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欺凌及校園暴力現象成因淺析

2020-06-24 10:54朱梁偉
錦繡·中旬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校園暴力校園欺凌

朱梁偉

摘 要:近年來,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有所增加,而且相關案件性質較為惡劣,逐漸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從這些案件中我們不難看出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正在向低齡化發展且案件頻發率逐漸上升,所以對于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也迫在眉睫,我們通過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的成因研究從而總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來盡可能控制類似的案件發生。

關鍵詞: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少年犯罪生物學;少年犯罪社會學

一、犯罪生物學理論與校園欺凌及校園暴力現象的聯系

少年犯罪生物學理論主要包括三大體系:犯罪人類學派、基因犯罪學派、犯罪生物化學學派。

首先,在龍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論中,他指出許多犯罪人都是天生犯罪人,其從事犯罪行為與其天生具有的獨特生理表征或者生理缺陷有關,犯罪就是犯罪人在生理特征上的返祖現象。在這個理論中,他也指出了絕大多數的犯罪都發生在15歲到25歲之間,青春期后期會出現一種本能的犯罪傾向,且嚴重的犯罪人都是在年輕時脫穎而出,尤其是在青春期發育期間內,有時甚至在此之前①。同時因為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更多的生活場所就是再校園之中,所以該學說可以對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犯罪主體范圍進行一定的解釋。

其次,在基因犯罪學派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犯罪家庭研究、性染色體研究。在犯罪家庭研究中表明家族基因可能是導致家族中成員持續犯罪的主要原因;性染色體研究中表明,47XYY綜合征暴力傾向明顯,同時若伴有只能缺乏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就會更容易有犯罪傾向。在基因犯罪學派的研究中,一個人是否會做出暴力或者犯罪行為,其先天所擁有的基因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犯罪生物化學學派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大腦研究、血糖度研究。大腦研究中表明,人們身體內的一些化學物質及過敏反應、缺乏維生素B3和神經生理因素失調,會導致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在血糖度研究中表明低血糖可導致性格暴躁、富有攻擊性,嚴重時會導致暴力行為;結合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在青少年成長階段,保證其攝入的營養均衡,注重青少年身體必需的化學元素含量是防止其從事暴力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合以上三種學派,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很多我們難以直觀感受到的因素會直接影響其行為,在分析校園欺凌現象和校園暴力現象的成因時,我們更容易從表象上去進行分析,但是實際上青少年犯罪中的施暴方的暴力行為很有可能是由于其生物學的特征而導致的,所以我們應該從其獨特的生理特征著手,從而確定導致其暴力行為的生物學因素到底是什么。

二、少年犯罪社會學理論與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的聯系

少年犯罪社會學理論主要包括:社會結構理論、控制理論。

首先,社會結構理論強調,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鄰里社區獨特的文化風俗及規范的影響,可以導致少年偏差行為和犯罪行為①。越軌和犯罪是人民遵從與主流或權威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結構,由于有權階級控制著法律,無權或弱勢群體安裝自己的價值和規范行事時,嘗嘗會違反有權階級制定的法律,成為“犯罪行為”。在文化沖突理論中塞林在《文化沖突與犯罪》中指出:犯罪是與主流文化相沖突的下層階級文化的產物。犯罪是一種文化現象,是特定社會各種消極文化綜合作用的產物。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中,青少年會因為所接受的特定的文化現象從而產生犯罪的行為,但是這種理論偏向于犯罪行為合理化,同時也無法解釋包括故意殺人在內的自然犯罪。

其次,控制理論指出人們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進行控制的結果,或者說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系牢固的結果。當個人與社會秩序的聯系破裂時,個人就會實施犯罪行為。這一理論表明,當青少年在實施一種行為時會依附于家庭、學校、同伴等方面,在實施暴力或犯罪行為時,不同群體的有效控制會極大減少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從而避免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的發生。

結合以上兩種理論,青少年的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行為與社會對其的評價和規范有著很大的聯系,李斯特在犯罪二元理論中也指出犯罪原因包括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社會因素占決定性作用。所以如何進行有效的社會控制對于減少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的防治

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正在逐漸增多,其發生的概率之大也成了現在人們關注的熱點,而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的行為主體青少年又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為主體,所以在通過少年犯罪生物學、少年犯罪社會學理論研究后,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現象的成因從而盡可能地避免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案件的發生。

首先,在少年犯罪生物學理論的研究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是來自于先天性的基因及成長中的身體發育狀況。所以父母的老師應該更關注于孩子成長時產生的生理上的變化,如多動、暴力行為以及其他難以自控的行為。及時關注這方面的變化并進行有效的疏導,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先天性因素在青少年成長中的影響。

其次,在少年犯罪社會學理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極易被網絡媒體、社交軟件等方面中的不良因素所影響。青少年成長階段所接觸的含有暴力元素的網絡游戲、具有錯誤價值觀的網絡視頻、以及外來思想的沖擊都會導致其產生犯罪行為。在這些意識形態領域內,錯誤的價值導向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主觀判斷力發生錯誤的偏離。這種情況發生后,家庭和學校應該一起幫助青少年在成長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盡可能減少青少年可能接觸到社會不良影響的途徑,對社會中給青少年產生不良的影響做出及時的否定性評價,從而避免青少年可能的效仿行為。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減少和避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的產生。

最后,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社會、學校和家庭更應該將更多的關注投入于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中,做好他們成長路上的護航員。

參考文獻

[1]張鴻?。骸胺缸锷飳W視野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述評”,《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年1期。

[2]費梅蘋:《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方法與技巧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1日。

猜你喜歡
校園暴力校園欺凌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淺析校園暴力犯罪的成因、特點及預防
從中美校園暴力案件報道出發思考相關法律問題
青少年惡劣事件頻發引發對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研究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項治理“校園欺凌”
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