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終身教育發展的特點、問題與對策

2020-09-11 05:04吳思孝楊淑珺王潔曼
成人教育 2020年9期
關鍵詞:終身教育辦學學習者

吳思孝,楊淑珺,王潔曼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終身教育研究院,杭州 310012)

20世紀60年代以來,終身教育理念已逐漸成為一種引領各國教育改革的國際思潮。在我國,終身教育已成為制定教育政策、構建教育體系、實現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依據和實踐基礎。浙江作為我國沿海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人文環境被賦予了更高的教育發展要求。如何適應新時代,如何迎接新挑戰,如何應對新格局,浙江終身教育需要立足區域特點,厘清問題關系,尋求合理對策。

終身教育是人在一生中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動、教育場所和教育機會。在時間上,它貫穿人的一生,包括從出生到老年的所有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的教育;在空間上,它跨越不同的教育場所,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本研究所指向的終身教育則主要指繼續教育,即高校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

一、浙江省終身教育發展特點

新時代,中國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轉型期,終身教育亦因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而要做出適應變化與調整。課題組①按照測量學原則,編制終身教育機構、終身教育工作者、學歷繼續教育學習者、老年休閑教育學習者和技能培訓學習者問卷。從2019年3月至5月,項目團隊對浙江省11個地市、22個縣(市、區)采取目的性分層取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 500份,回收問卷5 316份,回收率96.65%。刪除答題缺失率較高的部分問卷(如連續漏選3題以上),取得有效問卷4 328份,問卷有效率為81.41%。使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做錄入分析處理。

1.終身教育從理念向實踐轉向

伴隨終身教育思想提出的半個多世紀是終身教育內涵不斷廓清、豐富和充盈的過程。從終身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爭論中澄清終身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成人教育;從終身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爭論中理清專業技能培訓是終身教育推進過程中重要內容,并具有重要價值;從終身教育與繼續教育的討論中分清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關系,分清學術概念與政策概念的關系;從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的探討中澄清手段與過程,方法與目的……終身教育諸多的觀念爭論,正是思想實踐、檢驗和修正的過程。終身教育要融合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要體現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這樣的理念已經在我國達成共識。在對2 400多位學習者就“參加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調查發現,96%的學習者認為終身學習“非常重要”或“重要”。終身教育學習權的保障、管理機構的建立、利益相關方的功能定位、終端網絡平臺的搭建等諸多方面都在以實踐的形式探索形塑。終身教育“溯本求源式”的概念、理念和觀念探討逐漸轉向“基于問題解決”的現實關懷。

2.終身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

隨著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終身教育主體及地位也引起討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終身教育開始向終身學習過渡,且終身學習呈現出逐漸取而代之的發展趨勢。外在的政府、社會、組織等客體在發揮終身教育推動、援助與引導作用基礎上,內在的終身學習主體理應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由于終身學習更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其理念的出發點亦是立足于變教育的“強制性”要求為學習者獨立學習的內在訴求。政府和社會通過高質量的學習計劃制訂、有效學習課程提供以及對學習者個人進行個性化學習援助等措施,來促進全社會公民終身教育活動的開展,由此建立一個著眼于人性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學習型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指向于創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城市和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調查發現,三類學習者用于學習的電子產品的類型普遍比較廣。通過對學歷繼續教育學習者進行調查發現,使用互聯網、電腦或ipad的占46.5%,用智能手機的占38.8%,電子閱讀機、收音機MP3等電子產品的占14.7%。其中,就“使用電子設備的熟練程度”調查分析發現,44.2%的學歷繼續教育學習者表示“熟練”或“非常熟練”,“一般”占39.2%,“不熟練”占8.2%,只有1%的學習者表示“不會使用”。學習工具的數據化、現代化為學習提供了便利。

3.學歷補償教育向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結構和素質的變化,高校在發展繼續教育過程中面臨新的形勢。截至2018年,浙江省的高考入學率已經達到60.12%。隨著高等教育普及、人口受教育年限增長和勞動力素質提升,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者如何進一步提高專業素養成為人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傳統的學歷補償教育需求逐漸減少,而以技能提升、休閑娛樂、人文科學、康健養生等內容為主的非學歷繼續教育備受關注,老年教育一票難求、社區教育蒸蒸日上,職業技能培訓供不應求。浙江省2018年高校學歷繼續教育本、??普猩?9.1萬人,而非學歷繼續教育2 691.16萬人次,人數差距明顯,近三年呈現出愈演愈烈態勢。非學歷繼續教育的需求與規模迅速擴大,顯示“一紙文憑”的重視程度已經大大下降,教育逐步回歸到提升知識與技能的本質,更貼近個體發展的實際需求。

4.學習行為由課堂教學走向混合式學習

成人學習因其任務、功能及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有別于普通教育,并表現為由傳統學校教學走向社會學習、由課堂教學走向現場教學、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學習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互聯網的興起衍生出豐富的網絡媒介,帶來教學手段的改革。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主的數字化學習使得終身學習變得便捷、輕松、自主,更能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而各地開設的學習網資源整合共享、辦學機構形成的網絡體系,為數字化學習、互動、展示和演繹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內容保障和形式基礎。新媒體為終身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增添了新的動力。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超越時空局限,呈現方式圖文聲色并茂,互動交流方式新穎多樣,推廣宣傳形式及時有效。數字移動學習將成為成人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師、課本將做出重新的功能定位。在學習活動形式的選擇上,32.6%的繼續教育學習者、24.6%的技能培訓學習者、19.1%的老年人選擇數字媒體,如閱讀電子書刊、觀看網絡學習視頻、聽收音機/MP3等、觀看MOOC等網絡微課程電子資源。

主題/樣本類型學歷繼續教育學習者(N=1 046)職業技能培訓學習者(N=1 078)休閑教育學習者(N=678)近12個月參加學習活動形式頻次百分比個案百分比頻次百分比個案百分比頻次百分比個案百分比1課堂面授學習27320.8%56.8%25512.7%47.7%23518.9%63.9%2聽講座20115.3%41.8%25512.7%47.7%14211.4%38.6%3參加培訓班272.1%5.6%26313.1%49.2%14311.5%38.9%4閱讀印刷版書籍16112.3%33.5%1668.3%31.0%907.2%24.5%5閱讀電子書刊1209.2%24.9%1457.2%27.1%786.3%21.2%6參加興趣班---1145.7%21.3%13711.0%37.2%7觀看網絡學習視頻23117.6%48.0%25712.8%48.0%1078.6%29.1%8聽收音機MP3等403.1%8.3%532.6%9.9%373.0%10.1%9 MOOC等網絡微課程352.7%7.3%412.0%7.7%151.2%4.1%10圖書館學習1017.7%21.0%20410.2%38.1%594.7%16.0%

續表

5.城市先行到城鄉統籌聯動

農村和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一直以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城鄉整體發展差異。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教育總體水平仍然較為落后,教育的規模、效益、結構、質量都不能夠適應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城鄉與地區間的差距一直存在。20世紀80年代,城市教育綜合改革順利開展,進一步拉開了城鄉教育差距;此后,國家在廣大農村實施“燎原計劃”,促進“農教科結合”和“普職成三教統籌”農村教育改革探索,培養農村技術人員,但城鄉教育差距仍然巨大。新世紀以來,國家加大城鄉職成教融合,以減少城鄉技能人才差異。教育部在職成教司組建城鄉社會教育處,以協調城鄉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工作。隨著終身教育理念普及、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計劃提出,鄉村文化禮堂、村民中心、農村老人協會等機構建設成為農村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返鄉新農民、農民大學生、鄉村干部、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農民、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日益重視;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建設、社區教育進文化禮堂、推進家風鄉約、培育鄉村新風尚等行動都符合農村的特點需求,城鄉統籌是拉近城鄉文化差異的手段。統籌協調職業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等,開展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教育培訓活動,為農民參加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供相應的扶持措施。

二、浙江省終身教育發展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需要更多適切性的高素質勞動者;國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升和民眾對精神文化需求越趨多元,對非學歷培訓和社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終身教育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也因各種問題而遭遇諸多挑戰。

1.資源建設部門“單槍匹馬”現象明顯

當前,在推行終身教育政策過程中,存在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各主其政”現象,因而導致各機構職能的相互交叉、抵消、割裂乃至利益競爭,造成有限教育資源的“無限”浪費;教育體系內部也依然存在相互割裂與分離的狀態,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銜接,成人教育的學分也難以得到正規高校的認可等。同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互動也沒有得到合理的規劃和指導,明確其各自在終身教育體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教育機構設置重復、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職責分離、多頭管理、重復建設現象客觀存在。這些現象與弊端都影響了終身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有效利用。以老年教育資源建設參與單位為例,目前建設主體就有老干部局、民政局、教育局、廣播電視大學(社區學院/社區學校)、高校、文化局、社會組織等,各個辦學主體在網絡體系、課程資源、活動場所、師資團隊等諸多資源上,如何從“單兵作戰”、系統內建設轉向“多兵團作戰”、共同參與協作實施?如何統籌管理,協同發展,克服資源建設中的問題?這是制約我省終身教育發展突出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調查中發現,三類學習者對學習場所的選擇(多項選擇),參與社區教育資源建設的主體非常多元。整合這些資源,可避免場所浪費或出現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主題/樣本類型學歷繼續教育學習者(N=1 046)職業技能培訓學習者(N=1 078)休閑教育學習者(N=678)近12個月參加學習場所選題頻次百分比個案百分比選題頻次百分比個案百分比選題頻次百分比個案百分比1社區大學18327.3%38.2%17915.6%34.1%19829.5%56.6%2社區學院10215.2%21.3%17014.8%32.4%10315.3%29.4%3社區學校6810.1%14.2%716.2%13.5%608.9%17.1%4街鎮社區學習中心7411.0%15.4%635.5%12.0%527.7%14.9%5村組文化禮堂---504.4%9.5%284.2%8.0%6高校7010.4%14.6%837.2%15.8%274.0%7.7%

續表

2.終身教育監管體系亟待完善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函授教育、業余教育、脫產教育、網絡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等形式的學歷繼續教育都形成了各自獨立運轉的體系,但服務對象相同,彼此競爭逐利。部分以追求暴利為目標的企業依附高校生存,以高校的聲譽為掩護,以侵害高校信譽乃至整個繼續教育行業信譽為代價謀取利益。2020年前取消全國統一的成人高考已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審批權取消后如何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和較高的培養質量,建立一個管得住、放得開、運轉靈活、應變能力強的體系機制,激發各方積極性,發展有規范有品質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無論對高校還是教育行政部門都是一個考驗。與此同時,非學歷繼續教育的監管體系需求同樣迫切。非學歷繼續教育類型多樣,辦學主體多元,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如何規范辦學過程、如何保證辦學質量需要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調查發現,74.4%的學歷繼續教育學習者認為,需要或非常需要建立終身教育法律法規。在對309個終身教育專業機構關于“評價機制建設情況”調研發現,評價機制“已建”占30.3%,“正建”占17.8%,“擬建”占45.5%,“不建”占6.1%。關于“專門機構或社會第三方機構的評估及認證”情況的調研發現,“已接受”的機構占28%,“擬接受”占58.6%,“不接受”占12.4%。

3.系統建設功能定位不夠清晰

教育部在2012年及時地進行了相關機構的調整與改革。如在職成教司設立繼續教育辦公室來全面統籌終身教育的發展,以及開始了部分電大轉型開放大學的試點改革等,終身教育的發展開始進一步朝著組織機構的建立、推進機制的完善等實體層面推動的方向發展。譬如,浙江省從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成立到社區教育系統建設完善,浙江老年開放大學掛牌到市縣兩級掛牌,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省市縣系統建設,浙江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從機構建設到制度完善,諸如此類行為都體現了系統建設服務終身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但如何從組織網絡體系構建到服務能力提升,從辦學機構“大而全”向“小而精”發展,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滿足,都需要從辦學目標功能定位角度予以理清、明確和堅守。目前,全省市級社區大學、縣級社區學院和街鎮社區學校都未有明晰的功能定位,系統內部沒有建立運行機制、沒有明確業務指導職責,課程建設和教材研發缺少規劃等問題依舊顯著。另外,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繼續教育辦學機構何去何從,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平衡、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市場定價、繼續教育社會合作機制、績效考核與管理人員和教師的積極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理清。

4.農村繼續教育辦學體系基礎薄弱

目前,全省鄉鎮成人學校1 150所,村居市民學校15 575所,基本實現鄉鎮社區教育機構全覆蓋。以服務鄉村成人繼續教育為主要任務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中,優質的現代化成人學校195所,僅占全省鄉鎮成??倲档?6.96%,鄉鎮成人學校規模普遍較小。非獨立法人鄉鎮成校594所,占56.66%。合用、租用和沒有校舍的651所,占到56.61%。全省鄉鎮成校實際工作者有6 596人,聘請臨時人員補充師資和管理隊伍達1 558人,占23.62%。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鄉鎮成校普遍存在規模小、標準低、分布散、建設弱等問題;在人員結構上,鄉鎮成校以兼職和志愿者構成為主,專職人員缺編,兼職與志愿者隊伍缺乏遴選機制和培訓機制,臨聘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流動大;在內涵建設上,鄉鎮成校教學與管理質量把關不嚴,項目開發雷同化、隨意性強,缺少基于需求和基于工作的問題導向項目設計。

5.辦學質量意識有待提高

高校學歷繼續教育辦學中仍然存在過程不夠規范,專業建設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新業態、新需求有差距,與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相對滯后等現象;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繼續教育是軟任務”和“重學歷、輕能力”“重使用、輕培養”觀念,忽視教育對象特點,把全日制教學的經驗與做法直接復制到繼續教育領域。非學歷繼續教育辦學規模逐年增大,但對教學環節、教學質量關注不夠。時代發展,學習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認知和學習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改變,非學歷繼續教育需要適應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在綜合運用碎片學習、微課教學、直播教學、教育公眾號、跨界學習、翻轉教學等方式上有待進一步加強。對314個終身教育辦學機構自述分析發現,71.7%的機構會組織學員進行學習滿意度調查,88.5%的機構會開展學習需求調研。但實地調查中發現,許多終身教育辦學機構仍然缺少對學習對象進行科學、有效的學習需求調查和分析,課程的安排傾向于參考、借鑒和想當然,而對學員滿意度的調查更多的是任務導向的簡單應付,至于問卷結構、調查時間、抽樣對象及量化分析等方面的考慮幾乎沒有。

6.供需不匹配現象依然存在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主要以學歷補償教育為主,受“學歷為上”觀念的影響,成人教育的價值導向定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學歷層次上。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太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實踐環節不足或實施力度不夠,成人教育的教材、教法、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全日制普通教育的翻版。盡管不少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也開始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生、社會的需求,但供需矛盾依舊存在。對高校而言,以自我發展和完善為宗旨、以適應職業崗位知識和技能更新為目的的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非學歷教育開展不充分。各地老年教育“一座難求”現象依然存在,供需矛盾問題嚴重。從社區系統來看,隨著時代變化和社會進步,社會向多元化發展,社區居民對教育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原來的單位人正在逐漸向社會人、社區人過渡;戶籍制度改革,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大量農業人員涌入城市社區,這些人大部分進入了第二、三產業,為了完成職業上、崗位上的轉換,他們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知識、訓練新的技能。社區教育是社會變遷的產物,社區教育勢必也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契合社會、個體發展訴求,而現實是社區教育系統對終身教育對象范圍的需要了解不夠全面,對需求的研判有待提高,從而供需矛盾依舊存在。

三、浙江省終身教育發展應對策略

終身教育要響應國家戰略,服務產業經濟,關注人的發展,但說到底是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終身教育發展要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機構功能定位出發,為不同類型的學習者提供多元學習平臺。

1.明確辦學主體功能定位

高等教育在由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的過程中,省級電大轉型為開放大學是成人高校發展的重要時刻。開放大學是傳統成人高等教育的基礎上升級轉型的一種教育形態。開放大學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必須要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式,需要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一切可供利用的現代技術資源,突破時空限制和工學矛盾,以向所有的學習者全面開放。開放大學辦學,需要發揮傳統電大系統辦學優勢,擴大服務社會的功能,根據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建議加快省級電大升級為開放大學,為所有愿意學習的人們提供便利的學習機會。普通高職院校需建立適合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等特征的成人教育課程體系,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學習需求。社區教育系統和老年開放大學系統要規劃各級各類功能職責,分工協作,優化辦學職能?;诮K身教育的宗旨,社會應向全體成人提供各種路徑、手段和工具,為他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享受學習的權利和自習發展提供體系保證??蓪χT多的終身學習機構從職能、定位的角度羅列任務清單,明確責任和要求,如羅列各地的博物館、文化館、體育館、高校、中小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學院等機構任務清單并公開公示,賦予其社會公共教育功能,以服務終身教育宗旨。

2.統籌辦學機構資源整合

要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教育宗旨,資源整合共建共享顯得尤其重要。首先,要打破教育資源融通的制度壁壘,做好搭建終身教育立交橋的銜接工作。徹底打破“各種教育類型與形式之間”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隔閡,打通學校與學校外教育資源的阻隔,在兩者之間架起有機連接的“立交橋”。結合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改革,實現不同級不同類的課程教育及學分的溝通和銜接,擴大課程和學分的互認范圍,方便學生成才,減少資源浪費。其次,注重城鄉差異進一步均衡。近幾年,鄉鎮、農村備受重視,但由來已久的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依舊。調查發現,539位參加學習的老年人選擇的學校分別是:社區大學占37.7%,社區學院占33.0%,街鎮成校占19.3%,農村文化禮堂和其他等教育機構占6.9%。說明城鄉老年人學習資源差異較大,加大對鄉村學習者的政策支持仍然是擴大教育資源存量的重要抓手。最后,建立共建共享的信息資源平臺。政府是終身教育資源整合與統籌的責任主體,需要建立有關終身教育資源的信息平臺,以幫助終身教育各利益相關方有效地參與其中,達成資源建設與使用的效能最大化。

3.出臺終身教育條例

終身教育的立法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通過法律制度建設,明確各級政府責任、權利和義務,減少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更好地對各個部門進行統籌協調,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促進終身教育事業的發展。從國外終身教育的實踐來看,許多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等都相應地制定了終身教育法,對終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實施途徑做了較系統的規定,從而促進了本國終身教育的發展。我國雖然在《教育法》和中央各項重要政策中明確提出建立終身教育的目標,但全國性的終身教育法規還未頒布。而福建、上海、河北、太原、寧波等地已頒布了地方性的終身教育法規。因此,可借鑒這些地方性法規形成適合本省的終身教育條例,從強制性和規范性的角度保障終身教育發展。結合終身教育新形勢發展要求,出臺加強終身教育綜合改革指導性文件,全面推進終身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4.建立終身教育評估機構

在終身教育背景下,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會成為一種趨勢。擴大終身教育評估范圍,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整體評估終身教育發展水平。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指標體系,增加共同性,并通過加強督導評估,督促不同學校對相同資源按同樣標準和要求加強建設,為資源共享創造條件。加強終身教育辦學質量標準研制,并納入到教育督導評估體系;建立全省性終身教育評估機構,承擔督導評估第三方業務委托,頒布每年一次的終身教育質量評估藍皮書;加強終身教育重大問題研判,對根本性的、趨勢性的、方向性的繼續教育問題及早謀劃對策與管理規范。建立教學質量評估標準,明確終身教育定位,從全省層面制定終身教育質量標準,建立和完善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評價體系,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與評價標準,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對學習者長時間、跨地域的學習進行持續的跟蹤考核、評價、記錄、積累,進而做好科學實現學習成果轉化的設計。

5.建立工作者隊伍保障制度

通過具體的規范性政策和制度來保障終身教育教師的權利和能力建設,建立終身教育師資準入制度、崗位培訓制度、職稱評聘制度、教學成果評獎制度及榮譽制度等;對從事終身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人員,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設立專門崗位,按照區域常住人口萬分之二的標準配備專職人員;對于有特別專長的社會人士可以作為兼職、志愿者教師予以聘任;保障終身教育專職人員的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終身教育專職人員工資待遇要與所在區域中小學教師一致。終身教育專職人員的職稱評審納入相關部門的職稱評聘系列,教育管理部門應在教師職稱系列中為終身教育專職人員設立相應學科評審組。制訂終身教育工作者崗位規范和專業化標準,制訂全省終身教育工作者專業成長三年行動規劃,開展全省終身教育各類培訓、比賽和項目研究。

【注釋】

①本研究是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終身教育研究院年度工作課題,項目組由楊淑珺、吳思孝、趙師紅、王潔曼組成。項目組對三份學習者問卷進行重測信度檢驗,對五份問卷進行克朗巴赫系數檢驗和斯皮爾曼—布朗分半信度檢測,α系數值均超過0.8。文中所涉數據若無特殊說明均來自此次調查。

②數據來源于浙江省教育廳2018年度課題《加強資源整合共享推動鄉鎮成校建設調研報告》。

猜你喜歡
終身教育辦學學習者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慕課讓終身教育變為一種現實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論遠程學習者的歸屬感及其培養
國外終身教育模式借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