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F、CRP及ESR檢測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意義

2020-04-11 13:54鄧志航朱小紅蘇泳恩申慧敏麻春桃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敏感度

鄧志航,朱小紅,蘇泳恩,申慧敏,麻春桃

(江門市蓬江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廣東 江門 529000)

據統計[1],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率為0.3%-0.4%,倘若患者未及時就醫,會導致殘疾。加之,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并無特異的臨床癥狀,又因個體之間差異較大,倘若僅靠臨床表現對該病進行診斷,很難得出準確的診斷結論?,F階段,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CRP)作為實驗室血清學指標應用普遍,但特異性不足。臨床診斷中,RF靈敏度高,特異性低,不利于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2]。本研究選取病例深入探討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RF、CRP、ESR檢測情況及相關性。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時間2017年9月-2019年2月,I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49-68歲,平均年齡(58.53±3.72)歲;II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48-67歲,平均年齡(57.53±3.76)歲;III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7.51±3.29)歲。3組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儀器、試劑 實驗期間,選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為7600(生產企業:日本日立公司)及相關配套試劑,其中RF測試試劑中包括RF特異性IgG抗體微粒子成分,CRP測試試劑中包括CRP特異性IgG抗體微粒子成分。除此之外,還要選用血沉移液管、血沉架。

1.2.2 檢測方法 采集患者血清,-20oC下保存。檢測前期,將冷藏標本恢復至室溫,用離心機離心用于檢測RF、CRP項目的血標本,使標本分離出血清,以便用血清進行測試。結束上述操作之后,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對RF、CRP進行定量測定,倘若RF在30 U/mL以上,CRP超過0.8 mg/dL,則顯示陽性。同時,發揮Westergren法作用,對ESR進行檢測,男、女陽性值分別為15 mm/h、20mm/h以上。

1.3 統計學方法 該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類實驗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和如果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RF、CRP、ESR檢測結果比較 I組、II組、III組RF、CRP、ESR檢測結果(P<0.05),詳見表1。

2.2 各組RF、CRP、ESR陽性率 在83例受檢人員中,RF總陽性率43.37%,CRP總陽性率37.35%,ESR總陽性率46.99%。各組陽性率分布情況,見表2。

3 討論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防治過程中,早期準確診斷和治療非常關鍵,其診斷標準為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分類標準,涉及到很多臨床診斷指標,其中,RF作為唯一的血清學指標存在,其除了能夠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顯示陽性外,也能夠在其他自身免疫性指標中呈現陽性,以至于臨床診斷難度增加?,F如今,有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與之相關的免疫學檢測技術呈現高速發展狀態,相關內容比較豐富,實施過程則非常簡單、便捷[3]。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診斷中,RF作為經典血清學指標應用普遍,但其在特異性方面有所欠缺,在肝炎、結締組織病、感染性疾病、腫瘤患者及健康群體中,仍可見其陽性情況,故而,臨床診斷難度相對比較大[4-5]。盡管RF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異度比較差,但其滴度與該疾病之間存在相關性,倘若滴度越高,指示患者預后差,其抗體不能夠代替RF對診斷、預后進行有效判斷。由于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RF預先出現,又因為其敏感度高,在該病早期診斷過程中,可將其作為有力的判斷依據。然而,僅有單一的RF檢測,很容易發生漏診、誤診等不良情況,通常情況下,需要將該指標與CRP、ESR等進行聯合應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確診。

表1 各組RF、CRP、ESR檢測結果比較(Mean±SD)

表2 各組RF、CRP、ESR陽性率[n(%)]

臨床上,CRP作為重點炎性標志物,應用普遍,在各類急慢性感染、惡性腫瘤、組織損傷中,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呈現升高趨勢[6]。實驗顯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陽性率檢測中,應用CRP、ESP等指標,與其他各類免疫性疾病相比差異不顯著,但其作為該病診斷過程中的輔助不可或缺。由臨床表現可知,無論CRP,還是ESR均受病變活動度影響,病變活動度越高,這兩項指標升高越明顯,二者呈正相關。該實驗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的CRP敏感度非常高,提示對于一些RF陰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能夠通過CRP檢測,對漏診情況進行有效規避。然而,該過程中,受特異度影響,I組和II組的檢出率無明顯差別,臨床誤診發生概率非常高。因此,臨床診斷中,常將其作為輔助指標,與其他指標聯合應用,得出更加準確的診斷結果。

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過程中,多通過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依次進行X線檢查、RF檢測。然而,部分患者雖與影像學診斷標準符合,但已存在骨質破壞情況,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診斷不利。當前,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聯合檢測RF、CRP、ESR指標,可提高診斷敏感度、特異度,不僅有助于早期診斷,而且還能夠準確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否為侵蝕性敏感指標,與活動度、骨侵蝕等指標密切相關。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診斷過程中,上述指標非常關鍵。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聯合應用RF、CRP、ESR,其特異性、敏感度明顯提高,并且很少發生漏診、誤診等不良情況,這對早期診斷、治療非常有幫助,阻斷疾病進程的同時,還能夠避免關節遭到破壞,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診斷、治療環境,對病情控制、預后改善等非常有利。

猜你喜歡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敏感度
治類風濕關節炎得戒煙
蒙醫溫針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應用及臨床有效性分析
假體周圍感染聯合診斷方法的初步探討*
一種基于屬性的兩級敏感度計算模型
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全血細胞減少不良反應分析
類風濕因子陽性是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嗎
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嗎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手術前后對比敏感度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