藝術對人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美術價值取向的美術教育、美術課堂研究,培養學生審美素質方面的能力,主要針對課堂教學的審美化以及各個學科審美意識培養、審美教育以及關于美的滲透方面進行研究。

二、高等美術院校審美教育現階段出現的問題

(一)當代青年審美認知需求與現行高校美術審美教育的矛盾

當代大學生審美感受的需求是由青年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所決定。而當代社會對于“年輕文化”的崇尚成為主流,使人們整體審美價值取向趨于年輕化,而這種傾向反之又刺激了青年人。大學生正處于生命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他們開始接觸社會、人際、愛情等各方面的問題,情感表達的強烈性是青年心理的突出特性。

但是,大學生這種審美感知的需求并未得到滿足,只有少部分的大學生對學校開設的美術鑒賞課持肯定態度。經調查顯示:高校的美術鑒賞課根本不能滿足大學生審美感知的強烈需求。

(二)程式化的解讀方式不被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化的審美心理所接受

當代社會開放的媒體環境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生活空間,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種選擇的可能性,造就了當代大學生審美趣味的廣泛性。當代大學生審美認知的個性化特征表現為他們求新求異,渴望展現絢麗多姿的自我個性,這體現在他們的服裝樣式、發型設計等日常細節上。這種對個性的追求能夠引導當代大學生去探索、發現科學奧秘,去創造獨特的藝術形象。

(三)高校大學生美術審美教育存在的誤區

講解為主的授課方式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審美主動性的需求 。大學美術鑒賞課程的授課方式主要包括講解式、陶冶式、討論式。講解式主要是以老師講解為主,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陶冶式是通過老師的講解把學生引入具體的、多樣的欣賞情境中,在具體情景中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認知的目的。陶冶式教學方式較之講解式的方式,有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成分,但仍是以老師為主導。

(四)高校美術審美教育中授課內容上存在的誤區

1、僅提供高雅的美術審美教育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審美認知的多元化

當代大學生審美文化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高雅的藝術審美,另一方面是傳統藝術的熏陶。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美術審美教育依然延續著過于高、大、全的特點,從根本上排斥世俗文化的低俗、市井,這會使美術審美教育變成陽春白雪,雖然高雅,但畢竟缺了一份親切感。經調查顯示,美術鑒賞課的授課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經典作品和理論內容的講授,這種過于“精英”的美術審美教育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審美認知的多元化。

2、授課內容與當代大學生審美需求的脫節

我們以如今深受大學生喜愛的動漫作品為例,作為一種較新穎的美術形式,包含了多元文化和不同的藝術風格。年輕的大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被這些現代的美術樣式所吸引。但是目前的美術鑒賞課的授課內容對現代作品的講解僅占很小的比重,這就意味著,動漫作品作為現代作品之一,極有可能被老師忽視或不被老師介紹。這實際上是美術審美教育中授課內容與當代大學生審美需求的一種錯位。這種錯位也就導致了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排斥。

三、當代大學生的美術鑒賞課現狀和舊美術審美教育中的誤區

以上高等美術院校審美教育現階段出現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舊美術審美教育存在一系列誤區,對于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現狀”仍舊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表現如下:

(一)高考“應試”教學方式盛行

“應試教育”過分重視“手”的操作技能與表現,原本是美術活動的手段及工具的媒材與技法的學習,反而成為美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實際上弱化了美術學科的教育意義。

(二)教師授課“忽視”審美教育

從認知層面看,許多教育者們把美術教育等同于技藝教育或將美術教育僅僅作為促進學生創造力、品德教育的手段,功利性強,不注重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忽視其在美術活動中的主體性,沒有看到美術教育最本質的特征審美價值,沒有充分意識到學生主體在美術活動中富有個性的審美感受和表達,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學生自身對“審美”不重視

高等美術院校的學生大多是通過藝考在高校繼續學習的,藝考培訓要求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掌握畫素描及色彩的基本技法,這就導致學生養成重技法而輕“感情”的學習習慣,他們不關心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蘊,不關心作品整體傳達給人們的“美感”,僅關注其中運用的技法是否新、是否熟練,在聽教師傳授知識時,他們自身就把教師講述的所謂“美”的東西屏蔽了。他們追求作品與實物的相似度,把畫的“像”不“像”當作是藝術。所以迫在眉睫的是,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美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四、解決措施

舊美術審美教育是以舊的解釋學視野為基礎的美術審美教育,美術鑒賞課的授課方式多是以講解式為主,老師作為解釋者對經典作品進行講解,學生要做的只是被動接受。在這種單向傳播的審美過程中,忽略了學生作為解釋者的主體能動性。因此,為了改善現階段高等美術院校審美教育的現狀,應從以下方面著手解決。

(一)確立學生作為解釋者的主體身份

舊的美術審美教育模式中,學生作為解釋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美術作品、老師、學生的關系表現為:老師解釋美術作品,學生作為第三方被動地接受老師傳達的信息。這種舊的美術審美教育實際上以舊的解釋學觀點為基礎,否定讀者的主體性身份,強調作品的權威性。然而藝術的真理和意義只存在于以后對它的理解和解釋的無限過程中[1],因此,在當代解釋學的視野下,發展新的美術審美教育,就必須要首先確立學生作為解釋者的主體身份。

(二)提升前理解在美術審美教育中的作用,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1、尊重學生的前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解釋方法。加達默爾認為,理解從來不是一種達到某個所給定“對象”的主體行為。藝術經驗就是在感覺中所發生的理解現象,而這種理解活動使主客體在感覺中相互融合成“共同體”。根據加達默爾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分析學生的前理解,注重學習的過程。

2、在教學中鋪設合理的背景環境,強調“語境”的重要性。美術鑒賞教學應注重創設情境,對于普通的大學生來說,在課堂上他們更喜歡故事情節強的美術作品,對于故事性不強的作品會使學生看不懂或覺得太枯燥而沒有興趣。如果能運用有關的故事、音樂、影像等方式創設情境再結合比較法等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學生本身 “前理解”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發揮其好奇心及創新能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3、培養學生正確的前理解,才有助于他們達成審美活動中的視域融合。加達默爾認為對于視域融合來說,前理解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只有解釋者對作品有著很好的前理解知識儲備,解釋者與作品才能達視域融合。

(三)引入現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創造能力

創造性是美術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但當代美術審美教育中對于這一部分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對于當代美術審美教育,更多的人認為應該是育人的品德,讓人在美中受到熏陶,從而提升其內在素養。著名的藝術教育家羅恩菲德認為: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2],藝術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藝術教育更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為宗旨。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造力。因此,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要非常注意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藝術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育者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引導,使其個體的知識結構日趨完善,這同樣需要學生個體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依據不斷變化的個人興趣、個人目標來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3]。

(四)引入與學生同時代的現當代作品,使高校美術審美教育與專業美術教育保持同步

目前的大學美術審美教育中,在教材的選擇上及教授內容中過多的講授古代、近代內容。每幅作品的作者思想均有歷史的發展過程,一定的作品是作者思想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也會用歷史的方法、觀點和角度給學生講解,就是把作品放到一定歷史情景中去理解。

(五)運用現代媒介手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審美途徑

媒介是指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用以負載、傳遞、延伸特定符號和信息的物質實體[4]。它包括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及其生產、傳播機構。不同媒介對于受眾群的影響不盡相同,當下社會到處充滿了網絡、多媒體等新媒介。年輕人對于當今社會的各種現象較敏感,普遍喜歡新鮮事物。在方式方法及內容上我們應側重網絡和多媒體。運用現代媒介手段可以為大學美術審美教育的開展帶來很多益處。

五、總結

審美教育是通過美和藝術使人們進入一種審美狀態或者審美心境之中,從而形成一種自由的可規定性狀態,進而把人們確定為一種全面發展的、人性完整的人?,F如今審美教育逐漸成為高等美術教育階段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話題,它將逐步轉變傳統美術教學的舊模式,優化當前大學生審美認知與現行高校美術審美教育之間的矛盾,改善現階段高校審美教育存在誤區的現狀。用合理的解決措施,目的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為學生審美型人格的塑造、綜合素質的發展打下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2]洪漢鼎.譯者序言[M].(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卷)[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8,9.

[3](美)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129.

[4]李亞娟.論高等美術教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猜你喜歡
主體地位審美教育
高校攝影公選課與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淺談
審美教育有效傳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講究糾錯藝術,提升英語學習效果
尊重主體地位,彰顯人文關懷
小學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作者論在西方社會的演變
淺析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