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物哀”的審美釋義

2020-06-22 13:00李玲瑩牟月
大觀 2020年4期
關鍵詞:物哀

李玲瑩 牟月

摘 要:“物哀(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學者本居宣長在分析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時提出的文學理念。20世紀40年代后被諸多學者認定為審美形態進行研究?!拔锇А钡尼屃x為“主體對客觀自然萬物的直觀感受”,在日語構詞體系中“物”與“哀”都可作動詞,分別釋義。作為審美形態來講,理解“物哀”一詞最重要的是有“知物哀”之心。

關鍵詞:物哀;物哀美學;知物哀

一、什么是“物哀”

“物哀”出自《土佐日記》,可譯為:“船夫不理解這景物對人的觸動(船頭はこの物悲しい気持ちが分かりません)?!?“物”與“哀”最早作為日語當中的常用語出現,“物”是指自然萬物,客體;“哀”作為日語原出詞,不僅有“憐憫”“哀傷”之意,也代表“噫吁嚱”等感嘆詞。日本的和歌、物語等文學作品多用此詞,《源氏物語》中引用最多?!拔锇А币辉~出現于日本江戶時代,原出只有“哀”一詞,而后系統化為“物哀”,依據本居宣長對《源氏物語》的分析以及日本和歌,確定了文學理念。最早的審美理念出現于詩歌總集《萬葉集》?!拔锇А笔堑谝粋€公認的標志著日本文學獨特性的關鍵概念。

作為漢語詞,“物”可解釋為“本體所感知的自然萬物”?!鞍А币辉~在日語中不單單表示“悲哀、哀傷”,早期物語文學中有多種釋義,“心之所觸,情之所動”都稱為“哀”。在出現最多的《源氏物語》中,有“同情、寂寥、有情趣”之意,感傷的意味更濃。在《竹取物語》中指“愛惜與憐憫”?!洞蠛臀镎Z》《落洼物語》中有“引人懷念”的意味?!拔锇А笔侨祟悓ψ匀蝗f物產生的情懷感嘆,這種“感嘆”具有豐富性,可以是憐憫、疼惜,也可以是贊嘆、壯麗,是人類接觸萬物后產生的自然情緒的記錄。

二、“物哀”美學的演變過程

語義詞到美學概念是歷史演變與邏輯遞進的表現。中國國學學者王向遠曾經指出,對于“哀”的研究是籠統且復雜的,相較于“幽玄”“風雅”等詞,“哀”的出處更深遠,涉及的層面更廣。日本“幽玄”與能樂、日本歌道相互聯系,“寂”是茶道的領域,“哀”的產生并不寄托于某一類藝術,它源于客觀主體,以流俗的形式傳播?!拔锇А币辉~在奈良時期的《古事記》《萬葉集》《日本書紀》等古典作品中萌芽,在《源氏物語》等物語文學中大量出現,并逐漸形成“物哀”。

受平安時代平安王朝統治的社會形態的影響,“哀”發展為人類審美的感觸。發展到鐮倉時代出現兩種釋義,一為“あっぱれ”,即勇壯;二為“あはれ”,即悲傷、哀涼。德川時代的含義包含對失敗者的憐憫,稱為“あはれ”?!鞍А钡脑~義無論是悲傷、憐憫,還是贊嘆、可憐,都是主觀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屬于本體本身的情感觸動。因而對于它的研究容易停留在心理學層面,而忽略了對于美學形態的全面深入探究。

首先,“哀”不僅能作為感嘆詞表示主觀審美情緒,還可以作為名詞表示“あっぱれ”,即值得贊賞的、優美的,也可譯為“可愛的、疼愛的”。其次,“哀”是主體對客觀事物產生反應后的情感確定與價值感判斷,“判斷”存在豐富性,不是單一的價值取向結果。關于“價值判斷”的豐富性,大槻文彥曾指出,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哀”的價值判斷區分,包括主體主動鑒賞所生成的價值觀念、客體存在對于主體的影響、主體與客觀實體所產生的具體價值。由于我們的感情色彩有區別,因而無論是“哀”的情感確定還是主觀判斷都依附于主體自身所產生的自然形態?!鞍А钡娜∠蚍譃榉e極與消極兩方面,快樂與憂傷,愉悅與厭惡。積極為感嘆、敬佩,而消極則為輕蔑、藐視?!队男c哀》之中,大西克禮提到“哀(物哀)”從“美”的形態中派生,并具有五個階段的含義,它不僅像“悲”“憐”等詞,從狹義中反映主體的心理狀態,是以“美”之中超出眼識、聽識等人類界限的心理效應為基礎的審美形態。

三、日本“知物哀”學說

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在分析《源氏物語》時,將“物哀”作為文學理念進行解讀,他善用實際論證的方式探求日本古籍原貌,吸收大量中國隋唐時期的思想,并思辨中國儒學與佛學思維,掀起日本民族獨有的民族審美意識思潮,以“物哀”為獨有的審美形態,鼓勵重建民族獨立的審美形態與精神全貌。

“知物哀”是本居宣長在鑒賞《源氏物語》時提出的基礎學說?!对词衔镎Z》中,紫式部借助書中人物之口表達對平安王朝壓制下的社會現象的不滿,富有強烈的主觀情緒判斷,創作者為讀者創造了主觀情緒體驗。本居宣長評論道:“雖然故事中的情節包含一定的主觀臆想且矯揉造作,多有自怨自艾之意,但是其中情感的曲折、情節的起伏,也包含諸多物哀之情?!?這里指出的“物哀之情”至關重要,既能賦予讀者情緒,又能引起“徒然心動(自然的感動)”,使讀者感知筆者情緒,是雙向的“感動”,也是自然而然的“知物哀”表達。

所遇之事,從心出發,有所感觸,則為“知物哀”。不生感動之心,不為情之所觸,則為“不知物哀”。本居宣長認為《源氏物語》中“物哀”的表現分為兩方面:一為確有其事,并能引發讀者的心動之情,“知物哀”的人能讀懂,并賦予其審美形態;二為沒有“心動”的主觀創作者的私有暢想、自由意志的情節體現,不具備打動人心的審美意識,是沒有審美情趣的“不知物哀”的體現。

除了《源氏物語》之外,本局宣長還在日本和歌《石上私淑言》中提出何為“知物哀”?!爸锇А币郧а匀f語為形式,以人心所動為基礎。人在世間,繁雜之事繁多,心思所想、眼識所見、耳聞鼻識,只要觸及觀感就會產生主體所思,有所動容,便是“知物哀”。由此可見,這一概念具備廣義的寬泛性。人類通過不斷進化,成為萬物之靈,遠比飛禽鳥獸經歷得復雜,意識與所想甚多。另外,狹義的“知物哀”之心是不以自私、狹隘、含否為基礎的觸動之心。

因為人能感知自然萬物,思想富有深度,所以具有“知物哀”之心?!拔锇А钡膶徝酪饬x是“思想與感情的豐富深刻”。我國文學學者王向遠也對“情感深刻”做出論證:一方面,人的感情是純粹自知的體現,潛意識受其支配;另一方面,沉浸其中并時刻反思,所以才具備“深刻”。這兩方面的論證總結強調了人類感性的天然意志以及主體心理產生的矛盾狀態,伴隨著時刻反思的結果。

四、關于“知物哀”的審美意識

廣義的美感即人對審美對象的感知活動,美感的生成依賴主體意識的“動情”,只有心動才具備美。這與“物哀”“知物哀”是相合的,主體感動之時,與客體一體融合。

“知物哀”的動情之心,同樣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洞悉世間事物、情感之間的戀慕,從客觀當中看出美好。這是與現代美學中的“感動”“直觀”十分接近的審美意識心態,是人類在思維探究過后,對于人心、人情、世界的觀照,是深思后的知物與知心?!爸笔亲顝碗s繁瑣的一種審美活動。

關于“物哀”這一審美形態的釋義研究是多樣且復雜的,本身詞義的多義性決定了其涉及領域的廣義性。探究“物哀”這一文學理念的基本審美形態,這為后來滲透影視、文化、多媒體形態的“物哀”審美意識做了鋪墊?!拔锇А彼婕暗奈膶W學者觀點,日本物語、和歌等文學著作十分廣泛,在探究的過程中,凸顯了日本民族美學哲思意識的獨立體系,審美理念的形成必將受環境、歷史、文化、地理等客體因素的影響,而不同主體的“知物哀”之心也呈現出不同的情緒觸動狀態。人類的情緒是復雜的,產生情緒的主體感知客體的能力也十分豐富,因而這一審美意識的研究必然是繁瑣且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M].蔣寅,等譯.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1.

[2]佚名.竹取物語[M].豐子愷,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貝托米厄.電影音樂欣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川端康成.雪國[M].葉渭渠,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葉渭渠,譯.??冢耗虾3霭婀?,2005.

[6]威廉姆斯.原動畫基礎教程:動畫人的生存手冊(經典版)[M].鄧曉娥,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7]吳冠英.動畫造型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特米勒羅.STORYBOARDING分鏡頭腳本設計[M].王璇,趙嫣,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9]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0]李斯達.動畫藝術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11]韋伯斯特.動畫角色的運動和動作[M].杜曉瑩,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12]本居宣長.日本物哀[M].王向遠,譯.長春:吉林出版社,2010.

[13]紫式部.源氏物語[M].豐子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計算機學院

猜你喜歡
物哀
淺析日本文學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為美
淺論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傾向
淺談《雪國》中的物哀美
日本動漫的未來想象與“物哀”美學
動畫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傳播價值分析
“丑”的元素在動畫形象中的體現
淺析和服圖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