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路·引路·尋路

2020-08-13 07:17石銀紅朱瑛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20年9期
關鍵詞:習作單元教學案例例子

石銀紅 朱瑛

[摘 要]統編教材習作單元每個板塊的教學目標都應指向單元的語文要素。教學四年級上冊的《麻雀》一文,就要發揮它的“例子”作用,引導學生掌握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寫清楚一件事情。課堂上,教師通過探路、引路、尋路幾個環節,使學生掌握寫清楚一件事情的基本思路、方法,獲得習作思維能力的提升,形成習作表達的習慣。

[關鍵詞]習作單元;教學案例;例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04-02

《麻雀》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在這樣的前提下,《麻雀》這篇經典之作該如何發揮它的“例子”作用呢?

一、探路

初讀課文后,進行如下教學:

師:在這個小故事中出現了哪幾個角色呢?

生:“我”、老麻雀、小麻雀、獵狗。

師:(板畫一棵樹)我請一位同學來把這幾個角色貼在合適的位置上。(學生上臺貼)

師:能跟大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貼嗎?

生:老麻雀一開始是在樹上的,所以它應該貼上面;小麻雀是從樹上掉下來的,應該貼在樹下;獵狗看到了小麻雀,應該在對面;獵狗在“我”前面走,所以“我”應該貼在后面。

師:你真厲害,思維清晰,有理有據。(指板書)瞧,有了地點,有了人物,就會有故事。借助這些角色,你們能簡單說說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嗎?

(學生說。教師在角色之間板書:想吃、救、退。屏幕出示故事大意)

師:原來,課文圍繞麻雀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齊讀故事大意)那這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獵狗想吃小麻雀。(板貼“起因”)

師:經過呢?

生: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救小麻雀。(板貼“經過”)

師:結果呢?

生:獵狗被老麻雀的勇氣震撼而退縮。(板貼“結果”)

師:同學們,像作者這樣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清楚,那事情的過程也就寫清楚了。

在這個片斷中,教師圍繞“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這個要素進行了第一次探路。教師解決了兩個問題:先解決了“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后解決“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兩個問題的先后順序,正是學生習作時的正常思路:我想寫一件什么事,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有時,我們的教學順序是反的——先說說起因、經過和結果,再連起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這種思路適合教學生概括的方法,而前一種教學順序是基于學生的寫作思維展開的。這種探路式的教學,就像是帶著學生在一座思維的迷宮里找到了一條通向出口的路。這個出口就是寫作。

二、引路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在這個故事里,作者最想突出哪個角色?

生:最想突出老麻雀。

師:突出它的什么呢?

生:突出它的勇敢,突出它對孩子的愛,突出它的奮不顧身。

師:是的,老師把你們說的這些詞概括一下,用“無畏”來表達。老師把故事里寫老麻雀的段落找出來了(出示)。請你們大聲讀讀,體會一下,作者有沒有突出老麻雀的無畏。

生:我覺得突出了,比如“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看得出老麻雀下落的速度非???,說明它很堅決、不害怕。

師:是的,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它要與比自己強大許多的獵狗抗爭,即使拼個你死我活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這樣突出了“無畏”。請你讀一讀這句話。

(學生讀)

生:我也覺得突出了。比如,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它豎立起自己的羽毛為了掩護自己的孩子,毫不懼怕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這就是“無畏”。

師:說得好!你知道“挓挲”的意思嗎?

生:知道,就是(手、頭發、樹枝等)張開、伸開。

師:(出示樹枝圖片)樹枝挓挲,那是生長的力量。那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是什么呢?

生1:母愛的力量。

生2:是拼命保護自己孩子的決心。

師:是啊,即使是面對無比強大的獵狗,老麻雀也無所畏懼,這就是“無畏”。

生:我從老麻雀“絕望地尖叫著”感覺到它的無畏。雖然他絕望了,但還是在尖叫,表示不害怕。

師:此時,如果你能聽懂鳥語,你覺得老麻雀會叫些什么呢?

生:你別想傷害我的孩子,我就是拼了命也會保護他的。

師:是啊,這是一種義無反顧、自我犧牲的精神。那作者屠格涅夫是怎樣把老麻雀的這種無畏寫清楚呢?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嗎?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發現和思考,老師將這兩段文字做了一個重新排列。(出示研學單)

師:我們先來豎著默讀這三欄文字,你發現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第一欄寫的是老麻雀的動作,中間這一欄是“我”聽到的,最后一欄是“我”想到的。

師:真厲害,你發現了寫作的奧秘?。ㄙN板書:“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是豎著讀發現的。那橫著讀呢?

生:橫著讀,我發現第一行寫的是“看到的+想到的”,第二行是“看到的+聽到的”,第三行是“看到的+想到的”,第四行是“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

師:這又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這樣的規律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想到的”是有根據的,而這個根據就是自己“看到的”或者“聽到的”。

師:是的,“想到的”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憑空瞎想,一定要有根有據。同學們,屠格涅夫就是這樣,通過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了。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圍繞“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這個要素進行了引路。要想把事情寫清楚,一定要寫清當時的情景,而當時的情景是通過作者的眼睛、耳朵和心靈來感知的。教師帶著學生圍繞“作者是如何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這個話題,引著學生解決了“有沒有寫清楚”和“怎么寫清楚”這兩個問題。這樣,引著學生走進課文又走出課文,使學生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對作者“怎樣把事情寫清楚”有了清晰的認識。

三、尋路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作者是怎么通過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清楚來突出老麻雀的無畏精神?,F在,我們來看看另一個角色獵狗,是不是也是用這些方法去寫的呢?

(出示研學單:“作者是怎樣把‘獵狗的攻擊與退縮寫清楚的,請找到相關語句讀一讀,進行簡單批注?!保?/p>

(學生自學后交流)

生:獵狗的攻擊是這樣的:“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边@里作者寫了看到的動作“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張開”“露出”。

師:這讓你感覺獵狗怎么樣?

生:很兇猛。

師:是呀,把自己看到的獵狗的動作寫出來了,還寫了看到的“鋒利的牙齒”,讓我們感覺到獵狗的兇猛。

生:“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么大的勇氣,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边@是寫獵狗的退縮。這里有看到的——“愣住了”“慢慢向后退”,還有想到的——“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么大的勇氣?!?/p>

師:這讓你感覺到此時的獵狗怎么樣?

生:它被嚇住了,被震撼了。

師:是呀,同一只獵狗,不同的是攻擊時的兇猛和震撼時的退縮。同學們,我們如果把不同時候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寫清楚,那么想表達的意思也就寫清楚了。

在這一段的教學中,教師圍繞“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這個要素,引導學生經歷自我發現之旅。教師放手讓學生根據之前的課堂學習所得,自己去研究“作者是如何把獵狗的攻擊與退縮寫清楚的”。在研學中,學生尋找并驗證,發現作者正是通過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出來,從而把事情寫清楚。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次學習,它讓學生對習作中“怎樣把事情寫清楚”有了深刻的領悟。

那接下來該做什么呢?當然是習作中的“走路”了。相信通過“始于課文”的探路、引路、尋路的指導,學生對“把一件事情寫清楚”是有收獲的,這種收獲是深刻的,對后面的“走路”非常有益。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習作單元教學案例例子
《團圓之后》:“戲改”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聚焦“觀察”,學習表達
“依標扣本” 精準教學
初中英語課堂妙用“舉例子”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進初中化學定量觀建構的教學案例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小學數學“反思型” 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