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牢籠”

2020-07-06 09:51李曉峰喬繪燕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牢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李曉峰 喬繪燕

摘要: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發展是當今我們最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在當今,環境污染問題、動植物保護問題日益嚴重,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也正在不斷惡化。本次設計主題為“白色“牢籠”,何以安生”,意在告誡人們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動植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關鍵詞:人與自然;環境污染;和諧發展

引言:

作為人類,我們和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一起生存在這個為我們提供著陽光、空氣、水和各種資源能源的自然環境之中。相比較動植物而言,我們可能具有高一些的智慧,我們具有創造力,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在與動植物的相處之中,可能會有更多的優越感。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人類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僅僅是自然之中的一部分,只有懂得保護自然,與自然實現和諧發展,才能夠獲得來自于自然的回饋與保護。

一、設計背景

作為自然界之中最具智慧的生物,人類要想和自然之間實現理想化的和諧發展,就應該做到以下的三點:

1、充分認識人類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我們應該明白,無論是物質資源還是人類,我們一代代生命的出現與生存,都離不開自然。自然養育著我們,我們豐富著自然。我們所有維系生命的物質都來源于自然。因此,如果自然遭到破壞,我們的生活將變得不再美麗,我們的生命也將受到威脅。如果自然不復存在,那么我們人類也將不復存在。

2、科學把握人類對于自然的改造

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之中,我們不僅僅應該注重經濟利益的提升,也應該充分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無論我們生活在怎樣高端的建筑之中,或者是開設了多大的企業,我們都應該清楚,這些事物只有將自然作為依托才能夠存在。所以,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自覺珍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

作為自然之中的一員,我們共同享有著自然提供的資源,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用科學文明的保護理念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讓生態文明得到科學建設。

但是就當今的人與自然發展而言,這種理想化的和諧發展模式依然是我們觸不可及的夢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的情況就顯而易見,各種白色垃圾的存在,不僅嚴重破壞了自然的美觀性,也對陸地和海洋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其危害如下:

1、這些白色垃圾在自然界之中可以停留100-200年,對空氣、水體、土壤等都有著極大的污染程度。

2、白色垃圾也會破壞動物巢穴,讓動物無家可歸;而隨著植物資源的逐漸匱乏,這些白色垃圾也將成為蚊蠅、鳥類和老鼠等的食物以及繁衍生息的場所,而殘留在白色垃圾之中的物質也就為這些動物埋下了傳染病根源,這些傳染病和有毒物質也會通過食物鏈一級級地傳遞下去,最終被端上人類的餐桌,進入到人類的身體。

由此可見,人類對自然的“殘害”,自然也將如數奉還給人類。

二、設計理念

本次設計主要以“白色“牢籠”,何以安生”作為主題,主要突出了白色垃圾污染對于自然的危害:①對空氣 、土壤和水體質量造成危害;②對動物和植物的生長乃至生存造成危害;③成為一些動物的食物,并通過生物鏈一級級傳遞下去,而隨之傳遞的也是殘留在白色垃圾之中的有毒有害物質;④處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最終也會受到白色垃圾的危害。以此來說明白色垃圾對自然的危害能力及其對人類的危害能力非常大,折射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其實就是在一步步地將自己“逼上絕路”。以此來告誡人們,對自然的保護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保護,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本次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喚醒人類對于自然保護的認知,讓人類充分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和保護動植物的重要性,倡導和鼓勵每個人從自我做起,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珍愛動植物,注重生態平衡發展。這樣才可以讓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得到良好保護,為自然界這個大家庭之中的所有“成員”提供出一個和諧美好的生存空間,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

三、作品展示

四、設計說明

本次設計的主體是被封在廢棄水瓶之中茍延殘喘的犀牛。水瓶是由紗布拼接而成,犀牛是用布藝材料制作而成。在水瓶的底部,還有一些五顏六色的垃圾,代表著在白色垃圾污染、犀牛失去家園、失去食物的情況下,只能夠以白色垃圾為食。以此來說明白色垃圾的肆意丟棄將會導致植物消亡,動物喪失食物和家園,所有活著的生物只能被封鎖在一個由白色垃圾制造的“牢籠”之中茍延殘喘。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也將被自己親手造就的“牢籠”困住,像水瓶里的犀牛一樣茍延殘喘。

本次設計主要的目的是告誡人類保護自然、保護環境,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樣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五、設計特色

本次設計從生活之中最常見的白色垃圾來導入設計思路,通過深入分析白色垃圾對自然環境的危害來展開想象,想象如果白色垃圾始終得不到治理,白色垃圾對自然的危害一直惡化下去,最終會出現怎樣的后果。以被困在水瓶之中只能以垃圾為食的犀牛作為本次設計的主體。通過設計之中被困在代表著白色垃圾世界的廢棄水瓶之中的犀牛,人類可以瞬間聯想到,如果真有這樣的一天,自己的處境也不過如此。本次設計通過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選擇,由淺入深,以點帶面,以此來達到引人深思、發人警醒的效果。

結論: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僅僅是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為人類與自然之間原本就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人類只有保護好自然,自然才能保護人類。本次設計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主題,設計了該公共藝術作品,以此來對人類起到告誡作用,倡導人們保護自然,保護環境,與環境之間做到和諧相處,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萌.環境保護公益廣告設計——評《公共環境藝術設計》[J].環境工程,20197(7):2.

[2]劉雅迪.公共藝術在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保價值的體現[J].大眾文藝,2019(18):100-101.

[3]張藝.城市公共藝術創作中的生態雕塑材料應用探討[J].神州,2019(4):45.

[4]桑茂,李江,陳焱雯, 等.關于岷江流域人居生態環境保護公共藝術研究 ——以上游水磨鎮紫坪埔水庫沿岸為例[J].長江叢刊,2017(12):97-99.

猜你喜歡
牢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逃出牢籠的袋鼠
A Case Study: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ng Metaphor and Alliteration
單獨中的洞見
切實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慢生活:快節奏時代的減壓良方
羅伯特?弗羅斯特田園詩中人與自然的對話
加強校園人本管理 營造和諧育人氛圍
文化哲學中人類基本的文化關系的論叢
心中的牢籠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