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藏109號寫本考釋

2020-03-29 07:28王敵非
滿語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滿文漢文譯作

朱 添 王敵非

(1.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2.黑龍江大學 滿學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有清一代,以滿文創作、翻譯了大量文獻。這批滿文文獻包括古籍圖書、文書檔案及碑刻拓片等,[1]內容涉及清代中國語言、歷史、文化、宗教、軍事和醫療等諸多方面,收藏于世界各地。[2][3]目前各國滿文文獻典藏均得到較為科學的整理與研究,其中檔案和古籍中經部小學類、史部中的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地理類、職官類和政書類最為突出。[4][5]然而,仍有部分滿文文獻未受到學界關注,如,子部中的農家類、術數類、醫家類、藝術類和天文算法類。[6][7]祝文,又作祝詞、祝辭,為古時祭祀時禱告話語,亦或為舉行典禮或會議時表示良好愿望和慶賀言語。[8]此類滿文文獻或因藏量較少或因譯自漢文而鮮有研究。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чных Рукописей)是中國域外最大的東方文獻收藏中心。本文以收藏于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的一份滿漢文祝文為例進行釋讀,以期厘清其中滿漢文詞語的語義差別。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三壇謝降祝文》不分卷,著錄編號A109mss,寫本,線裝1冊,頁面22.5×9.5厘米,計6葉,滿漢文,滿文4葉,每葉4—6行,漢文1葉,每葉6—7行,著錄首見沃爾科娃(М.П.Волкова,1927—2006)《蘇聯科學院亞洲民族研究所滿文寫本敘錄》[9],題作О благодарственном ритуале 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я на трех жертвенниках“三壇獻祭感恩禮”,音譯滿文作iлaн мукдехун де карулaрa дoрo вечeрe вечeн бiтхе(ilan mukdehun de karulara doro i wecere wecen i bithe);復見瓦爾拉文斯(Hartmut Walravens,1944—)撰《俄藏滿文書籍:三部德文目錄》[10],題作über das Dankopferritual an drei Alt?ren“三壇感恩禮”。在富麗先生整理編撰的《世界滿文文獻目錄》(1)富麗:《世界滿文文獻目錄》,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資料叢刊,1983年。里,題作《三壇報祭祝詞》。滿族早期信奉薩教,其祭祀涉及醫療、求子等,但多以供奉祭品的方式?!度龎x降祝文》未收錄于清代著名祭禮類文獻《欽定滿洲祭神天典禮》中,屬于珍稀文獻。以下分別為《三壇謝降祝文》的滿文轉寫、漢文對譯、漢文譯文以及注釋。

三壇謝降祝文

朕敬承昊眷,勤恤民依。冀時序[注十二]之順成,期雨旸之咸若[注十三]。比以候當迎暑,念切祈膏[注十四]齋心。屢禱于靈湫[注十五],禋事肅將夫崇墠,慎刑章[注十六]而修省,懷成憲[注十七]以凜遵。特展予衷,敢致再三之請;竟邀神貺,鑒茲專一之誠。云陰送雷鼓以傳聲,雨勢隨風輪而灑潤??熳躺谙募?,入夜飛甘協長。眷于南訛[注十八],崇朝布澤[注十九]。渥優[注二十]均被,酬報宜隆。恭薦馨香,祗攄忱悃。從此占符十日,祥霖慰望于三農;惠遍九垠[注二十一],樂歲告康于萬寶[注二十二]。庶幾歆格[注二十三],式迓休和。謹告。

[注一]mukdehun“壇”(2)本文所涉滿文釋義若無特殊說明,均出自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以及胡增益主編《新滿漢大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漢文釋義若無特殊說明,均出自《古代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祭祀用的土臺,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為壇而盟,祭以慰首”;墠,通“壇”,“崇墠”即“高壇”,指在平地上筑的高臺,用于祭祀。ilan mukdehun“三壇”,指天壇、地壇和社稷壇,是古代用來祭祀天地社稷的場所。帝王祈雨之后,若如期降雨,則在此“三壇”舉行告謝之禮。

[注二]karulara doro“謝禮”,報答,《新唐書·李光弼傳》“萬有一不捷,當自刎以謝天子”,又做karulara doroi dorolombi“謝禮、回報禮”。

[注三]hing“篤”,非常、全心全意,班固《漢書·疏廣傳》“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又作“忱悃”,表示“真誠”,葉舒崇《荷蘭國進千里馬歌》“一朝稽顙表忱悃,驊騮作貢稱珍奇”。hing seme后多接綴動詞,如,hing seme akdafi onggorakū“篤信不忘”、hing seme tacime sitkūme kicembi“孜孜汲汲”;hing sere后多接綴名詞,如,hing sere mujilen“誠心”、hing sere yargiyan“篤實”。

[注四]fiyakiyan“旸”,通“陽”,天氣晴朗;雨旸,雨天和晴天,《說文解字》:“旸,日出也,從日昜聲”。江淹《丹砂可學賦》“故從師而問道,冀幽路之或旸”,如,fiyakiyan halhūn de gūngkambi“盛暑悶熱”、fiyakiyan i dalikū“遮旸物”。

[注五]acabure“配合”,調配、協調,《荀子·富國》“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議,是治國已”,如,acabure mangga“善于迎合”。acabure be erembi表示“希望雨水日照交替有序”的語義。

[注六]bolgomime targafi“齋戒”,古人舉行重大祭祀與典禮時的凈身食素行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必三月齋然后能觀之”。bolgo為形容詞,表示“齋”;如,bolgo jeku“齋飯”;bolgomi為名詞,表示“齋”,如,bolgomi targa“齋戒牌”;bolgombi為動詞,表示“清凈”,如,bolgome afambi“決戰”;bolgomimbi亦為動詞,表示“致齋”,targambi亦為動詞,表示“禁戒”,二詞同義連用做bolgomime targafi,表示“沐浴齋戒”,如,yamji cimari bolgomime targafi unenggi gūnin i fucihi de jalbarime baimbi “朝暮于佛前潔誠禱?!?。

[注七]aisime“貺”,扶佑、贈與,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遣人船往迎,贈貺甚厚”。神貺,神靈的恩賜。丁寶楨《菏工大王廟碑記》“據情馳奏,請立廟河干,以報神貺”,滿文又作ai?ambi,如,enduri i aisihangge(ai?angge)gehun iletu“神貺照然”,aisirara(ai?arara)de karulambi“以答神庥”。

[注八]seme,助動詞sembi的副動詞形式,與摹擬詞搭配使用,如,sur seme“芳香撲鼻狀”、lar liyar seme“粘稠狀”、gar gar seme“哇哩哇啦”、dur seme“眾人說笑聲”、bir seme“衣物拖地貌”等。

[注八]amtangga“馨”,《說文解字·香部》“香之遠聞者”,即傳播很遠的香氣,如,屈原《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wangga“香”,香味,又作拜佛所用香料,蘇軾《臂痛謁告作三絕句示四君子》“不妨更有安心法,臥看縈簾一炷香”。上古音中“馨”為曉母耕部,“香”為曉母陽部,二字聲母相同,韻母耕陽旁轉,因此二詞同源,[11]同義連用做“馨香”,古代典籍中常代指用作祭品的黍稷?!蹲髠鳌べ夜迥辍贰叭魰x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注十]wecembi“薦”,祭祀,范曄《后漢書·禮儀志》“斬牲于郊東門,以薦靈廟”,如,ambarame wecembi“禘嘗”、wecere usin“籍田”。

[注十一]bairengge“占符”,為baimbi“祈請”的動名詞形式,謙指“占符”?!罢肌?,占卜,古時用龜甲或蓍草來預測吉兇禍福的活動,《左傳·僖公十五年》“史蘇占之曰不吉”;符,舊時道士用于驅鬼治病的神秘符號,范曄《后漢書·皇甫嵩傳》“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

[注十二]時序,指大自然的節侯,四季時節,程登吉《幼學瓊林·歲時》:“泰階星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玉燭”,滿文譯作aniya jeku“年糧”。順成,順應天意,萬物皆成。此處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滿文譯作ijishūn i ?anggara“順成”。

[注十三]咸若,謂萬物皆能順其性、得其宜,出自《尚書·皋陶謨》“禹曰:咸若時,惟帝其難之”,滿文譯作erin de acabure“應時”。

[注十四]膏,本指油脂,脂肪,引申作滋潤農作物的雨,《左傳·襄公十九年》“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滿文譯作aga“雨”。

[注十五]湫,深潭,大水池,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南有龍兮在山湫”,古人以為深潭多靈物,故稱靈湫,王度《古鏡記》“此靈湫耳,村閭每八節祭之,以祈福祐”,滿文譯作sahaliyan muduri juce“黑龍潭”,是清代皇帝進行祈雨的場所之一。

[注十六]刑章,即刑法,張從正《儒門事親》“易之法雖多,不離八卦五行,刑章雖多,不過答杖徒流”,滿文譯作erun“刑”,如,erun koro“刑罰、用刑”、erun be gosimbi“恤刑”。

[注十七]成憲,原有的法律規章制度。余繼登《典故紀聞》“自古帝王創業垂統,必有成憲,以貽子孫,子孫能謹守之,足以保天下”,滿文譯作nenehe kooli“先例”。

[注十八]南訛,指夏時耕作及勸農等事,亦作“南為”“南偽”“南譌”,蘇軾《慈湖夾阻風》“日輪亭午汗珠融,誰識南訛長養功”,滿文譯作usin dehen“田畝”。

[注十九]崇朝,終朝。崇,通 “終”,表示“整個早上”,《詩經·鄘風·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無對應滿譯文。

[注二十]渥優,即優渥,指雨水充足?!对娊洝ば⊙拧ば拍仙健贰耙嬷造A霖,既優既渥”,滿文譯作kesi simen“恩賜營養”。

[注二十一]九垠,指天下?!稜栄拧め尩亍贰熬盘熘H曰九垠”;顧況《哭從兄萇》“皇恩溢九垠,不記屠沽兒”;孫一元《登城漫興》“獨上荒城望九垠,長風吹月到天津”,滿文譯作gubci bade“到處”。

[注二十二]萬寶,萬物的果實。朱厚熜《秋日即事詩三章送元輔張羅山》“農家萬寶收成后,十里遙聞禾黍香”,滿文譯作tumen jaka“萬物”。

[注二十三]歆格,祭祀神靈或祖先時的敬神用語,請神靈或祖先享用貢品,滿文譯作ere wecere be enduri sukjifi“請神享用祭品”。

自古中國以農立國,降雨時間的早晚,雨量的多少都會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糧食收成又直接關系到國庫收入與社會安定,因此,歷朝歷代對于祈雨活動均十分重視。殷商時代的甲骨卜辭中有大量關于祈雨的記載,其祈雨方式主要有焚燒人牲和做土龍求雨等[12],可見商代的祈雨這一祭祀活動已十分成熟。周代繼承和發展了殷商的祈雨傳統,并將祭祀形式逐漸固定,據《周禮·春官宗伯·司巫》載:“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蔽桷Ъ从锰璧姆绞竭M行求雨的一種活動,又稱作“雩禮”“雩祭”。雩祭歷代均有承襲,但祈雨形式各有不同。祈雨祭祀具有濃重的農業社會特性,因此,清人在入關前并不進行祈雨活動,清代天子進行雩祭是入主中原之后開始的。清代雩祭分為常雩和大雩兩種。常雩一般每年的夏歷四月在天壇圜丘舉行,是一種常規的祈雨活動。大雩是指大旱之年,皇帝臨時舉行的祈雨活動。據堯藍的研究,清初的雩祭為中祀,不專設雩壇,祈雨儀式在天神、地祇、太歲三壇舉行。順治十四年(1657年),皇帝開始在圜丘壇進行雩祭??滴醭?,雩祭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祭祀活動,祭祀議程也更加精細。乾隆朝,將常雩列入大祀,并制定典禮的專屬樂章。[13]據趙慎畛《榆巢雜識》記載:“乾隆七年壬戌,定常雩儀。高宗純皇帝倣云漢詩體,制樂章八首,所謂‘露平’‘需平’‘霈平’者是也。平時祈雨、報雨樂章,定自乾隆十八年?!盵14]御制樂章的制定大大提升了雩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種常規大祀納入國家祭祀體系。舉行雩祭儀式后,如果真的出現了降雨,皇帝往往還要專門派遣官員到天壇、地壇和社稷壇,進行“三壇”告謝之禮?!度龎x降祝文》即是祈雨得降后,赴三壇祭拜神靈以表示感謝的文辭,其中漢文中程式化語句較多,如,“庶幾歆格,式迓休和”“特展予衷,敢致再三之請”等;部分漢文部分語義與滿文略有出入,如,sahaliyan muduri juce“黑龍潭”,漢文作“靈壇”;bairengge“祈請”,漢文作“占符”等。另外,《三壇謝降祝文》漢文語義較為含蓄,滿文語義較為直接,如,“眷于南訛,崇朝布澤”滿文譯作usin dehen de bireme akūnaha ferguwecuke simen dafi,hacingga jeku gemu ler seme mutuha“田地在神奇計液的滋潤下,各種農作物茂盛生長”等。雩禮作為國家祭祀體系中的一種常規禮儀,祭祀的語言表達一般具有程式化的特點,此祝文也充分體現出了這種特點。

猜你喜歡
滿文漢文譯作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征稿簡則
what用法大搜索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征稿簡則
樂器名稱漢文譯名小議
關于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創新問題的思考
《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中TK133敘錄辨正
滿文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翻譯方式探析——以《發愿文》、《普回向真言》為例
三田渡漢文滿文蒙古文碑文對比研究
清代審理哈密和吐魯番回人案件的兩份滿文題本譯釋
北京地區滿文古籍縱橫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