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老子道德經注校釋》看王弼的宇宙論

2020-05-08 08:43黃創德
大經貿 2020年2期
關鍵詞:王弼

【摘 要】 王弼順應玄學發展的時代風氣,結合儒道學說,對老子以“道”為中心的宇宙世界觀進行新的闡釋,指出了“以‘道為根本、以‘無為始用”兼有廣義和狹義旨趣的宇宙觀,形成“道-無-有”的縱向思想層次路線,闡述了自己的宇宙論主張。

【關鍵詞】 王弼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道 無 宇宙論

王弼,字輔嗣,魏晉時期哲學家。生于公元226年,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金鄉)人,英年離逝,僅24載。人生雖短,然王弼卻如流星般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華彩的一筆,乃是少見的哲學天才人物,其著書有《老子道德經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何劭很欣賞王弼,在《王弼傳》中評價其人“好老氏,通辯能言”,可見王弼對道家哲學深有研究,并有著扎實的儒學根柢。在其對《道德經》的注言中,王弼融匯儒道兩家理論,深入討論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學觀點,頗具創見。其中所體現出之王弼關于宇宙論的闡述,對進一步探索其思想具有重要學術參考。

一、廣義的宇宙論:“道”是根本

關于宇宙論,古往今來有諸多論述。馮友蘭先生有過討論,馮友蘭先生的宇宙論有著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分為“本體論”與“宇宙論”。其認為“宇宙論”是追尋宇宙發生以及歷史的觀點。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論主張世界本源是一團火;佛家法相唯識學則認為根身器界不過是阿賴耶識的顯化;而王弼在注老子《道德經》的過程中,也表明了他的個人宇宙觀,同樣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

王弼雖然吸取了道家的學說,但其宇宙論與道家已有了不同的差別。王弼沒有否認“道”的根本地位,卻是突出了“無”的作用。 道家哲學以“道”為核心,王弼繼承了這一點,反映了王弼廣義上的宇宙觀?!暗馈庇诖嬖谂c虛無中,不可言說。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物造形,非其常也”。王弼認為?!暗馈辈豢傻酪膊荒苊?,否則一旦具備了某種指示意義,包含了“指物造形”之蘊涵,就不再是“常道”了?!暗馈北咎摕o,也非虛無。由此見,“無”尚有所指,“無”并非“道”之本身。王弼說道:

“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p>

萬有之初始于“無”,然而萬有在無形未名的“無”中,正由于“道”的存在,最終道以“無”而“始成萬物”,萬物得以于“無”中誕生。因此,萬物雖然有始有成顯化于世間,卻不知是因“道”而出現,不明所以然,故而“玄之又玄”,不知其中之妙處所在。顯然,在存在虛實之間,“道”起著決定的根本作用。王弼注曰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p>

此處王弼所注甚少,不過,老子所言,水雖然潤養萬物,卻“不爭”,幾于“道”,王弼是認同的?!暗馈笔亲匀坏?,自然之道。王弼以樹作類比說明,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p>

王弼以為,道法自然,猶如樹的生長一樣,“道”是“本”。越是遠離樹根之處,雖然樹枝越是繁茂,卻是離其根本越遠;而樹枝越少處,則是越接近其根本所在。王弼指出,“道”也是類似如此。人們作為越多,越是遠離樸真的“道”。反之則“得其本”,越接近“道”的所在。正如王弼注言: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p>

由此注言可以知道,此處王弼也表達了類似“少則得”的意蘊。萬物有始,后生于“無”,若想觀照“始物之妙”,就要“無欲空虛”,如此方可觀照到始物之微妙,追溯本源。綜上文所述,都指明了王弼的宇宙論,廣義上,若追求其根本,最終歸于“道”,“道”是本體。是“道”于“無”中孕化促成了萬有萬物。真正的“無”,是不可能造就萬物的。正如《莊子·齊物論》中,郭象所注云: “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 塊然而自生耳?!憋@然,“貴無論”并不能完全概括王弼的所有思想,更不能完全體現王弼的宇宙論主張。

二、狹義的宇宙論:以“無”為始用

由前文可知王弼在注釋老子《道德經》的過程中,并未否定老子哲學的“道”觀念。顯而易見,王弼是贊同老子“道”的本體論主張的,學者劉季冬贊同此說。同時,王弼對“無”進行著重論述,以“無”來輔助解釋“道”。李天昀言道“王弼實際上是在以玄學的‘無解釋老子的‘道?!焙m持類似觀點。王弼在堅持“道”的本體論基礎上,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宇宙觀。李澤厚認為王弼“以無為本”,其實不然。王弼的“無”既不是本,也不是末,而是本末之中的關鍵聯結紐帶,是“萬物之始”。王弼不僅以“無”為始,還以“無”為用。

其一,萬物生于“無”中,“無”是萬物之始。在王弼看來,“無”是“道”的屬性體現。王弼“貴無”,無“有”。這就形成了王弼獨特的縱向之由本到末“道—無—有”的思想層次路徑?!盁o”在其中起著聯結的關鍵作用?!暗馈弊鳛楸倔w,引起萬有生于無形無名之中。然而“道”雖是本體,但是“有”卻實實在在始于“無”中?!盁o”是王弼的狹義宇宙論,宇宙萬物源于“無”。

其二,王弼強調“無”,但并非僅是“萬物之始”,突出了“無”的作用。

首先,王弼在注釋中很多次談到“無”的功用。他說: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在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p>

“道”是本體,道法自然。在無為無施中,順應自然的道理,“道”本來就無所謂仁與不仁,如此萬物自會得到應有的治理演化。而那些“仁者”,施恩施為,最終會導致失去物的本真。王弼在此之言,說明了王弼贊成“無為”,“無為”在萬物的治理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王弼注釋“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時,還說到:

“橐籥之中空,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p>

王弼在此指出橐籥因其中空,雖虛而不可窮盡。正因此,使其在排風的時候無窮無盡,成就了橐籥的作用。天地也如此,蕩蕩自然,不可得窮盡,演化萬物。無為而虛,虛則無窮無盡。王弼認為如果王侯能夠做到“無為”,則天下百姓將會自我開化,無為而有為,就如他注道:“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將)自化?!蓖蹂鰧Α盁o”的作用顯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寫道: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p>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p>

在此,王弼舉例說明了“無”的作用,之所以有之以為利,是因為“無”之用的存在。無論是木、埴、壁,都是被掏空了后,才有了人們的便利。因為空無,才使之具備了作用。

其次,王弼特別強調“無”在管理方面的運用。他認為在對待具體的事情上,應該順于“無為”的態度,而不是去刻意追求。在著作中,王弼注: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p>

由此可見,王弼倡導無為之用。執著于“一家之量”或者“一國之量”,均都不可行,最終還是會有所失去,“不能全家”也“不能成國”。正如其所言:“天雖精象,不法于道則不能保其精”,此見,王弼以為天地運行,應合乎自然無為之道。王弼明顯推崇“無”之用,主張將無為之道運用于自然社會中,從而達到“法于道”的效果。 王弼主張以無為之道治理國家,其曰: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p>

治理國家,王弼認為應該實施“不擾”的策略。在治理中,不能實行太多作為,否則只會有弊無利。使國家在無為的寂靜中發展,才是真正的“上道”。從王弼的角度說,一般越大的國家,其無為之道運用的越是成功。就如同烹飪小鮮魚一樣,不急不躁不折騰。以道立國治理天下,則鬼神不起。對于第80章關于老子“小國寡民”之說,王弼注說:

“言使民雖有什百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p>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故各安起居,重死而不遠徙也?!?/p>

“無所欲求?!?/p>

王弼結合老子的理想社會,認為若是民眾雖有器物卻無處可用,即是無所為,那么百姓就不會再患得患失,只會想著滿足自身的存在即可,安于自家,甘美其食,而不四處奔走。做到使民眾無所欲求,無所用亦無所為,那么百姓都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君王在治理國家中固然重要,不過王弼認為國家的治理還應該向圣人學習,圣人在國家治理中也起著突出作用,王弼注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反之,為則會導致敗的結果。他說: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p>

“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p>

智慧是由“無為”中“自備”,不需要作為可成??梢?,圣人的榜樣作用王弼很是看重,強調要像圣人那樣做到“無為”的處事態度。王弼以為如果圣人能夠率先垂范做到“無欲”,那么民眾自然而然地就會變得樸真,天下得治。這大概就是王弼所說“以道治國則國平”之意。而反之,王弼則說:“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币虼?,圣人若想以智慧來對待民眾,民眾也將變得巧智而多奸詐,這是不可行的。從王弼的觀點出發,只有使民崇本以無欲,民眾才能自真自正自樸。同時,王弼另一方面也不排斥“末”,在第38章中王弼談到:

“載之以道,統之以母,…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現形則有所止?!?/p>

結合原文第38章可知,王弼雖然對仁義等傳統儒家主張略有批評,但是最終王弼還是認為在“崇本”的同時要“舉末”,將“末”都統一于“道”。只有以道之“無”為根本,才能使得本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將“本末”分主次結合運用,不失為治理之良道。王弼寫道:“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以“末”根植于“本”即“無”中,如此就會達到“不求而得,不為而成”的結果,發揮出“本末”在治理中的最大效用。否則,正如有學者所說,如果棄本而適末,一味通過人為的方法推行仁義禮信,這無異于舍本逐末,最終導致禍患的出現。而顯然,這在王弼看來,并不可取。

【參考文獻】

[1]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12。第1、6、10、11、13、14、20、23、26、27、55、93、95、149、150、157、190頁。

[2] 楊一涵,孫遠,顧天嬌,許彪,吳倩,張禾佳,李曉康,王泓午,李德杏.王弼養生思想解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07):152。

[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上)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年,第4 頁。

[4]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97,第50 頁。

[5] 黨圣元,康倩.“舉本統末”與王弼思想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戰線,2018(09):149.“至于‘貴無論,亦難以概括王弼的全部思想?!疅o是王弼所言稱的重要范疇,但‘本是更為根本的范疇”。

[6] 李天昀.從“道”的本體論走向“無”的本體論——《老子道德經注》中的老子與王弼思想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36.

[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 2014,第189、513頁。

[8]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第203頁。

[9]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第49頁。

[10] 劉季冬.王弼注《老子》之思想資源——從先秦到漢魏思想發展進程來看[J].現代哲學,2014(04):105.“嚴遵用大量的筆墨來論述‘道對宇宙萬物所起的根本性的主宰作用。王弼用非常簡潔的語言表達了‘道對萬物所起的根本性的作用”。

[11] 蔣麗梅.王弼老子注的“崇本息末”思想[J].蘭州學刊,2007(05):44.“在圣人好靜、無欲的帶領下,百姓能自正、自樸?!?/p>

[12] 吳永,劉晗.論王弼《老子注》的形成與玄學背景下的道儒融通[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3):111.言道:“如果‘棄其本而適其末,以人為的強制手段提倡仁義, 那么仁義就會變質, 憂患必然產生?!?/p>

作者簡介:黃創德(1993-),男,壯族,廣西上思縣,學生,研究生,廣西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王弼
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2期)2022-03-16
“主體性”視角下的王弼“本無”思想研究
Bidirectional highly-efficient quantum routing in a T-bulge-shaped waveguide?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王弼對老子思想中"無"的創造性詮釋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認識
王弼易學思想淵源探究
曹魏玄學家:時局如刀,以“無”抗爭
曹魏玄學家:時局如刀,以“無”抗爭
王弼“貴無論”辯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