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與創新

2020-08-31 15:51王露娟
學習周報·教與學 2020年30期
關鍵詞:藝術院校中華傳統文化借鑒

王露娟

摘 要:思政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不僅能夠促使高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還能進一步健全學生的人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在未來走向社會之后,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理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內容與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促使思政教育煥發出新的生命與活力。為了更好地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結合的策略,文章將以藝術院校思想教育作為研究對象,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借鑒;創新;藝術院校;思政教育

中華傳統文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基礎所在,其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骨血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無形中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認識以及行為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期間,積極地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可以進一步創新和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同時其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一、當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實施現狀

(一)教師的教學方法傳統

時代在不斷發生變化,藝術院校教師在落實思政教育時,也應當積極地與時俱進,做好教學調整工作,創新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群體的學習發展需要,這樣才能將思政教育想要傳達的精神內核,傳遞到學生心中。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發現藝術院校的許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卻并沒有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如,在“毛概”、“思修”、“馬原”和“形勢與政策”等思政教育知識傳播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所采取的多是傳統的說教式或者是灌輸式教學法,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相對比較被動的地位,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的凸顯。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我國許多藝術院校都存在有思政教育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教師所需要負擔的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和精力有限。同時,為了有效節約教育資源,思政教育課程多是“大課”,即幾個班級學生混合上課,一次上課人數在幾十到幾百不等,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了解,面對如此龐大的教學群體,教學管理難度,部分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在教學時即便是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因此教學效果與質量等都不是十分理想。

(二)中華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流于表面

在教育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有一定接觸的思政教師都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核,因此部分藝術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政知識,在提高他們藝術素養的同時,開始嘗試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這些嘗試是可喜的,其是思政教育教學創新的一種表現。但是,在二者結合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傳統文化的應用流于表面,沒有深入到思政教育的機理之中。如在選擇中華傳統文化內容時,所選擇的內容比較簡單,多以《弟子規》、《道德經》等為主,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合他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度也并不是很高。此外,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形式比較簡單,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留在表層。如在傳遞《弟子規》中所包含的“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上直接傳播的機會比較少,其多數都是在課外,以學校的名義進行傳播,比如說,學校開展“《弟子規》背誦比賽”,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來傳播相關的德育和思政教育知識,但是這種比賽形式單調無趣,而且學生只是簡單背誦,沒有真正理解《弟子規》中的思政內核。此外,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在課堂上也會在講解思政知識的時候,適當地融入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教師融入的內容,要么與教學內容的聯系不大,要么過于粗淺,融入方式簡單,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低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產生影響。當前,藝術院校對思政教育開展的重視度雖然不斷提升,但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參與度卻并不是很高。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的思想也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網絡上的部分消極思想,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學生的心靈,使得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思政教育的內容產生了排斥感。同時,還有一些學生不滿于教師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渴望能夠接觸更多的新知識,而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將會越降越低,這樣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有效發展。

結合以上因素來看,當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開展情況并不是理想,對思政教育進行創新發展可謂是迫在眉睫。而筆者結合自身的理解和認識來看,要想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創新好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其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二、借鑒中華傳統文化豐富當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內容

(一)中華傳統文化以堅持理想信念見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的歷史而未曾消亡,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其始終擁有鑒定的理想信念。比如說,《禮記》中所堅持的大同理想,始終備受儒家文化的尊崇,而發展到今天,這種大同理想,實際上與共產主義所追求的信仰是相同的。同時,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杰出的歷史名人,都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堅持不懈的奔走,比如說,孔子、孟子、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為了盡早實現自身的理想抱負,他們可謂是終身在奮斗。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創新工作中,教師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容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必然能夠有效地拓寬教學的廣度和寬度,這樣學生也更容易感受到思政知識學習的趣味性。

(二)愛國主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在思政教育中,愛國主義是教育教學不變的核心所在,做好愛國主義教育,能夠使學生明白自己究竟為何要學習思政知識,明確自身在未來走入社會之后,應當如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展現自身的價值和作用。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愛國主義的內容可謂是生生不息,從最初孔子所倡導的不可去父母之邦,蘇武持節牧羊十六載,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夫之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屈原、岳飛、再到鄧世昌,這一個又一個的歷史人物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傳頌,這些生動、淺顯且鮮活的故事,相對于藝術院校思政教育課堂上,教師空洞的說教來說,其顯然更容易激發學生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愛國主義情感,容易引起學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共鳴,其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絕佳素材。

(三)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到道德文化的弘揚

道德教育歷來被中華傳統文化所重視,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德原則,再比如,《弟子規》也是一部極佳的道德行為規范,其對于今天公民的道德教育也有著較好的示范教育和借鑒意義,而且直到今天這些準則也被看作是人們的行為準則的重要指導依據。因此,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中道德教育板塊創新時,筆者認為教師也應當注意挖掘傳統文化中有關于道德教育的內核,將其與今天的時事熱點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們交流和辯論,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比如,宇芽家暴事件、民航總醫院殺醫案、北大女學生自殺案件等,借助這些生動而鮮活的事例,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內核,促使學生學會明辨是非,提升學生的道德教育綜合素養。

(四)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涉獵廣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今天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諸多內容不謀而合,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廣度和寬度,絕非我們今天所提到的狹義的思政教育能夠比擬的,其包含有文史哲,涉及有宗教、藝術、倫理以及禮儀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這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藝術院校中,由于長期以來,教育教學的注重的是對于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在招生以及日常教學中,對于文化素養的培養重視度比較低,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學生在學習思政教育知識時,深入地了解和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其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結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傳統文化能夠在多個領域有效的豐富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理論課教學內容,延伸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三、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當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方法

(一)學校主導與主治學生結合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有表面重視思政教育,但是實際推行效果不佳的問題,該問題在藝術院校中表現尤其明顯。首先,藝術院校學生的藝術專業課負擔比較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專業課知識。其次,藝術院校學生多是以藝術生的身份進入到高校的,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對于藝術生的文化分值要求相較于普通的高中生來說更低,許多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有所欠缺,整體文化素養并不是很高,因此學生自身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度也不是很高。為此就必須探索學校主導與組織學生結合的具體途徑:首先,校領導要重視,如可親自從事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可牽頭、主持《對藝術院校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等類型的科研項目:可常從自己經費中劃撥專項資金扶持從事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如,高薪聘請校外名師來校從事傳統文化系列講座等。其次,組織學生參與,如,可鼓勵學生組織“傳統文化協會”或傳統文化興趣學習小組等社團組織,定期舉行,如,讀經活動、傳統文化知識搶答賽等,廣泛吸引學生參與。

(二)課內教學與課外延伸結合

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思政教學,必須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延伸相結合。課內教學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模式,可在選修課甚至某些必修課,如,《思想道德修養》等課課前十分鐘進行讀經活動,內容可有《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同樣還可穿插視頻教學,如“于丹《論語》心得”,這樣就把教學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了,既普及國學,又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政教育,還不致引起學生反感。課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對課內教學進行補充,把教學的課件掛到網上。便于全校師生課后學習交流,還可在網上開設讀書欄目,指導學生有選擇地精讀一些國學經典,同時師生也可在網上互動交流,釋疑解難。另,藝術院校還要充分利用采風、寫生機會較多。跟社會實踐聯系較多的有利良機,在社會這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及思改教育,這種實地考查,生動活潑的教育,其效果是那種千癟癟的課堂說教無法比擬的。為此要積極探索課內與課外延伸結合的具體途徑。如,可組織學生到文化圣地,革命老區寫生、采風等,這既是專業學習,同樣也是一次次生動的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學習。

總之,當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視度雖然不斷提升,但是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困境依然不容忽視,積極的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創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這樣不論是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還是中華傳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有著不可言說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哈斯格日樂.傳統文化傳承與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創新研究[J].智庫時代. 2018(44).

[2]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02).

[3]牛宇飛,趙少慧,賀玉嬌.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J].西部素質教育. 2019(20).

[4]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02).

猜你喜歡
藝術院校中華傳統文化借鑒
資產管理工作在藝術院校的應用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論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翻轉課堂在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提高藝術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初探
淺談中國傳統圖案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的借鑒
中國藝術院校巡禮(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