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北云南方言語境下的漢語語音教學策略

2020-01-06 07:56紀燕如蔡夢月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緬北漢語教學

紀燕如 蔡夢月

摘 要:緬北地區與云南接壤,云南方言在當地盛行,在這樣一個方言的語境下,學生漢語的發音必然會受到影響。本文調查分析云南方言語境對緬北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從聲、韻、調三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調動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積極性,更好地提高漢語教學效率。

關鍵詞:緬北 云南方言 漢語教學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緬北云南方言語境下的漢語教學” (項目編號:2019J1098)

緬北地區與云南接壤,當地云南籍華人達到了華人總數的83%,這些華人的民族“根”意識很強,他們依然說著流利的云南方言,父母以傳統的風俗習慣來教育子女,以免被緬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漢語學習滲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緬北華人經?;钴S于中緬邊境貿易,云南方言有其實用性。因此,緬北地區的華人仍然能熟練地運用云南方言。

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師鮮麗霞曾說過:“緬華社會所使用的幾種語言與方言——所在國語言緬語、漢語標準普通話、閩粵方言、云南話,除緬語的絕對地位以外,云南話具有強勢地位:使用頻率上,最高的是緬語,其次是云南話?!?/p>

本文所調查的緬北撣邦首府東枝地區的學生,祖籍地大部分是云南的臨滄、騰沖、瑞麗、龍陵一帶。根據筆者的錄音調查,他們的方言內部的一致性還是比較高的,根據語音的分析,方言劃分主要集中在滇西一片。筆者通過分析方言對他們漢語學習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探討方言語境下的漢語語音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漢語教學效率。

1 積極影響

1.1 語言學能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它和所有的方言之間都是同源異流的關系,云南方言是西南方言,歸屬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在語音上就和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的普通話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對于緬北地區的學生來說,云南方言更像是他們之間的通用語,學習漢語普通話,其實也是一種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只是在云南方言的背景下,學習者學習漢語時受云南方言的影響,自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語言學能。

到目前為止,語言學能被認為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最重要的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之一。學習第二語言所需要的特殊認知素質叫第二語言學習的能力傾向,也稱語言學能。根據卡羅爾的觀點,語言學能包括學習者語音編碼解碼能力,語法敏感性,強記能力,歸納能力。語言學能的差異影響到第二語言習得的速度。

在云南方言這樣的語境下,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有其特殊的認知素質,即使大部分學生到校才開始學習漢語普通話,但云南方言中的語音,無論是詞匯還是語法,和普通話都很相近,有這種方言基礎的學習者,他們的認知因素也和完全沒接觸過方言的學生不一樣,他們本身已具有不同于其他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個體因素,這是他們學習漢語時的優勢。

1.2 語言基本要素的正遷移

云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它與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在語音上就比較相似,云南方言中的一些音,都能在普通話中找出與之對應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音,這種方言語音對普通話語音的學習產生正遷移,學生學習起來不會感到困難。

例如,普通話聲母b、p、m、f、?、t、 g、 ?、 j、 q、 x、 z、 c、s,普通話韻母a、i、u、ai、ei、ao、ou、ia、ie、iu、ua、uai、uei、un、 yun,在云南方言中都有,所以對學生來說,這些發音并不陌生。

李如龍、楊吉春曾指出:“對外漢語教學應以詞匯為中心?!蔽覀儠呵也蝗ビ懻撨@個觀點是否科學,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們在方言語境下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從語言特色來看,云南方言自身盡管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效果,但是它們之間很多詞匯也和普通話很相似,很多詞匯意義都保留了下來,比如米線、吃飯等日常的用語,學生在學習漢語普通話時會有熟悉感,簡單易懂,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從學習難度上來看,掌握方言的學生比沒有任何方言基礎的學生會更好地接受普通話。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可以找出常用方言詞匯發音和漢語普通話的詞匯發音對比,發現漢語普通話及方言的構詞規律,在學習的進程中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云南方言的語法和普通話具有相似性,都是“主+謂+賓”的結構,學生對普通話的語法并不會很陌生。筆者發現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也主要是以“母語教學”的方式進行,不會專門設置語法課程,在方言語境下,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語感。

有的學者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只把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精力真正用于學習,大部分的精力則消耗于緊張和恐懼之中。學習者因為害怕而不敢開口,覺得自己表達不好等原因而喪失信心,都是“語言休克”的表現?!罢Z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對學生的漢語習得產生負面影響,學習者與目的語之間的心理距離便會在無形中被拉大。然而對處在方言語境下的學生來說,云南方言與漢語普通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學習者一開始接觸普通話并不會覺得完全陌生,反而覺得漢語普通話對他們來說相對比較簡單。

方言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云南方言的語境下學習漢語,并不會引起很大的反感和排斥,這樣既調動了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積極性,也減輕了語言教學的難度。

2 消極影響

云南方言雖然屬于北方方言的一種,但是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遷移,從而對漢語教學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2.1 聲調的運用和偏誤

和漢語普通話一樣,緬北云南方言也是四個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和普通話的調值有較大差異:陰平為半高平調(調值44),陽平為中降調(調值31),上聲是高降調(調值51),去聲是半高聲調(調值45)。普通話中陽平的調值是35,是半高聲調,而云南方言卻是中降調;普通話上聲的調值是曲折的,調值是214,和方言的高降調調值不一樣;云南方言中二、三聲的字詞都是降調,在方言里二聲和三聲的區分不明顯,這也直接負遷移在普通話學習中,導致二、三聲的聲調也分不清楚。

發音的偏誤是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常見的情況,對發音的偏誤分析也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重視。郭錦桴(1993)認為,聲調偏誤多表現為其他聲調誤讀為平調和降調,曲折調都有平調化和降調化的表現;王韞佳(1995)通過調查指出,“陰平和去聲的正確率明顯高于陽平和上聲的正確率?!倍?、三聲的偏誤概率比較大,并且出現大量混淆的現象。為了解學生發音的情況,筆者在學生的漢語教材中選取他們學過的生字詞,搜集了東華學校初二全班23位學生(所有學生已過HSK4級)的漢語口語測試題目進行分析。

學生的偏誤主要集中在二、三聲,從測試的情況來看,聲調標注偏誤總數是264例,其中二、三聲的偏誤是222例,占偏誤總數的84%,絕大部分表現為二、三聲相混。具體表現為本為二聲的,標為三聲;本為三聲的,標為二聲。二聲和三聲相混的發生率約為90%。大量存在的二、三聲偏誤,是學生學習的最大難點之一,也應該成為教師的教學重點。

2.2 平翹舌的運用與偏誤

云南方言平翹舌不分,翹舌音一律都發成了平舌音,由于方言中沒有翹舌音這個發音,所以學習者在學習普通話時,也同樣平翹舌不分,把翹舌音都發成了平舌音。

從筆者所做的調查來看,平舌音只有個別學生會發成翹舌音,但翹舌音發成平舌音的卻占了67%,學生對翹舌音的掌握不到位,發音時沒有翹舌的動作,翹舌音對他們來說是個難點。

2.3 前后鼻音的運用與偏誤

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前后鼻音的發音也是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筆者通過錄音收集材料,發現學生基本上不區分前后鼻音,前后鼻音的發音往往是完全相同的,都發成了鼻化韻。

從學生的讀音來看,大部分出現偏誤的學生都是前后鼻音不分,把這兩個音都讀成了鼻化音。16.7% 的學生前鼻音讀成了鼻化音, 41%的學生后鼻音出現了問題,發成了前鼻音或者鼻化音。學生平翹舌不分,發成了鼻化韻,這也是云南方言對普通話產生的負遷移作用。

2.4 卷舌音和兒化音的運用與偏誤

筆者還發現云南方言里面并沒有卷舌和兒化音的發音概念,云南方言里沒有習慣讀卷舌音,卷舌音都讀成平舌音。

筆者在東華學校的時候,發現學生在朗讀“一二(yī èr)”“耳朵(ěr ?uo)”“小孩兒(xiǎo háir)”“鳥兒(niǎor)”“玩兒(wánr)”這一類詞語的時候,通常都把它們誤讀成“一二(yī è)” “耳朵(ě ?uo)”“小孩兒(xiǎo hái é)”“鳥兒(niǎoé)”“玩兒(wán é)”。學生在發這類詞語的過程中并沒有帶卷舌動作,云南方言的影響根深蒂固,學生會把卷舌音、兒化音誤發為平舌音。

3 語音教學策略

東枝東華學校的學生在云南方言背景下語音偏誤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平翹舌、前后鼻音、卷舌音、兒化音和聲調方面。

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是語音教學,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和社會交際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師在授課時,應給學生打下良好的語音基礎,如果發音不標準,那么語言的交際就失敗了。邁基在《語言教學分析》一書中提出:“在學生練習口頭表達之前,重要的是使他們形成語言的發音。這點最好一開始就做到,因為學生每學一個詞都會加深他的習慣。如果一旦形成了錯誤的發音,將極難糾正。如果最初他就能正確發音,那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他說的每句話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發音習慣?!奔m正語音誤讀的最佳對象是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筆者根據前文的分析,將從聲、韻、調三方面出發,提供語音方面的教學策略。

3.1 聲調偏誤的解決策略

聲調在漢語普通話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漢語普通話的聲調本身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注重聲調的教學,改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聲調的教學水平。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不斷加強、滲透聲調教學,認真思考聲調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優化課堂教學,解決好聲調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教師給予正確的示范。對初級階段的語音教學要嚴格、有針對性地進行,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初學者來說,可以有一些定調的練習,或者是進行聲調操的鍛煉。筆者在教低年級的學生時,會讓學生用身體來模擬聲調,通過聲調操的練習進行強化,也會要求學生每天進行四聲定調的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二、三聲的發音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學會一門語言需要反復的練習,才能達到標準范圍。要注意的是,中高年級學生往往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正因如此,他們很容易疏忽了語音方面的錯誤,沒有注意糾正錯誤的讀音,中高年級階段也萬萬不可忽略了語音的教學。

短期集中教學與長期嚴格要求相結合。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習者,在剛接觸聲調時可以用手勢或紙片等直觀的方法,也可以堅持定調的練習。

如定調練習:鷹,黑鷹,黑鷹飛;

魚,黃魚,黃魚游;

馬,紫馬,紫馬跑;

兔,綠兔,綠兔跳。

初級階段也會運用聲調操,讓學生邊讀邊做聲調操,即讓學生站在座位上,用雙手模仿聲調的起落,手口并用,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對聲調有更直觀的印象。

教授生字詞時,可以讓學生先聽清楚發音,再讓學生根據所聽生字詞的發音,進行聲調的標注。筆者在教生字詞時,往往會讓學生先仔細聽教師的發音,一起確認好聲調后,再拼讀整個音節。學生對聲調的敏感度在這個過程中會日益得到提高。

為了增加趣味性,筆者在教學中也會加入一些繞口令給學生練習,針對不同的發音問題,進行不同的繞口令選擇。

3.2 聲母偏誤的解決策略

解決平翹舌偏誤這一問題,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平翹舌兩組聲母的不同發音特點。學習發翹舌音“zh、ch、sh”時,教師可以用手勢或畫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把舌頭向上翹,舌尖的位置抵在硬腭前端。而發“z、c、s”時則完全不同,發音時舌頭是放平不動的、舌尖也不需要往上翹,舌尖的位置抵在上下齒齒背上。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讀出幾組平翹舌的詞語,讓學習者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差別,同樣也可以利用手勢或圖片幫助學生確認發音的位置,讓學生對著鏡子反復練習。另外,在學習生字詞時,也要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根據漢字的偏旁可以類推一系列的字,更好地理解詞語的發音,如“宗”為平舌音,可推出“棕、蹤、綜”等字也為平舌音;“中”為翹舌音,可推出“種、忠、腫”等字也為翹舌音。筆者在教學中也會適當加入一些關于發音偏誤造成的誤會等故事,以及利用繞口令讓學生鍛煉,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逐步糾正學生的發音。

3.3 韻母偏誤的解決對策

3.3.1 前后鼻音韻母偏誤解決對策

根據筆者的調查,除ong、iong外,緬北的漢語學習者的鼻韻母容易發成鼻化韻,這就導致了學習者前后鼻音不分,發音不標準。學生在發音時,如果沒有控制好軟腭的位置,氣流就會從鼻腔和口腔中同時泄出,這時候發出的音就會成為鼻化音。

解決學生出現的前后鼻音的問題,必須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辨認前后鼻音韻母的發音情況,清楚地認識到這兩者之間的發音區別。

3.3.1.1 主要元音發音的不同

前鼻音中的主要元音和后鼻音中的主要元音看起來雖是同一個字母,實際上它們在發音時往往受后面音素的影響而有區別。一般情況下,前鼻音的元音主要是前元音或央元音,如an,en的發音中a,e的發音都比較靠前,而后鼻音中的主要元音實際發音主要是央元音或后元音,如ang,eng的發音,前面的元音a,e的發音比較靠后。

3.3.1.2 鼻輔音發音的不同

兩者的發音部位不同:發前鼻音時,舌尖是抵住上齒齦的;而發后鼻音時,舌面后部要隆起,舌根往后縮,抵在軟腭的位置。

兩者的口型不同:發前鼻音時,上下門齒是相對的,口型微開;發后鼻音時,上下齒離得稍微遠一點,口型較開。因此,相對應的前鼻音韻母和后鼻音韻母的區別可以從口型上去觀察,前鼻音韻母發音時口型微開,上下齒相對,可以看見牙齒;后鼻音韻母發音時口型較開,不易看到牙齒。

區別前后鼻音發音的關鍵就是掌握前后鼻音發音舌位的不同。舌尖抵住上齒齦的是前鼻音,而舌根抵住軟鄂部位的是后鼻音。練習前鼻音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比較夸張的方法來練習舌位,使舌頭努力往前伸,可以引導學習者用牙齒咬住舌尖,慢慢體會在發音時舌位靠前的特點。

教師在教學時要反復地讓學習者對比前鼻音與后鼻音發音時的舌位和口型之間存在的差異,利用手勢或圖片幫助學習者確認發音的部位,然后讓學習者在課堂上用一面小鏡子反復地進行練習,觀察自己發前后鼻音時的舌位和口型是否都準確,再讓學生輪流上臺發音,強調發音的舌位和口型,同時讓坐在下面的學生通過觀察發音者的舌位和口型,判斷發音者讀的是前鼻音還是后鼻音,是否發音標準,這樣既鍛煉了發音的學生的發音能力,也鍛煉了臺下學生聽辨前后鼻音的能力。

3.3.2 卷舌韻母和兒化偏誤解決對策

“兒化”是一種特殊的音變現象,它發生在后綴“兒”和它前面的韻母之間?!皟夯币羰乾F代北京語音系統里面一個明顯的現象?!皟骸焙颓懊娴捻嵞附Y合并使這個韻母帶上一種卷舌音色。在學習兒化韻時,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卷舌音的正確發音,如“耳”“兒”“二”“而”等字詞,它們在單獨發音時舌頭的動作是怎么樣的,提醒學生注意發音時開口度要適中,把自己的舌尖盡量往硬顎中后部卷。學會發卷舌音的動作后,要清楚地明白兒化韻這個末尾的“er”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音節,只是我們在讀到帶有兒化韻音節的末尾時,會隨即加上一個卷舌動作,使韻母帶上卷舌“兒”的音色而已。在訓練中,我們可以先把兒化音分成兩部分來發音,采取夸張過渡的方法,先發央元音,發音時可以運用夸張的方式,先拖長發音的過程,讓學生能感受到發音唇形和舌位的明顯變化形態,然后慢慢地把舌尖卷起來對著硬腭。除了用嘴型示范外,教師也可以用手勢來告知學習者的發音部位,這種夸張過渡的方法雖然比較生硬,但是對初學兒化韻的學習者來說,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在兒化韻的教學上,教師可以使用直觀形象的圖片或者手勢動作來充分展現卷舌這個動作,教師可以給學生多看一些人類或者動物卷舌時的圖片、視頻。學習兒化韻,最關鍵的就是讓學生意識到這個韻母與眾不同,在發音時,它必須帶有卷舌的動程。

4 結語

緬北華人在云南方言的語境下成長,在學習漢語普通話時比其他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更具有優勢,方言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云南方言給他們學習漢語普通話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云南方言的一些語音也會給學習者帶來一定的偏誤,教師如果能清楚地了解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在授課時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課堂的重難點,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積極性,也減輕了語言教學的難度,更好地提高漢語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鮮麗霞,李祖清.《緬甸華人語言研究》[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2]劉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3]李如龍,楊吉春.《對外漢語教學應以詞匯教學為中心》[J].暨南大學華文學報,2004(4):22.

[4] 郭錦桴.《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M].北京:北京語言出版社,1993.

[5]王韞佳.《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3):128

[6]麥基.《語言教學分析》[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猜你喜歡
緬北漢語教學
緬北東枝地區漢語教學的界定
淺談跨文化交際理論對漢語教學實踐的影響
論文化教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缺失
委婉語教學研究
否定副詞“不”和“沒”的認知分析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海角小詩(2首)
本期導讀
緬北監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