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欺凌的人格因素分析

2020-05-08 08:43趙婷李金波張瑞
大經貿 2020年2期
關鍵詞:校園欺凌

趙婷 李金波 張瑞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校園欺凌與學生人格特征之間的關聯,采用問卷調查法,以262名學生為被試,在《中國大五人格問卷簡式版》中嵌入被欺凌者和欺凌者兩個問題。研究結果:在欺凌事件中,女生的卷入度比男生更復雜,欺凌者比被欺凌者更加外向、情緒不穩定、更容易沖動。通過探討校園欺凌者的人格特點,借以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校園欺凌 被欺凌者 欺凌者 人格因素

一、引言

一件件校園欺凌案件觸動我們內在的神經,讓我們不禁發問:這些學生究竟是怎么了?他們為什么要欺凌別的同學?是本身的特質嗎?是對不良榜樣的模仿嗎?是遭遇挫折后的侵犯嗎?而那些受欺凌的學生為什么屢遭欺凌,甚至不敢發聲?儼然,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影響極其惡劣,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作為心理學工作者,我們能夠做些什么?此前已有研究探討了校園欺凌的發生機制、相關變量間關系、研究對策等。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校園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人格特征,探索校園欺凌的內在發生機制,以便在欺凌事件發生之前將其影響最小化。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了某市高中三個年級50個班級發放問卷4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60份,其中涉及校園欺凌的有效問卷是262份。其中男生127人(48.5%),獨生子女40人(15.3%);高一133人(50.8%),高二75人(28.6%),高三54人(20.6%);父母均外出21人(8.0%),父親外出56人(21.4%),母親外出8人(3.1%),父母均未外出177人(67.6%);離異家庭的13人(5.0%),單親家庭15人(5.7%),重組家庭4人(1.5%),原生家庭230(87.8%)。

(二)研究工具

采用問卷調查法,在王孟成等人(2011)編制的《中國大五人格問卷簡式版》中嵌入第20題被欺凌和第30題欺凌兩個題目,對學生的欺凌情況和人格特點進行施測。該問卷的信度為0.796。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數據分析結果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和變量間的相關

1.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性別差異。男女生是被欺凌者還是欺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反而表現出相似性,比如被欺凌者中,男女生選擇“從來沒有被欺凌”和“只發生一次”的比例幾乎是一致的。而欺凌者中,女生選擇“只發生一次”的比例高于男生。但僅僅是數量上的差別,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盡管男生受欺負的比例比女生高,但是他們之間的性別差異并不顯著(馬煥芹,2010;齊喜梅,2011)。

2.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年級差異。各年級的學生都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是被欺凌者。在被欺凌者中,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比二年級多,但年級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張蕭蕭,2012)。而在欺凌者中,高二明顯不同于高一和高三,而高一和高三無差異。通過比較均值,被欺凌者中高一、高二多于高三,而欺凌者中高二多于高一和高三。

3.被欺凌者和欺凌者是否留守的差異。是否留守主要影響欺凌者。被欺凌者父母均外出比僅僅是父親外出、父母均未外出更容易受到欺凌,而欺凌者則反映出,父親外出比父母均外出和父母均未外出表現出更多的欺凌他人的現象。通過這組數據說明,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校園欺凌事件的主導者或受害者。

4.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家庭結構差異。被欺凌者和欺凌者并沒有家庭結構的差異,經過事后多重比較也未顯示出顯著差異。但是從被試得分來看,單親家庭的學生更容易成為被欺凌者,而離異家庭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欺凌者,重組家庭的兩個得分都很低。

5.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人格差異。表4呈現的人格因素中神經質和外傾性直接影響被欺凌者,具有神經質特點的選擇“一周好幾次”最多,外傾性特點的選擇“大約一周一次”最多,而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的特點的選擇“一周好幾次”最少。

欺凌者在神經質、開放性和宜人性特點上存在顯著差異,神經質選擇“大約一周一次”最少,外傾性選擇“大約一周一次”最多,開放性、盡責性選擇“時常發生”最多、“大約一周一次”最少,宜人性選擇“大約一周一次”最少、“只發生過一兩次”最多。

四、討論

1.校園欺凌存在的普遍性。從收集的數據來看,被欺凌者224人,欺凌者168人,其中包括既是被欺凌者又是欺凌者,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5.6%和4.2%,校園欺凌總的發生率為6.5%。此數據低于國內外關于中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研究結果,但仍然不能放松警惕,校園欺凌現象在高中校園內時有發生,容易演化成校園暴力等惡性事件。

2.校園欺凌發生的差異性。本研究并未發現明顯的性別差異,與以往研究存在一致性。年級差異主要體現在高二學生比高一、高三學生更容易成為欺凌者,原因可能是高二學生入校時間較高一學生長,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行為模式和穩定的朋友圈,在人際交往中較為強勢,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語言和行為。進入高三階段的學生人格已經相對成熟,基于升學壓力更多的精力將轉移到學習中,較少參與欺凌事件。

在留守學生當中,父親外出顯著影響欺凌者的言行。這就反映在家庭家養方面,父親管教的長期缺失造成母親溺愛成河、疏于管教或放任自流,使得孩子任性、情緒不穩定、不會換位思考、遇事沖動等,無法約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長此以往,容易得罪人成為被欺凌者,或者欺凌他人,發泄情緒。

本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學生更容易成為被欺凌者,而離異家庭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欺凌者,重組家庭的兩個得分都很低。以往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關系不好,孩子不相信人與人之間友好、親切的關系。這也就造成了這部分學生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成為校園欺凌的主導者或受害者。

3.校園欺凌發生的人格差異。被欺凌者與神經質、外傾性有顯著的相關性,與以往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欺凌者與神經質、開放性、宜人性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欺凌者往往比較外向,喜歡與人打交道,有活力,喜歡冒險、刺激,但無法意識到別人是否舒服,往往忽視了給他人造成的困擾。較高神經質傾向的學生更容易沖動、憤怒,對外界反應激烈,很有可能成為欺凌者,也有可能成為被欺凌者。所以說,學生的情緒穩定性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校園欺凌的發生。因此,保持情緒穩定有助于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五、預防對策

第一,加強教師和家長對校園欺凌現象的認識,要知道校園欺凌發生的普遍性和隱蔽性,掌握欺凌干預的方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問題的影響最小化。

第二,處理好夫妻關系,加強家庭教育,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心理環境,對于中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第三,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發力,積極引導孩子學會處理人際矛盾,遇事冷靜處理,包容寬恕他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保持情緒穩定,建立支持系統,減少人際沖突,杜絕校園欺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馬煥芹.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和欺負行為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齊喜梅.中學生道德同一性,班級環境和欺負行為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 王孟成,戴曉陽,姚樹橋.中國大五人格問卷的初步編制Ⅲ:簡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檢驗[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687-690.

作者簡介:趙婷(1988年-),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碩士研究生,應用心理學方向 ,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高級中學? 463000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省駐馬店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社會心理學視角下防范校園欺凌的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JJYKT19574)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校園欺凌
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關鍵點
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成因及應對策略
從社會建構論視角看“校園欺凌”
法律規制校園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