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予精神意趣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12-25 01:13陳君
青年與社會 2019年33期
關鍵詞:審美體驗藝術教育美育

摘 要: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十九大精神提出全面推進藝術教育,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此,我們要引導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積極推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不斷提升藝術教育水平,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作出貢獻。目前,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關于德育和美育方面的研究,對德育和美育的關系有更深入的探討,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本課題希望從一個更具體的角度切入,在本人前期的研究成果和調研案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以傳統文化融入藝術審美、從而達到道德自然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美育;藝術教育;審美體驗;傳統文化

研究發現,“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道德提升的一條特殊、有效的途徑。抓住“美育”這個關鍵點,通過理清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情境式融入的藝術教育案例,將藝術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得出在傳統文化審美體驗下提升道德的有效方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達成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一、德育與美育

(一)德育功能占主導

我國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教育研究中,美育的育德功能研究占據了重要地位,美育成為了德育的“附庸”,它們所具有的育德功能更成為了其在學校教育立足和發展的唯一理由。蔡元培先生說過:“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逼鋵嵾@類“相輔”論調是有歷史淵源的,在西方的中世紀,大量的教堂壁畫及福音書插圖的繪制,都是為了宣傳教義“教義化”的藝術喪失了其審美本質,一字排開、并列設置的人物形象所表現出的是一種“程式化”的狀態。

(二)美育功能占主導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哲學文化思潮對中國藝術家的影響,藝術教育與美育的獨立地位被逐漸凸顯出來,甚至在一段時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否認藝術與道德、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聯系,這種唯美育至上的觀點也是不利于教育整體協調發展的。

(三)美育與德育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全國第三屆教育工作會議把美育寫進了教育方針,提升了藝術教育的地位,強調了藝術教育本體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美育與德育的關系重新定義為并列的、同一層面的。柏拉圖是這樣來描述“美育是寓教育于美的熏陶”的:我們描繪自然的優美,使青年們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呼吸它們的好影響、培養起對美的愛好以及融美于心靈的習慣。

二、德育與藝術教育

(一)藝術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對人的道德的提升具有深刻的意義。3000多年前的“禮樂教育”即是對人的道德理論的教育,通過審美性質的藝術教育的引導提升人的道德。亞里士多德說:“美是一種善?!备屈c明了人們對“美”與“善”的判斷是相融的。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席勒在《審美書簡》中寫道:“通過美達到自由?!睂徝雷杂墒侨说木窠夥藕土α亢椭C的最高狀態。同樣,藝術教育只有在道德的正確引導下才能健康發展,德育對藝術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道德觀對于教育對象的審美、立美觀念的影響上。在藝術教育中適當滲透德育內容,能促進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

藝術教育與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審美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也是道德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藝術的目的在于達到人性的完善,阿爾貝蒂說:“繪畫是描繪人類敬仰的對象,繪畫對培養美德極為有用?!贝笮l說:“藝術必須幫助全體人民的幸福與教化,向廣大民眾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氣?!睂徝来俪善返滦纬?、促成道德凈化和提升。藝術教育要真正發揮出其育德功能,必須通過審美這個中心環節來完成,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前提下同時得到道德的提升。通過藝術教育育德的過程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識的灌輸和說教。美育與德育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

(二)傳統文化審美下的道德提升

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美育之于人格養成和生命成長不可或缺。具有濃厚審美傾向的中國文化講究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之美,在詩歌、書法、繪畫中處處體現出傳統文化審美的精神意趣。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新的形式與精神內涵,在當代藝術創作、人文環境設計、文化藝術展館教育等領域都有體現。

(1)傳統文化符號在當代藝術作品中的體現

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有很多作品運用了傳統文化符號,如徐冰的《天書》、尚揚的《風景》、蔡國強的《爆破》系列等,在畫面元素的形式或含義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意境,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的創新運用。解讀這類藝術作品需要品味其由來的脈絡以及我們民族自身的印記,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新面貌:有些是運用了傳統文化符號、繼承了符號背后的文化含義;有些是在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中改變了文化符號的原意,加入了具有時代性的新含義;還有一些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內涵,表現出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國當代藝術中傳統文化符號的繼承、發展、融合的不同狀態,賦予了古老的傳統文化符號以現代氣息,我們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去鑒賞,培養新時代的傳統文化審美觀念,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也是與時俱進的。

(2)傳統文化符號在當代人文環境設計中的體現

在當代人文環境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案例。其中一些優秀的作品不僅僅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得到了運用,而且還從文化符號的動態發展過程出發,用開放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心態,表現出傳統文化在當代城市文化發展中的新狀態。如無錫靈山拈花灣項目展現了具有"吳文化傳統"意味的當代城市文化,也為當代城市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思路。拈花灣景區項目在設計中還融入了許多唐宋文化元素,從建筑外觀、庭院設計到室內裝飾的細節,從客棧的內部結構、擺設到色彩的運用,從靜態展示到動態效果的呈現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景區不定期推出的旅游文化主題項目體驗也為景區的文化推廣錦上添花:惠山泥人彩繪體驗、香包制作體驗、茶道體驗等拈花灣景區把傳統文化與旅游項目有效融合,加強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和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認同感。此類文化旅游項目的熱度高居不下,曲阜尼山書院、牛首山金陵小鎮等項目正在待建中。傳統文化與當代環境設計的融合使我們對傳統文化審美的體驗更加深入,感受文化氛圍熏陶的同時加深了對民族文化在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中的滲透。

(3)傳統文化融入文化藝術展館教育

近年來,基于人們對文化藝術活動的熱情,多地博物館結合傳統文化開展了相應的主題活動:靜態文化展、文化藝術講座、文化體驗活動等,讓體驗者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此外,很多展館增加了民俗教育活動和傳統手工藝的制作工坊體驗活動,如年畫制作體驗、剪紙體驗、手繪泥人體驗等,這些活動的參與度與好評度都很高。如無錫博物院公眾號的文史類預約活動僅發布幾小時內就全部滿額了,特別受歡迎的一些文化活動僅半小時就關閉了預約平臺。博物院傳統文化藝術研學體驗活動的開展,通過錫繡、惠山泥人、紫砂壺、畫像磚拓印等傳統文化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和體驗千年的傳統技藝,加深了我們對傳統文化手工藝審美及技藝的解讀。傳統文化技藝和工匠精神在當代得到傳承與發展,我們在活動中感受文化的同時提升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我們通過參與展館的活動,強化了文化藝術體驗感。傳統文化藝術具有其獨特的美感,是中國文化、美學思想與哲學觀念的集中體現,是培養高尚情操和文明素養的教育。正是展館的非技法性教育的體驗式引導,讓學生能用更寬泛的思維去體驗文化藝術,通過這種機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讓傳統藝術的影響力滲透到生活中去,我們也會成為文化藝術活動的傳播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基于傳統文化審美體驗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十九大精神強調要把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及校園文化建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促使學生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很多學校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立了“非遺”工作室、本土文化研究站等機構,這些多形式、多渠道的傳統文化審美體驗為促成學生人文道德素養的提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道德情感。

(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新時代中華文化審美“內化”的教育

把藝術的道德影響融入藝術的審美效用中、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形成新時代中華文化審美“內化”教育。學生在獲得傳統文化審美體驗的前提下得到道德的提升,形成文化自信,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蔽覀円Y合學校文化藝術理論教育,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主題內容的課程模塊設計,融入民族經典與民俗傳承,突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理念,把文化藝術教育的影響力輻射到學生的成長經驗中。結合文化強國政策,一些學校開了展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第二課堂”活動,陸續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講座,如《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鑒賞》、《行書書法之美》、《無錫民藝》等。此外,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傳統文化主題有效融入的例子也很多,如信息化教學設計獲獎作品《Silk,China made》,結合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這個主題,通過內容介紹、相關詞匯和句式訓練、文化拓展等環節,語言訓練的同時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絲綢之路的意義。此教學設計以傳統文化為積淀,滲透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開拓無錫本土傳統文化優秀實踐基地、建立校內傳統手工藝示范教學場所

傳統民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化的活細胞,是中華民族保持獨特民族個性、體現深厚歷史文化的重要元素?!胺沁z”文化教育是人文交流機制的重要內容,并且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讓學生愛上中國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辦法是讓他們身體力行地參與進來。開拓無錫本土傳統文化優秀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參與多形式、多渠道的傳統文化審美體驗活動。如,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校內傳統手工藝教學示范場所,藝術學院的錫繡和泥人大師工作室面向學生開設選修課、傳統技藝體驗等活動,吸引無數學生踴躍報名學習,包括學校老撾班的一些留學生。在學習傳統技藝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無限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他們與傳統藝術大師面對面,零距離接觸到了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以及了解了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內涵。學生通過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強化藝術體驗、獲得藝術經驗,完成知識內化和能力建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敝袊鴥炐銈鹘y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愛國思想、工匠精神等在新時代的大學生中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利于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不能失去意趣,美學則能賦予德育以精神內涵,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精神意趣。當代思政教育越來越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我們通過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鑒賞課程、把文化藝術教育的影響力輻射到學生的成長經驗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內化”的教育、形成傳統文化素養、形成融美于心靈的習慣,把愛國主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學生的藝術成長經驗中。

參考文獻

[1] 徐琛著.非藝術-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藝術[M].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06).

[2] 蔣原倫著.傳統的界限——符號、話語與民族文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易思羽著.中國符號[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 劉綱紀著.傳統文化哲學與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 陳君.中國當代藝術中傳統文化符號的演繹[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基金項目:文章為“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SZB-34。

猜你喜歡
審美體驗藝術教育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童心 童眼 童耳
美育教師
藝術教育在精神文明構建中的作用
關注審美體驗,讓閱讀變為“悅讀”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審美體驗教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