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課和讀書促我成長
——我的成長故事

2019-11-14 07:51◇崔
小學教學(數學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豎式數學教師教材

◇崔 靜

做小學教師已經25 年了,剛工作時,我對教學一無所知,不知道怎么備課,不會做科研。在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中,有同事的幫助,有專家的指導……如今的我已逐漸褪去青澀,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厥壮砷L的歷程,我覺得,磨課和讀書對我的專業成長幫助非常大。

一 磨課反思伴我行

剛參加工作時,我是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后來由于工作調整改教小學數學。 直接面對一年級的小學生,對我來說,極不適應,不適應學生,不適應課堂。上課時常常是我講我的,他們玩他們的,有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甚至鉆到了桌子下面,極個別學生把腳放在桌子上……而我對學生的管理也是按下葫蘆起來瓢,你方唱罷我登場,我的課上大部分時間用來維持課堂秩序;不適應教材,教材上安排講一節課的內容,我只用10 分鐘就結束了。從給初中生上課到給小學生上課,我花費了好長時間去適應,并隨時向身邊的老教師討教如何用兒童語言和他們交流。當我能用“小紅花”等各種手段讓學生都坐下聽講后,又在一次教研活動中受到了“刺激”。

那天,區教研員和學校領導來聽我講課,我講的課是“角的初步認識”。當時,我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角”嗎?學生還是很配合的,有的說紅領巾的角,有的說牛角……我均給予夸獎,同時還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沾沾自喜,可是課后,教研員問了我一個問題:牛角是我們教學上的角嗎?我頓時無語。

數學概念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怎樣讓學生從生活原型中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這可是非常重要的啊。我羞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后,我開始認真研讀教材,通讀12 冊教材與教參,生怕再出現“牛角就是角”的笑話。

我真正意識到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的重要性是觀摩吳正憲老師的一節課。十幾年前,吳老師到昌平一所很普通的農村小學送課。清楚地記得吳老師講的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當時吳老師讓學生把自己對分數的認識都畫在黑板上,她借助學生的資源,黑板上畫的半個蘋果,畫得歪歪扭扭的半個蛋糕,分子與分母寫錯位置的分數等,一點一點地揭示分數的本質。整節課上學生學得很開心,在他們眼里一個鼻孔可以用表示,半個屁股也可以用表示……很多有意思的話題來源于學生的世界。這讓聽課的我對小學數學課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真有意思。下課了,學生遲遲不愿意走,說他們還想上。有的學生哭了,問吳老師:“您什么時候還來呀?”后來又聽過吳老師的很多節課,每次孩子們都不愿意下課,這是何等的魅力??!從此,我心中有了新的學習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從網上下載名師的課,看完后上“學舌課”,可是發現即便用和名師一模一樣的話去表達,效果也有天壤之別。但是我沒有氣餒,堅持就是勝利,慢慢地在模仿中我找到了一些方法,也能獨立承擔一些研究課了,但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依舊在路上。

印象最深的就是2015 年,我參加北京市的課堂教學大賽,當時講的課是人教版六年級的“數與形”。那一次比賽前,區教研室的周衛紅老師陪伴我進行了13 遍試講。 為了讓我們這些將要參加北京市課堂教學大賽的選手更好地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周老師提出小學、初中、高中聯合教研,目的就是要從長遠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合理的運用與改編。這種經歷對我來說是寶貴的財富。

這次磨課,我瘦了整整14 斤,后來同事們都開玩笑地說,上公開課是最好的減肥方法。但是經歷了靈活使用教材與創造性地改編教材后,我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掌控以及對于學生需求的了解又上了一個臺階。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008 年6 月18日,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成立了,我雖然沒有成為首批進站成員,卻成為了昌平分站的成員。我在一次次與專家的對話中反思成長。

一次,在我講完三年級的“筆算乘法”一課后,吳正憲老師悄悄地遞給我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追問是一種教學智慧?!碑敃r我還一頭霧水,聽完吳老師與學生的現場互動點評后,我才恍然大悟。

課后訪談時,她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計算12×4 的時候,我們是先算10×4=40,再算2×4=8,明明是乘法,可是最后為什么還把40和8 加起來?” 這個問題把老師和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深處,挖出了精彩的“分”“合”思想。

反思自己的教學,在理解算理時,我曾拋出一個問題:你們誰能找到“口算橫式、豎式計算、圖形表達”之間的聯系?在我的引領下,學生找到了豎式中的每一步與圖形對應的部分,與口算橫式對應的部分,將橫式、豎式、圖形進行了有機結合,把直觀的形和抽象的算式建立起了聯系。我認為在數與形的一一對應中,達到了新舊知識的對接,學生輕松突破了教學難點:理解了乘法豎式的算理??墒菍嶋H上,“溝通聯系”只是我用課件在演示,這種教學手段使算理和算法的聯系停留在了表面,僅僅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帶著孩子走了一程,并沒有真正達到能讓學生理解各種方法殊途同歸的境界。

在吳老師的課后訪談和點評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勾”字的另一種詮釋,使一個小小的圓圈(把40 和8 合起來)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肮础钡玫轿槐憧山鉀Q直觀的“形”和抽象的“算式”之間的聯系,“勾”得到位便可抓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體會到了傳授知識等同于“挖坑栽樹”,我的“坑”挖得比較淺,栽下的樹一旦遇到意外也許就要倒了,而吳老師總是把“坑”挖得比較深,她栽下的樹經得起風吹雨打。

吳老師傳遞給我的不僅是指導,更是一種激勵。她的小紙條讓我明白,課堂上的追問非常重要,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追問需要教師深厚的功底,需要瞬間能夠解讀學生。對我來說,經歷、一次次備課、上課、研討的活動,讓我的教學經歷變得有了寬度,也有了深度。

二 讀書研修伴我行

2016 年的6 月18 日,對我來說是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成為了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總站的成員。在這個新的大家庭中,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登高遠眺。進入了工作站最大的收獲是學會如何真心與兒童做朋友。

工作站要求每個學員都要讀書學習,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育——真心與兒童做朋友》等書,還有幾十個微信鏈接……大量的信息,簡直是頭腦風暴。 通過讀書,我了解了很多的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歷史文化,但是帶給我最大觸動的還是“兒童觀”。

在一次一年級公開課上,我設計了一個故事,對著學生說:“現在,崔老師來當孫悟空好不好?”馬上就有學生反對:不好,我想當孫悟空!聽課的老師哄堂大笑。隨即,有的學生馬上意識到有人聽課就改口道:老師,我們讓著你,今天你就當孫悟空吧!聽課的老師們笑聲更大了,我也覺得好尷尬呀!

作為數學教師,我以前對知識關注的更多,對兒童關注不夠,做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必須要站在兒童的立場,換位思考,要把目光聚焦于兒童。吳老師常說:兒童是活生生的人,是發展中的人。 如果我們教師能夠站在兒童的視角看問題,就會一點一點走進兒童的心里。實踐證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從事兒童數學教育。

當我的心中有了兒童,我和他們真心交朋友,我發現他們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我的教學也變得其樂無窮了。

2018 年10 月,經過層層選拔,我有幸成為了北京市第六屆名師培養對象,進入了一個新的平臺。這里,我們與顧明遠教授近距離對話,與國內一流的教育家面對面地互動。每次學習回來我都和身邊的人分享收獲體會,因為我知道,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這樣的學習機會太難得了,我們平時都是用經驗指導教學,而從理論的角度科學地指導教學還是比較少的。

我的閱讀隨著我的思考不斷發生變化:由具體教學策略過渡到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研究,由僅僅閱讀國內的著作(如《數學思想概論》等),到閱讀了大量的國外暢銷書籍(如《人是如何學習的》《可見的學習與科學》),由僅閱讀專業的數學書籍到同時閱讀歷史文化書籍等。閱讀,把我帶入了新的境界。

一個人的成長快慢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我是一名幸運的數學老師,一路有人同行,有人指點,有人相伴,而我注定會在小學數學教師的路上幸福地奔跑著……

猜你喜歡
豎式數學教師教材
錯誤的豎式
豎式趣題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研究
豎式填數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才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