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依賴型專業高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模式探討
——以廣東工貿商科專業為例

2020-02-28 05:23廖文芳
經濟管理文摘 2020年24期
關鍵詞:商科基地崗位

■廖文芳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其核心是技能培養和技術應用,即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各大高等職業院校的才培養方案中,原則上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要達到3年總學時的60%[1]?!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校外實踐基地是校企合作基礎上共同完成實踐環節的重要平臺,是實施實踐教學內容的載體,也是目前高職院校采取的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之一。

依據資源依賴理論中資源與外部環境間的依存關系分析高職院校與校外實踐基地間的資源互換,將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依存、促進發展。一方面,高職院校迫切需要與企業合作,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基地場所,產品輸出等生產與經營的軟件硬件資源,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人力資源、知識資源、技術資源地輸入,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是很明顯的資源依賴關系[2]。尤其是高職院校的理工科專業,因專業性、實驗性強,成了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企業的香餑餑,但商科專業、人文學科類專業,因專業性不強等原因,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難成普遍問題[3]。

筆者以廣東工貿商科專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弱依賴型商科專業基地建設路徑,以期為弱依賴型專業的高職院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1 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萌芽于20 世紀40 年代, 在1978年,Pfeffer and Salancik 寫的一本書,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標志著資源依賴理論正式形成。兩位作者表達了這些觀點:其一,沒有一個組織是完全自給的,組織內部無法產生所需要的所有資源,組織為了生存必須通過環境中其他組織獲取必要的資源;其二,對資源的需求構成了組織對外部的依賴,資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決定了組織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其三,組織無法孤立地運轉,必須與環境進行交互作用,必須與那些控制資源的外部行動者進行互動交往,這種交往和談判的能力決定了組織的生存機會。面對資源獲取的不確定性和組織的依賴性,組織不斷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模式,以便獲取和維持來自環境的資源,并使依賴最小化;其四,組織可以采取許多措施來處理依賴問題。

高職院校與校外實踐基地企業是明顯的資源依賴關系,現實證明,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其根本動力來源于彼此的資源依賴,合作雙方均對合作中的人力、技術、信息等資源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性[4]。高職院校需要企業的產品設備等資源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企業需要高職院校提供人力科技知識等資源。在開放的系統模式下,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是資源依賴理論應用到高職院校教育的最典型代表。

2 商科專業高校與校外實踐基地合作困境原因分析

2.1 企業對商科專業的依賴性弱

組織維持自身生存的必經途徑需通過組織與環境交換來實現,那么組織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可按強弱進行分級,分為強依賴型和弱依賴型:若一個組織對某一種專業知識非常依賴,那么組織對于掌握該知識的依賴程度為強烈依賴型,其可發揮組織資源的自主性,影響其他缺乏資源的組織,反之亦然。商科因專業技能門檻低,崗位與專業對口性要求不高,企業并不是特別重視這類學科的校企合作。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多半是學校方經過多番努力而達成的。以商科常見的客服崗位為例,企業認為,無論什么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做客服,經過企業短期培訓就可直接上崗,且企業的人力資源更喜歡接納有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認為學生不耐壓不抗壓,會給他們管理上帶來更多壓力。

2.2 受限崗位特征,實踐基地接納能力不足

據調查顯示,與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企業多為中小型私營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專門培訓部門,所以較為依賴通過高職院校來獲得技術人才資源 ,開展校企合作也較積極主動。但一般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用工緊張,較需開展校企合作[5]。而一些崗位,受崗位特征的限制,并不需要大批量的人員,接納能力缺不足。以商科專業目前大熱的新媒體崗位為例,后電商時代到來,新媒體人才奇缺,大量此類小型企業到校招人,但是單個新媒體公司往往只需要三兩個學生,建立此類校外實踐基地,雙方尤其是學校方需要做大量工作卻收效甚微。

2.3 學生留存率低,合作難持續

由于企業是一個希望以最小化投入實現最大化收益的營利性組織。企業愿意投時間金錢精力資源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通過合作得到所需人才資源。但現實是,企業和學校辛辛苦苦一起培養了學生,學生中途或實習期一到就離職,導致企業合作積極性下降。而導致學生留存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崗位對口性弱。商科校外實踐基地往往是靠人情關系而建立的,崗位與專業并不一定非常對口,這大大打擊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多學生是為了實習而實習。二是企業重視度低。商科專業的崗位,由于專業性不強,企業什么專業的人都要,企業對學生的重視度不高。給學生安排的指導老師和工作比較隨意,甚至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三是學生心態未調整。大部分學生從未工作過,僅少部分做過短期兼職,學生們心態上還未做好從學生到員工的心理轉變,對工作易產生抵觸情緒。

3 資源依賴視角下商科專業高校與校外實踐基地合作的建設路徑

廣東工貿商科類專業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實踐,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優勢條件,逐步將商科專業化弱依賴資源為強依賴資源。主要從兩方面著手:對內,基于商科專業的核心崗位群建立校企合作;對外,與企業從松散式到多樣化緊密校企合作方式,成階梯式發展建立合作。

3.1 基于崗位群建立合作,精準對接崗位

為了提高專業對口率,我們將商科專業按照核心崗位群進行了劃分,并設置了對應的負責老師,根據每一個崗位群去尋找對應的若干公司,且根據核心崗位群的公司崗位需求,設置對應的專業課程,使之更符合市場需要。這樣就大大減少專業不對口的問題,提高學生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實踐教學活動積極性。同時,能充分體現商科學生的專業能力,提高留存率。還是以商科常見的客服崗位為例,基于客服崗位群,學校設置了一系列對應課程,選擇到這一崗位群的學生對客服崗位工作內容、職業規劃、工作壓力有清晰的認識。到了企業心理落差小,且因有崗位課程知識鋪墊,上手快。企業很快就會發現,學生業務能力強,業績上升速度快,對學生會更加重視和培養,也會更積極要求繼續開展合作。同時,學生因適應崗位工作,又受企業重視,歸屬感強,畢業后也愿意留在企業,自然提高了留存率。

基于崗位群建立合作,還能保證專業合作公司數量,每個核心崗位群都有若干公司供學生根據就業意向和興趣選擇。同時也解決了單個企業接納能力不足的問題。因為所有單個的企業成為了一個崗位群,接納能力自然上去了。

3.2 階梯式發展建立合作,多樣化合作方式

面對商科專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高校熱,企業冷的局面,針對我們建立了階梯式發展模式,由淺入深與企業開展合作。初期,我們邀請參加招聘會的企業來院交流,對我們的辦學師資,培養理念,人才質量等有一個初步認識。我們還會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讓他們成為自身所在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橋梁。經過雙向遴選,我們與意向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開展頂崗實習。學生入企前,會到企參觀交流,對自己頂崗實習的工作環境和氛圍有個直觀的了解。崗位群負責的老師也會邀企入校講座,加強互動。經過磨合,我們會挑選一些企業,開展訂單班甚至學徒制的工作。雙方的合作方式也更為多樣和緊密,如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承擔項目,專業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與企業共同完成項目等。通過這樣階梯式的合作方式,讓彼此從陌生到熟悉,從松散到緊密,從單一到多樣化。

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廣工貿的商科類專業分從內外兩方面著手,對內,基于核心崗位群建立校企合作;對外,階梯式發展建立合作,給弱依賴型專業如何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提供了借鑒經驗。

猜你喜歡
商科基地崗位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新商業模式下新商科通識課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新商科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在保潔崗位上兢兢業業
我的基地我的連
走進“90后”崗位能手
商科院系建立咨詢委員會的思考
實施HR崗位輪換 打造復合型HRM團隊
應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學改革與實踐
張曉東:倒在崗位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